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常见病的艾灸疗法
- 头痛" level="2">头痛
- 咳嗽" level="2">咳嗽
- 易怒" level="2">易怒
- 焦虑" level="2">焦虑
- 失眠" level="2">失眠
- 心悸" level="2">心悸
- 感冒" level="2">感冒
- 贫血" level="2">贫血
- 健忘" level="2">健忘
- 乏力" level="2">乏力
- 胃痛" level="2">胃痛
- 厌食" level="2">厌食
- 便秘" level="2">便秘
- 泄泻" level="2">泄泻
- 牙痛" level="2">牙痛
- 腰酸" level="2">腰酸
- 落枕" level="2">落枕
- 眩晕" level="2">眩晕
- 糖尿病" level="2">糖尿病
- 高血压" level="2">高血压
- 高脂血症" level="2">高脂血症
- 低血压" level="2">低血压
- 冠心病" level="2">冠心病
- 慢性胃炎" level="2">慢性胃炎
- 肩周炎" level="2">肩周炎
- 颈椎病" level="2">颈椎病
- 腰肌劳损" level="2">腰肌劳损
- 腰椎间盘突出症" level="2">腰椎间盘突出症
- 坐骨神经痛" level="2">坐骨神经痛
- 慢性肾炎" level="2">慢性肾炎
- 耳鸣" level="2">耳鸣
- 耳聋" level="2">耳聋
- 风湿性关节炎" level="2">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性关节炎" level="2">类风湿性关节炎
- 痔疮" level="2">痔疮
- 脱肛" level="2">脱肛
- 足跟痛症" level="2">足跟痛症
第四章 常见病的艾灸疗法
头痛" class="reference-link">头痛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又称“头风”。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感染发热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之后引起的头痛。
选穴取穴
百会穴、大椎穴、三阴交穴、涌泉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艾条回旋灸百会穴,每次灸15分钟,每日1次。
步骤2
艾条温和灸三阴交穴,灸15分钟。
步骤3
雀啄灸大椎穴,灸15分钟,以施灸部位感到温热、舒适为度,灸至皮肤稍红晕为度。
步骤4
用艾灸罐灸涌泉穴,灸15分钟,以施灸部位感到温热、舒适为度。
咳嗽" class="reference-link">咳嗽
咳嗽是常见肺系疾病中的主要症状,也具有独立性。中医讲,“咳”指肺气上逆,有声无痰;“嗽”指咳吐痰液,有痰无声;有痰有声称为咳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出现的咳嗽。
选穴取穴
肺俞穴、孔最穴、列缺穴、尺泽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艾条回旋灸肺俞穴,灸10分钟,每日灸1次。
步骤2
艾条温和灸孔最穴,灸15分钟。
步骤3
艾条温和灸列缺穴,灸15分钟。
步骤4
艾条温和灸尺泽穴,灸15分钟。
温馨提示
红糖姜枣汤可以祛风散寒,适合伤风咳嗽、胃寒刺痛者食用。具体做法是在锅中加3碗水,再加入30克红糖、15克鲜姜、30克红枣煎至过半,一次性服用,服后出微汗即可痊愈。
易怒" class="reference-link">易怒
易怒多由心阴受损、肝火旺盛所致,出现精神恍惚、心中烦乱、睡眠不安、发火时不能自主等症状。易怒随时都能产生。心理素质不好,过于敏感的人很容易出现易怒的状况。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少男少女,正是易怒的时期。
选穴取穴
太冲穴、行间穴、归来穴、三阴交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太冲穴、行间穴可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每日灸1次,每次5~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由于太冲穴、行间穴位于足趾,相邻又近,艾灸时要防止烫到皮肤。
步骤2
温和灸归来穴,每次灸5~10分钟。
步骤3
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灸10~20分钟。
温馨提示
平时多听轻音乐、打太极拳,这些都可以缓解易怒的症状。平时多吃大枣、柏子仁、酸枣仁、莲子、百合等食物,可以滋阴养心。
焦虑" class="reference-link">焦虑
中医认为,焦虑不宁属于心神紊乱、肝气不舒。此症外在表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女性月经周期会出现焦虑不安、情绪低沉、心事重重的症状,季节或天气的变化也会导致焦虑不安的症状。男性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只是周期不明显,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确定。
选穴取穴
少海穴、极泉穴、百会穴、膻中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少海穴10~20分钟,每日1次,间隔3~4小时,3~5天为1个疗程。
步骤2
温和灸极泉穴5~10分钟。注意火力不要太大,仔细体会治疗过程中穴位出现的热感和经穴特有的酸胀感即可。
步骤3
温和灸百会穴,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即可。
步骤4
温和灸膻中穴,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
平时注意休息,不要思考太多事情,每天最好能抽出时间出去散步,不要长时间久坐。饮食上注意清淡,少吃盐,经常食用大豆制品和含钙丰富的食品。
失眠" class="reference-link">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阳不入阴而引起的经常不易入睡为特征的病症。轻者入睡困难,睡时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者时睡时醒等,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贫血等疾病中。
选穴取穴
涌泉穴、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神门穴、关元穴、百会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涌泉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2
温和灸神门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3
