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治癌,抗癌解毒

张士舜

张士舜(1939—),男,河北石家庄人。现为石家庄华光中医肿瘤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于1962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1985年创建石家庄华光中医药研究所。1986年其研制的“抗癌复方胶囊”通过石家庄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1987年创建华光中医肿瘤医院。1988年“抗癌复方胶囊”通过省级鉴定,并获石家庄市科技进步奖。历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石家庄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长。现任石家庄市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9年被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委任为理事,被《世界名医论坛》杂志社邀为编委兼课题教授。2000年被香港名医协会授予“紫荆花”医学发展最高成就奖。2002年被评为石家庄市名中医,同时华光中医肿瘤医院被评为石家庄市名中医院。

根据食管癌的临床表现,可归入中医学噎膈范畴辨治。食管癌虽病位在食管,但与肾、脾、胃、肝等脏腑有密切关系。治疗本病,应审查病情之轻重、病期之早晚、病性之寒热、正邪之虚实、阴阳之属性,分期论治,运用整体观念,扶正祛邪,标本兼治,还要结合现代检查的病理分型、癌瘤转移部位等进行综合论治,方可提高疗效。

一、“三辨治癌”理沦

根据临床治癌经验,结合现代的医疗手段独创——辨证论治、辨病位论治、辨病理论治相结合,是一种多靶点、多层次、多角度的治癌理论。比如,脑胶质瘤病人除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态、证型,还得考虑病位,使用能通过血脑屏障的中药,否则药不达病所而前功尽弃;综合应用达到既治疗原发性疾病,又兼顾全身诸证。目前仍正在研究中药导弹药(运用药物载体把抗癌中药直达病所的靶向给药方法)。使肿瘤的治疗思想更进一步,更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肿瘤的治疗向更精确、更有效方面迈进一大步,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优的治疗方式,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中医治疗癌症的框架,为中医现代化做应有的贡献。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中比较灵活,具有个体化持性,不拘泥于千人一方或千人一药的弊病,而且不良反应小,尤其对于中晚期患者更容易接受,不仅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生存期,长期带瘤生存,还可以配合其他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减轻毒反应。

对于失去手术、放疗机会而化疗疗效又差的癌症患者,或是由于多种原因而不能耐受放化疗者,中医药能使多数患者症状改善,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手术后加用中药,可以有利于术后体力的恢复,改善症状,抑制体内残存癌细胞,防止肿瘤复发转移。运用中医药配合放化疗,可以减轻其毒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可以提高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对于晚期不能接受手术和放化疗患者,中医药可稳定病情,有的还可以使病灶缩小,提高远期效果。还可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

二、补肾培本

食管癌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因素与肾虚关系较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育真阴真阳。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作用,为人体阴气之根,如肾水不足,津亏液枯,可以发生噎膈诸病;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为人体阳气之根,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最终也可成为噎膈。肾主生长、发育,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均由肾气的盛衰所决定,而肿瘤正是一种异常的生长。

所以,从“肾”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平衡机制入手探讨食管癌的发病环节是有重要意义的。食管癌患者的病理本质是肾虚,这些患者进食困难、呕吐食物与痰涎、舌红、苔黄、脉实有力等表现,正是所谓的“至虚有盛候”。运用补肾法治疗食管癌,主要是补法和泻法,也就是补肾水不足,泻三阳热结。常用补肾药有熟地黄、何首乌、阿胶、沙参、枸杞子、女贞子、肉苁蓉等,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丸剂多改作汤剂)等。

由于食管癌病机除肾虚外尚有热毒结滞,因此对附子、肉桂等大热之品应慎用,以免助阳生热,致热灼津伤,病深不解。对于有阳虚表现的,可以阴阳双补,多用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等与滋阴补肾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并用,并适当平衡补阴药与温阳药的比例。

三、疏肝理气

食管癌发病多存在气机郁结的因素。如情志抑郁,肝失疏泄,侮脾犯胃,脾失健运,津液失布,聚生痰浊,痰气交阻,阻于食管就可发为噎膈。食管癌患者出现吞咽不利、下咽困难等症状时,多出现恐惧、焦虑心理,会进一步加重肝气郁结,形成恶性循环。常用栝楼薤白汤、左金丸、旋覆代赭汤等疏肝理气。常用栝楼、香橼理气宽胸、行气散结;郁金、砂仁、枳壳理气以开郁。尤其栝楼一味,甘缓而润,功善疏肝,《重庆堂随笔》言“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除药物治疗外,更应该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以积极的情绪应对疾病,并最终战胜疾病。

