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脑健康才长寿——头部保健法
古代医学认为,“脑健必多寿”。“头”是我们人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神经中枢、指挥中枢,是思想的智库、灵感的源泉,但是头部的保健养生向来被人们忽视。其实,呵护健康,就该从头部保健养生开始。
1.动静之间健康来
半年前,我在紫竹院公园给人们辅导健身时,一位看上去有些憔悴的胡先生告诉我,他今年45岁,最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刚把钥匙放在包里,一会儿就忘了,急得手忙脚乱、到处乱找;与客户谈话,稍不留神就忘了自己说到哪里……老婆有时戏谑我: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可按道理说,我这个年纪应该正是年富力强、如日方中啊!”
可不是么,很多人的确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傻了,是不是反应迟钝了,是不是记忆力减退了?这些都是大脑出现问题后的一些症状。
长期用脑,不讲究用脑卫生怎么行?连续从事一项单调的工作,大脑神经细胞接受长久的刺激却得不到休息,大脑就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处于疲劳状态。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都是身体要求保护脑健康的信号。它们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该给大脑“加加油”了。
预防和及时克服脑疲劳,需要朋友们根据年龄、体质、文化水平等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技巧,才能避免经常性的脑疲劳,防止大脑老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你必须使自己达到一种身心放松的境界。你可以选择一个空气清新、环境清静的地方,暂且搁下或忘却心中的日常事务,不要老是思考着一些已经发生过的事或者将要去做的事。这时,你应该选择一种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或坐,躺也可以。然后,开始随意活动身体的一些大关节与肌肉,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必拘于形式,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做动作的过程中,要保持呼吸自然、舒畅,不必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呼吸方式,而要靠身体的自然起伏运动带动呼吸。通过这些步骤来训练自己,可以让你的身心处于—种松弛、协调的最佳状态。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替使用,可使人体各个系统交替进行锻炼和恢复,让大脑得到片刻休息。比如说,我们用脑累了,就去做洗衣服、拖地等活动,让大脑休息;也可以散步、做操,或者简单地活动活动筋骨,这样做也有益于调节紧张的神经系统;伏案工作过久,可以跳跳舞,活动一下筋骨,这些活动都可以平衡你的大脑机能,减轻大脑疲劳,提高工作的效率。
如果你已经感觉自己的大脑功能开始退化了,想事情、记东西远不如前,反应开始变得迟钝,那么,我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让大脑灵活起来的方法:请大家记住4个字,就是“多动”、“杂动”。
“多动”就是让大家每天多做一些运动。平时锻炼身体,可活血化淤,在扩张四肢、脏器血管的同时,大脑也能受益。不要以为每天运动半个小时就行了,如果每天做一点动作,剩下的时间就坐下看电视,或者上网看小说,这样是不行的。要“多动”,让你的身体从头到脚动起来。清晨、上午、下午、晚上都要去动,只要有工夫就去练一练、动一动。
“杂动”是说动的内容要多一些,比如买最细的针、最细的线去织毛衣,可以动手、动眼、动脑,锻炼手脑协调性。还有,在地上用脚写地书也非常好,希望老年人多去写一写。
另外,别忘了通过饮食给你的大脑补充能量。目前,除了多吃些鸡蛋、鱼类、瘦肉、豆类和新鲜蔬菜、水果外,睡前饮1杯用20~25克蜂蜜冲成的温蜂蜜水,也有助于消除疲劳。
之心健身大讲堂
◎踩青竹,令大脑焕发活力
选择直径10厘米、长50厘米的青竹,一劈两半使用。把它放在地上踩,先用脚心踩,再用脚前部踩,然后用脚跟踩。不仅横着踩,也要竖着踩。如果没有竹子,可以用啤酒瓶代替,坐在椅子上踩即可。
每天早晨坚持踩青竹300次。长期坚持,可刺激足底的内庭、涌泉、然谷穴,能刺激大脑使之焕发活力,让人精神倍增。
◎张嘴闭嘴,让头脑灵活、耳聪目明
每天早晨起床后,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将嘴最大限度地张开,先向外哈一口气,然后将嘴闭合起来,用鼻深吸一口气。这样通过向外哈气和用力深吸气,有节奏地张嘴闭嘴,并进行深呼吸运动,连续100~200下。
此动作通过面部活动产生的神经反射刺激大脑,使大脑尽快清醒、思路敏捷、工作效率提高,有一定的强身健脑作用。长年坚持张嘴闭嘴锻炼的人,能够身体强壮,头脑灵活,耳聪目明,老当益壮。
2.打坐冥想,找回好记性
早上出去上班,发现忘记带做完的文案;赶紧回家,到了家里却死活想不起来要取什么;公司的晨会上,老板明显可以看到你眼神涣散,回答问题时反应迟钝、经常出错;明明是领导刚刚吩咐下来的工作,你却望着领导离去的身影摸不着头脑,“领导刚才好像是说……”
这样的情况在你身上可能都出现过。有些时候,你会明显地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常常是前记后忘,前学后丢。为此,对工作和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感到很苦恼。
除了工作繁忙导致大脑疲劳、记忆力下降外,现代人群还出现了一种由大脑信息存储过量造成的依赖病症,而这种病症在医学上又不能称之为大脑疾患,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治疗方法。我遇到过有这样的例子:
李先生在北京朝阳区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由于业务的关系,李先生用齐全的数码设备将自己全副武装,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的3G手机、掌上电脑等一应俱全。通过这些设备,李先生坐在单位里,通过数码设备管理日常业务日程、约会、电话号码等,生意很红火。
然而,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过后,李先生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比过去使用手工记录业务时下降多了,尽管自己的年龄一年比一年大了,可记忆力的衰退似乎与年龄的增长不成正比。李先生跟我抱怨说:“最近忘记电话号码、数字和人名等的情况变得频繁。不久前,在事务所里忙了一天,下午感觉头脑一片空白。开车回家,结果把车开回了以前的家,那里早已不属于自己了。
后来,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去医院查了一下脑部CT,医生说这不是什么大脑疾患之类的毛病,也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我想赵老师在健身这一方面挺有研究的,能不能给我这种情况分析分析,出出主意?”
