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虚标实,分期辨证

刘亚娴

刘亚娴(1944—),男,河北霸州人,出生中医世家,河北医科大学四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2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8年制),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医预专业学习,后因病退学,随父习医(中医学徒)。1965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系全国首届、河北最早的中医硕士,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河北省优秀中医专家。全国师带徒中医药专家,并获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数十年,精研经典,博采众长,识练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病癌症上取得的成绩有:癌化疗肝损伤的中医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厌食及腹泻的治疗,“止吐汤治疗化疗顽固呕吐”及“复方猪苓多糖免疫调节及防治肿瘤的实验研究”等均获得荣誉。

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且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癌,生存率较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对疾病发展过程进行阻断性治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阴血亏虚为本,瘀血痰阻逆气为标

中医称食管癌为噎膈,其病症属本虚标实,本虚是指阴血亏虚,特别是肾水的枯涸,标实是指瘀血、痰阻、逆气。本虚是疾病的本质,贯穿疾病的始终,标实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派生的不同表现。亦即阴血亏虚、肾水枯涸作为发病的基础,加上忧思暴怒、酒色过度、食味过厚等因素终致发病,发病后可见瘀血、顽痰、逆气表现。少壮之人不病,多见于年高衰老之人。

二、治疗原则及用药

食管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为痰气交阻,主张治以甘寒濡润、化痰解郁为大法。方用启膈散化裁。启膈散源于《医学心悟·噎膈篇》“噎膈,燥症也,宜润。经云:三阳结调三膈。结,热也,热甚则物干。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启膈散,通噎膈,开关之剂,屡效。”药物组成:郁金、丹参、砂仁、沙参、川贝母、茯苓、荷叶蒂、杵头糠。方中郁金、丹参、砂仁理气解郁、化痰祛瘀,为君药;沙参、川贝母润燥、化痰、降逆,为臣药;荷叶、茯苓和胃降逆、健脾化痰,为佐药;杵头糠益气清热,为使药。胸膈痞满较甚者加杏仁、桔梗、半夏、胆南星增化痰之力;口咽干燥甚者加麦门冬、天花粉、玄参滋阴润燥;郁久化热、心中烦闷、大便干燥者酌加栀子豉汤、山豆根、生地黄清热除烦、润肠通便;泛吐痰涎甚者重用半夏(佐以麦门冬制其燥)、陈皮、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加全蝎化痰、解毒、通络。诸药合用,共奏化痰解郁、行气通络散结、益气健脾、育阴生津之功。

三、据发病阶段,分期辨证

在噎膈(食管癌)发病的整个过程中,尽管“阴血亏虚,肾水枯涸”本虚贯穿疾病过程的始终,但不同的发病阶段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多为瘀血、顽痰、逆气等标实的表现。

(一)早期病在气分

气逆不降,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气交阻咽喉胸膈之间。此期的症状多表现为吞咽不顺、胸膈满闷、嗳气不舒、呕吐痰涎,情绪舒畅时诸症稍减,开郁润燥。方以启膈散为主,此方甘凉滋润,行气解郁化痰而不伤阴。若痰涎雍盛,大便秘结者,可加用昆布丸化痰散结。用药切忌大量应用辛香燥热之品破气散结,逞一时之快,劫伤阴血,其后必加重病情。

(二)中期病在血分

气结日久,血瘀不行,结而日久,阴血耗衰,胃脘干槁。此期多表现为食不得下,或食后即吐出,口燥咽干,胸部疼痛,大便坚如羊屎,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暗干燥,脉细涩。治宜养血润燥、化瘀散结。方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加用散结止痛之药治疗,如木鳖子、急性子、肿节风、徐长卿等。桃红四物汤中四物汤养血活血润燥,加桃仁、红花增强活血化瘀之效。此期患者梗死症状较重,可用通道散(硼砂、硇砂、冰片、牛黄、象牙屑、玉枢丹)缓解梗死症状,此期患者体质衰弱,不可过用破瘀攻伐之类,耗伤气阴。

(三)晚期阴阳两虚

由单纯的阴血亏虚,发展为气虚阳微,阴阳两虚。顽疾迁延日久,最终阴损及阳。此期多表现为饮食不下,面色苍白或萎黄,肌肤不荣,大肉已削,形寒肢冷,少气懒言,面足水肿,口干唇燥,便干量少,舌质淡,脉虚细无力。此期应益气养血,温阳滋阴。方可选用十全大补汤或右归丸合左归丸(原方水煎服),可加半夏、陈皮、荷叶等和胃降逆,醒脾开胃之品。此期患者衰弱已极,切忌攻伐。至此期正衰已极邪气亢盛,难收良效。

