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癌为先,防治并重

孙秉严

孙秉严(1922—2005),男,主任医师,山东莱阳人,三代祖传中医。1937年起随祖父孙清泉学医,1940年赴朝鲜新义州开业行医,1953年回国后在天津市和平区东兴市场医院中医科从事胃溃疡、骨结核等中医治疗工作,1956年毕业于天津市中医进修学校,1957年以后专攻肿瘤,1985年到北京中医肿瘤研究基金会肿瘤门诊工作,1988年应聘为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全国防癌协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调北京市老年病医院肿瘤专家门诊部工作。《健康报》《北京日报》《中国日报》《美国日报》、菲律宾《世界日报》、香港《文汇报》、加拿大《今日大陆》报等都对孙老做了专题报道。专著有《癌症的治疗与预防》《治癌秘方》《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等。

机体脏腑功能异常,产生的气、血、痰、食、湿等有形物停积日久,影响了气机的运行,癌毒依附于这些有形物上,逐渐蓄积下来,待其力量大于抗癌力时就发生癌症。“癌毒”学说,揭示了“癌毒”是发生癌症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癌症首先要控制癌毒的蔓延和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保存人体的精血阴液。扭转“邪逼正危”的病理格局,从而使中医在治疗癌症上有所突破。癌症患者,特别是病变后期,临床表现寒热交错、虚实相兼,辨证尤为不易。

一、辨证辨病,治癌大法

肿瘤的治疗,从祛邪的角度总的来讲,不外驱毒、破瘀、攻积,这是不论何种部位、何种体质的人在肿瘤治疗中的共性。但是,仅有共性还不行,不同部位、不同组织、不同个体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强调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乃中医治癌大法。根据自身的临床治癌经验,将肿瘤患者分为八型辨证施治,即寒瘀毒结型、热瘀毒结型、气滞毒结型、血瘀毒结型、虚瘀毒结型、实瘀毒结型、痰湿闭阻毒结型、津液枯竭毒结型。

在辨证用药上,基于肿瘤部位不同,病机偏重也不同,如甲状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气结症状明显,行气散结药的力量要加强;子宫、肝、胃等部位的肿瘤,瘀血、积滞症状明显,破血化瘀散积的力量要加强;膀胱部位肿瘤多与湿邪聚结分不开,行气化湿药又要加重。

根据“癌毒”学说,肿瘤的发生,非独气血壅滞、寒凝痰阻,更有五脏六腑蓄毒不流所致。因此,在辨证的同时,恒以“驱毒”药辨病施治,如自制内服驱毒药消瘤丸,内含蟾酥、轻粉、黄药子等,治疗脑瘤、喉癌、食管癌;化毒片,内含轻粉、白砒等,治疗肺癌、胃癌、骨肉瘤;新丹,内含斑蝥、雄黄、山慈姑等,治疗膀胱癌、肝癌、结肠癌。此外,根据不同部位的肿瘤,选用引经药以提高疗效,如脑瘤用川芎、白芷、蔓荆子;鼻咽癌用白芷、荆芥、苍耳子、僵蚕;上臂肿瘤用桂枝、姜黄、威灵仙、桑枝;直肠部位肿瘤用地榆、槐角等。专病用专药是辨病治癌的又一特色,如治胃癌汤药处方以黄药子、续断、沙苑子为主药;肺癌以白花蛇舌草、干蛤蟆、急性子为主药;膀胱癌以土茯苓、百部为主药;卵巢癌以当归、赤芍、川芎、三棱、莪术为主药。