李先生这种情况,是由于数字化时代大脑存储信息量剧增,加上李先生本人过分依赖手机、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导致大脑海马体萎缩,最终导致大脑记忆力退化。这种症状有一个名称,叫“数码痴呆症”。这种症状在20~30岁的上班族身上发生较多,像失眠症、头痛一样困扰着现代人。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准确统计,但是最近几年因“数码痴呆症”就医的人在大幅上升。韩国一家健康杂志在对2030名上班族进行了一项记忆力调查中,结果有63%的人明确表示自己深受记忆力减退之苦。这种记忆力减退症状的发生,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脑部组织出现异常,而是由于过度依赖手机、个人电脑等无需直接用大脑去记忆的数码设备,造成大脑记忆功能衰退。
实际上,李先生就属于这种症状。针对李先生这种记忆衰退的状况,我告诉他一种通过瑜伽打坐冥想来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在早晨或傍晚,选择一个较安静的地方,采用盘坐式,闭上双眼,集中精力,进入较深的意识状态,可以试着专注想象一个图像、一种声音,或是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声,冥想20分钟。
了解瑜伽的朋友们都知道,打坐是瑜伽中的精髓。每天进行打坐冥想,可以使健忘、记忆力减退症状明显改善。练习时,需要选择或自我创造一个有益的健康环境。例如,使房间通风良好,及时换掉脏衣、鞋、袜等,还可以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调整你的身心节奏,减轻你的劳累和紧张,使你感到轻松愉快。
按照我的指导,李先生坚持了1个月的打坐冥想。之后他打电话给我说,他每天都坚持30分钟的打坐冥想,还把电脑里的信息全部都导了出来,有空的时候强迫自己看一看,记一记。现在记忆力强多了,不用电脑也能随时联系上一些不常联系的客户。
最后,再教给大家一个双耳上的健脑强身之道,那就是拉耳法。每天早晨起床后,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4次(即以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14次),然后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4次。这个健脑强身之法简便易行,行之有效。中医讲“耳是肾之外窍”,双耳上的锻炼可以通过经络影响肾,从而使脑和全身各个器官受益,促进整个机体,特别是脑部的强健。用这种方法锻炼,能使人头发不白,耳不聋,增强记忆,强体祛病。
之心健身大讲堂
◎敲打后脑
双手伸开,掌心贴牢耳门,中指指端压在强间穴上,食指压在中指上面;食指用微力从中指上滑到脑户穴,使有轻轻拍打一下的感觉,耳内有叮咚之声。重复动作,轻轻敲打后脑66次。
这个动作可以加强脑部的血液循环,益脑、醒脑效果非常好,适宜健忘者、脑神经衰弱者。做此动作,即使无病也可以增强记忆力。
◎揉搓太阳穴
中指尖端贴牢太阳穴,食指、无名指分别贴在中指的两旁;中指沿着太阳穴向后移动至后顶穴,由后顶穴向前拉,经太阳穴至眉端凹陷处的丝竹空穴停止。来去为1次,共重复66次。
揉搓太阳穴可以活络血脉,对大脑、牙齿和眼睛均有保健作用。失眠者经常揉搓也有好处。如果突然晕倒,按摩此穴也有效果。
3.干梳头,减少脱发很有效
脱发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有些女性早上起来梳头时,发现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连自己都吓了一跳。看着一头美丽的秀发,一天天减少,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剪成短发。
脱发的现象在男性身上更为普遍。有人戏称,现在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越来越显得“聪明”了,头顶像地中海一样。有的男性发现自己脱发了,一开始也不觉得什么,因为俗话说“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嘛,但随着年龄增长,渐渐感到担忧。头发不仅不长,还越来越少了,最后变得整个头顶都光秃秃的,只有后脑勺有几根毛发。有的人为此不惜花费重金补发、植发,或者戴假发来掩饰。
我母亲是非常注意一个人的头发的,每当我头发上油乎乎的,就提醒我要多休息、少劳累,适当买点芝麻等东西保养身子,用有效的洗发水等。这其中的道理我读大学的时候才全明白。观察一下,你的头发是否油光发亮,紧贴头皮,手感黏腻?如果是,那你可能已经有脱发的趋势了。
