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 图1

艾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我们的祖先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极其有限,因此平均寿命极低,这就迫切地需要人们运用各种治疗方法来与疾病进行斗争。早在大约5万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来取暖、熟食,尤其是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兽皮取火,然后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

艾,自古以来就以一种野生植物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植物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本草》记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性温,属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

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 图2

灸法起于远古,形成于秦汉时期。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重要形成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在《灵枢·官能》中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汉代张仲景的著述,有“可火”与“不可火”的记载,其所言之火,亦指艾灸。张仲景具体指出了灸疗禁忌范围包括太阳表证、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国晋隋时期,灸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灸的方式上有了极大的改进,灸法变的灵活多样,出现了多部论述灸法的著作,为医学史灸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化脓灸最早也见于《针灸甲乙经》即“欲令灸发者,炙履褊熨之,三日即发”。

从两晋至唐宋,是我国针灸史上灸疗法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在灸疗范围上也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灸疗防病的内容;其次,灸治的疾病范围较前代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热证用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对黄疸、淋证等温热证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证等,均可以用艾灸治疗。这足以证明当时对灸法的重视,对灸法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灸法成熟于明清时期,从著作的数量、灸法技术的改进以及灸法进行局部麻醉的应用,均可看出在明清时期灸法到达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张景岳、杨继洲为代表的著名医家。灸疗文献中,较有代表性的为清代咸丰时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神灸经纶》全面总结了清以前有关灸疗的理论和实践,并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疗专著。

到了清代,李学川、陈修园等人又在艾绒中加入了不同的药物,并改名为“太乙神针”“太乙针”,记述此法的专著有《雷火针法》《太乙神针心法》《太乙神针附方》《太乙神针方》等,并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代常用的艾卷灸法和药条灸法均发展于此。

但到了清代的后期,由于历史原因灸法走向了衰落,清末后期统治者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至清末(1822年)道光皇帝废止宫廷针灸后,更导致了针灸学的衰落。灸法因其方法简便、效果显著而在民间广泛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灸疗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灸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已从对灸疗临床疗效观察、古医籍整理方面,转移到向灸法、灸理现代化,研究和灸疗器具创新的阶段。现代灸法研究在灸的制作材料、灸的作用机理、灸的适应证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历史有许多丰富的遗产需要现代法继承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灸法将以其独特的疗效引领风骚。

艾灸疗法的特点"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疗法的特点

艾灸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的,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以达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艾灸疗法是一种神奇的治疗保健方法,它有很多的优点,如种类多样、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治疗范围广泛、疗效迅速等。

种类多样

艾灸疗法种类的多样性,不仅在于艾灸材料的多样,也有操作方法的多样。尤其艾灸时灵活运用不同穴位相配合的方法,更能丰富艾灸的治疗方法,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 图3 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 图4 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 图5
直接灸 悬灸 隔姜灸

治疗范围广泛

艾灸可以治疗四百多种疾病,而且疗效显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都属于艾灸的治疗范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用艾灸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操作简便

艾灸的操作方法简单易学。认真学习就能懂得正确的艾灸方法。

疗效迅速

艾灸疗法操作简便且疗效迅速,对一些虚寒证见效更快。如冬天常见的冻疮,通过艾灸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往往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也可以通过艾灸缓解常见的女性痛经。

第一章 艾灸疗法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 图6

艾灸疗法的作用"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疗法的作用

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由于艾叶等中草药的药性温热,艾火的热力能深透肌层,温经行气,因此,灸法具有很好的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少乳等。

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多用灸疗。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另外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证,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故灸法还可用于元阳虚脱而出现的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脱证。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其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法的使用增多和治疗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所以在临床上灸法可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痈病之证,如乳痈初起、瘰疬、痈肿未化脓者、疮疡久溃不愈、寒性疔肿等。用灸法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灸法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到了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