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扶正抗癌,用药护胃为本
王自立
王自立,男,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泾川人,主任医师。擅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论治脾胃病,认为“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确立了“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的治则,创立“运脾汤”一方补运同举,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运脾思想。论治肝病,提出“治肝必先柔肝,柔肝先养肝”的原则。论治淋证,创清利通淋汤以清上达下,利水通淋。治疗慢性咳喘,遵“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经旨,创立补肺益寿合剂治疗。学术专著:主编《生殖疾病的中医治疗》《中医胃肠病学》《中医痰病学》《病毒性疾病中医诊疗全书》等,其中《中医胃肠病学》于1999年3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部级中医药基础研究奖三等奖、《中医痰病学》于2005年10月获得中华中医药科技图书(部级)奖三等奖。参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医内科学》《席梁丞治验录》等多部著作;发表了论文10余篇。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近期与远期治疗效果均有显著提高。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对治癌提出如下观点:
一、辨证论治,扶正抗癌
恶性肿瘤的病机是在脏腑正气亏损的基础上,外感六淫邪毒,内伤七情饮食,导致气机失常,津液不布,积聚成痰,痰凝气滞,或血行受阻,瘀血留结,积久郁而化热,热毒炽盛,形成肿瘤。针对目前癌症患者大多存在“过度治疗”,致使患者本来虚弱的身体更加消瘦,免疫功能不断下降,最终正不抗邪,邪盛正虚,脏腑功能衰竭而加速死亡的现象,认为癌症是人体整体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癌症要辨证论治,扶正与抗癌并举,既考虑局部治疗,更要重视患者整体健康。恶性肿瘤均为本虚标实之证,“壮人无积,虚人有之”,“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治疗上多采用扶正固本为主,与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攻邪之法酌情配伍。处方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按照肿瘤的不同,对症选用不同的药物,并注意发挥中医药防治癌前病变的优势。
二、用药轻灵,护胃为本
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采用诸如减瘤消积法、和胃止吐法、养血升白法、利水通便法等不同方法。注重后天脾胃功能的恢复,将固护胃气贯穿始终。中药辅助放化疗治疗,在增效减毒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不适合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的患者,中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尽可能控制癌肿,同时改善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手术后、放化疗后,中药具有扶正固本,调整脏腑亏虚、促进机体各项功能恢复的作用。在具体用药时,要强调理虚必培土,治损取其中,注重患者胃气的调和,以保护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用药多选用质地轻灵、气味清香之品。如补气者,党参、黄芪最为常用,取补中益气汤之意,而益气之品,性味多为甘温,有助火伤阴之虑,重剂或久服,对热毒内盛之肿瘤患者,大有燎原助火之势,故常配以甘寒养胃之品以调之,使药性平和,温而不助火,热而不伤阴,补而不腻,补而不滞。尽量避免选用质地滋腻、气味厚浊、性质苦寒败胃之品。对肿瘤患者病属初、中期,体质壮实者,中药以解毒制癌为主,如野菊花、蚤休、鸦胆子、龙葵等;正气不足、热毒积聚者,中药以益气养血、解毒抗癌之攻补兼施为法,如选用黄芪、党参、女贞子、白花蛇舌草、鸦胆子等;病属中、晚期者,中药以益气养血、培补元气为治,如选用黄芪、党参、女贞子、五味子、山药、山茱萸等。应用以上原则,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改善症状明显,提高生存质量,稳定病灶疗效持久,毒副作用小和延长生存期,远期稳定率高等特点。
针对肿瘤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应适当配合中药灌肠、中药外敷、中药外洗等多途径给药。不但可以明显减轻手术后、放、化疗后引起的脏腑亏虚、消化道反应、血象降低等不良反应。并且发挥中药毒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的特点,帮助患者接受全程的治疗。治疗肿瘤还应注重从患者的总体生命活动状况出发,注重各种肿瘤患者的综合调理,全面考虑精神、心理、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患者对药物的整体反应,注重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并抑制肿瘤;重视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体现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带瘤生存”,而不是以缩小瘤体为目标。
附:秘验方介绍
运脾汤
【组成】党参10~30g 白术30g 茯苓10g 佛手15g 枳壳30g 石菖蒲15g 炒麦芽15g 仙鹤草30g
【功效】健脾促运、调气和胃、扶正固本。
【主治】对肿瘤患者病属中、晚期,证属脾胃虚弱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3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如肾气虚者加菟丝子、山茱萸;肾阴虚者加女贞子、胡桃肉;肾阳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仙鹤草益气健脾以助运,其中党参健脾益气;《本草求真》谓: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茯苓健脾渗湿,合用即为四君子汤义。仙鹤草功能健脾补肾、调补气血,且补而不腻;佛手气清香而不燥烈,性温和而不峻,既能舒畅脾胃滞气,又可疏理肝气以防木郁克土,且无耗气伤津之弊;枳壳善能理气宽中、行气消胀,与佛手合用则突出运脾调气之功;炒麦芽健脾化湿和中,宽肠下气通便,兼能疏肝理气;石菖蒲芳香醒脾、化湿和胃,《本草从新》谓其“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祛湿除风,逐痰消积,开胃宽中”。诸药合用,既补气以助运,更调气以健运,使痰湿无由以生,则脾胃无由阻滞;兼以肝脾共调,脾肾双补,使脏腑调畅,则脾运复健,升降如常,诸病自除。
【点评】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之气互根互生,相互协同,共同完成水谷精微运化过程,并以之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胃气的强弱决定着疾病的转归,脾胃一败,百药莫救。临证之时当“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
【验案】曹某,男,54岁。1996年12月7日初诊。
胃癌术后半年,化疗3次,面色晦黯,自感晨起头晕,纳差,视物模糊,四肢发凉,腰膝酸软,四肢无力,时有肝区疼痛。大便干结,小便可,舌淡苔白,脉细弱。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1×109/L,红细胞计数3.3×1012/L,血小板计数68g/L,肝功转氨酶升高,甲胎蛋白定量54.8ug/L升高。诊断:胃癌术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以益气和血、健运脾胃法。药用:党参20g,白术30g,茯苓10g,佛手15g,枳壳30g,石菖蒲15g,炒麦芽15g,仙鹤草3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并高丽参5g,每日冲服。
上方服14剂后,患者诉头晕、乏力好转,大便正常。原方去石菖蒲,加鹿角片15g,阿胶10g(烊化)至3诊时,自诉头晕乏力明显缓解,纳可,四肢转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至3.6×109/L,红细胞计数正常。转氨酶下降,甲胎蛋白定量18.19g/L,稍高。
(马 春 王 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