二、“去宛陈莝”,攻癌为先

肿瘤是癌毒高度集中之处,是一座顽固的堡垒。堡垒不能攻破,就谈不上清扫体内的癌毒。因此,根据《黄帝内经》“去宛陈莝”理论,确立了驱毒、攻下、破瘀为肿瘤治疗原则。

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得出,攻下法不但适用于体壮的早期癌,而且也适用于体弱的晚期癌(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后的复发癌),且很多病人用驱毒攻下药后,不但身体没有垮下来,而且体力增加,精神好转。临床常用的驱毒方药,除内服的有消瘤丸、化毒片、新丹外,还有外用的新瘤散、癌散等制剂,内含斑蝥、蟾酥、雄黄、轻粉、白砒、白降丹等多种有毒或剧毒药物。常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牵牛子、槟榔、大黄、玄明粉、番泻叶等攻下破瘀。用药之多少,取决于病人瘀滞症状之轻重。对于晚期肿瘤,邪逼正危,单用中药难以速效者,每配合化疗药治疗,化疗药配合中药,能增加对肿瘤的攻击力量,较单用中药能缩短疗程,这也是一种急则治标的方法。这种衷中参西的治癌思想,是对《黄帝内经》“去宛陈莝”理论的升华。

三、未雨绸缪,防治并重

治疗癌症,有两个关键:一是要在治疗上下功夫,二是要做好癌症的防治工作。后一个是关键。中医学在疾病的防治上,历来注重阳气的作用。盖人之一身,以阳气为主,故《黄帝内经》有“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论断。同时,也认识到了寒邪伤人,为祸最烈。如李东垣云:“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唯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根据临床观察,在各种癌症病人中,老年、中年、青少年都以寒瘀者居多。

因此,对于肿瘤的预防,主张在未发生肿瘤时,通过“印法辨证”,断为寒瘀体质者,如果我们在治疗早期,能有意识地祛寒、活血化瘀,就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而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某些慢性疾病的长期存在,可能演变为肿瘤。例如,不少皮肤癌发病前有长期的慢性皮肤炎症,子宫颈癌常继发于宫颈裂伤、糜烂和外翻等病变,乳腺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大肠多发性息肉等病变,都有可能转化成癌症。

四、辨证论治,散寒清热,调补气血阴阳

(一)散寒回阳

人的血气阴液,要靠阳气的推动才能运行,阳气虚则推动力小,津液精血的运行失常,就易产生瘀血,这为癌毒的积聚提供了条件。治疗癌症当注重散寒回阳。

常用的散寒回阳药物有:炮附子、硫黄、细辛、肉桂、桂枝、干姜、川椒目、吴茱萸、高良姜等。

常用的散寒回阳方剂有:寒症丸(党参、熟地黄、硫黄、炮附子、干姜)。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病情轻重,重者用量宜大,轻者宜小。注意配保阴药,可佐熟地黄15~30g。

(二)清热滋阴

癌症属热者虽然不多,但也不能不清热滋阴。

常用的清热滋阴药物有: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丹皮。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病情轻重,热重者用量宜大,热轻者用量宜小。注意配少量辛温健胃药,如荜茇、高良姜等。因清热药都是苦寒药,有伤胃却阴之弊。

(三)益气

不但正气亏虚可发癌症,而且癌毒一旦蕴结,盘踞其中,不仅阻隔气血,且掠夺人体正气以自养。因此,益气不可忽视。

常用的益气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山药、生白术等。应用时强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病情轻重,气虚重者药宜多,量宜大,轻者药宜少,量宜轻。注意配健脾和胃药,因为补益之品有碍胃之嫌。

(四)补血

癌毒一旦产生,则迅速生长、流注、恶化,销铄患者的精血阴液,形成血虚。血虚又可导致癌肿生长、浸润、转移。因此,补血不可忽视。

常用的补血药物有:当归、阿胶、熟地黄、白芍等。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病情轻重,血虚重者药宜多,量宜大,轻者药宜少,量宜轻。注意配健脾和胃药,因为补益之品有碍胃之嫌。

