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运脾胃治疗恶性肿瘤
焦中华
焦中华(1937—),男,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系,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审批委员会委员、山东抗癌协会常务理事。4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研究,在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工作中潜心研究多年,广收博采,融汇中西,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肿瘤的临证治疗中,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并根据疾病演变过程中正邪消长制定相应治则,补益攻伐相间而进,以遏制其恶性演变。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实用中医血液病学》一书,为我国第一部中医血液病学专著,参编著作多部。2003年被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
“内伤脾胃,百病乃生”,指出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强调脾胃升降失常是肿瘤发病的核心,同时强调治疗肿瘤中胃气的重要性,提出“治瘤首健脾胃”观点,指出肿瘤的治疗以健运脾胃为主,脾胃健,正气复,邪自消。
一、重健脾胃
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肿瘤的发生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饮食不当损伤脾胃,使其功能失职。《医方考》指出:“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脏腑皆无以受气,日渐羸弱。若治重症者,宜以脾胃为主。”临床上不仅机体的营养及病变过程中所损耗的物质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补充,而且治疗的药物也需要“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
肿瘤患者由于全身脏腑功能的减退或化疗等原因,脾胃运化功能也往往欠佳。特别是在化疗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顾护脾胃,不仅所治之病难以获效,反而容易引起脾胃之疾,出现呕吐、脘腹胀满、嗳气纳呆等,有些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因而治疗肿瘤,主张循序渐进,缓以图功,反对用药过当,损伤脾胃。
临床用药宜轻灵变通,药量较轻,以不伤正气为度,因势利导,每以发挥机体抗病力为要点,和缓治之。例如治肿瘤患者泄泻,不以黄连苦寒伤胃及姜附温燥之品,而以和中化湿之品陈皮、木香、苍术、厚朴、茯苓、砂仁、佩兰之属,小量轻清,生津补阴和缓为治,再以生活调理为辅,饮食清淡,收取全功。这种和缓为治,着重调脾胃,正是“不欲药过病所”医学思想的体现,和缓体现了调养护理,药无偏颇,治无峻剂,心无所虑的康复保健思想。
二、益养胃阴
脾胃乃后天之本,元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源泉,脾胃功能强弱是决定元气盛衰的关键。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而元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也是肿瘤患者的主要病机。因此益气养阴为肿瘤患者治胃大法。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生化之源,后天阴血、津液之根基,气旺津生,以养阴濡胃,舒展胃气,生机自盛。如治肿瘤术后内热口干、不思饮食之证,宜沙参、麦冬、石斛、麦芽、白芍、冬瓜子之类,食疗宜清淡味轻之品,忌蛮补之食,若滋腻厚味“恐虚不受补”,总以醒脾益气、润养阴液为要,助生化之机,使阴津受滋,胃气鼓舞,中土健运,化源不竭。
三、升清降浊
《医学启源》曰:“安谷则昌,绝谷者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传经集论》:“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温,血温胃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脾胃论》亦曰:“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运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脾胃关系密切,肿瘤患者清阳不升与浊阴不降常互为因果。清阳不升,常导致浊阴不降。而浊阴不降,亦会妨碍清阳不升,故应升清降浊同施,将升发阳气和降火、利水、消积、通下的药物同时应用。如对化疗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可用升阳除湿汤,用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苍术升发脾阳,用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陈皮、半夏行气化湿,焦三仙消导和中,脾胃同治,升清降浊同时并举。
四、通补平衡
肿瘤患者须根据其脾胃的生理特性纠偏补差,平衡阴阳。所谓通补之法,主要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以平为期”之目的。只要使人体恢复平衡,这就是“补”。如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虽为攻邪,实为在补。即所谓“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所以不唯独用补药就是补。而对肿瘤患者更要根据脾胃自身的生理特性,“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然后达到平衡,使其运化正常,非必补,才能助其运。但又不能呆补、蛮补、乱补。因此要顾及补中有通,这样才能补而不滞,润而不腻,既升且运,以顺其脾胃升降之特性,使患者恢复平衡而达到“补”的目的。肿瘤患者初患多实,久则多虚,中期虚实夹杂的情况较为多见。经治之时,尽管有脾胃虚的表现,但在气滞明显时,若一味补之,往往会滞气生满,而导致滞痛、胀满等症加重。若化疗后脾虚难运、食积不化时,一味补气健脾,又会影响消导,反致胀痛。而脾虚挟湿或痰浊中阻时,虽致病之源是脾虚不运,但临证如不细查详审,急于求功,用甘淡滋腻之品,则反助胀闷痞胀,以至厌食、恶心,或出现中焦脾虚之象,虚实寒热错杂之症。治疗时不能只见其虚,忽视其实;或顾本忘标,而误用补法,则会导致甘腻滋湿热,邪不易撤;或化气生火,助长其热,此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
