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论治肿瘤

周仲瑛

周仲瑛(1928—),江苏如东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24项,已取得研究成果18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如“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198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药治疗病毒性高热的研究”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法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一、肿瘤的病因——“癌毒”

肿瘤是多种病因复合所致,起病隐匿,积渐生变,初起难以察觉,多数病因无从查证,癌肿之因常非单一,同样的生活环境、体质禀赋,往往此生疾而彼无殃,分析推测,盖总由多种病因复合侵扰,久积不散,渐而生变。常见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环境失衡、禀赋有异等。外邪可由体表、口鼻、血液、体液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以传统病理属性划分仍属于六淫或疫毒之气,但有久伏不去之特性;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多为长期累积,或与其他病因杂合,影响脏腑功能,损伤人体,积渐变生癌毒之气;环境失衡既含有外部环境的污染,也包含某些家庭生活习俗对人体造成的有害因素;禀赋异常就本病而言,主要指某些家族性异常基因,也包括先天禀赋不强,易受邪扰。

上述诸因,若久居不去,胶着黏结,相互为患,易郁而酿毒,化生热、瘀、痰、湿搏结的特异性邪毒——癌毒,而侵害脏腑,耗伤正气。癌毒之邪,非寻常之内生五气,多为痰、瘀、火、毒诸邪,胶结凝集,在邪正交争中,诱导人体自身组织异常增生,侵蚀机体,并大肆向周围浸润,甚至向全身其他脏器组织侵犯转移,凶猛险恶,并不断消蚀正气。癌毒肆虐,损伤脏腑,若不得遏制,随其深入,必耗败气血,终致精气消亡、阴阳离决。

肿瘤之发生,是多种病理因素长久作用于人体,致使组织细胞异常分化增生、浸润转移,损伤人体正常组织。因此,从邪正虚实关系来看,邪气盛客观存在,正气虚亦不可避免,且肿瘤一旦形成,便迅速增长,大量消耗人体正气,气血阴阳受损的种种表现,往往呈进行性发展。

二、扶正祛邪,论治肿瘤

在治疗上,扶正、祛邪是必须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基本治则,但具体到每个患者,主次轻重则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各个医家有不同的观点,有强调扶正补虚为主的,有坚持祛邪消散为主的,临床应以辨证为基准,不可偏执。多数患者,病之初起,邪气鸱张,正虚尚不严重,当以祛邪为主,这是积极的策略,争取主动,尽一切努力,遏制“癌毒”的发展,邪去则正安,否则消极扶正,由于癌毒的迅猛攻击,不仅正气难以扶持,还失去了祛邪的时机。当然,祛邪的同时,亦应兼顾扶正,既补益虚损之正气,亦防攻伐之品伤正。

肿瘤的形态随着组织来源、发病组织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或为大小不一癥块,或为溃破糜烂之肿物,或在血液中增生大量异形细胞,均可称为人体有形之异物,根据中医学理论,血瘀、痰凝、气结、毒蕴是致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这类病理因素多相互搏结,积渐生变,久郁而酿生“癌毒”,正所谓“邪盛生毒”,包含“痰毒”“湿毒”“瘀毒”“火毒”“风毒”以及“寒毒”,因此,祛瘀、化痰、行气、解毒是祛邪的主要治法。

肿瘤对人体正气的损伤是严重且进行性加重的,补益正气十分必要,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正气损伤的侧重面及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治疗亦应随其正虚的具体情况而定。从临床实际看,“癌毒”伤正,首先耗伤元气及阴津,而表现为气阴两伤,临床主要见有神疲乏力、口干、舌红、少津、消瘦等。尤其是鼻咽癌、肺癌、胃癌、肾癌、膀胱癌等。补气不难理解,肿瘤细胞大量增殖,侵害脏器,必消耗正气,故多数医生均十分注重补气养元。而阴伤较易被忽视,阴液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肺阴、胃阴、肾阴受损易,恢复难,故当时时加以顾护,即使阴伤之象不显,也应预见到对阴津的损害,气阴双补,以抵御癌毒的伤害。若正气受损严重,气血俱伤,则提示病情较重,尤须重视扶助正气,气血双补。据临床观察,放疗伤正,多伤气阴;化疗伤正,多伤气血。迨气血两败,阴阳俱损,癌毒深入全身,病已深重,唯有补益固护。缓解病痛是为权宜之策,只恐难起沉疴。

