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艾灸疗法的常用经络和腧穴
经络和腧穴的基础知识" class="reference-link">经络和腧穴的基础知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腧穴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为“孔穴”“穴道”“穴位”等。
经络的含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有路径的含义,即可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有网络的含义,络脉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腧穴的含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身体表面的特殊部位。“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是经气转输的场所;“穴”有空隙的含义,是经气所居的场所。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多数腧穴归属于各个经络,经络又隶属于各个脏腑。将治疗手法作用于腧穴,可通经络、行气血、益脏腑,因此腧穴与人体的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配穴原则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配穴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督脉和任脉
督脉循行:起于少腹内,下出于会阴部;沿脊柱里面上行;到达颈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并由颈部沿头部正中线上行,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达上唇系带处。督脉的基本功能:督脉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中医称之为“阳脉之海”。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精冷不孕等症与督脉有关。
任脉循行:起于少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部和胸部正中线向上行;到达咽喉部,再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任脉的基本功能:任脉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中医称之为“阴脉之海”。任脉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主要与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有关。
![]() | ![]() |
督脉 | 任脉 |
常用取穴方法" class="reference-link">常用取穴方法
俞穴同腧穴,指人体上的穴位。选取准确的穴位是使艾灸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腧穴定位法有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取穴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
本方法利用人体体表解剖学标志来确定穴位位置,是取穴最常用、最方便、最准确的方法。
![]() | ![]() |
固定标志法:指借助人体各部骨节、肌肉所形成的凸起或凹陷、发际、五官、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在自然状态下可见的相对固定的标志,选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在两眉之间取印堂穴、肚脐正中取神阙穴等。 | 活动标志法:指借助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人体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在活动状态下才会出现的标志,选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屈肘时,肘横纹桡侧端是曲池穴,握拳时掌横纹尺侧端是后溪穴,屈膝时,窝横纹内侧端是曲泉穴等。 |
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人体体表骨节标志,用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并依此按比例折算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本人手指为标准尺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称指寸定位法。因每个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自己身体其他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所以可用本人的手指来测量定穴,用自己的手指测量身体其他部位比较准确。本法种类很多,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 | ![]() | ![]() |
拇指同身寸是以自己的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 中指同身寸是以自己手指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指患者将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本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取穴。 |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手虎口交叉,用右手示指刚好压在左手桡骨突起上,示指尖到达的位置即是列缺穴;拇指、示指分开,露出虎口,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压在虎口上,拇指关节向前弯曲压在对侧的拇指、示指指蹼上,拇指尖所指处即是合谷穴。
![]() | ![]() |
不可不知的20个常用穴位" class="reference-link">不可不知的20个常用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