五、崇尚子和,主张攻破

张子和攻下学说和治验,对我们临床治癌借鉴尤多。肿瘤大多具有气滞血瘀、胃肠结滞的病理特征,是临床使用攻下破瘀的辨证依据。结合临床经验,将攻下破瘀的适应证归纳为4个方面,即:两触阳性(耳壳有结节或增厚,胃脐有板滞感和压痛);临床有便秘或不畅的表现;睡眠不安或多梦;脉象弦紧或沉实,或虽有虚脉,但未至散乱无根。

临证常用的攻下破瘀药物是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二丑、槟榔、大黄、元明粉、番泻叶等。临床用药之多少,取决于病人瘀滞症状之轻重。若瘀滞轻者用三棱、莪术各10~15g,桃仁10~12g,红花10g,二丑15~20g,槟榔10~25g,大黄、元明粉(冲服)各6~15g,番泻叶6~10g;重者用三棱、莪术各25~30g,桃仁15~25g,红花15g,二丑25~30g,槟榔30~60g,大黄、元明粉(冲服)各20~30g,番泻叶15~30g,以破气滞血瘀而不伤正,下胃肠结滞而不损阴为原则。

值得指出的是,临床中多采用剧毒药物驱散“癌毒”,如斑蝥、干蛤蟆、雄黄、轻粉之属,而这些药物易于蓄积中毒。使用攻破药物,既可使“癌毒”有出路;又避免了驱“癌毒”药物的蓄积中毒,从而达到“攻癌毒凝聚”而人不中毒之目的。

六、立说“癌毒”善用“毒药”

“癌毒”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它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致病因素,即不是六淫、七情、劳伤和其他,而是体内的致癌物“癌毒”的产生,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后天调养不慎也可使体内产生癌毒。而“癌毒”作为一种长久蓄积于人体中的邪气,也迅速地销铄了人体的精血阴液,导致正气衰竭直至死亡。

中医要想在治疗恶性肿瘤上有所突破,由原来的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就必须在驱“癌毒”上下功夫。因此,临床多采用斑蝥、干蛤蟆、蟾酥、蜈蚣、全蝎、蜂房、山慈姑、雄黄、轻粉、白降丹、砒霜等50多种有毒或剧毒药物驱散“癌毒”。为了达到“攻‘癌毒凝聚’而人不中毒”之目的,可将此类药物配制成丸、散剂,内服或外用,充分发挥其驱“癌毒”效力。如自拟内服驱毒方药消瘤丸,内含斑蝥、蟾酥、轻粉等,治疗脑瘤、喉癌、食管癌。再如作用于癌症局部的外用方药新瘤散,也含有雄黄、章丹、轻粉、砒霜等剧毒药物,直接剿灭局部“癌毒”。为了避免服用剧毒药物而出现毒副反应,在服药期间一定要保持大、小便通畅,以防蓄积中毒。

七、倡导温阳不忘护阴

李东垣云:“夫六气之胜,皆能为病,唯寒毒最重,阴主杀故也。”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寒瘀有密切关系,即在寒瘀的基础上,再加之体内的致癌毒素而形成瘀滞毒结,而进一步癌变。在各种癌症病人中,老年、中年、青少年都以寒瘀者居多。且寒性体质病人身体衰弱之象十分明显,对于放疗、化疗耐受力最低,恶化也快,中药汤剂、丸剂要较长时间服用,否则病情容易反复。临床常用的温阳散寒药物是:附子、肉桂、桂枝、干姜、炮姜、高良姜、补骨脂、小茴香、吴茱萸等。此外,在辨证使用辛热温阳药物的同时,不忘固护阴液,防止因燥热过度,劫灼阴液,可佐熟地15~30g,滋阴润燥。体现了“阴中求阳”的温阳原则。