温和灸关元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4
温和灸百会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
步骤5
用艾灸盒灸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每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
心悸" class="reference-link">心悸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心悸发生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喘促、晕厥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发生时出现的症状。
![]() | ![]() |
选穴取穴
神门穴、内关穴、肺俞穴、膻中穴、巨阙穴、厥阴俞穴、心俞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步骤2
温和灸膻中穴、巨阙穴,每穴10~15分钟。
步骤3
温和灸神门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内关穴,每穴10~15分钟。
感冒" class="reference-link">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季节最常见于春季、秋季、冬季。感冒是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病,不同季节导致感冒的症状会有所不同。感冒有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流行性感冒4种类型。
选穴取穴
大椎穴、风池穴、合谷穴、印堂穴、太阳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隔姜灸大椎穴,每日1次,每次4壮。
步骤2
艾条温和灸风池穴,灸10分钟。
步骤3
艾条温和灸印堂穴,灸10分钟。
步骤4
艾条雀啄灸合谷穴,灸10~15分钟。
步骤5
艾条温和灸太阳穴,灸10分钟。
温馨提示
防治感冒,可以在大椎穴处刮痧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淋浴时也可以用水柱冲击大椎穴处,水温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贫血" class="reference-link">贫血
贫血分为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多种类型。头晕、心悸、耳鸣、乏力、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表现,或者皮肤黏膜苍白,皮肤、牙龈、耳鼻处有出血点存在,妇女月经量增多等都是贫血的症状。溶血性贫血可伴有发热、黄疸、腰痛等症状。
选穴取穴
气海穴、关元穴、肝俞穴、脾俞穴、血海穴、三阴交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气海穴、关元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
步骤2
用艾灸盒灸肝俞穴、脾俞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
步骤3
温和灸血海穴,每次灸20~30分钟。艾灸时,以皮肤红晕为度。
步骤4
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灸20~30分钟为宜。
健忘" class="reference-link">健忘
在医学上,健忘是说大脑的思考能力暂时出现了障碍,也称之为暂时性记忆障碍。从中医角度讲,健忘症即是上气不足。由于脑部气血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年龄是引发健忘失神最主要的原因,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健忘失神。年轻人中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脑细胞疲劳,导致健忘症。过度吸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引起暂时性的记忆力减退。
选穴取穴
心俞穴、神门穴、脾俞穴、肾俞穴、气海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心俞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7日为1个疗程。
步骤2
温和灸神门穴,灸10分钟即可。
步骤3
用艾灸盒灸脾俞穴,每次灸10分钟即可。
步骤4
温和灸气海穴,灸10分钟即可。
步骤5
用艾灸盒灸肾俞穴,每次灸5分钟即可。
乏力" class="reference-link">乏力
乏力是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或生理性自我感受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自觉肢体懈怠,软弱无力。周身乏力通常分为老年人精力衰弱,病后恢复不好,导致长时期精气匮乏;还可分为由工作生活原因导致暗耗精气。
选穴取穴
气海穴、神阙穴、足三里穴、关元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气海穴,并适当延长治疗的时间与次数,每日1次,时间为20~30分钟。
步骤2
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饭后1小时后即可开始。5~7天为1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1个疗程。
步骤3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10分钟即可。
步骤4
温和灸关元穴,每次10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
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放松全身;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强壮骨骼。多听音乐,放松心情。
胃痛" class="reference-link">胃痛
凡是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胃脘部是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等疾病可出现胃脘部位疼痛。
选穴取穴
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若见有气虚或阳虚时,加灸脾俞穴、胃俞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中脘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2
