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养正消积分期治

张代钊

张代钊,男,1955年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师带徒中医药专家。现被聘请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及美国传记研究所顾问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经验继承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西结合防治研究肿瘤60余年,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脑瘤、肾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上,特别是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程设计上和康复疗养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和疗效。曾参加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及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的科研工作,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日友好医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5年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金杯一等奖。著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此书已译成英文版在英、美等国家发行),《张代钊治癌经验辑要》等书。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有效病历选》《中西结合治疗放化疗毒副反应》,并撰写论文80余篇。

癌瘤的病机本质是本虚邪盛,为虚实夹杂的全身性疾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功能,突出中医特色,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

一、分期辨证论治肿瘤

根据患者病程、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病情轻重等将肿瘤分为早、中、晚期论治。

早期全身一般状况较好、病情较轻,肿瘤无转移,以祛邪解毒为主,扶正培本为辅。中期全身一般情况尚佳,但病情较早期为重,肿瘤较大或已有局部浸润扩散,宜采用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并举的治疗原则。晚期全身一般情况较差,肿瘤已有远处转移,患者多有气血双亏或有恶液质,应以扶正培本为主,祛邪解毒为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养正则积自消”,此期切忌攻伐。

为了更好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在临床实践中将中医药始终贯彻在手术、放疗、化疗过程中,对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对早、中期有条件手术切除肿瘤者,首选手术治疗,术前以中药扶正为主,兼以软坚消瘀以祛邪,为手术创造条件;术后放化疗期间,予以中药健脾和胃、扶助正气,减轻毒副反应;放化疗间期,予以扶正、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总之,对早、中、晚各期的治疗,要随时注意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此即《黄帝内经》之“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佐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癖、软坚散结、化痰利湿等祛邪方法治疗肿瘤。在扶正法中,重点调整气血、阴阳及培补脾肾。

健脾补气药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补血药用当归、熟地黄、何首乌、大枣等,滋阴药用西洋参、沙参、天冬、麦冬、生地黄等,益肾药用龟板、女贞子、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等,清热解毒药常用夏枯草、黄芩、黄连、蒲公英、山慈姑、白花蛇舌草等,活血化瘀药用桃仁、红花、赤芍、莪术、三棱等,化痰利湿药用半夏、陈皮、栝楼、薏苡仁、夏枯草等,软坚散结药用鳖甲、牡蛎、昆布等。

二、中晚期应用“整体观念”治肿瘤

在扶正同时又注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如肝胃不和者,拟疏肝和胃方药;脾胃升降失调者,投协调枢机升降之方药;脾肾转输失职者,调脾肾以利气化等。在具体应用时,则强调因人、因时、因地,注意论治的个体化和阶段性,从而确定治疗大法而分型施治。

病至晚期,扶助胃气,挽留生机。应用中医药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要随时注意病情的轻重、病情的早晚和患者体质强弱进行辨证论治。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调节,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可全面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晚期肿瘤,瘤毒弥漫,邪气盛而正气衰,全身情况很差,治疗应先扶胃气,脾胃为生化之源,若胃气尚存,则可挽留一息生机。药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黄精、焦三仙、大枣,佐以陈皮、枳壳等。

一般认为,癌瘤属“阴寒”证,治疗要用温通散寒的药物,但中、晚期癌症患者多见阴虚,阴虚生内热,兼邪热内盛,故这类患者常常出现虚热或实热,可见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数等热象。此时单纯运用温热药来治疗是缺乏中医辨证的,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抗癌解毒治疗。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研制的中成药“清热解毒消瘤胶囊”主要由人工牛黄、麝香、三七、山慈姑、海藻等组成,具有健脾补肾、消瘀散结解毒的功效。临床研究初步表明,该药具有稳定病灶、抗复发转移、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作用。中医药结合现代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和减轻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和单纯中医的疗法。