除以上分期外,临床上还多见一种情况——食管癌术后,此时病灶已祛除,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厌食、胀满、烧心等术后消化功能紊乱。对于前者,要针对本虚——阴血亏虚治疗,方用左归丸、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对于后者,先健脾和胃,可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等调整消化功能,然后转入对本虚的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术后阶段的中医治疗很重要,针对本虚治疗是预防复发转移的关键,此时标急已除,针对其本虚治疗,以断病源,可起到预防复发转移的作用,以提高生存期。

四、化疗毒副作用的治疗

中药治疗化疗毒副作用的特色和优点在于:不仅能有效地对抗化疗毒副作用,还能通过整体调整改善脏腑功能、扶助气血、调节阴阳,有利于对癌本身的治疗。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厌食,以养胃阴降胃气为法;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腹泻,因其病机为脾虚湿困,宜用健脾益气、渗湿止泻。治疗化疗所致顽固呕吐,其证多属胃气上逆、气阴戕伤(主要是胃气、胃阴之损),但气阴戕伤是呕吐之果,胃纳脾运呆滞,不宜壅补,用药亦不宜重浊,且从癌症本身看存在着“毒”“痰”“瘀”“虚”和“气机失畅”,治以和胃降逆为法,即“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微苦微辛,以轻取之,药取平和”的组方原则,兼顾毒、痰、瘀、虚。

附:秘验方介绍

1.戊己饮1号方

【组成】麦门冬10~15g 清半夏10g 山药20~30g 沙参10g 丹参10g鸡内金10g 生甘草10g

【功效】养胃阴、降胃气。

【主治】用于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属胃阴不足,胃失和降证者。症见厌食口干,乏力,或恶心、腹胀、便溏,或伴咳嗽、心悸,舌红少苔或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1次。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

【方解】方中山药、麦冬养胃阴为君;沙参、丹参养阴通降为臣,既可协助君药益阴,又可达补而兼运之效;清半夏和胃降逆,鸡内金健胃消食为佐;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胃阴、和降胃气之功效。

【点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厌食与术中迷走神经干切断有关,其基本病机为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故以养胃阴降胃气为主组成。戊己饮1号方“药取轻灵,避壅补,远滋赋”,疗效优于西药。

【验案】黄某,女,31岁。于1990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于1988年3月因子宫腺癌行手术治疗。1990年7月16日右下腹肿物伴腹痛住院拟行剖腹探查术。住院后肝胆B超及CT检查发现肝内多发实质占位,考虑为转移癌,因不能手术,住院14天出院,出院诊断为子宫腺癌术后肝转移。出院后化疗1次,因反应大,患者不能接受,于1990年8月18日服中药治疗。

初诊见患者精神抑郁,两胁痛,恶心纳差,时有乏力腹胀,脉弦,舌淡红苔白,遂以戊己饮1号方合逍遥散加味治疗。处方:麦门冬10~15g,清半夏10g,山药20~30g,沙参10g,丹参10g,鸡内金10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5g,枳壳10g,郁金10g,蒲公英15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

二诊,因服上方感觉症状减轻,身体舒适,故每日1剂,连续服药。见患者诸证与初诊比较明显改善。笔者亦感始料未及。故仍嘱服用原方。

三诊:情况良好,遂以原方加薏苡仁30g,蒲公英改30g,白芍改10g服之。至1990年12月29日B超检查肝内占位性病变基本消失,患者欣然,医者欣然。故仍以上方治之(期间曾加用寄生30g,浙贝10g,患者坚持服药)。

四诊:体如常人,言每两月余做1次肝胆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服药两年疗效显著。

2.戊己饮2号方

【组成】山药20~30g 车前子20g 扁豆15g 藿香20g

【功效】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主治】用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腹泻的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1次。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

【方解】本病基本病机为脾虚湿困,故方中山药、扁豆健运脾气为君,车前子利湿为臣,藿香芳香辟浊为佐使。

【点评】戊己饮2号方取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意。加入芳香化浊之品,共奏健脾祛邪之效。

3.止吐汤

【组成】清半夏20g 芦根15g 苏叶10g 川楝子15g

【功效】和胃降逆。

【主治】用于对化疗所致顽固呕吐的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1次。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

【方解】化疗所致呕吐的病机为:胃气上逆、气阴戕伤(主要是胃气、胃阴之损),但气阴戕伤是呕吐之果,故方中清半夏、川楝子清胃热,芦根养阴生津,苏叶调畅中焦气机,使胃气和降,则呕吐可止。

【点评】本方是刘老师治疗化疗顽固性呕吐的自拟经验方,本方结合化疗患者胃纳脾运呆滞,不宜壅补,用药亦不宜重浊,且从癌症本身看存在着“毒”“痰”“瘀”“虚”和“气机失畅”的病机特点,以“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微苦微辛,以轻取之,药取平和”的组方原则组成此方,临证应用,多取效验。

(贾晓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