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艾灸10分钟。
步骤3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灸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气海穴,每次灸10~15分钟。
步骤5
若见有气虚或阳虚时,加灸脾俞穴、胃俞穴,用艾灸盒每天灸1次即可。
厌食" class="reference-link">厌食
厌食是指进食的欲望降低,甚至完全不思饮食。引起厌食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饮食因素和情志因素三种。有些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人体味觉障碍,久而久之,会使人食欲欠佳。贪食冷饮、过度饮酒、过食肥腻辛辣等也会导致短期的厌食。精神紧张或工作生活压力大等,都会影响食欲,导致不思饮食。
选穴取穴
中脘穴、神阙穴。药物引起的厌食加灸大椎穴;饮食、情志导致的厌食加灸太冲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或隔姜灸中脘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7天为1个疗程,间隔两日可行下1个疗程。
步骤2
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次灸15~20分钟。
步骤3
若药物引起的厌食先用艾灸盒灸大椎穴,再隔姜灸中脘穴,每穴灸15~20分钟。
步骤4
若饮食、情志导致的厌食,先温和灸太冲穴,再隔姜灸中脘穴,每穴灸10~15分钟。
温馨提示
必须做到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定质,不能因为繁忙出现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这样对身体健康无益。坚持定时进餐,长此以往,到了进餐时间,就会产生食欲,消化道中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分解与吸收。饮食宜清淡,不可过于油腻。
便秘" class="reference-link">便秘
便秘是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也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便后仍有便感等症状。患有便秘的老年人比较多。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
选穴取穴
太冲穴、大敦穴、大都穴、支沟穴、天枢穴、神阙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太冲穴、大敦穴、大都穴,每次每穴灸15~20分钟。
步骤2
温和灸支沟穴,每次15~20分钟。
步骤3
温和灸天枢穴,每次15~20分钟。
步骤4
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次每穴灸15~20分钟。
温馨提示
便秘患者应少吃油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适当运动,加强腹肌锻炼,多做仰卧起坐、屈髋压腹动作;排便时可用拇指按于手臂支沟穴或腹部左侧天枢穴,以帮助排便;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大便时不宜久蹲。
泄泻" class="reference-link">泄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泻出物如水花样为主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体内湿邪盛、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脏腑虚弱等所致。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选穴取穴
天枢穴、大肠俞穴、脾俞穴、关元穴、命门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大肠俞穴、命门穴,每穴每次10分钟。
步骤2
用艾灸盒灸脾俞穴,每次10分钟。
步骤3
用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灸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关元穴,每次灸10~15分钟。
牙痛" class="reference-link">牙痛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常见的症状之一。牙痛可由龋齿、牙髓炎、急性牙周炎、急慢性根尖周炎、牙本质过敏、牙齿折裂等多种疾病所引起。另外,三叉神经痛、颌骨骨髓炎、智齿冠周炎、急性化脓性上颌窦炎、颌骨含牙囊肿等疾病也可能诱发或伴发牙痛。
选穴取穴
合谷穴、内庭穴、三间穴、太溪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合谷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2
温和灸三间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3
温和灸太溪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内庭穴,每次10~15分钟。
腰酸" class="reference-link">腰酸
腰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挫伤、扭伤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或脊髓肿瘤、脊髓炎、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引起腰骶部酸痛。癔病患者也可能会有腰酸的症状,但这种腰酸常为癔症的一种表现,需另寻治疗方法。
选穴取穴
至阴穴、养老穴、腰阳关穴、阿是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至阴穴,持续艾灸1个小时。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步骤2
用艾灸盒灸阿是穴,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步骤3
温和灸养老穴,艾灸30分钟。
步骤4
温和灸腰阳关穴,持续艾灸1个小时。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温馨提示
腰酸时,还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按摩腰部即可使局部皮肤中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腰部不适感。
