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是根本,驱邪是目的

刘嘉湘

刘嘉湘,男,1950年毕业于福建军医医务学校医科,1956年考入上海医学院,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兼任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市中医中药防治肿瘤协作组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癌症,曾先后30次获国家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政府等部省级和市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1995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局授予的“上海市名中医”称号。将经验方研制开发成治癌新药《金复康口服液》《正得康胶囊》等。从事临床与教学4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实用中医肿瘤手册》《现代中医药应用及研究大系——肿瘤科分册》等专著。

一、留置客邪,蕴郁成肿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外科医案》则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医宗必读》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见正气虚损是形成肿瘤的内在依据,邪毒外侵蚀形成肿瘤的条件。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全身属虚,局部属实,虚为病之本,实为病之标,即正气不足为病之本,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是病之标。因此,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法则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二、因虚致癌,扶正治癌

中医认为,肿瘤属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属实,全身属虚,肿瘤治疗中不能只见局部,不顾整体,见瘤不见人,治癌不治人,忽视机体的正气,一味地采取以攻为主的治法,即使肿瘤得到一定得控制和缩小,也会过度损害机体的抗病能力(正气),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单纯的采取所谓的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攻邪杀瘤,可能对肿瘤局部病灶的缩小有一定得作用,但是对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并没有因单纯攻邪而延长。《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气。”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临证治疗的时候,在采取攻的同时要注意扶正,审证求因,谨守病机,组方用药强调固护正气,体现重视人体正气的学术思想,在组方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固护胃气,组方力求平和,切忌药性太偏,大毒之品攻不宜过,滋补之品补不宜腻。(2)注意通滞行气,常用八月札、陈皮以理气和胃,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等健脾消食。(3)避免滥用化瘀破血类中药,以防引发出血或促进转移。(4)重视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新成果,选择既符合中医辨证,又具有一定得抗癌活性的药物,争取一药多用。如生天南星化痰之功甚著,其抗癌药理作用也比较明显,常于方中用30~60g,应用多年临床尚未发现不良反应;猫人参既有健壮作用,又能治疗癌性胸腹水;生薏苡仁既能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又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八月札既能理气散结,又有抗癌作用。在辨证辨病用药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选择药物,常收明显效果。

附:秘验方介绍

扶正解毒汤

【组成】生黄芪30g 生白术9g 茯苓12g 南沙参30g 北沙参15g 薏苡仁30g 鱼腥草30g 石上柏30g 石见穿30g 炙百部12g 川贝母、浙贝母各12g 炙枇杷叶12g(去毛)黄芩9g 莪术12g 全栝楼30g(打碎)枳壳、枳实各24g 鸡血藤30g 防己15g 谷芽、麦芽各30g 炙鸡内金12g

【功效】益气养阴、化瘀解毒。

【主治】气阴两虚、瘀毒内结肺癌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个月。

【方解】方中南沙参、北沙参养阴润肺以扶正;石上柏、石见穿、川贝、浙贝母软坚散结、清热解毒;薏苡仁、茯苓、生黄芪、生白术、黄芪健脾、利湿、扶正之力强;莪术、鸡血藤活血破血;谷芽、麦芽、鸡内金可以助消化增强脾胃之力,以后天补先天;防己清湿热、利小便,黄芩以清热燥湿;鱼腥草、栝楼、枇杷叶入肺经,可以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枳壳、枳实可以调理气机。全方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效。

【点评】《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与邪气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因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以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因此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当扶助人体的正气,使正气足则可以抵抗邪气的入侵。本方以扶正为主,体现了刘老先生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

【验案】张某,男,77岁。

患者于1999年10月因咳嗽、痰中带血,X线胸透发现“左上肺块影”,遂就诊于某医院,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癌,右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右肺中叶纤维条索灶,主动脉弓硬化,肺动脉高压,胸椎退行性病变,建议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000年1月4日就诊时患者咳嗽,咳痰不利,痰色白,有时胸背疼痛,大便干燥,纳可,夜寐安,舌质红、苔薄白,脉细。辨证为气阴两虚、瘀毒内结,治拟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主。自拟方:生黄芪30g,生白术9g,茯苓12g,南沙参30g,北沙参15g,薏苡仁30g,鱼腥草30g,石上柏30g,石见穿30g,炙百部12g,川贝母、浙贝母各12g,炙枇杷叶12g(去毛),黄芩9g,莪术12g,全栝楼30g(打碎),枳壳、枳实各24g,鸡血藤30g,防己15g,谷芽、麦芽各30g,炙鸡内金12g。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两周,胸部疼痛缓解,但又见痰血。随后的两次痰涂片找到腺癌细胞,中医辨证属痰毒内结,蕴久化热,热盛伤阴、灼伤肺络、清肃失司。治拟养阴清肺、解毒散结。处方:南沙参、北沙参各30g,天冬、麦冬各15g,百合15g,桑白皮9g,栝楼皮、栝楼子各30g,杏仁9g,石上柏30g,石见穿30g,八月札15g,七叶一枝花15g,干蟾皮9g,忍冬藤30g,炙紫菀12g,生地榆30g,白茅根30g,炙鸡内金12g。配合软化汤25ml,每日3次,口服。两周后复诊,患者痰血止,咳嗽减,痰少易咳,纳可,大便1~2日1次,夜寐安,舌脉同前。原方去生地榆,继续服用。药后合度,原方进退,出院时复查CT:病灶稳定。后随访患者存活3年余。

(李淑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