三、中医药在放化疗中的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放化疗中所出现的毒副反应症候群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热毒过盛、津液受损、气血损伤、脾胃失调及肝肾亏损等,按照中医的辨证理论总结出治疗癌症的常用八大治疗法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化痰利湿、软坚散结、解毒止痛、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其中前5条是针对肿瘤局部治疗的,以祛邪解毒为主,后3条为针对癌症患者体质虚弱的,以扶正培本为主。

放疗局部反应中头颈部反应可见口干、咽部充血、咽喉痛等,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为法,药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玄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胸部反应可见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胸水等,治宜润肺化痰、健脾和胃、利湿,佐以解毒抗癌,药用苦杏仁、桔梗、川贝母、栝楼、夏枯草、丝瓜络、郁金、龙葵、赤芍等。全身反应可见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白细胞减少等,治宜健脾和胃、滋补肝肾,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生地黄、金银花、黄连、麦冬、石斛、陈皮、半夏、茯苓、竹茹、鸡内金、女贞子等。

中医药对放疗不仅能减毒,而且有增效作用。用中医药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增强细胞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放疗疗效。常用活血化瘀药有红花、桃仁、川芎、丹参、当归等。在健脾益肾、补气养血的基础上,兼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创制“扶正增效方”由黄连、麦冬、陈皮、赤芍、枸杞子等组成,配合放疗,可以提高肺癌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了放疗不良反应。

中医药在减轻化疗副反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同时配合中医扶正固本,可以明显减轻副反应,又有增效作用,确保化疗疗程的顺利完成。化疗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气血两虚、脾肾亏虚,治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佐以解毒抗癌。常用于防治化疗副反应的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鸡内金、焦三仙、女贞子、菟丝子等。

用中医扶正祛邪原则治疗肿瘤,除突出辨证施治、整体观念的特点外,强调“扶正”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祛邪”“活血化瘀”能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高凝状态,增加癌细胞的血灌量和氧含量,从而提高放、化疗敏感性,有的可直接抑癌。“清热解毒”具有抗癌、抗病毒作用,清解癌毒在体内瘀积,纠正久病伤阴,维持体内平衡。“软坚散结”能干扰癌细胞的生活环境和增殖条件,抑制或削弱癌细胞的生长。据多年经验所研制的“健脾益肾冲剂”由党参、白术、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等组成,经临床观察,能提高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时消化系统、骨髓造血系统的副反应,从而提高化疗疗效。

四、因人制宜、预防为主

肿瘤是一种心身疾病,单纯依靠药物还远远不够,临床既要治疗患者生理疾病,又要注重其心理因素。要善于用语言疏导患者,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理解其需求,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医患关系,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患者能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因此,防癌应从日常生活做起,立足于做到“动、静、节、律”4个字,即坚持天天运动,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心胸开阔、处事冷静;膳食合理、饮食有节;劳逸结合、生活规律。

治疗肿瘤既注重整体调节,又强调根据患者先天禀赋、年龄、病程、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不同,所表现出的同病异证的现象,在临床上辨证论治,强调扶助正气。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邪,同时还应把握肿瘤的早、中、晚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病变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辨证论治,脾肾、气血、阴阳兼顾,注重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结合心理治疗、预防为主的治疗原则,以整体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从而达到防癌抗癌的目的。

事实证明,这一套综合治疗肿瘤的方法,充分体现了扶正与祛邪、辨证与辨病、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结合的现代中医治疗模式,显示出中医药综合治疗肿瘤、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优势。

附:秘验方介绍

1.加减六君子汤

【组成】党参20g 白术10g 法半夏10g 枳壳10g 陈皮10g 茯苓10g干姜6g 牡蛎15g 藤梨根15g 白花蛇舌草15g 甘草6g

【功效】温阳健中、消痈散结。

【主治】用于胃癌术后化疗的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阳虚者,加肉桂、桂枝;血虚者,加当归、熟地;腹胀者,加大腹皮、槟榔;湿重者,加苍术、厚朴;瘀血重者,加土鳖虫、穿山甲。