俗话说“欲发不脱,梳头千遍”。梳头是一项集生发、护发及头部保健于一体的运动。平时我们就应该养成每天早晚梳头的良好习惯,以利头发保健和身体健康。如果身边没有梳子,没关系,你的五根手指就是一把很好的梳子。用你的手指梳头,可以通过指腹的按摩刺激头皮和大脑皮层,解除大脑皮层紧张,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改善和提高头部的血液循环,对提高发质、减少脱发很有效。同时,对于头皮麻、头皮痛、头皮脱屑、头发出油等不良情况,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练习干梳头,不必要求特定的姿势,站立或坐都可以,双手掌心与脸相对,十指张开,手指第一、二关节微弯曲,成虎爪状。双手由前额发际开始,慢慢向后梳头,将双手想象成为一把梳子,慢慢梳理至后脑勺,重复此动作3~5次即可。注意,干梳头不是用指甲去梳,而是用手指的指腹按摩头皮,用指腹稍用力按压头皮,起到刺激头部的作用。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使头部有轻微的压迫感即可。干梳头没有时间的限制,但不宜过于频繁,最好每天起床和睡前各做1次。
平常用梳子梳理头发时,也要注意梳发的技巧。应静静坐下,闭上双眼。梳理头发的动作要轻,用力要均匀,不可用力过猛。切勿为了做出某种发型而强行将头发拉扯到一边,也不要用毛巾使劲擦头发。梳理较长的头发宜从发梢开始,一段一段地向上梳理。解开发结也要从发梢梳起。梳理短发可以从发根部开始。耳根的头发要用手按住梳理。
睡眠也是影响发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脱发与睡眠时间的长短没有明显关系,但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优质的睡眠可以促进皮肤及毛发的正常新陈代谢,特别是在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之间,这段时间毛发代谢最旺盛,如果这段时间的睡眠不足,头发的代谢及营养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脱发。
因此,想要不脱发或少脱发,无论你工作多忙,也应该保证每天不少于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最好在每晚11点前入睡。养成定时睡眠的习惯,还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
之心健身大讲堂
运动得法,能为头发健康加分;运动不得要领,就很有可能为头发健康减分。换句话说,运动不得当会影响头发的健康。
◎揉搓头皮
双手伸开,十指尖端穴位(十宣穴)紧紧贴牢头皮,入发际处神庭穴,大拇指贴住角孙穴。仿照梳头的动作,沿着头顶的百会穴向后脑移动,食指到哑门穴,拇指到风池穴,来回为1次。满头部揉搓33次,共66次,将整个头皮全部揉搓到位。
揉搓头皮可以振奋中枢神经,疏通头部的气血,俗称“气血流通、百病无踪。”经常揉搓可以保护大脑,使大脑得到休息,亦有健脑、醒脑之效,还具有减少脱发,防止头部血管硬化,头皮衰老等功效。
4.向婴儿学习安眠法
看电视、听音乐,或者打电动玩具时睡着;强迫自己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而这“时”却总在调整;自然醒来后,想着再“赖会儿床”,强迫延长睡眠时间;晚上不睡,白天补觉,或者攒起来在双休日补觉;工作压力大,晚上需加班,在高强度的工作结束后马上入睡等,以上这些情况,虽然人看似是睡着了,其实大脑并没有安歇。医学上将这样的劣质睡眠统称为“垃圾睡眠”。正常情况下,经过一夜良好的睡眠,白天应该精力充沛,到晚上再次困倦;而垃圾睡眠让人白天精神疲惫、昏昏欲睡,到了晚上又睡不着,造成失眠。
很多人的失眠都与长期熬夜有关。我认识一位年轻朋友,他常常晚上上网玩游戏到很晚,总是凌晨后才休息。可是即使躺在床上,也无法很快入睡,辗转反侧,深受失眠的折磨。他的这种失眠就和熬夜有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最适合上床休息的时间。如果这时经常熬夜,就会慢慢导致失眠。熬夜形成规律,人到晚上想睡也睡不着,白天就特别疲倦,两腿发沉。
后来我教给他一个小办法来改善失眠,就是用手心上的劳宫穴去搓脚心上的涌泉穴。晚上坐在沙发或床上看电视的时候,就可以用左手的手心去搓右脚的脚心,用右手的手心去搓左脚的脚心,这样可以促进睡眠。当然,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要熬夜。
我们在睡觉的时候,要向婴儿学习。婴儿的睡眠姿势有一个特点——虎抱头,就是他的两只小手总是扬在上面,就好像老虎抱着头那样。四仰八叉的睡眠姿势是最放松的。
刚出生的婴儿睡觉是不用枕头的,一般垫个小毛巾在头底下就可以了。人老了以后,逐渐气虚,于是枕头就会越来越高。如果你的枕头在不自觉地不断加高的话,说明你的阳气虚了,要引起注意了。
