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象牙的故事
19世纪60年代,英国首都伦敦市场上出现了价格便宜的“象牙”制品。
说它是象牙吧,价格十分便宜,店家说是“跳楼价”;说它不是象牙吧,那手感、质地和色泽等又与真的一模一样。当时,伦敦上流社会正掀起一股“象牙热”,于是很快便形成了一个销售“热点”,绅士淑女们无不谈论这些神奇廉价的“象牙”制品。
原来售卖象牙的商人百思不得其解,派出“间谍”四处刺探,不惜重金贿赂,结果还是茫无头绪。有些人只好自慰地说:“那是东方的象牙。”
十几年过去了,在英国发明家帕克斯死后不久,廉价“象牙”的秘密才逐渐泄露出来。
原来,它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假象牙!
英国发明家帕克斯(A.Parkes)生于1813年。他从小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的人,且富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特别强。
一天,他在朋友那里听说一个叫做安地玛的人制成了一种硝酸纤维,极易爆炸。他也想制备这种新炸药。经过长时间的实验,炸药没有制成,却用硝酸纤维、酒精、樟脑和蓖麻油等混合制成了一种“白色树脂”。它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能熔化,生成乳白色像象牙一样的物质,又经过反复实验,竟制成了一种与象牙极为相似的东西。
其实这种假象牙就是乳白色的硬质塑料,属于早期的高分子聚合物。
自然界没有天然塑料,它完全是人工合成的产物。
在帕克斯之后,美国发明家海耶特用硝酸纤维和樟脑制出了改良的产品,1872年推出市场时被命名为“赛璐珞”。它可用来做梳子及其他家用品,后来又用于做照相底片。
“赛璐珞”虽然具有易燃的缺点,但作为一种全新的材料,很受欢迎。因此人们对研究塑料的热情高涨了起来。
最早合成的塑料是酚醛塑料,1910年开始生产。因为酚醛塑料的原料苯酚主要来源于煤焦油,因此产量受到很大限制。
1912年,化学家们发现氯乙烯能够聚合,但热塑加工工艺一直不能过关,直到1928年,才实现了聚氯乙烯与醋酸乙烯的聚合。1935年,美、德等国开始陆续生产聚氯乙烯。1937年,英国卜内门公司采用磷酸酯增塑剂大量生产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塑料具有高度耐腐蚀性、绝缘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又由于它受热软化,冷却变硬,可回收重复利用,因此在产量上长期居于塑料品种的首位。
聚氯乙烯塑料的出现,形成了以天然气和石油为主要原料的石化工业。一些品质优良的聚氯乙烯塑料已经开始代替某些钢材。从20世纪70年代起,塑料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钢铁。人们预言:在21世纪,在许多方面,高分子材料将取代钢铁,正像20世纪钢材取代木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