三、李弥反攻窜扰

●李弥对李国辉说:“毛泽东的这本《论持久战》,你要认真地看,共产党战胜了我们,靠的全是这本书。”

●李弥下令反攻云南,将“反共救国军”分为南北两梯队向云南进发。

●缅甸政府发动的“旱季风暴”,影响范围非常大,出动兵力也更多,双方战得异常激烈。

李弥组建“反共救国军”

“复兴部队”在缅甸的“战绩”震动了东南亚和全世界,更加震动了台湾。

“中华民国”的残军竟然在金三角打败了拥有飞机、重炮和坦克的缅甸政府军,连蒋介石都感到惊讶万分。他召来第八军军长李弥,问他金三角这场战斗的指挥者是谁,然而李弥哪里能回答得出来呢?

蒋介石特别重视这支骁勇的部队,似乎从这支部队上看到了反攻大陆的点点希望。于是,他任命李弥为所谓的“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和“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令他马上前往金三角指挥这支部队,将其发展壮大,把金三角发展为反攻大陆的基地。

李弥十分奸猾。见到“复兴军”的人,第一件事就是泣不成声。

李弥对他们说:“外面到处传说有一支第八军的队伍打败了缅甸政府军,我恨不得马上飞到金三角来指挥你们战斗。在台湾,蒋总统问我,这支部队谁指挥,我试着写下十几个名字,有师长,有军长,但是想不到却是你们这个团!你们都是好军人,没有辜负我的教导,第八军‘精、诚、忠、义’的训导,你们都做到了……”

李国辉和谭忠都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违抗蒋介石的命令,都表示坚决听从蒋校长和李弥的,同意交出“复兴部队”的指挥权。

几天后,李弥返回曼谷,临行前把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两本书送给李国辉。他还对李国辉说:“你一定要看好部队,我很快就会回来指挥你们。毛泽东的这本《论持久战》,你要认真地看,共产党战胜了我们,靠的全是这本书。”

1951年春节,李弥带着许多少将、中将军衔的随员来到孟萨,“复兴部队”和大土司刀栋西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对他们表示欢迎。

3月8日,李弥又来到孟萨,正式宣布云南省政府、云南绥靖公署和“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总部”成立,他本人任“救国军”总指挥,直属台湾“国防部”。将七〇九团扩编为一九三师,李国辉任师长,钱运周升为师参谋长;二七八团改编为第九十三师,任命原二十六军军长彭佐熙的侄子彭程为师长,任命原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为第二十六军军长、叶植楠为副军长。其中彭、吕、叶都是李弥带来的随员。原来的总指挥李国辉虽然升为一九三师师长,可实际上,这个新编一九三师,却还不到1000人。而原来的副总指挥、二七八团团长谭忠则只担任了一个游击支队的司令,不如一个连长。

从这一天起,金三角的“李国辉时代”结束了,而“李弥时代”开始了。

李弥的反攻云南计划

在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我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正在激烈鏖战。美国总统杜鲁门企图武装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利用他们窜扰大陆,开辟中缅边界的新战场,以牵制我军的兵力。

1950年6至7月,美国前驻泰国武官谢尔敦在曼谷创办了“海洋供应公司”,给“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供应了大批武器和军装。

12月,美国在泰国清迈设立领事馆,负责救济“反共救国军”,并指挥、派遣军事顾问对该军进行训练。然后又源源不断地将战斗物资输送给“反共救国军”,每月以大型运输机向孟萨最少空投5次。此外,还每月提供给“反共救国军”20万泰铢的军需费,后来改为每月7万美元。

1951年3月18日,李弥下令反攻云南,将“反共救国军”分为南北两梯队向云南进发。

北梯队作为进攻的主力,由李国辉率领,南梯队由吕国铨率领,任务是进行佯攻。李弥让北梯队先悄悄开出孟萨,3月24日又命南梯队向车里、南峤、佛海出发。

李弥打算让南梯队吸引住我解放军的主力,使北梯队能够很快攻占沧源、耿马、澜沧。然后,乘增援车里、佛海、南峤一带的解放军回师之前,向东急进,在攻夺了思茅之后,再向南回军,和南梯队来个前后夹攻,妄图击溃我解放军的主力。

他们打算在三个月后占领云南大部分地区乃至全境,迎接国民党政府迁到昆明,之后再进攻内地。

5月15日,李国辉率领北梯队的3000余人一举攻下云南西部的沧源,并胁迫岩帅佤族头人田兴武、田兴文率部攻占上允,后又继续向耿马、双江、澜沧进犯。

当时的沧源仅有一条小街,人口也仅有几千。解放军驻在这儿的部队人数较少,激战之后便退到了县城,后来再退到了临沧,打算诱敌深入,消灭这伙死灰复燃的残兵败将。李弥抓住攻克沧源这一仗大做文章,搞了一场非常热闹的什么“光复沧源”入城式及阅兵式,表明他坚决要反攻到昆明的态度。来自台湾的记者回去后大加报道,使得国民党的军界政界简直兴奋不已,整个台湾国民党政府好象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样。

5月31日,和北梯队密切配合的另一支武装罗绍文部攻占镇康县南伞地区,次日又攻占了大营盘,并将孟捧列为攻占目标。

6月6日,吕国铨率南梯队3000多人由缅甸孟养地区窜入云南孟连县境,一连占领了糯福、勐马和孟连县城。12日,南梯队的游击大队吴运援部、特务大队罗成部窜入南峤山区。