睡不着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拼命地努力想睡所致。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白天的不安或紧张没有消除,而一直延续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于是精神的兴奋便妨碍了睡眠。更严重一些的,甚至会产生对睡不着的恐惧感。这种情形下,便会产生“想睡”、“非睡不可”的思想,结果更加睡不着,导致恶性循环。如果不摒除想睡的想法,永远也别想睡着。所以,睡不着的时候,最好不要强迫自己入睡。
有些人睡觉时,要打开收音机或耳机,一边听着,一边睡着。可能的话,还是不要使用耳机,这样声音比较自然一些,比较容易睡着。当然,选择适合你入睡的音乐是最重要的。睡前可以听一些慢拍的音乐。我们在听一些爵士乐时,可能会睡不着,而听一些古典音乐却往往睡着了。这是因为慢拍的音乐容易与睡眠的节奏相吻合,而令人放松。
你也可以数数字、读些书等,或者试着重复唱一些旋律简单的儿歌。读一些哲学书或语言单调的书,也有催眠效果。最重要的是转换想睡的思维,手段则因人而异。
之心健身大讲堂
消除身心的紧张,使身体放松,以便舒服地睡上一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体操,而且这并不是很复杂的东西。做完就寝的准备后,在床上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
◎放松全身,呈大字形的睡姿
这是全身放松,呈大字形躺在床上的体操。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要放松全身的力量做起来相当困难,因为在大多数的情形中,我们的身体总会有一部分是在用力的。
做大字形的睡姿时,两手可稍微下移,呈八字形放置,然后手脚一起用力3秒钟,之后突然整个放松。等到身体发软,好像要漂起来时,就说明身体已经放松了。
◎抱膝体操,放松全身力量
这个动作要求一边抱膝,一边进行。首先仰躺在床,两膝弯曲,将两大腿移向腹部,而且两手抱住两小腿,全身用力3秒钟。接着,在放松全身力量的同时,将手脚伸展成大字形。
进行第一节体操之后,再做第二节体操,如果仍睡不着,就将顺序倒过来再做一遍。这样做能有效放松全身,安定烦躁的情绪。
5.动动手指迈迈腿,卸去满身疲惫
现在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频繁的应酬、繁重的工作任务、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恼人的问题一日日累积,使得他们精神高度紧张,身体过于疲劳,最终加入了亚健康人群。
面对疲惫,首先,你应该先询问自己,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的生命方向,并且毫无疑惑?同时,检查一下自己内在的信念是否毫无怀疑与恐惧,没有任何的质疑。不妨可以找到自己的信念,或是任何方法能在你独处的时候立刻有效地消除疲惫,像是祈祷、静坐冥想等,任何能够支持你内在信念的方式,都可以令你从疲惫中解脱出来。
工作本该是很开心的事情,既有收入让自己衣食无忧,又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填满,让自己过得充实。而工作的压力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这个时候,谁会调节,谁就是大赢家。一旦你感觉到工作疲劳,你就应该重新思索如何在保持业绩的同时,又能保持健康,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学会舒缓自己的工作压力,学会自我消除疲劳,你才能轻松地工作。
然而,长时间工作后,总感到疲乏,昏昏欲睡。回到家里,你的爱人说那都是你忙了一天了,脑子都累坏了。你向妻子诉苦说,你现在脑子、脖子、手臂、腿都有毛病了。现在的你从头到脚都疲惫不已,全身无力。可是如果你去医院体检,医生会告诉你说,这不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这是一种症状更为复杂的病症。
实际上,我们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一个根本的原因,也是一条恢复精力的根本办法,就是让两条腿走动走动。我们整天坐在办公桌前,身体可能会习惯于安逸的状态,动不动就会感觉疲倦。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你缺少运动。如果你的工作和习惯是久坐状态,看了下面的一组数据,可能你就再也坐不住了: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久坐方式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十大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接近200万人的死亡与久坐有关。久坐的危害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日积月累的最终结果却是骇人的。为了自己的健康,年轻白领一族,赶紧站起来,别坐着!