扶正与祛邪虽为不同的治法,但亦是相对的,古人早有“去其所害,气血自生”之说,张景岳亦有“养正积自除”(《景岳全书》)的论断,从这个意义上讲,祛邪也是扶正,扶正亦即祛邪,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祛邪主要是运用攻毒逐邪的药物,祛除病邪,控制癌症;扶正则是使用补益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这二者在肿瘤的治疗中,应贯穿始终,不可或缺,并应随着正邪之间的消长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应当正确认识祛邪与扶正之间的辩证关系,既看到祛邪对治疗疾病的积极意义,邪去才能正安;也要看到扶正是祛邪的重要保证,患者正气得生,脾胃得健,才能接受各种抗癌治疗。此外,对扶正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补法上是不够全面的,从广义上讲,扶持正气,不仅是“补”其虚弱不足,还包括对失去正常活动生理功能的调整,即脏腑、气血、阴阳的调理。

三、攻毒不忘顾护脾胃

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习中医者皆知,但在证治过程中,有时常会被忽略。在肿瘤的治疗中,当始终注意保护,以保生化之源不竭,脾胃不败。气血生化源源不断,是积极治疗的基础,也为治疗提供良好的时机及药物摄入的有效途径,故当时时顾护,要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状况,寻求适当的治疗大法,攻伐药、苦寒药均宜谨慎用之,用量宜由小加大,并酌情配伍健脾和胃之品,积极稳妥地进行治疗。特别是化、放疗期间,尤当特别注意,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务,既减轻毒副反应,也为放、化疗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在化、放疗期间,当特别注重扶正固本,以抵御化、放疗对机体的伤害,尽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保证化、放疗的顺利进行。人参、冬虫夏草、灵芝、黄芪、女贞子、枸杞子、阿胶、黄精等均有较好的补益作用,可适当选用,但仍应注意调理脾胃,防止滞气、呆胃,或虚不受补。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肿瘤是“不治之症”,恐惧、悲观情绪是多数患者得知病情后的一般反应。但如果患者始终消极悲观,无论对何种治疗都是十分有害的,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下降;反之,能够较快正视现实,积极治疗,往往具有较好的效果。饮食宜忌在肿瘤的治疗中尤应注意,要根据病情,教给患者饮食调护的方法,饮食宜清淡可口,荤素适中,数量以个人能消化承受为宜,对各种营养保健品,亦合理应用。

在对肿瘤证治的探索中,当重视临床病案的整理,从个案中寻找共性和辨治的核心。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寻求其诊治规律,仔细观察病情,积累临床资料,不断分析、探索,是十分重要的,应重视个案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这些个例,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从中寻找规律。

附:秘验方介绍

1.益气养阴解毒方

【组成】炙鳖甲(先煎)15g 海浮石10g 南北沙参各12g 太子参12g麦冬10g 生黄芪15g 仙鹤草15g 生薏苡仁15g 泽泻15g 山慈姑15g 猫爪草20g 炙僵蚕10g 夏枯草12g 肿节风20g 冬凌草20g 白花蛇舌草20g 半枝莲20g 炙女贞子10g 旱莲草10g

【功效】益气养阴、清解癌毒、化痰祛瘀。

【主治】用于肺癌术后的患者,症见咳痰带血,稍有胸闷气短,吞咽时食管有疼痛感,食纳知味,舌质暗红,苔黄薄腻,脉细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两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方中山慈姑、猫爪草、炙僵蚕、肿节风、冬凌草、仙鹤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海浮石、夏枯草祛毒化痰以解癌毒,炙鳖甲、南北沙参、太子参、麦冬、生黄芪、炙女贞子、旱莲草益气养阴以扶正固本,生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以助祛痰,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解癌毒、化痰祛瘀之功效。

