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解放军跨国作战
●在这场跨境战斗中,有6个攻击目标逐个被我人民解放军全部消灭,其他的大部分被击溃。
●周总理指示:我军作战部队留驻缅甸境内,占据有利地形和战略要点,加强警戒,严防国民党军的袭扰。
●缅甸政府出动3万大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国民党“反共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毛泽东派杨成武到云南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于柳元麟的残军不断壮大并不断窜扰云南边境的情况非常重视。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彻底消灭这股国民党残军势在必行。
1960年5月4日,毛泽东在一份“关于蒋介石接见在缅国民党残军总指挥,令其准备窜扰云南”的情报上,批示给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引起警惕,准备应付可能的变乱。”毛泽东同时指示昆明军区和云南省委:
应立即加强有关地区的工作,派得力人员去各地调查情况,研究对策,千万不可马虎大意,轻易相信下面太平无事的书面报告;中央军委亦应派员去云南布置对策。
毛泽东对此还不放心,在这天晚饭后,他走出菊香书屋,一边吸着烟,一边凝望着西南方向的天空,若有所思地迈动着步子。突然,他叫来秘书,让请来周总理和总理的秘书,说是有要事商量。
一会儿,毛泽东秘书就陪同着周恩来来到了菊香书屋的院子。这时,毛泽东还没有休息,他还在院子里踱着步,等待着周恩来的到来。
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简单说了几句话后,便与周恩来一边散步,一边就云南防止国民党残匪窜扰的问题交换着意见。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都认为,应该给予国民党残军狠狠的打击,不能任其窜扰和发展。同时一致认为,中央军委应该派选合适的人员赴云南指挥打击国民党残军的窜扰。
毛泽东批示后,中央和军委便对盘踞缅甸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高度警惕,并制定了应急方案。
5月5日,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做出了关于云南边境防止国民党残军窜扰的具体部署。中央军委还派副参谋长杨成武将军率领指挥组到云南,具体落实军委的指示,组织力量打击国民党残军的窜扰,以确保边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缅方请求解放军入境作战
1960年底到1961年初,为使中缅两国勘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应缅甸政府的要求,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昆明军区派遣部队联合缅甸军队作战,共同打击盘踞在中缅边境地区的国民党“反共志愿军”。
1960年,缅甸总理奈温到我国访问,1月28日和我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10月,缅甸总理吴努和总参谋长吴奈温又访问我国,于10月1日与周恩来总理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所以,两国必须进行边界勘定。
但是,国民党“反共志愿军”却盘踞于中缅边境地区,致使两国的勘界工作难以正常进行。为保证这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缅甸政府提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境作战。两国政府经过协商之后,决定两国出兵共同清剿国民党的“反共志愿军”。
1960年6月27日到7月5日,根据中缅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成立了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在缅甸首都仰光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就对边界进行必要的勘察、竖立新界桩和修订、改旧界桩、警卫等事宜,商讨具体细节,确定日程安排等。
委员会中方的首席代表是前中国驻缅甸大使姚仲明。在谈到勘界的警卫问题时,姚仲明根据周恩来的授意指出:云南解放之际,国民党残部千余人窜逃缅甸,盘踞在掸邦地区,声称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反攻大陆。他们不时骚扰中国边境,对缅甸人民更是胡作非为,还可能在帝国主义的唆使下破坏中缅勘界。为了保护勘界人员的安全,必须给他们必要的打击。