尽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研究证明不运动会使人懒惰,但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缺少活动会培养出没有活力、昏昏欲睡和疲劳的生理型态。原因就在于:“休息的身体会保持休息的状态。”从身体的运动角度来说,经常参加健身锻炼的人身体会自然爆发出充沛的精力,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从事户外作业的人往往比那些终日窝在沙发里的人更活力十足。运动带给你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能使你长期保持精力,还能为你的身体注入活力,而且这种效果可以维持很久。
温和的运动比不活动更能增加精力。打个比方说,10分钟的散步比吃一根棒棒糖更能让你的身体产生充足的精力,更好地起到缓解紧张的作用。而且散步的效果可以持续达2小时,而吃点心或糖的效果则只能维持短暂的几十分钟。通常,我们在开会前或在午休时会喝咖啡,或吃个甜点,为忙碌的下午提提精神,实际上,散步比这种做法有用得多。
当你感觉身体疲倦时,或你想要在开会或做某项重要的工作之时,你只要使与大脑连接的部位运动,就能够刺激脑部恢复清醒。这些部位中最有效应的就是手的指尖、小指。因此,运动指尖、按摩小指,能有效地达到清醒头脑,消除疲劳的功效。如:
1.指尖活动法。指尖活动的要领是:首先两手握拳,然后从小指逐渐打开,打开的时候要迅速而有力,打开拳头后,应用力伸展手指,然后从小指开始握进去,这个动作应反复进行。
2.刺激小指法。小指属于心经,它的经络从心脏出发,经过身体正中,穿过横膈膜与小肠连接,为保持脉络通畅,应当经常按摩刺激小指。按摩小指每次5分钟,然后双手举在头上,手指相互勾住,向左右拉,静止5秒钟,再左右屈身各3次。
运动还能增进你睡眠的品质,进而减少身体的疲劳程度。当你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越多,晚上你就能睡得更好。相信我,没错的。
之心健身大讲堂
◎按摩消除旅途疲劳
旅途疲劳、异地的水土不适等,却消磨着人们的热情。如果你及时进行自我缓解,会消除旅游的不适应,增添乐趣。
1.为了消除旅途疲惫,可以掐揉或按揉风池、太阳、足三里、合谷、涌泉等穴位。
2.用手拿肩井、足跟和小腿肚(腓肠肌)、可消除肩背、腿、足的疲劳。
3.用拍子拍背部、肩部、臀部,拍击力量不应太重,但要有节奏,使被按摩者的身体发生轻微的振动、这种方法对消除旅途疲劳极为效。
◎马步冲拳操,让你心情开朗,疲倦顿消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大腿尽量与地面平行做马步深蹲,双手放于体侧,拳心朝上,冲拳时可以是掌式,也可以是拳式。
做此动作时,要注意扎实马步,用身体发力带拳而出,可以夹带吼声,出拳出到七分为好。视自身情况,左右各做30~100次。
马步冲拳可以通经活络,使血液流畅,同时消除倦意;而在冲拳时大吼则可以使人热血沸腾,让人心情开朗,对缓解心理压力大有帮助。
6.天旋地转的反常规脑部锻炼法
平衡能力是运动能力的一种体现,它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衡能力好的人,走起路来步态平稳,不左右晃动,会给人以矫健、优美的印象。而且平衡能力好的人往往反应很快,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也都很强。
一个人的平衡能力在20~25岁时达到顶点,35岁后开始走下坡路,一旦进入40岁,有时很小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平衡能力。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容易摔倒,就是因为平衡能力下降了。尤其是对于中年女性,如果平衡能力减弱,再加上骨骼脆弱、关节不灵活,从椅子上站起或行走等简单的日常活动都会受到影响。
经常做一些增强平衡能力的练习,不但能提高运动能力,让你做出许多有难度的动作,防止摔跤,还会让你的生理年龄更年轻。
锻炼身体的平衡力一般采用反常规运动,刺激人体做出平衡反应,达到锻炼平衡力的目的。锻炼的方法很多,如走独木桥、踩路沿、倒着走、走猫步、单腿站立等。模特在练习走猫步时会在头顶放本书,这也是为了提高身体平衡能力。这些简单的动作,都是训练身体平衡力的好方法。
这里我介绍给各位朋友一个简单的方法:原地转圈法。做法是,用三小步在原地转个圈,根据个人情况连续转一两分钟,然后停下来,闭眼静立半分钟,接着反向转。
还有一个动作——箭步蹲,可以锻炼到下肢的主要肌群,还能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做法是:向前迈出一大步,脊柱保持挺直。前侧腿弯曲,大约呈90°,把身体的重量放在后侧腿的脚趾上,后侧腿膝部向地面弯曲,但不要接触到地面。这是一个标准的箭步蹲,简单实用,而且最有效。刚开始练习时,应主要关注身体的平衡性。如果你的身体足够强壮,还可以提出更多的挑战,不仅可以向前迈,也可以向后迈,还可以向两边迈出。还可以试试负重箭步蹲、跨步箭步蹲等方式。
另外,滑旱冰和倒立法也是提高平衡能力的良好锻炼法。人体的平衡感,主要由内耳的前庭器官和运动系统的本体感觉器官掌握,这些器官的功能可以通过训练来加强。经常进行溜冰、轮滑等活动,能有效促进平衡器官发育,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滑旱冰主要锻炼下肢肌肉,它对于提高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增强灵敏性和协调性特别有效。每天清晨或晚饭后滑一滑旱冰,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身体平衡性,又增加了生活情趣。
