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艾灸疗法的基本操作手法
艾灸的工具"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的工具
艾灸疗法中最主要的材料就是艾草。艾草具有食用、饮用、清洁等广泛的用途,因此称为“神仙草”。中医认为,艾草可以理气血、逐寒湿、温经脉、止冷痛。艾草煎汤可外洗治疗湿疮疥癣、祛湿止痒,艾草炒炭还可止血。另外,将艾草制成艾条、艾炷之后,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功效。
![]() | ![]() | ![]() |
劣 | 中 | 优 |
艾绒的选择
色 陈艾是土黄色或者金黄色的;当年艾是绿色的。
味 陈艾气味芳香、不刺鼻;当年艾闻起来有青草味。
烟 质量好的艾点燃后,艾烟淡白,气味香、不刺鼻;质量不好的艾点燃后,艾烟发黑且有种强烈的刺鼻气味。
相 绒体细腻且用手指能捏成型的艾绒是质量好的,里面有枝梗或者其他杂质的艾绒是质量不好的。
艾条的相 质量好的艾条外观整洁,包装紧实,如果包装松软,可能是质量不好。
火 质量好的艾条火力柔和,点燃的部分呈红透燃火状,用手掌试火力,有热气熏烤的感觉,渗透力大、灸感强、疗效好;质量不好的艾条试火时皮肤有烧灼感。
艾 炷
为了便于平放和点燃,可以将艾绒做成圆锥体,就是艾炷。可将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如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艾炷的大小可因施灸对象和施灸部位而定,对老年人及小孩施灸可用小艾炷,外科施灸可用大艾炷。
艾灸的操作手法"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的操作手法
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温和灸适用于各种病症。
雀啄灸
用雀啄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但不需要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施灸。施灸时,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晕厥的急救等。
回旋灸
用回旋灸法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一般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
隔姜灸
概念 隔姜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灸前准备 大艾炷,新鲜老姜,镊子,粗针,火柴,线香,灰盒,三棱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选取新鲜老姜1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把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选取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者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适应证 隔姜灸法具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所以一般对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风寒湿痹、肠胃症候和虚弱病症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症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症,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4.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干毛巾轻揉敷之,使其汗孔闭合,利于恢复。
隔蒜灸
概念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是用蒜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灸前准备 大艾炷,鲜独头蒜,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细针,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0.1~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3~4壮后可换去蒜片,继续灸治。将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施灸处出现湿润红热现象,患者有舒适感觉为宜。为了防止灼痛起疱,可在蒜片下面再垫上一片。一般病症可在穴位上施灸,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对痈、疽、疮、疖等病症,若不知痛,灸至知痛为止,而知痛者则灸至不知痛为止。换艾炷不换蒜片,每日灸1~2次。初发者可消,化脓者亦能使其速溃,促使其早日愈合。
2.隔蒜泥灸:取新鲜大蒜适量,捣成泥状,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用线香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则换艾炷再灸,不换蒜泥,将预定的壮数(3~7壮)灸完为止。一般以灸处出现汗湿红晕现象而不起疱为度,患者即感觉舒适。
另一种隔蒜泥灸称长蛇灸,即用大蒜泥适量,平铺于脊柱上(自大椎穴至腰俞穴),宽约2厘米,厚约0.5厘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灸大椎穴,腰俞穴数壮,以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度。多用于治疗虚劳。
适应证 隔蒜灸具有消肿解毒、定痛、散结的功能。治瘰疠、疮毒、痈疽、无名肿毒等外科病症有奇效。多用于治疗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化脓者。对疮疔疖毒、一切急性炎症,未溃者均可灸之。亦治虫、蛇咬伤和蜂、蝎蜇伤,可以解毒止痛。(临床上也有治肺痨者)
注意事项
1.大蒜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因而皮肤过敏者慎用。
2.隔蒜灸要求治疗过程出现皮肤起疱现象,因而要做到局部清洁,以防止感染。
3.本疗法一般不用于头面等部位,因治疗后可能遗留灸痕,影响容貌。
温和灸测温方法
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患者等,可以把示指和中指放在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手指测量受热温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隔盐灸
概念 隔盐灸,是一种传统的针灸疗法,即把纯净干燥的食盐敷于脐(神阙穴),上置艾炷,施灸三次。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灸前准备 大艾炷,食盐(以青盐为佳),镊子,火柴,线香,灰盒,甲紫溶液(紫药水)等。
施灸法 令患者仰卧屈膝,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食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神阙穴),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在脐周围放置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灼热,即更换艾炷。一般灸3~5壮,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度,本法只用于灸神阙穴,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但对急性病症则可多灸,不拘壮数。临床一般施灸5~9壮。