落枕" class="reference-link">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是以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便为主要表现的颈部软组织急性扭伤或炎症,多由睡眠时颈背部遭受风寒侵袭或睡姿不良所致。表现为晨起突然感觉颈部疼痛不适,颈后部压痛及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受限。以成年人多见,好发于春季、冬季。
选穴取穴
大椎穴、阳陵泉穴、肩井穴、跗阳穴、申脉穴、悬钟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大椎穴,每次10分钟。
步骤2
温和灸跗阳穴、申脉穴、悬钟穴,每穴10~15分钟。
步骤3
温和灸肩井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阳陵泉穴,每次10~15分钟。
眩晕" class="reference-link">眩晕
眩晕是指眼花头晕,是一种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可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除耳鼻咽喉科疾病外,还涉及内科、神经内科及骨科的疾病。
选穴取穴
风池穴、太冲穴、百会穴、三阴交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头维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风池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步骤2
雀啄灸太冲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步骤3
雀啄灸百会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头维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步骤5
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步骤6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步骤7
温和灸涌泉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温馨提示
避免劳累过度,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出现眩晕时应在安静且空气清新的室内卧床休息。
糖尿病" class="reference-link">糖尿病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症状,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食、多饮及消瘦。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多数因为平时进食太多,且多为甘甜油腻等高热量的食物,使脂肪在身体内积累,久而久之造成胰岛功能受损,最终导致糖尿病。
选穴取穴
脾俞穴、外关穴、阳陵泉穴、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肾俞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雀啄灸脾俞穴,每次10~20分钟。
步骤2
雀啄灸肾俞穴,每次10~20分钟。
步骤3
雀啄灸阳陵泉穴,每次10~20分钟。
步骤4
雀啄灸外关穴,每次10~20分钟。
步骤5
温和灸内关穴,每次10~20分钟。
步骤6
温和灸合谷穴,每次10~20分钟。
步骤7
雀啄灸足三里穴,每次10~20分钟。
温馨提示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适当地喝纯咖啡,多吃含食物纤维多的食品,食用植物油,少饮酒,注意劳逸结合。
高血压" class="reference-link">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60岁以上人群易患高血压。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高于18.7千帕和舒张压高于12.0千帕。由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居全球各类疾病死亡率之首。一般情况下,高血压与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关,肥胖体型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
选穴取穴
足三里穴、太冲穴、涌泉穴、曲池穴、百会穴、印堂穴、大椎穴、悬钟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曲池穴,每次灸8~10分钟。
步骤2
雀啄灸百会穴,每次灸8~10分钟。
步骤3
雀啄灸印堂穴,每次灸8~10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大椎穴,每次灸8~10分钟。
步骤5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灸15~20分钟。
步骤6
温和灸太冲穴,每次灸15~20分钟。
步骤7
温和灸涌泉穴,每次灸15~20分钟。
步骤8
温和灸悬钟穴,每次灸15~20分钟。
高脂血症" class="reference-link">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血脂中主要的成分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导致的血脂代谢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的病症称为高脂血症。
选穴取穴
丰隆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天枢穴、中脘穴、脾俞穴、胃俞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丰隆穴,每穴每次艾灸20分钟。
步骤2
温和灸合谷穴,每次艾灸20~25分钟。
步骤3
用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艾灸20分钟。
步骤4
温和灸中脘穴,每次艾灸20分钟。
步骤5
用艾灸盒灸脾俞穴、胃俞穴,每次艾灸20分钟。
低血压" class="reference-link">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成人的肢动脉血压低于12.0/8.0千帕,即可称为低血压。低血压发病时会出现头晕、头痛、食欲缺乏、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晕船等症状;严重时会有瞬时站立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发音含糊、昏厥等症状。