缅方代表们听了姚仲明的这番话,非常受感动。
1960年10月,解放军向昆明军区下达了预先号令,令其做好进军缅甸打击国民党残军的准备。接到预先号令后,昆明军区马上着手准备。
11月初,两国政府商定之后,由云南省军区丁荣昌副司令员和总参作战部边防警备处处长成学渝等人,同以昂季、山友准将为首的缅甸代表团,就联合勘界的警卫作战事宜进行会谈。
4日,中缅两方签署了勘界警卫工作协议,协议规定:对盘踞在第四勘察队工作地段,对勘察、竖桩工作有威胁的国民党残军,由中缅双方部队共同负责加以捕歼清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滇部队负责捕歼清除旧30号界桩(中国孟遮以西)至62号界桩(云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地段附近的国民党残军。中方部队为执行警卫作战任务,可根据需要进入缅甸境内20公里。清除残军的行动,双方应同一时间进行,暂定于1960年11月20日左右。
按照这项协议,解放军进入缅境作战纵深为20里,这条分界线就是“红线”。两国的军队要协同作战,但解放军的军事行动不得超越这条“红线”。如此一来,解放军的作战时间、活动范围、侦察地形、敌情及群众工作、后勤诸多方面都要大受限制,将会给我军的作战行动带来不少新的问题。
协议签订后,昆明军区立即草拟制定了警卫作战方案:以三个战斗群两个突击队,奔袭国民党残军的16个据点。然后将此方案送中央军委、总参审议。
中央军委和总参将国民党残军设在孟瓦、阵马、孟育、踏板卖的据点确定为重点打击对象,拟订了重点捕歼的6名国民党军、师级军官的名单。
毛泽东看了昆明军区报送的情报,发现南侧缅军兵力过于单薄,难于履行堵截配合作战的任务。因此,要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赶快同负责与缅军联络勘界保卫的丁荣昌联系商议,以妥善的方式,把我方的关注转告缅方。
昆明军区毫不迟疑地将这一信息传达给缅军,他们对中方的提醒表示感谢。
14日,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军委正式下达了我军入缅作战的命令,并向作战部队强调:
这场战斗意义重大,只许胜,不许败;要将敌人歼灭,而不是只将他们击溃;要切断敌人的后路,将其包围,再加以歼灭。在兵力的部署上,要将孟马、孟瓦和三岛地区作为重点;行动要迅速、突然,要选择有利的攻击点,要做好攻坚的准备,并有预备队;一定要严格遵守作战协议,不允许超越范围,如果敌人逃向老挝境内,不许追击;如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与缅甸方面达成协议后才能行动;不得误伤普通百姓。
解放军的勘界警卫战斗
接到军委命令后,昆明军区党委决定让十三军三十九师、十四军四〇师各一个团、云南省军区思茅军分区三个团共39个连约6500人参加这场跨国战斗行动。同时,力争将各项战前准备工作一一抓好。
为了统一指挥入缅作战部队的行动,昆明军区组成了以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黎锡福为指挥、第十三军副军长崔建功、省军区副司令员丁荣昌为副指挥的前方指挥所,11月上旬,于佛海设立指挥部。
此次作战正面为300公里,纵深为20公里,重点打击目标是国民党残军的一、四军军部和二、三、五、六师师部及所属的8个团部和8个行动组,约800余人。
敌人拥有两个据点,大致上分三线部署:
我国国境线附近驻有敌第一军及其所属的第三师,共约150人,分别驻扎在孟瓦、孟育、孟景、景康等地。除景康据点外,所有据点都是正面以南洛河为屏障,背靠黑山森林。各个据点都修建了一些土木质工事和交通壕。敌人在通向我方的道路上埋下了地雷,还设置了行动组或情报组等,负责警戒。
第二线敌第四军在孟勇以东及以南地区进行布防,其中第四军所属三十五团约200人驻在1404高地上。
第三线为孟白了和江拉地区的柳元麟总部。有总指挥部、教导队、警卫团、通信营、后勤总部等,约650多人。其武器装备既有老式武器,也有美式装备。
根据敌人的部署情况,我前方指挥所决定,本着分片包干的原则,采取多路远距离奔袭的方法,先切断敌人的后路,然后以分片合围的战术,全歼敌人。
具体部署是:
我十三军三十九师一一六团某部和一一七团进攻驻在孟马的敌四军军部,敌第六、二师和第五、十七团及4个行动组。敌人一共有334人,我方兵力为2646人。
我十四军四〇师一一八团进攻驻在孟瓦的敌一军军部、警卫营、第三师师部、第八、九团以及一个特务站。敌人一共有156人,我军参战兵力2835人。
思茅军分区边防十一团攻歼孟歇之敌第七团和一个行动组。我边防九、十团攻歼蛮窝敌第五师师部、第十四团及其第一团一部与两个行动组,敌人共有171人,我方共有1158人。
1960年11月21日晚21时30分,第一阶段的战斗打响了。
人民解放军22支突击队,迅速向残军的16个据点移动。据侦察,总参要求重点捕歼的敌军、师级军官,有5名在红线附近。
当时周恩来开玩笑说:“谁活捉柳元麟谁就可以当将军!”但敌首柳元麟,却不在这一区域。
秦基伟向昆明军区前线指挥部发出新的指示:“打响后,如敌逃跑,命令部队,马不停蹄,跟踪追击!”