适应证 隔盐灸法具有回阳救逆、升阳举陷、温中散寒之功,多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痛经、淋病、中风脱证、四肢厥冷等病症。
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穴区觉烫时,应告知施术者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核格外注意。
2.在施灸时要严禁灼伤,同时盐遇明火易爆,注意防止烫伤皮肤和衣物。
3.若脐部灼伤,要涂以甲紫溶液(紫药水),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温和灸的标准
温和灸应以施灸部位没有明显的灼痛感,灸后不起疱、不留瘢痕为标准,主要观察皮肤潮红的状态。皮肤潮红与皮肤敏感度及施灸的部位有关,皮肤敏感度较高人,灸的时间短、壮数少,就可达到皮肤潮红的状态;人体的背面及肢体外侧面潮红较肢体内侧面慢,且较耐温,需要灸得时间长、壮数多。
艾灸的操作要领和小窍门"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的操作要领和小窍门
艾灸罐的使用方法
![]() | ![]() |
①将艾柱插入随身灸中的铁签上。 | ②用火点燃艾柱。 |
![]() | ![]() |
③待艾柱充分燃烧。 | ④将艾灸罐的铁盖盖上。 |
![]() | ![]() |
⑤盖上铁盖后,将铁盖旋紧。 | ⑥扣上塑料盖,旋转塑料盖上调风口。 |
![]() | ![]() |
⑦将艾灸罐放在袋中。 | ⑧将艾灸罐绑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 |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
步骤1
点燃艾条,待艾条头部充分燃烧。
步骤2
将点燃后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放置艾条的孔中。
步骤3
盖上插好艾条的艾灸盒盖。
步骤4
将艾灸盒绑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
悬灸的施灸方法
步骤1
取一支艾条,用打火机或火柴将其点燃。
步骤2
点燃后,待艾条头部充分燃烧,徐徐冒出艾烟。
步骤3
将充分燃烧的艾条悬在需要施灸的部位距2~3厘米施灸。
隔姜灸的方法
![]() | ![]() |
①将艾绒捏成大小适中的圆锥形。 | ②将鲜姜切成0.5厘米厚的姜片。 |
![]() | ![]() |
③在姜片上穿数个孔。 | ④将圆锥形的艾绒炷放在姜片上。 |
![]() | ![]() |
⑤点燃艾绒。 | ⑥把点燃艾绒的姜片放在需要艾灸的部位上。 |
为演示方便,为拍摄方便,示范用的艾炷较大。实际隔姜灸时,艾炷的大小请参照蚕豆、麦粒、小米粒。艾炷过大容易烫伤。
熄灭艾条的方法
步骤1
很多人在使用艾条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点燃后的艾条非常难熄灭,有时候稍不留神,没有完全熄灭的艾条又会燃烧起来。
步骤2
在熄灭艾条时,将点燃的艾条塞入20毫升的塑料针管内,一段时候后艾条就会自然熄灭。尽量将艾条长时间放置在针管内,防止艾条熄灭不彻底而再次燃烧。
用吹灸治疗耳部疾病的方法
![]() | ![]() |
①用纸卷成一圆锥形,圆锥形细的部分要留一个0.3~0.5毫米大小的口。 | ②用手握纸筒,侧低头,把艾条对准纸筒大口吹艾条燃烧的部分,使艾烟顺着纸筒进入耳道,热度以可以忍受为度。每天吹灸1~2次即可,每次时间以适度为好。 |
艾灰的妙用
缓解脚痒、脚气 | 脚痒时,在痒处涂抹艾灰,可以迅速止痒。如果脚气特别严重,可以同时艾灸,效果非常好。 |
祛除青春痘 | 脸上或身上长了痘痘,又红又肿,可以抹上点儿艾灰。痘痘会很快干瘪,而且不留瘢痕。 |
除幼儿尿布疹 | 用麻油将艾灰调匀,涂在孩子起疹子的地方,然后再穿上纸尿裤。下次换纸尿裤的时候,孩子的尿布疹会消失。 |
美容 | 用蛋清或者用牛奶和蜂蜜将艾灰调匀,调得稠一些,然后涂在脸上,20分钟后洗去,有美白和嫩肤的效果。 |
除味和吸潮 | 艾灰用棉布袋装好,扎好袋口,可以放在厕所、厨房、冰箱中清除异味,效果可以和竹炭媲美。还可以将艾灰包放在鞋里,既可以吸潮,又可以除脚臭。 |
养花 | 把艾灰拌在土里,家中的花花草草会变得生机勃勃。 |
艾灸后的反应"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后的反应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在艾灸之后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只有皮肤潮红,口渴等轻微表象,而有些人会出现失眠、上火、皮肤红疹等严重的身体不适表现。
艾灸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艾灸疗法虽有治病防病的功效,但艾灸并不是万能的。艾灸疗法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有适应证与禁忌证。在艾灸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艾灸疗法的适应证
艾灸疗法的作用 | 适应证 |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 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
温经散寒、通痹止痛 | 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
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 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 外科疮疡初起或疮疡溃久不愈,以及瘰疬等证。 |
降逆下气 | 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 |
艾灸疗法的禁忌证
1.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不宜直接灸。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3.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class="reference-link">艾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不良反应。但在艾灸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方法进行。
施灸前
要将所选穴位或施灸部位用温水或乙醇(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的温度,防止受凉,影响治疗效果。
灸治过程中
要注意安全使用火种,防止艾火灼伤皮肤,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品。尤其在颜面部施灸时或给幼儿患者施灸时要特别注意。
灸治结束后
必须将燃着的艾绒彻底熄灭,以防事故发生。
影响艾灸疗法效果的因素
材料 | 艾叶加工成艾绒后易于燃烧,燃烧时热力温和,直达人体深部。 |
刺激强度 | 多次短时强刺激可以达到时间整合后的连续强刺激的效果。 |
灸不离穴 | 艾灸要针对穴位刺激,艾灸的取穴不一定多,但要对症,就要选重点穴。 |
施灸时间 | 久用火为灸,要取得根本性的疗效,必须长时间艾灸。 |
感传 | 用灸法后局部会出现温热、麻木、如虫爬行等感觉,即为灸感。灸感是艾灸疗效的保证。 |
艾灸顺序 | 尽量以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先少后多为施灸的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