攻占沧源的次日,李弥来到边境上的永和镇,李国辉则守在沧源的勐董。李弥以“云南省政府主席”的名义,发表了《告云南人民书》,并散发了美国杜鲁门总统的《出兵朝鲜声明》。

在李弥的“反共救国军”的反动宣传和威逼利诱下,沧源、思茅等地区一些反动土司、头人、恶霸武装纷纷投靠他们,顿时叛乱四起。土司罕裕卿曾占领耿马,大土豪罗绍文、李文焕、张国柱占领班洪、勐定,地霸李希哲、张孟希在景谷、磨黑叛乱,澜沧幕乃也被土司势力所占领。叛乱分子残忍地杀害地方干部,洗劫国营商店、供销社、银行,搜捕进步群众等。

乘着这种形势,李弥和美国军事顾问图士登经过精心策划,拟定了下一步反攻云南的计划。具体如下:

利用土司武装向阿佤山征集军粮,囤积在贺肿、那坊、恐戛这三个地方,并尽快修建孟萨机场,接受台湾和美军的空运物资;侍机攻占耿马、澜沧、双江等。

同时,令叛匪李希哲和张阵希协同作战,占领景谷和普洱;李文焕、罗绍文率部进攻镇康和昌宁;命令李国辉驻守孟董城及岩帅,并分兵援助各路部队作战。

李弥将总指挥部设在永和。

正当李弥着手实施以上战略计划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云南的部队遵照毛主席的军事部署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已经做好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斗准备。

李弥组织小规模窜扰

李弥第一次窜扰云南遭到惨败并退回金三角后,他继续指挥部队进行反共活动。此外还召集大小土司到孟萨开会,向他们宣布了三项决定:

一是除土司、头人和“山官”外,“反共救国军”辖区里的居民,一律都要交税交粮;

二是实行鸦片统购政策,禁止私人经营鸦片生意;

三是商人必须持有军管区的通行证,才能进入辖区经商。

这三项决定其实是剥夺了土司们的权力。但是李弥的势力无人敢抗,刀栋西大土司又表示拥护他们,土司头人们也不得不答应。

李弥同时分兵四处强占缅甸地盘,他们和解放军对抗不是对手,攻打缅军却是得心应手。

“反共救国军”迅速占领了缅北撒尔温江以北,云南境外以南的科康、佤邦、悬栋三个省的地区,控制了该地的贸易,他们种植鸦片,并收纳赋税和收缴公粮,俨然是缅甸的当地一霸。

李弥还在缅北的孟萨总部办了一所大学“反共抗俄大学”,并自任校长,由李则芬任副校长兼教育长,大量收容华侨及其子女扩充力量,同时又收编了各地的地主武装。

有一次,李弥到大学内视察,他的目光扫过一排排努力表现的学员时,其中一个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这个少年拆卸枪支的动作极为纯熟。

李弥感到十分惊讶,就让人把这个少年叫到自己的面前来。

李弥见小士兵长得白净清秀,顿时又生几分好感,高兴地问道:“嗯,你叫什么名字呢?”

“报告长官,我叫关约。”小士兵大声回答道。

“关约?嗯,好名字。你的身手不错嘛,为什么参加国军呢?”

“报告长官,报效国军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我是缅甸掸族人,我身上有中国人的血!”

“缅甸掸族,明末流亡到缅甸的汉人啊!这么说你和我们还带血缘关系呢!”民族的拉近,使得李弥对这个少年更加赏识。

“对,我的中文名字叫张奇夫。”

“好,张奇夫。我现在正式任命你为少尉军官,希望你能竭尽所能,为党国光复大业出一份力。”李弥心里已经对这个少年士兵完全信任了,他相信自己已经发掘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谢谢长官提拔,张奇夫愿为党国事业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张奇夫内心也是激动万分。

李弥在缅甸无意间任用了一个少年当军官,远在台湾的蒋介石自然不会清楚,也不会去过分关注,而对李弥来说,在不久以后也忘了这个少年。

然而,不论是蒋介石还是李弥,都万万没有想到,当年这个年仅十八九岁的少年,后来竟然会成为全世界为之震惊注目的重量级人物。

这个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东南亚毒品之王——坤沙!

1952年1月,孟萨机场建成。台湾C-47运输机每周两次往返,运来M-1步枪、五零口径轻机枪、反坦克炮等武器,装备了近1万名国民党新兵。

1952年2月,台湾又派800名军官及情报人员到缅北充实“反共救国军”。

到1953年1月,“反共救国军”已扩充到1.8万余人,编制为一个总指挥部。李弥为总指挥,柳元麟、吕国铨为副总指挥,钱伯英、杜显信任参谋长,赵玉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军区,3个师,12个纵队。活动范围也大大扩展:北到缅甸若懂,南至耶县,西至孟苏,东至老挝,活动区域比台湾还大好几倍!

兵力增强,地盘扩大之后,李弥也吸取首次入境窜扰大败的教训,和柳元麟等商定,不断派小股部队入境,对云南边防一线大肆进行窜扰。

这种组织小规模窜扰行动的特点是:盘踞在缅甸北部的山区,依托国境线,三五人一伙,多可达数十人,快进快退,忽东忽西,打一下就撤退。常常是假扮边境上的百姓,暗藏短枪、刺刀或者手持冲锋枪,抢夺粮食和牛马等,遇上青年人,还将其抓走。一旦遇到我国的边防巡逻部队,能打就打,打败了就逃,我边防部队经常毫无防备地受到这些敌人的袭击。

国民党残军的窜扰,已经严重威胁到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坚决进行打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