【方解】党参致冲和之气,炒白术苦温燥湿、健脾补气,茯苓甘淡,渗湿泻热,甘草调五藏,和中益土,此为四君,健脾益气,脾胃运化强健,饮食倍进,则其他藏腑滋养有源,而令整体身强。加陈皮、枳壳以降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牡蛎味咸平,入足少阴、少阳经,除寒热邪气,藤梨根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点评】本方通过“扶正”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清热解毒”以达到抗癌、抗病毒的作用,清解癌毒在体内瘀积,纠正久病伤阴,维持体内平衡。

【验案】袁某,女,46岁。

患者1987年6月因胃癌出血行手术根治,术中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及腹壁转移,行姑息性切除。病理报告为黏液腺癌。同年9月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约3.0cm×3.0cm)转移。术后行放疗,总量60Gy,之后又进行3个疗程方案的化疗后,出现严重的放化疗反应如困倦短气,动则汗出,纳谷不馨,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胃气衰败,治宜温阳健中、扶正固本。处方:党参20g,白术10g,法半夏10g,枳壳10g,陈皮10g,茯苓10g,干姜10g,牡蛎15g,藤梨根15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调治3个月,体力渐增。继续以上方调治,酌加莪术、三棱等化瘀之品。间断服药5年,症状渐缓解,定期复查,病情稳定。随访5年一般状况良好,能从事日常工作和生活。

2.十全大补汤加减

【组成】党参15g 川芎12g 熟地黄12g 茯苓12g 白术12g 甘草9g 黄芪15g 当归12g 白芍9g 肉桂6g 生牡蛎(先煎)15g 生龙骨(先煎)15g

【功效】补益气血、敛阴安神。

【主治】用于老年中晚期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为体质虚弱、颜面萎黄、进食不香、睡眠不实、二便不调,或长期高热不退、胸水、腹水、胸腹疼痛、四肢骨节酸痛,或出现咳嗽、咯血、胸闷、气短、便血、贫血等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自汗短气选加人参、五味子;脘腹凉加干姜、制附子;吐酸加乌贼骨;失眠加夜交藤、合欢花;身痛者加续断、独活。

【方解】本方系用四君子汤、四物汤,易人参为党参,又加肉桂、黄芪、生牡蛎、生龙骨而成。四君子汤归入脾胃补中益气;配合四物汤入肝补肝养血;加入黄芪、肉桂甘温而热,既可协助四君子汤大补中气;又可助四物汤温补肝血,生牡蛎、生龙骨滋阴潜降,诸药合配,共奏补益气血、敛阴安神之功效。

【点评】肿瘤的产生是体内长期阴阳平衡失调并由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欲重新调整老年患者内环境的阴阳平衡应着重寄于调、补、和,而不是清、汗、下,本方立意即在于此。

【验案】患者,男,73岁。2010年1月14日初诊。

2009年5月末,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偶带血丝,因吸烟40余年而患慢性支气管炎,自认为与抽烟相关,未引起重视,同年8月,痰中血量增加,气短明显加重,遂赴某肿瘤医院诊治。胸部CT示:右肺门处有一约4cm×5cm肿物,对侧淋巴结增大。支气管病理活检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由于失去手术机会,于8月中旬至12月在该院行以三代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病情部分缓解。刻下:汗多,梦多,食欲可,二便调,间断痰中血丝,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查:白细胞2.5×109/L,血红蛋白8.1g/L。辨证:气血双亏、虚热扰神。治宜补益气血、敛阴安神。方以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15g,川芎12g,熟地黄12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9g,黄芪15g,当归12g,白芍9g,生牡蛎(先煎)15g,生龙骨(先煎)1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空腹服用,每次剂量200ml。

2月18日复诊:出汗明显减少,但仍梦多。查:白细胞3.1×109/L,血红蛋白8.3g/L。上方去甘草、白芍,以减轻甘敛之性,加鹿角胶9g、锁阳12g,以增温补肾阳之力。继服14剂。

3月23日三诊:精神明显好转。查:白细胞5.2×109/L,血红蛋白10.3g/L。守上方继服14剂,并兼服健脾益肾冲剂,与汤剂同服。

(付 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