五、清化湿热
肿瘤患者脾胃湿热证常有脘闷、腹胀、不饥、便溏、口干不欲饮、苔腻、脉缓等,舌苔腻是脾胃湿热最重要的临床依据。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表现以中焦脾胃的阴阳偏盛作为基础,阳旺之躯,胃热偏盛,邪易热化。阴盛之体,脾湿偏盛,邪易湿化。因而基本证型表现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之不同,病机转归有燥热伤阴与湿寒伤阳之别。
治肿瘤患者脾胃湿热,祛湿清热是其大法。临证时要分解湿热之邪,恢复中焦脾胃气机之升降功能,或清热化湿,或淡渗通利,或芳香化湿,或苦温燥湿,或多法联合应用,注重通利三焦之气,给湿邪以出路,湿去邪无所依则孤湿易清,徒清热则易伤阳气,且易湿热复聚。归纳治法时强调开上、运中、泄下三法同用。而中焦湿热病证较为复杂,变证及兼证较多,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一定要抓住“湿热”进行辨证治疗,方能取得实效。
附:秘验方介绍
1.肺积方
【组成】全栝楼30g 浙贝母20g 清半夏12g 白花蛇舌草30g 蚤休20g生黄芪30g 炒白术15g 茯苓、太子参各20g 砂仁、焦三仙各10g 蜈蚣2条陈皮12g 甘草6g
【功效】健脾解毒、化痰散结。
【主治】肿瘤中晚期患者,特别是接受放、化疗的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3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阴虚明显加麦门冬20g,五味子10g,石斛15g;憋喘明显加炙麻黄12g,炙款冬花15g,地龙12g;兼咳血加仙鹤草、白茅根各30g,三七粉(冲服)3g;骨痛加全蝎10g,威灵仙20g;发热、痰黄稠,加鱼腥草、生石膏各30g,黄芩12g。
【方解】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脾土得安,脾气升发,方能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使肺金得生,宣发肃降正常,方中用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太子参、甘草以健脾益气、补肺生津,正是取“培土生金”之意;配砂仁、焦三仙、陈皮理气和胃、化食消积,则使药气四达,并散诸甘药之滞;全栝楼、浙贝母、清半夏能清肺热,散痰结,使热祛痰消而气机调畅;白花蛇舌草、蚤休、蜈蚣可清热解毒、散结止痛。
【点评】纵观全方,以六君之属先培中土,再以解毒化痰之类以消其积,寓攻于补,补中有消,实乃标本两顾之方。
【验案】刘某,女,45岁。2003年3月4日初诊。
患者于2002年5月无意中发现左乳房包块,触之不痛,在本院门诊经活检诊为“左乳癌”,遂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术后行CMF方案化疗6周期,并予放疗1个疗程。就诊时服用三苯氧胺20mg/d,自述四肢无力,眠差,时出汗,左胸胀痛不适,纳食可,二便调。查体: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乳缺如,左胸壁呈术后状态。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律整,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诊为:乳癌,辨证属脾虚肝郁、痰毒内蕴。治则:健脾解毒、化痰散结。药用:全栝楼30g、浙贝母20g,清半夏12g,白花蛇舌草30g,蚤休20g,生黄芪30g,炒白术15g,焦三仙10g,柴胡12g,山慈姑12g,炮山甲12g,鸡内金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3年4月5日):述服药平妥,体力明显改善,出汗减少,时小腹胀,纳眠可,二便调。舌质黯红,苔薄黄,脉沉细。嘱上方加莪术10g,八月札15g。
三诊(2004年5月11日):患者病情稳定,复查胸部X线片、肝脾B超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述时有背痛不适,活动后可减轻,余无不适,舌质黯,苔薄黄,脉弦细。嘱上方去枸杞、菟丝子、山慈姑,加蜈蚣2条。坚持每日服用。
2.肺癌方
【组成】全栝楼10g 浙贝母10g 清半夏10g 白花蛇舌草10g 蚤休10g生黄芪15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太子参10g 砂仁10g 炒三仙各10g 蜈蚣2条地龙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效】清解瘀毒、益气扶正。
【主治】用于治疗肺癌骨转移。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坚持用药,疗程愈长,效果愈佳。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若阴虚明显,可酌加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花粉、五味子以益气养阴;气虚甚,重用黄芪,茯苓,改用人参以大补元气、补肺健脾;兼有胸水,憋喘明显,酌加炒葶苈子、桑白皮、泽泻、猪苓、薏苡仁以泻肺平喘、健脾利水;兼发热,加鱼腥草、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兼咳血,酌加仙鹤草、白茅根、侧柏叶、三七粉以凉血止血。
【方解】方中全栝楼、浙贝母、清半夏、白花蛇舌草、蚤休清热解毒、化瘀散结;蜈蚣、地龙祛风通络止痛;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太子参、甘草健脾益气;配砂仁、焦三仙、陈皮理气和胃、化食消积,既可改善病人食欲,又可促进补益药物的吸收。
【点评】纵观全方,扶正与祛邪并重,胃纳得以改善,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逐渐恢复,机体抵抗力增强,则正盛邪退,肿瘤生长得到控制。现代药理亦证实,补益药物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作用。
(杨丽华 王桂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