倒立是一种既健康又有效的健身方法,能补充大脑供血,增强身体平衡性。每天睡前倒立5分钟,能显著增强臂力和身体的平衡性;长期坚持有规律的头足倒立,可以补充大脑供血,提高智力和反应能力,延缓衰老,同时还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腰痛、胃下垂和脑血管疾病。
不论采用哪种锻炼方法,只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加以锻炼,都会起到增强身体平衡力的作用。
之心健身大讲堂
为了更好地提高平衡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锻炼平衡能力的练习,特别是耐力练习,来达到这一目的。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双手抓住桌子或椅子;稳定性增强后,要尽力只用单手抓椅子;然后随着锻炼的增多,慢慢减少到只用一根手指;最后完全不用手抓,闭上双眼。
◎摇摆舞
倚立墙边,并紧双脚,双眼闭上,以墙作为支撑,面朝侧面,双脚分开与髋关节同宽。慢慢地将身体重心移到脚趾上,轻轻地把身体向前倾斜,直到感觉只有脚尖蘸地。然后,把身体重心移回到足跟,向后倾斜身体,注意不要抬起脚趾,然后恢复直立。接下来,依然保持双脚平放在地上,把身体尽可能向左侧、右侧摇转。
◎踢腿运动
站直,手扶住桌子或者椅子来保持平衡,用3秒钟来弯曲膝盖,抬起小腿尽可能地靠近大腿后方,保持这个姿势1分钟,然后用5秒钟的时间把腿放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换右腿重复做。
◎抬腿运动
倚立墙面,手抓住桌子或者椅子来保持平衡,以墙作为支撑,面朝侧面。用3~5秒钟的时间慢慢抬起右膝,尽可能地把膝盖靠向胸部。注意不要弯曲腰部和髋关节。保持这个姿势1~2分钟,然后用5秒钟的时间把腿放回到初始位置。换左腿重复做。
7.一招三式对抗工作压力性焦虑症
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个真实例子:李先生原来是一家国有大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辞职自己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经过五六年的打拼,公司小有成就,在全国图书市场数一数二。但最近他总感到在开车或办公时,心前区不舒服。李先生的父亲是因心脏病去世,他担心此病会遗传。尽管医院检查指标一切正常,但他仍不放心。有一天,他开车时突然感到心前区疼痛,便叫了急救车。这次他不敢大意,住了2个月的院,但还是没查出什么问题。李先生困惑了。最后在心理门诊,他被确诊是患了一种心理障碍——工作压力性焦虑症。
工作压力性焦虑症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之中非常多见,这种类型焦虑和工作压力明显相关。焦虑症的发作还与个性特征有关,总有不安全感、易紧张、过于敏感、脆弱等个性特征是焦虑症发作的基础。由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每天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或遇到一些应急事件;或受了上司批评而委屈难过,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焦虑,而逐渐出现紧张、头晕等症状,逐渐成为慢性病程。
遇到发生焦虑引起的心慌、出汗时,学学下面的一招三式,可以帮你很好的调节自己。
第一式:自我放松
比如拒绝受焦虑摆布,暂时放松数秒,向窗外眺望,将视线投向远方,并做些深呼吸运动;如果周围没有人,可以放声大喊,吼两嗓子,释放一下情绪。
按摩或伸展肌肉,有助于缓解焦虑。你可以通过按摩太阳穴,来缓解头部疼痛及松弛颈部的肌肉;或者左右移动下颌,松弛脸部肌肉;还可以上下转动双肩,配合深呼吸,放松紧绷的肩部肌肉。
临睡前洗个热水澡,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不妨一试。
第二式:不闻不问
对抗工作压力性焦虑症,还要学会接纳压力。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要学会忽略。不要首先考虑怎样解除烦恼,而是学会跟烦恼相处。工作压力越大,焦虑就越明显,这不是人力能控制的,所以我们要敞开自己的胸怀。焦虑要来就来吧,来了以后跟它握握手,对它说“你好”,然后带着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真的有这种胸怀,焦虑就会自动不见了。
第三式:舒缓转移
出现心理疲劳难以避免,重要的是学会调节情绪、舒缓工作压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转移注意力:当压力来袭的时候,设法转移注意力,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去寻找快乐,以淡化烦躁或愤怒的情绪,调节自己的心境。开怀大笑是最佳的“精神松弛剂”,1分钟的开怀大笑可以使身体得到45分钟的放松。