根据敌人分点据守这一特点及其他具体分布情况,我军将全部参战部队分成22路,在1960年11月22日凌晨进入缅甸境内,采用远程奔袭、迂回包围、搜捕聚歼的战斗方略,分头向敌人奔袭。
打击的16个据点,时间最早的在凌晨4时50分就接火了,最晚的7时50分也开始交火。
由于解放军的打击行动出其不意,16个据点,只有两个扑空。
我边防九团二连和边防十团的目标是敌人的曼俄乃据点。当天5时,战士们就到达了据点位置。发现敌人逃跑之后,马上更改了作战方略,让小分队在原地进行搜索,又派4个连向孟马方向追击敌人,在往南10公里远的地方和逃敌展开了战斗。
在不断地打击和搜捕之后,我军消灭了从曼俄乃等据点逃出的33名敌人,并击毙敌第五师师长李泰。
敌第四军在缅甸掸邦孟瓦和孟马的各个据点是我步兵一一七、一一八团及一一六团一营的奔袭目标。三十九师副师长阎守庆指挥一一七团出击分队,全歼了驻踏板卖据点的敌第二师部60人和驻孟歇据点的敌第七团团部62人,击毙了敌第二师师长蒙宝业和副师长蒙显。
四〇师副师长赵世英指挥一一八团出击分队,进攻孟瓦、景康、孟育、孟景的敌人,消灭100多名敌人,俘虏敌第三师副师长兼八团团长叶文强。
激战了几个小时,我军全歼敌第二、五师师部和第七、八团团部,并消灭了第一军军部一部分和第三师师部的一部分。
然而,因为一些部队对这里的亚热带丛林的战斗特点研究不足,又因一些干部指挥不力,使六路迂回部队中有一半不能迂回到既定位置。
16路正面攻击部队中的7路未能到达。但我军的参战部队都非常积极主动,寻找战机,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早打响的踏板卖据点,战绩最佳,全歼了守敌。敌第一军第二师师长蒙宝业被击毙。
5时40分攻击曼俄乃据点虽然补空,但在追击中,击毙了敌第四军第五师师长李泰。
残军不敢与解放军恋战,稍一接触就向密林深处溃逃,很快都逃离到红线区域以外。
解放军由于有在“红线”内作战的规定,只好在“红线”处停止追击。
秦基伟得到战报后,一面命令突击队在“红线”内清剿残军,一面向总参请求与缅方协商,同意我军越过红线追击敌第四军主力。
因涉及国际问题,中央的决定没有变更,攻击不得不在“红线”处终止。
在这场跨境战斗中,我军16个攻击目标中有6个被全歼,其他大部分被击溃,一共消灭467名敌人。我军在追击和全面清剿的过程中,又消灭了部分敌人,攻陷了一些据点。
至12月20日,“红线”以内的国民党残军基本上已被我军剿清。
解放军跨过“红线”歼剿残敌
解放军消灭国民党残军的有生力量之后,在缅甸军方的请求下,周总理指示我军作战部队留驻在缅甸境内,占据有利地形和战略要点,加强警戒,严防国民党军的袭扰,保证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民党“反共志愿军”遭受我军重创之后,不敢再和我军作战,于是将锋芒转向缅甸军队。
力不从心的缅军于1961年1月18日晚,向我军勘界警卫联络官提出,请求我解放军协同他们歼剿缅甸境内“红线”以外的国民党残军。我军回应表示,必须向中央军委请示方可决定。
适值陈毅访问缅甸。缅方向陈毅提出: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南下百余公里,协助缅军作战。
19日,缅方得到周总理来自北京的回复:我们愿意参加这一联合作战的讨论。
21日下午,缅甸军方代表飞抵设在孟育的中国突击队指挥部,请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红线,攻击国民党残军的孟百了、江拉等重要据点,打掉残军的第三军和第五军,以解救被困在王南昆、芒林的缅军。
缅方的要求迅速传往北京,总参随即就此进行研究。总参谋长罗瑞卿说:“缅甸几次请示并催促我们参战,可见他们现在处境困难。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吃大亏,受蒋残军重创,就会对我方有意见。在国际上,缅甸方面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线部队抓紧准备。”随即,罗瑞卿将总参意见上报中央。