【点评】本方主证为痰瘀阻肺、气阴两伤。癌毒为病,最伤人正气。去得一分毒邪,便留得一分生机。纵观全方,扶正、祛邪并重,既解决当前症状又兼顾长远疗效。

【验案】殷某,男性,59岁,右上肺癌。2002年9月24日初诊。

患者有吸烟史40余年。2002年1月出现痰中带血、咳嗽、发热。曾按肺炎予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发热等症缓解,数月后咳嗽又有加重,痰中时有夹血,同年7月予胸部CT复查诊为右上肺癌,未行放化疗。刻诊:患者咳嗽,痰中带血,时夹小血块,自觉疲劳,腿软无力,时有内热,有汗,大便偏干。苔薄黄腻质暗红,脉小弦滑。病机辨为肺虚阴伤,热毒痰瘀互结,拟从益气养阴、清解癌毒、化痰祛瘀治疗。处方:炙鳖甲(先煎)12g,牡蛎(先煎)25g,海浮石10g,南沙参12g,北沙参12g,天冬12g,麦冬12g,太子参10g,山慈姑15g,猫爪草20g,泽漆15g,露蜂房10g,炙蜈蚣3条,漏芦10g,蛇舌草20g,仙鹤草20g,生苡仁15g,白薇15g,法半夏10g,知母10g,旱莲草15g,炙僵蚕10g,夏枯草10g,茜根炭12g,地骨皮15g,红豆杉20g,八月札12g,川百合12g。药服21剂症状有所缓解。

2002年11月22日复诊:患者内热已平,咳嗽减轻,咯血逐日减少,近日未发,大便溏,日2~3次,口稍干。苔薄黄质暗红,脉小弦数。方取原方加焦白术10g,砂仁(后下)3g,炒六曲10g;去地骨皮、知母。中药原法调治,症状稳定好转,痰血、内热未再发,精神状态好转。曾于2003年6月、10月和2004年3月3次复查胸部CT,显示右上肺病灶稳定减小。

2.清热解毒化瘀方

【组成】炙鳖甲(先煎)15g 川萆薢15g 土茯苓25g 鬼馒头20g 白花蛇舌草20g 半枝莲20g 龙葵子20g 生地黄15g 石上柏10g 黄柏10g 炒苍术6g 仙鹤草15g 生薏苡仁15g 土鳖虫5g 露蜂房10g 泽漆15g 泽兰12g 泽泻12g 地锦草12g 旱莲草10g 炙女贞子10g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滋阴利湿化瘀。

【主治】本方适用于膀胱肿瘤术后的患者,症见术后尿痛、尿频、尿急,镜下血尿,大便稀溏,下腹胀满,压痛明显,舌质暗,苔黄腻,脉细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两个月。坚持用药,疗程愈长,效果愈佳。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子、仙鹤草、土鳖虫、露蜂房、泽漆、鬼馒头、地锦草、石上柏清解癌毒、化瘀散结;炙鳖甲、生地黄、炙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黄柏、炒苍术清热燥湿;生薏苡仁、泽兰、泽泻、川萆薢、土茯苓分清化浊、利水渗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滋阴利湿化瘀之功效。

【点评】周老在诊治癌症过程中,以清热解毒,祛邪为主,缓病人之急;二是重视中草药的作用,方中使用大量清热利湿作用的草药败邪毒、化湿热、清利下焦;三是重视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通畅情况,以判断湿热特别是湿邪的消长去留。肾司二便,二便同属下焦,同排糟粕,生理上互相呼应,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诊断时多方位观察,治疗上综合考虑。正所谓利小便可实大便,邪有出路则症状自愈。

(张谈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