选穴取穴
膻中穴、气海穴、三阴交穴、百会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膻中穴,每次10分钟。
步骤2
温和灸气海穴,每次10分钟。
步骤3
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10分钟。
步骤4
温和灸百会穴,每次10分钟。
温馨提示
平时多吃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用肉桂、甘草和人参泡开水当茶饮。注意变换体位时动作缓慢些。
冠心病" class="reference-link">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见于四十岁以上人群。在我国,冠心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若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会出现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严重危害人的生命。
选穴取穴
心俞穴、膻中穴、内关穴、神门穴、劳宫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心俞穴,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
步骤2
温和灸膻中穴,灸10分钟即可。
步骤3
温和灸内关穴,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
步骤4
温和灸神门穴,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
步骤5
温和灸劳宫穴,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
慢性胃炎" class="reference-link">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中医认为多因长期饮食不节、喜食辛辣、过食生冷、精神刺激、情志不畅、外邪内侵、劳累受寒、气候变化等因所致。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上腹部胀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呕血、大便呈黑色等症状。
选穴取穴
脾俞穴、中脘穴、天枢穴、下脘穴、胃俞穴、足三里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脾俞穴、胃俞穴,每穴15分钟,每天1~2次。
步骤2
温和灸中脘穴、下脘穴,每穴20分钟,每天1~2次。
步骤3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15~20分钟,每天1~2次。
步骤4
用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15分钟。
肩周炎" class="reference-link">肩周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属于中医学中“肩痹”的范畴。本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医根据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发病年龄等特点,出现“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之称。肩周炎是指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
选穴取穴
肩井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肩贞穴、肩穴、肩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回旋灸肩井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肩贞穴,连续艾灸20分钟为宜。
步骤2
温和灸肩髃穴、肩髎穴,每穴20分钟,每天1次,连续艾灸10天为1个疗程。
步骤3
按摩肩部,缓解肩部疼痛,舒缓僵硬状态。
温馨提示
肩周炎患者可以适当做爬墙运动。活动时,患者面对墙壁直立,身体与墙壁贴紧,将患肢的手掌贴住墙面,用手指缓慢地沿着墙壁向上爬行,直到肩部产生疼痛感为止。
颈椎病" class="reference-link">颈椎病
颈椎病是由颈椎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脊髓、神经、血管,导致颈肩疼痛、头晕、头痛、手指或手臂麻木、肌肉萎缩等症状,严重时双下肢出现痉挛或行走困难等。颈椎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电脑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且趋于年轻化。
选穴取穴
风池穴、天宗穴、肩井穴、大椎穴、风府穴、曲池穴、合谷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肩井穴、天宗穴,每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2
温和灸风池穴、风府穴,每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3
温和灸大椎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4
温和灸曲池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5
温和灸合谷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腰肌劳损" class="reference-link">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由劳损、创伤及腰椎平衡失调等原因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慢性纤维化、钙化、硬化,致使腰肌疲劳且易出现疼痛。中医认为腰肌劳损与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跌仆闪挫、肾虚等因素有关。
选穴取穴
命门穴、腰阳关穴、肾俞穴、志室穴、委中穴、阿是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委中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2
用艾灸盒灸腰背部阿是穴,15分钟为宜。
步骤3
用艾灸盒灸腰阳关穴、肾俞穴、志室穴,每穴灸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命门穴,每穴灸10~15分钟。