22日凌晨3时,昆明军区接到作战部转达的罗瑞卿指示:
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缅军作战。敌约4000,我们使用八个营、两个便衣队。孟百了两个营两个便衣队,孟百了以西两个营,索永两个营,重点是孟百了。我军尽量迅速出动。请缅军在芒林、王南昆咬住敌人,以待我军南下配合歼灭之。
当天下午,周恩来批准了中国部队越过红线解救缅军的作战计划。
15时,罗瑞卿要作战部通知昆明军区。他还指示:孟百了以西两个营不去了,以免口张得过大。争取在25日打响战斗。
总参作战部在向昆明军区下达作战命令的同时,重申了作战纪律:一切行动一定要按双方协议的范围实施;力求不伤害居民;一定不要到老挝边境作战;枪、炮弹不能过湄公河;湄公河的汽艇不能打;靠岸的确系蒋残军的可以打。
经过慎重研究之后,中央军委指示作战部队派7个营、6个连、两个便衣队共5800人,于1月下旬发起第二次越境战斗,跨过“红线”向前挺进100里,歼击部署于两国接壤边界缅方纵深的国民党残军。
23日,昆明军区于佛海开设前方指挥所,十三军副军长崔建功为指挥、十四军参谋长梁中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段思英为副指挥。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前方指挥所领导决定:
由一一七团进攻驻在南昆的敌第四军、第二、九、十、十一师、教导总队第七大队、重兵器大队。敌人总兵力为1270余人,我军参战兵力2966人。
由一一八团进攻敌南线总部直属队、警卫团、教导总队、教导总队二大队、第三军三十五团、军官训练团等部。敌人共1200多人,我参战兵力为3012人。
思茅军分区部队边防十、十一团进攻敌人的索永指挥所,第二军军部,驻在大棱河渡口的一军军部七、八、三师等。敌人总兵力为682人,我参战部队为1420人。
根据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前方指挥所的命令,解放军各部队于1961年1月25日开始出击。跨过第一次和缅甸联合作战的勘界线以后,战士们分头奔向湄公河以西、以北地区各自的攻击目标。
自2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不如第一阶段顺利。因为解放军对纵深地段的地形不熟,容易迷失方位,原始山林阻滞了我军奔袭的速度,而残军具有丛林战的经验,地形又熟,占了一些便宜,解放军的伤亡人数,比第一阶段要多些。
经受了解放军第一次打击的残军,在逃出“红线”时,便制定了“遇解放军攻击即逃,在逃中顽抗,以顽抗掩护逃脱,如解放军穷追不舍,就退入老挝境内暂避”的“保山计划”。因此,当国民党残军获悉解放军继续南下进击的情报后,便主动放弃了对王南昆缅军的围困,渡过湄公河,向老挝境内逃窜,被困的缅甸国防军才转危为安。
在两个阶段的作战中,解放军共歼敌740人,击毙敌师长2人,活捉敌副师长1人,捣毁了逃缅国民党残军经营了10多年的巢穴,协助缅甸政府解放了拥有30多万人口、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保障了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缅军的“湄公河之春”战役
1961年1月,缅甸政府出动3万大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国民党“反共志愿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缅甸国防部将这次战役命名为“湄公河之春”。
缅军调集了9个营约1万人,沿湄公河以西,由西南向东北推进。