附:秘验方介绍

1.噎膈志断汤

【组成】远志、川续断、扁豆花、白芍、枇杷叶、钩藤、鸡内金、沙苑子、海浮石、柿蒂、砂仁、桃仁、代赭石各9g 九香虫2对 党参15g 天门冬30g

【功效】益气养阴、顺气降逆、软坚化痰。

【主治】食管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胸中闷热加红花、苏木散瘀通络;胸胁闷胀加柴胡、香附、青皮理气宽胸;胸胁疼痛加乳香、没药、延胡索通络止痛;呕吐黏沫加姜半夏、制南星、陈皮化痰降逆;食欲不振加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生姜、大枣健脾和胃;气短乏力加黄芪、党参、五味子益气扶正;失眠加炒酸枣仁、夜交藤、珍珠母镇静安神;咽喉干燥加玉蝴蝶、射干、知母养阴利咽;大便秘结加肉苁蓉、当归、杏仁润肠通便。

【方解】本方是在段志纯经验方“噎膈汤”基础上加味而成。远志、川续断补益肝肾,钩藤、九香虫通络止痛,鸡内金、沙苑子、砂仁调节脾胃功能,海浮石、代赭石、柿蒂、枇杷叶软坚散结、降逆化痰,桃仁、党参、天门冬、白芍、扁豆花滋阴活血、养阴生津。

【点评】该方既有抗肿瘤作用,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与临床用于食管癌治疗时所表现出的调整机体整体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症状、延长寿命的疗效相符,充分体现了中药复方多途径抑瘤的特点。

【验案】田某,女,51岁。

1959年4月发现进食米饭或馒头哽噎难咽,且渐加重,5月29日在天津某医院食管钡透检查确诊为食管中段癌。拟手术切除,患者拒绝。经人介绍于1959年6月1日来诊。

初诊:形羸消瘦,面容虚浮,口吐白色黏沫痰,汤水难进,咽下即吐,大便8~10日1次,燥如羊粪,舌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乃正虚邪实,痰气阻隔。予严灵丹,每次化服1丸,1次/日;化瘤丸,每次化服1粒,6粒/日。复诊时已能喝牛奶和进食少量八宝粥。因身体虚弱,故在服严灵丹、化瘤丹之前加用噎膈志断汤重用黄芪,水煎服。患者精神逐渐改善,食量增加,能喝面汤和进食稠粥等食物,大便亦通。治疗1个月已能进食软饭或软馒头,气力渐壮,面色光润。3个月后进食哽噎完全消失,吃干硬食物亦无哽噎感。同年9月3日患者去原诊断医院复查,食管钡透未见异常。

2.肺癌汤

【组成】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鱼腥草、蛇莓、薏苡仁、藤梨根、天葵子、半夏、海藻、牡蛎各15g 干蛤蟆、急性子、陈皮、竹茹、党参各20g 黄芪、代赭石各30g 百部20~30g 生姜5片 大枣5枚

【功效】益气养阴、祛邪除积。

【主治】肺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1次分服。

【加减】若癌毒重、病情急,可再加蜈蚣、蝉蜕、僵蚕、露蜂房,加强驱毒攻积之力。肺寒加干姜、肉桂、附子温肺散寒,肺热加石膏、知母、黄芩清肺泻热,肺燥加麦冬、天花粉、石斛、玄参润肺滋燥,便秘加牵牛子、皂角、槟榔行气宽肠,甚则加大黄、番泻叶、玄明粉(冲服)泻热通腑,咳痰带血加大小蓟、白及、三七粉(冲服)止血化瘀,胸闷气憋加栝楼、薤白、桔梗、枳壳理气宽胸,胸腔积液轻则加葶苈大枣泻肺汤,重则加十枣汤泻肺逐饮。

【方解】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鱼腥草、蛇莓、薏苡仁、藤梨根、天葵子、半夏、海藻、牡蛎、干蛤蟆具有软坚散结,“攻癌毒凝聚”之功效;急性子、陈皮、竹茹、党参、黄芪、代赭石、百部具有养阴益气、燥湿祛痰、顾护肺气之功效;全方具有祛邪除积、标本兼顾之功效。

