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消化系统肿瘤从脾入手

徐经世

徐经世(1933—),男,安徽巢湖人。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博览众书,熟悉经典,从事中医临床5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在临床实践中指出,肿瘤是各脏腑都能涉及的一种恶性病变,如以中医论治,即使有个体差异,都应以调“中”为主,所指“中”者,即脾胃是也,因脾胃为后天之本,为生化之源,故扶持脾胃是安正驱邪的根本大法。用药取旨醇正,每以轻灵变通,药量较轻,以不伤正气为度,因势利导,每以发挥机体抗病力为要点,和缓治之,体现“天下无神奇之法,必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为神奇”,否则立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治疗方面要时刻顾护脾胃,轻药重照效佳,养胃和阴重养护,补益胃气用甘味,以甘味之药调补,而随证化裁。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的肿瘤是能够根治的,对于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多用手术切除结合化疗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但在临床中前来就诊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有的甚至失去了手术及放、化疗的机会,而中医药对手术患者具有促进机体恢复、预防复发,对放化疗患者有减轻毒副反应、增加放化疗敏感性以及对晚期患者具有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肿瘤进程、延长生命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状况,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

一、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正气的关系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正气的强弱密不可分。正如《黄帝内经》记载:“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指出了正气的强弱、体质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密切关系。扶正培本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之一。在具体临床实践中是指以补脾、肾为重点,包括对气、血、阴、阳的扶助补益。临证非常重视“扶正”,指出扶正应首先照顾脾胃,盖坤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填肾精。若后天生化之源不能正常运化,任何补养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气血生化有源,抗病祛邪就有了物质基础。脾的功能在恶性肿瘤发展中至关重要。《景岳全书》中明确指出“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晚期肿瘤患者气机失常,最易导致脾胃的功能障碍,癌毒久侵,加之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以致邪气伤正,多数患者都存在正气虚损之象,多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脘腹胀满、面色萎黄、消瘦、大便溏薄等脾虚症状。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变部位多涉及脾胃,亦与肝胆相关,病久及肾,更易因进食量的减少、消化吸收的障碍,导致人体的消瘦与虚弱,所以,益气健脾、顾护正气尤显重要。现代医学证明,许多健脾益气药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自然修复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抑制肿瘤的生长,改善患者的体质,促进康复,延长生存期。

人体之五脏六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正确权衡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清轻重主次,亦是治疗是否取效的关键所在。五脏六腑之中尤以脾胃为重中之重。盖坤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脾胃又合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旺,可以权衡五脏,灌溉四旁,生心营,养肺气,柔肝血,填肾精。张景岳说:“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医方考》亦指出:“若治重症者,宜以脾胃为主。”肿瘤的病理演变,往往不是脾胃直接受纳,就是他脏所累及,其之所见症状,常兼有纳谷不香、胃脘痛胀、大便稀溏或干燥秘结等,故此时当先着治于脾,使胃之受纳消化功能修复,尔后才能得顺投药,方可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二、重视“反佐”应用及情志疗法

1.辨证用药以和为平治疗肿瘤要抓住关键,“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临证要做到具体分析,既要看到整体又要注意局部,权衡缓急,掌握演变,统筹兼顾。同时也要反对滥用有毒攻伐之品,中药“以毒攻毒”的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即使小量长期服用,也有蓄积中毒之弊,医家不可滥以试用,使病者本已虚弱的身体病情恶化。选方用药应采取“调养”,即选用扶助正气之药,调整人体阴阳使之归于平衡。肿瘤大多病势缠绵,治疗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不误,治疗方向正确,应守法守方,缓以图之。消化系统肿瘤调理脾胃,要掌握两点:一要掌握证治规律,按其生理特性,遵循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之旨,补不峻补、温燥要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的原则;二要掌握方药选择,用药既不可克伐太过而伤脾,又当适度掌握方药配伍及剂量大小,以平和多效之剂,采用双向调节,使脾胃升降平衡,则五脏随之而安。正如景岳所说“善治脾胃者,即可以安五脏”也。临证以辛开苦降为大法,具体运用疏肝健脾、降逆和胃、理气化瘀、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等方法,方选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温胆汤、橘皮竹茹汤等化裁。鉴于肿瘤病机复杂,治疗上还常取以“兼备”及以“反佐”。所谓“反佐”一法,即是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欲升先降、欲降先升等。消化道肿瘤病机属纯寒或纯热者较少,而以寒热错杂者居多,故采用寒热并用,如此不仅有互制之功,更有相反相成之妙。