温馨提示
建议每天坚持锻炼腰腹部,缓解、放松腰部肌肉的疲劳,预防腰肌劳损。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运动后要做整理运动。另外,工作中防止过度劳累,纠正不良的工作姿势,如弯腰过久、伏案过低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 class="reference-link">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可引起腰腿疼痛的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现象,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腰痛、麻木、下肢放射痛、皮肤浅感觉障碍等症状。最常见的原因是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搬运或抬重物,长时间弯腰后猛然直腰。
选穴取穴
阿是穴(腰部压痛点)、殷门穴、承山穴、后溪穴、足三里穴、昆仑穴、承扶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承扶穴、殷门穴,每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2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3
温和灸承山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后溪穴,每次10~15分钟。
步骤5
温和灸昆仑穴,每次10~15分钟。
坐骨神经痛" class="reference-link">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病因尚未明确,且较少见;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则多见于椎管内病变及椎间盘、脊椎病变,或盆腔及骨盆疾患。
选穴取穴
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承山穴、环跳穴、阳陵泉穴、悬钟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肾俞穴、大肠俞穴,每穴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2
温和灸环跳穴,每穴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3
温和灸委中穴、承山穴,每穴15分钟,每天1次。
步骤4
温和灸阳陵泉穴、悬钟穴,每穴15分钟,每天1次。
慢性肾炎" class="reference-link">慢性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青、中年男性为主。多数发病缓慢,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临床表现。一般而言,凡有尿检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均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选穴取穴
脾俞穴、肾俞穴、三焦俞穴、水道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气海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脾俞穴、肾俞穴、三焦俞穴,每穴15分钟。
步骤2
温和灸气海穴,每次15分钟。
步骤3
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20分钟。
步骤4
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15分钟。
步骤5
温和灸水道穴,每次20分钟。
耳鸣" class="reference-link">耳鸣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声、潮声,或嗡嗡声,妨碍听觉。本病多因心气不足、气滞血瘀、肾精亏虚等致耳脉闭塞,经气无以充养耳窍所致;或因肝胆风火上逆,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震伤等外界因素引起。
选穴取穴
太冲穴、侠溪穴、丘墟穴、听宫穴、翳风穴、百会穴、中渎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太冲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2
温和灸丘墟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3
温和灸侠溪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4
温和灸中渎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5
温和灸听宫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6
温和灸翳风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7
温和灸百会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温馨提示
耳鸣的朋友应注意平时调养,当出现耳鸣症状时,可用自我按摩法,先以两手掌心紧按外耳道口,同时以四指反复敲击枕部或乳突部,继而手掌起伏,使外耳道口有规律的开合,坚持每天早晚各做数分钟。
耳聋" class="reference-link">耳聋
耳聋是指听力减退或完全听不见,是听觉异常的症状。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以致耳脉失养;或因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震伤等外界损伤所引起。
选穴取穴
太冲穴、侠溪穴、丘墟穴、中渚穴、听宫穴、翳风穴、中脘穴、百会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太冲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2
温和灸丘墟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3
温和灸侠溪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4
温和灸听宫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5
温和灸中渚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6
温和灸百会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7