【点评】肺癌的治疗中,标本兼顾更重要,即驱毒破瘀要重,要狠,以迅速控制病情发展;补脾益肺要及时有力,以供应前方“粮草”,本方即体现了祛邪为主、标本兼顾的治癌理念。

【验案】童某,女,51岁。

1964年初出现咳喘、胸痛,右颈部及右腋下隐痛。同年12月在天津某医院进行支气管造影检查(X线号为136898)。诊断:中心型肺癌伴淋巴结转移,不宜手术。1964年12月底患者来诊。检查:面白水肿,双锁骨上窝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质地硬,右腋下肿块如蛋黄大小,质地硬,固定不移,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而细。辨证为气阴亏虚、瘀热毒结。拟给予肺癌汤加减治疗,同时给予化毒片每日5片治疗。药用:白花蛇舌草、黄芪各30g,薏苡仁20g,干蛤蟆2个,代赭石、竹茹、蛇莓草、海藻、牡蛎、半夏、生地、熟地各15g,急性子、党参、陈皮各10g。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服。患者治疗一年余,一切不适症状消失。经原诊断医院拍片复查,肺部肿瘤消失,淋巴结转移病灶亦完全消失。

3.胃癌汤

【组成】陈皮、半夏、佛手、枳壳、香附、川厚朴、高良姜、三棱、莪术各10g 菟丝子、牵牛子、槟榔各15g 皂角6g

【功效】行气消积、化痰逐瘀。

【主治】胃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1次分服。

【加减】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大枣益气扶正;手足心烦热加女贞子、旱莲草养阴除烦;饮食不振加刀豆子、甘松醒脾开胃;消化不良加莱菔子、鸡内金助胃消食;胃寒加干姜、肉桂、附子温胃散寒;胃热加生石膏、蒲公英清胃降火;恶心呕吐加紫豆蔻、白胡椒、竹茹化湿止呕;胃酸增多加乌贼骨、牡蛎抑制胃酸;胃酸缺乏加枯矾、焦山楂补益胃酸;失眠加合欢皮、白芍、琥珀敛阴镇静;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冲服)、枳实泻热通腑。

【方解】陈皮、半夏、佛手、枳壳、香附、川厚朴、高良姜、菟丝子具有祛痰理气、散寒回阳之功效;三棱、莪术具有破瘀生新之功效;牵牛子、槟榔、皂角具有散结消积之功效;全方具有行气消积、化痰逐瘀之功效。

【点评】胃癌由大积大聚,久瘀成毒所致。因此,非毒药攻则不能破,非峻药泻则不能下。但在用药上,应本着攻而无损,下而无伤的原则,以服用驱毒攻下剂后大便排出异物,饮食增加,身轻有力为佳兆,说明患者治疗有效,预后较好。足见孙老积学有得,已深谙其中三昧矣。

【验案】王某,男,42岁。

素有胃病,于1965年在天津市某医院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为“溃疡型腺癌”(病理号141310)曾用化疗,未能控制胃癌复发。1966年4月28日患者因进行性消瘦、胸腹胀痛、不能进食而就诊。检查:体质消瘦(体重48.5kg)、左腋下及鼠蹊部淋巴结肿大,胃脘部板滞而硬、胃脘及脐左旁压痛(+),舌苔白腻,舌、腮印(+),双手十指无甲印(大寒型),脉沉细而劲。辨证为肝胃气滞、寒瘀毒结。拟胃癌汤加干姜、肉桂、附子各15g,每日1剂。服药1周后,大便排出大量黏冻状物,胸腹胀痛减轻,食欲好转,但身体无力。因久病体弱,胃气过伤,于原方中加党参、黄芪、茯苓各15g,白术10g。两周后饮食增加,面色转红。服药5个月后,体重已增至71kg。去原手术医院复查,左腋下及鼠蹊部肿大淋巴结皆消失。患者恢复工作,并继服中药治疗约一年。1973年7月追访,患者一切正常,可参加重体力劳动。

(田姚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