发泄负面情绪:如果心里有许多悲伤、苦闷、烦恼等负面情绪,最好让它们合理地发泄出来,千万不要憋在心里。你可以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大声宣泄心中的不忿;或者可以找知己谈心,让朋友倾听你内心的忧伤或烦恼,把心中积攒的苦恼清理出、释放掉,以保持心理平衡。
之心健身大讲堂
现在工作压力大、工作量繁重,很多人常常忙起来就忘记休息。我建议这样的朋友,在工作之余,不妨找个时间做一些缓解工作压力的放松体操。花费的时间少,但是效果却很好。
◎放松体操让工作压力去无踪
1.头部伸展。双手抱头,两肘贴脸、稍用力压,使颈部前屈,然后颈部用力尽量后仰,做8次,每次静止1~2秒。
2.体侧伸展。一手叉腰,另一手臂伸直上举,上体稍侧屈,手臂用力向侧上方伸展5次,然后换另一侧做,每次静止1~2秒。
3.肩部伸展。十指交叉并上举,掌心朝上,然后由慢到快,用力后振10次。
4.腰腹伸展。两手抱头,体前屈,然后上体后仰,肘关节外展,尽量把身体伸直,保持3~4秒,慢速做5次。
5.胸背伸展。两臂屈肘前平举,含胸低头,然后两臂向侧后平行伸展,抬头挺胸,做10次。
6.腿部伸展。双腿屈膝置于胸前,然后两腿同时伸直,脚尖前伸,做10次,每次静止1~2秒。
8.不吃药的简便抗晕车、晕船法
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多商务工作者经常要乘坐车、船、飞机等到处奔波。在海轮上,如果遇上了风浪,船身摇荡得很厉害时,有的旅客就会出现呕吐、头晕目眩、浑身冒冷汗、面色苍白等状况,甚至卧倒在床铺上起不来。这些症状在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旅行时也常常会出现。有些人甚至在乘公共汽车旅游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着实让他们烦恼不已。
晕车或晕船说起来也不是病,它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发生,而离开了行驶的车船则很快就会缓解。晕车、晕船与内耳前庭器官敏感度有关。当车、船在动的时候,身体的感觉与内耳接收到的感觉不同,对呕吐中枢形成了刺激,因此会有头晕及呕吐的症状。因此,内耳前庭器官的敏感度愈高,愈容易与身体感觉产生不平衡的现象,就愈容易晕车、晕船。
晕车除了提前吃药预防外,还有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方法也很有效。例如,乘车时改变坐向。上车后,选择左面靠近通道的座位,使自己的坐姿面向车厢的右侧,也就是说要使身体的左侧朝前,右侧向着汽车的后部。由于胃里的食物平时是由左上方向右下方慢慢排空到十二指肠及小肠中去的,所以这样改变一下坐的方向,使人体前后晃动与胃蠕动方向保持一致,等于是在消化时把胃里消化物向右下方“甩掉”,这样就不致向上方抛动而诱发呕吐了。这个小变化可以有效地防止晕车发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避免晕车也有一定帮助,例如经常倒立或转圈就可以预防晕车。这种以运动来增强机体适应能力,对减轻晕车、晕船症状效果非常不错。平时(尤其在准备乘车船时)还可以自己进行荡秋千、走晃桥、练滚轮等锻炼,都可以减轻晕车或晕船的不适症状。
经常晕车船的人还要注意,在乘车、船、飞机之前,应尽可能选择条件好、通风好的车船,避免空气污浊、人多的交通工具,有条件时应平卧,对预防晕车、晕船有积极作用。当发生晕车、晕船现象时,立即打开窗户通风,或调整到通风处的座位上闭眼休息,也可双目注视远处,这样可以减轻头晕。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防止晕车船的窍门,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例如,酸梅可以抑制呕吐,姜也可缓解晕车、晕船的不适,喝姜汁、吃姜糖,都有帮助。用3~5片生姜泡开水饮用,或开车前2小时服用生姜粉胶囊2粒,然后每天3次,每次2粒,有预防晕车或晕船作用。伤湿止痛膏贴在肚脐上(即神阕穴),或在太阳穴、风池穴、合谷穴等穴位涂清凉油等方法,应用起来也比较方便。晕车船的朋友不妨一试。
另外,容易发生晕车、晕船的人,乘车乘船前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先吃东西再搭乘车船,以保持良好的精力和体力。不要因为会吐而空腹,这反而会因肠胃的蠕动,加深想吐的感觉。少吃油腻食品,适当多吃些水果。旅行中,应尽量稳定情绪,保持平静。乘车船旅行的路上,主动热情地和陌生人交谈,即使是自言自语,也能让你一路心理放松下来,转移对晕车船的惧怕情绪,一路神清气爽,消除晕车的感觉。类似的办法还有看书、读报、听音乐等。
之心健身大讲堂
◎穴位按摩对抗晕车晕船法
1.掐中冲:用较重的手法掐中冲穴10秒钟,注意不要掐破皮肤。
2.按揉内关:用拇指按揉内关穴1分钟。按压内关穴是治晕车最常用的方法。
3.摩关元:用掌摩法在关元穴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摩30次。
4.按足三里:按揉足三里1~2分钟,以微微酸胀感为宜。
6.按合谷:按压此穴位可直接作用于胃肠,有非常好的缓解头晕及恶心呕吐作用。
9.动汗为贵,让抑郁和汗水一起流出