2.心身综合重视情志在就诊的内科杂病中约一半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因郁致病,或因病致郁,尤其与胃肠病的关系更为密切。消化道肿瘤患者长期抑郁之中,阴阳不和,脾虚不运,胃失和降,脏腑内虚,毒邪痰湿凝结中焦,运化失司,气滞血瘀,瘀毒内阻,渐而形成积聚。情志因素先伤气机继伤脏腑,如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因此临床治疗应心身同治,即心理疏导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医者应满腔热诚地对待病人,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使其发泄出内心积郁及情感;细心观察患者的神态举止,了解疾病的原因及症结所在,努力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及主观感受;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建立对治疗的信心。

附:秘验方介绍

1.益气养阴敛汗方

【组成】生黄芪30g 太子参25g 麦冬12g 五味子l0g 远志l0g 石斛15g 杭白芍20g 枣仁30g 浮小麦50g 桂枝3g

【功效】益气养阴、守心敛汗。

【主治】用于喉、食管全切术后的患者,症见全身乏力,胸闷痰多,下半夜身出汗多,眠差,易醒梦多,口干喜饮。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

【方解】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麦门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麦冬、石斛清心除烦、益胃生津,远志安神益智,白芍养血守阴,浮小麦除虚热止汗,枣仁养心安神,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诸药合用可使气复津回,汗止阴存,气阴充于脉道,其脉可生可复。

【点评】药仅12味,却有益气养阴、守心敛汗、宁心安神、调和营卫、活血通络诸法,正如李中梓所言“善用药者,不废准绳,亦不囿于准绳”,徐老可谓深得其中三味矣。此审证求因,药及病位,克邪制胜之功,正乃岐黄揆度之妙也。

2.醒脾和胃方

【组成】煨葛根25g 姜竹茹l0g 苍术15g 陈皮l0g 山药20g 绿梅花20g 焦山楂15g 扁豆花30g 姜半夏12g 灵芝10g 谷芽25g

【功效】醒脾和胃。

【主治】用于癌症患者,症见腹胀,纳谷不振,大便次数增多,成形或不成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必要时可根据辨证酌情加药。

【方解】葛根,性凉、气平、味甘,具升发脾胃清阳而止泻痢。竹茹清热化痰,和胃气,半夏善祛脾胃湿痰,二者合用,一寒一热,健脾燥湿,和胃力彰,主治脾胃不和。苍术、绿梅花芳香化湿,主治湿盛困脾;陈皮燥湿祛痰,山药补脾养胃,山楂、谷芽健胃消食,扁豆健脾和中化湿,灵芝补气养血、养心安神。全方共奏醒脾和胃之功效。

【点评】肿瘤患者调理脾胃,要掌握两点:一遵循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之旨;二要掌握方药选择,用药既不可克伐太过而伤脾,又当适度掌握方药配伍及剂量大小。正如景岳所说“善治脾胃者,即可以安五脏”也。

【验案】何某,男,68岁。

2008年3月因进食哽噎,查钡餐及胃镜示食管鳞癌,遂行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鳞癌。2008年5月起反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肠鸣,纳差,舌黯淡,苔黄,脉弦,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服用后大便日2~3次,但仍不成形。2008年9月求诊,诊其便泄日更数次,有时成形,有时不成形,纳谷不振,舌淡苔薄微滑,脉来虚弦,诊为食管癌变术后脾运不良,胃肠功能尚未修复,按其病证拟予醒脾和胃为治,药用:煨葛根25g,姜竹茹10g,苍术15g,陈皮10g,山药20g,绿梅花20g,焦山楂15g,扁豆花30g,姜半夏12g,灵芝10g,谷芽25g。

二诊(上症)减轻,上方加炒薏苡仁30g,石榴皮10g。

三诊(2008年11月):大便次数减少,服药期间,日1次,成形,停药后,大便复不成形,每日3~5次,拟予健脾化湿,调和胃肠法为治,药用:煨葛根25g,姜竹茹10g,苍术15g,山药20g,绿梅花20g,扁豆花30g,焦山楂15g,炒诃子15g,炒川黄连3g,炒升麻5g,无花果15g。

四诊(2009年1月):患者服药时,大便成形,停药后,腹胀明显,大便次数增多,日3~4次,拟予健脾化湿,调和胃肠法为治,药用生黄芪18g,煨葛根25g,山药20g,橘络20g,绿梅花20g,扁豆花30g,焦山楂15g,炒诃子15g,无花果15g,炒薏苡仁40g,石榴皮10g,姜竹茹10g。药后,大便日1次,成形。

五诊(2009年3月),患者整体情况有改善,唯食欲不振,脘腹饱胀,大便日1~2次,舌苔薄白,脉弦,拟予健脾和中法为治,药用:炒潞党参15g,白术15g,山药20g,陈皮10g,绿梅花20g,焦山楂15g,无花果15g,扁豆花30g,川朴花10g,炒诃子15g,谷芽25g。药后,患者大便日1~2次,成形,食欲增,腹胀减轻。停药后,大便亦成形。

(付 强 闫小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