温和灸翳风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步骤8
温和灸中脘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1次。
风湿性关节炎" class="reference-link">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之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邪气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选穴取穴
肩髎穴、曲池穴、外关穴、膝眼穴、昆仑穴、合谷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回旋灸内膝眼穴、外膝眼穴,每穴每次3~5分钟。
步骤2
温和灸昆仑穴,每次5分钟。
步骤3
温和灸合谷穴,每次5分钟。
步骤4
温和灸外关穴、曲池穴,每穴每次5分钟。
步骤5
温和灸肩髎穴,每次5分钟。
类风湿性关节炎" class="reference-link">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多个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障碍。
选穴取穴
掌关节取合谷穴、八邪穴;跖趾关节取太冲穴、八风穴、公孙穴;膝关节取内膝眼穴、外膝眼穴、阿是穴;腕关节取阳池穴;肘关节取曲池穴、外关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合谷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钟。
步骤2
回旋灸八邪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钟。
步骤3
回旋灸太冲穴、八风穴、公孙穴,每日艾灸1~2次,每穴每次20~30分钟。
步骤4
回旋灸阳池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钟。
步骤5
回旋灸内膝眼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钟。
步骤6
回旋灸外膝眼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钟。
步骤7
回旋灸曲池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钟。
步骤8
回旋灸外关穴,每日艾灸1~2次,每次20~30分钟。
痔疮" class="reference-link">痔疮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黏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又称为痔核、痔病、痔疾等,是人类特有的常见慢性疾病。痔疮的症状是患处作痛、便血。严重时,痔块会凸出肛门外,这时称作肛门脱垂。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长在肛门管起始处的痔,表面由黏膜覆盖;外痔是指在肛管口上,表面由皮肤覆盖;同时患有内痔和外痔时,称为混合痔。
选穴取穴
大肠俞穴、次髎穴、承山穴、天枢穴、足三里穴、长强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用艾灸盒灸腰臀部大肠俞穴、次髎穴、长强穴,施灸时间以晚间睡前为宜,每天1次,每穴灸治20分钟,以局部皮肤泛红为度,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治数个疗程。
步骤2
温和灸足三里穴,施灸时间以晚间睡前为宜,每天1次,每穴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泛红为度,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治数个疗程。
步骤3
温和灸天枢穴,施灸时间以晚间睡前为宜,每天1次,每穴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泛红为度,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治数个疗程。
步骤4
温和灸承山穴,施灸时间以晚间睡前为宜,每天1次,每穴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泛红为度,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治数个疗程。
脱肛" class="reference-link">脱肛
脱肛即直肠脱垂,是肛管、直肠黏膜或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的总称。老年人、小儿以及久患痔疮、久痢、久泻之人多发。常由年老体弱、妇女产后劳倦、慢性腹泻、便秘、百日咳、排尿困难等所致。
选穴取穴
神阙穴、百会穴、足三里穴、长强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隔姜灸百会穴,每次3~5壮,每日1次。
步骤2
用艾灸罐灸足三里穴,每次20分钟。
步骤3
隔姜灸神阙穴,每次3~5壮,每日1次。
步骤4
隔姜灸长强穴,每次3~5壮,每日1次。
温馨提示
治疗脱肛,还可以直接艾灸肛门部位。艾灸时,可以坐在小塑料凳(中间有孔的小凳)上,让肛门从孔上露出来。把艾条点燃,对着孔中的肛门处艾灸。
足跟痛症" class="reference-link">足跟痛症
足跟痛症是指因长期站立工作或长期从事奔跑、跳跃等活动;或扁平足、足弓塌陷致足跟疼痛、行走困难的病症。损伤筋脉、血瘀阻络、感受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肝肾亏虚均可致足跟痛。足跟痛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足跟部位疼痛,站立、行走则加重。
选穴取穴
太溪穴、照海穴、申脉穴、昆仑穴、涌泉穴、仆参穴。
艾灸方法
步骤1
温和灸照海穴,每次10分钟,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3个疗程。
步骤2
温和灸涌泉穴,每次15分钟,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为1个疗程。
步骤3
温和灸仆参穴,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3个疗程。
步骤4
温和灸太溪穴,每次10分钟,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3个疗程。
步骤5
温和灸昆仑穴,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3个疗程。
步骤6
温和灸申脉穴,每天1次或早晚各灸1次,7天为1个疗程,可连续灸3个疗程。
温馨提示
可在足跟部加垫足跟垫以防止发生跟痛症。并可以配合温水浸浴或按摩疗法。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