过去,人们对“神经衰弱”比较熟悉,而对“抑郁”或“抑郁症”之类的医学名词则比较生疏。其实,抑郁症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情绪低落、常感到疲倦或缺乏活力、坐立不安、烦躁,甚至有了“求死”的念头,这些负面情绪都是抑郁症的表现。临床上,许多白领人士所谓的“亚健康”,也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去年,16岁的小蝶母亲因患肝癌去世。当时,她的感觉非常复杂,既愤怒又歉疚。当然,也很悲伤。几个星期里,她一直在哭泣。她的抑郁让关心她的师生、亲友们都很担心。幸运的是,小蝶经历的只是一种悲痛的过程——包含着对死去的人和离她而去的母亲的怀念;包含着在母亲去世之前,她的所作所为的歉疚;还包含着一种难以置信的悲伤和失落的感受。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来说,出现这种反应是非常自然地。
其他情况还有失恋、未能实现目标的挫败等,都会造成一种失落、悲痛情绪和一定时间的忧郁。不过,这都不是严重的抑郁。严重的抑郁会把一个人击垮!对于失去至亲或遭受挫折的人来说,在他们的悲痛消退之前,都会经历一个抑郁的过程。而对其他人来说,产生抑郁的原因往往是无法捉摸的。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产生抑郁。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抑郁是一种伴随终生且反复发作的病症。
抑郁症患者可以无缘无故地伤悲不已、号啕大哭,像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样,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很多情绪低落的人自己也知道,长期这样下去也总不是办法,也想让自己振作起来、高兴起来,例如看电影、唱卡拉OK、找朋友谈心,但是采取什么措施也不行。这样病态的抑郁与普通的情绪低落就很不一样,并不是这么容易就可以纠正和抚慰的。
怎样才能走出抑郁的“黑洞”呢?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患抑郁症比作一个人掉在水坑里,药物可以将他从水坑里打捞上来。但是,下一回他还可能掉进水坑(复发)。因此,药物治疗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摆脱抑郁的根本之道,是让你的抑郁和汗水一起流出来。
要知道,人的精神状态是由体内的激素决定的。比如说,大脑制造出来的内啡肽能使人产生一种快感,一种满足和轻松的享受。内啡肽是著名的“快乐激素”,而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激素”。“痛苦激素”一般都在应激状态下产生,如当你跟亲友、同事吵架,当你生气或遭到恐吓时,当你工作失误遭受领导训斥,当孩子淘气让你忿忿不已的时候,身体就会分泌出“痛苦激素”。在痛苦的状态下,大脑一片混乱,手脚也不听使唤了,有时还忍不住想要哭起来,怎么办呢?“痛苦激素”和毒素一样,也可以排出体外,这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增加“快乐激素”的分泌量,从体内排出“痛苦激素”,就会减少抑郁,心情就会更快活。而运动则是激发“痛苦激素”排出体外的最好的办法。俗话说“动汗为贵”嘛,当然一定要是自己运动出来的汗水,而不是其他方法出的汗。
“动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喝水、多出汗。像跑步、搬动家具等运动和带孩子、做大扫除这样的体力劳动法,在身体疲劳的同时,“痛苦激素”也会随同汗水一起排出,同时还能延缓“快乐激素”的衰变和提高它们的活力。即使你做的是一件自己最不爱干的活儿,之后你也会感到自己情绪高涨。
远离抑郁,首先要善于制造快乐。要时常保持微笑,哪怕是强颜欢笑,也能促进“快乐激素”的分泌,放松你的面部肌肉,改善你的心情。因此,即使装作快乐,你也会感到快乐。此外,抑郁时,你的走路姿势一般都是垂下双肩,驼着背,勉勉强强地挪动脚步,这种姿势有碍血液的自由循环,并抑制“快乐激素”的分泌。如果走路时挺胸抬头,舒展双肩,迈开矫健的步伐,也能让你的心情更舒畅。
多多参加社会活动是远离抑郁的良药。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快乐,人们都是为了快乐而活着,而快乐更多地来自于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大大超过吃饱饭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人的一些社会生活,包括自尊、关怀、呵护、爱与被爱等等,都是从社会交往中得到的,这些内容远远不是仅靠吃饱饭能得到的。而老年人罹患抑郁,往往来自于这些社会性活动的丧失。经常参加社交活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要增加社交范围,扩大人际交流。
之心健身大讲堂
◎消除紧张、抑郁的“自助餐”
每天下班回家时你都会感觉身心疲惫,这时候,随时享受一下健康“自助餐”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1招:两手酸累时,将两手掌相合,来回快速搓动l0~12秒。使掌心产生强烈的热感,再将双手摇动8~l0次。
第2招:头昏脑涨时,坐直后把头使劲向后仰,用力拉动颈肌,坚持8~10秒。然后把头低垂在膝前,静坐10~15秒,如此重复数次。
第3招:两眼酸胀时,合上双眼5秒,然后睁开眼自视鼻梁5秒,如此重复数次。
第4招:困乏欲睡时,身体坐正,双肩后弓,下颌微收,双肩下垂放于躯干两侧,手心向后。然后用力收缩背部、臂部、肩部、颈部的肌肉,坚持12秒,然后全身放松10~15秒,如此重复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