自称“丛林游击战专家”的柳元麟,决意以“引蛇出洞,将缅军诱入王南昆狭窄低洼地带伏击”的战法,瓦解缅军的攻势。打算先佯装节节败退,诱使缅军一步步落入其圈套。
国民党残军佯装败退,放弃了对他们非常重要的东腊摩山阵地。缅甸军队士气高涨,急着要打通猫儿河谷,攻陷江拉附近的江腊机场,把驻在江拉的国民党残军总部驱逐过湄公河。
不料缅军开到猫儿河谷时,遭到了国民党残军的伏击。激烈的枪炮声突然打破了河谷的宁静,无数流弹迅速地从空中掠过,大口径机枪震耳欲聋地吼个不停。迫击炮弹不停地在缅军士兵群中爆炸开来。
缅军用75口径大炮轰击对方,冰雹似的炮弹飞到国民党残军的石墙阵地上。顿时黑烟弥漫,大树被击倒,碎石屑四处纷飞。
石墙阵地争夺战正式展开,缅军主力集结,急着要歼灭面前的敌人。激战到夜晚,熊熊的大火燃红了天空。缅军的战机赶来参战,6架“海王式”战机呼啸着向国民党残军轰炸扫射。
缅军采取灵活的战术,将正面进攻改为佯攻,同时暗中派兵向对方的阵地两侧迂回偷袭。最后缅军主力将对方部队打得伤亡惨重。
这样打下去,对国民党残军应该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缅军可以靠空投获得弹药等物品的补给,而且他们的外线部队一合围,国民党残军的处境就很恶劣了。然而,他们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打了就跑,而是拼命坚守阵地,摆出与缅军血战到底的样子。
解放军向残军发起强势攻击
缅军与国民党残军激战正酣时,缅军的情报部门抓获了一个国民党残军俘虏,在司令官的审讯下,这个俘虏供出,他们正奉命把炸药运到一个被称为“草海子”的地方。
司令官吓了一跳,急忙在地图上查找这个“草海子”,可是没有找到。这张地图是以前英国人绘制的,金三角这地区不易测绘,所以就出现了遗漏的地方。
不过从这一带的山民口中,缅军司令官得知猫儿河谷有一条支流,旱季干涸,可以在河床上行走,该支流上游的确有一个湖泊,就叫“草海子”。
司令官立刻就明白过来,国民党残军为什么拼死和他们在这里对抗了,原来是想把他们滞留在这里。其实很简单,对方只要把草海子炸开,使湖水飞泻而下,就能把缅军官兵冲到湄公河中去。
国民党残军的动机被识破之后,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草海子争夺战。双方都杀红了眼,在每座山头上都进行了疯狂的恶战,一处阵地往往是不断地争来夺去,官兵死伤得再多也在所不惜了。
空军经过侦察后向缅军司令报告,敌人正在水坝的出口处凿洞安炸药。这水坝乃是地震之后形成的石坝,要将其炸开,必须要用大量的炸药。
缅军上下都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可怕的灭顶之灾,于是都不顾一切地与敌人进行惨烈万分的恶战。在缅军指挥官的指挥下,士兵们奋不顾身地向前拼杀,森林中燃起了熊熊大火,战事整日整夜都未曾停息,枪炮声和喊杀声震动了天地。
国民党残军的士兵亡命徒一样在身上捆着炸药,冒死运向水坝那边。缅军的枪炮打爆了炸药包,于是和运炸药的人一起化作一团血雾并消失在空气中。
就在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就驻扎在金三角战场北面的“红线”以外,正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缅军已经无力阻止对方的行动了,只要国民党军将炸药装满并引爆,整个缅甸国家就将大难临头了。
可见,国民党残军已经到了狗急跳墙的疯狂地步了。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缅甸司令官急忙向我解放军发出求救信号。
缅军的求救信号一发出,国民党残军最担心的事情立刻发生了。我解放军部队迅速越过“红线”,向国民党残军负责北线警戒的部队发起了强势攻击。
7小时之后,国民党残军就被我军击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