四、健脾和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燥湿相得,则水谷得以正常运化,气血充盛,人体自然健康无病。如饮食不节,过食酒面炙、五辛黏滑,均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升清,运化无力,胃失和降,受纳失职。久之中气不旺,水湿聚生痰浊,胃气不能下降,升降失序,致痰涎并随逆气上升,壅塞食管,致吞咽梗阻不畅,而发为噎膈。食管癌患者进食困难,水谷不入,气血生化乏源,加之癌瘤毒素的作用、抗肿瘤治疗、遣药不当都可能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若病程日久,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主方用药应振奋中土,清润和降,时时顾护胃气,使脾升胃降,气机升降有序。常用药物如薏苡仁、茯苓、黄芪、白术、山药、石斛、黄精、麦芽、芡实、香菇等。由于三阳热结,食管癌患者有便秘症状者占半数,遵“胃腑以通为补”之义,运用通腑法可减轻症状,对胃热内盛、大便燥结者,用大黄、甘草,通便存阴;对气血亏虚,肠道液枯者,用肉苁蓉、当归,补益精血,润肠通便。常用代赭石以和胃降逆,《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

五、活血化瘀

对食管癌伴有以下瘀血表现者:①食管肿物经久不消,坚硬如石,或凹凸不平;②唇舌青紫,或舌体、舌边及舌下有青紫斑点;③皮肤暗黑、粗糙,肌肤甲错;④局部疼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⑤脉涩滞,均可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能达到止痛祛瘀、消除癌肿、恢复正常气血运行的作用。常用大黄、石见穿、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穿山甲、威灵仙等以活血、化瘀、通络。临证应用此类药物多配伍理气行气或补气之品,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义。

六、抗癌解毒

癌毒是形成食管癌的特异病因,癌毒与瘀血、痰湿等均为内生之邪,它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正常机体存在抗癌力,可以抑制癌毒不至于发生癌症,抗癌力的强弱是食管癌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当抗癌力下降,不能抑制癌毒时就会发生癌症,抗癌力虚是食管癌发生的内在条件。

常用抗癌解毒药物,包括以毒攻毒类药物(如蜈蚣、守宫、干蟾皮、生半夏、生天南星、急性子等)和清热解毒类药物(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冬凌草、龙葵等)。

七、标本兼治

食管癌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肾亏、脾虚、津亏液竭为病之本;气郁、痰阻、血瘀为病之标。“治病必求于本”,治疗食管癌,补肾、健脾,调理脏腑功能,均为治本;化痰、理气、治血瘀、解除梗阻等,皆为治标。对于食管癌标本错综复杂的病理特点,治疗时要标本兼治。尤其是当食管癌晚期出现严重梗阻、进食困难、疼痛、呕吐、二便不通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时,又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迅速控制并发症,然后再缓图治本。

附:秘验方介绍

1.芍甘止痛汤

【组成】白芍50~l00g 甘草10~30g 延胡索(打)30g 罂栗壳30g 炙乳香20g 炙没药20g 乌药30g 全蝎10g 蜈蚣10条肿节风100g 徐长卿20g

【功效】通经活络、祛瘀止痛。

【主治】主治各种类型的癌症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两次服用。

【加减】病理属鳞癌的加紫草、冬凌草、白屈菜、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腺癌的加重楼、射干、山慈姑等;肝气不舒加柴胡、郁金等;瘀毒内阻胃痛加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等;便干加胡麻仁、郁李仁等;呕血、便血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便溏加白术、薏苡仁;脾胃虚寒加高良姜、荜茇等;失眠加合欢皮、炒酸枣仁、琥珀、朱砂等;气血亏虚者加人参、白术、黄芪、熟地、阿胶等;瘀血内结加皂角刺、炙山甲等;头痛加天龙、川芎、全蝎等;胸部疼痛加桔梗、栝楼、薤白等;骨转移疼痛加透骨消、水田七、补骨脂、续断、大叶千斤拔等。

【方解】本方为芍药甘草汤的变通方剂。方中重用大剂量的芍药、甘草,白芍味酸性寒,甘草性味甘平,二药合用,酸甘养阴、缓急止痛;炙乳香、炙没药活血止痛;全蝎消肿散结、活络通痹;蜈蚣祛风通络、攻毒散结;乌药祛风湿、散寒止痛:肿节风清热、解毒、抗癌;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罂栗壳止痛;徐长卿祛风、行气、止痛。全方共用,以达通经活络、祛瘀止痛之目的。

【点评】本方为治疗各种癌症疼痛的基本方,临床应用时,应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疼痛辨证加减,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辨病理论治、不同的病变部位辨病论治,即所谓的三辨治癌。

2.自拟三辨消鳞汤

【组成】冬凌草10~15g 半枝莲10~15g 白屈菜10~15g 玄参、黄芪、沙参、石斛、半夏、茯苓、山豆根、夏枯草、旋覆花、威灵仙各10g 甘草10~30g

【功效】化痰解毒、益气养阴。

【主治】本方不仅适用于食管癌,尤其是当食管癌晚期出现严重梗阻、进食困难、疼痛、呕吐、二便不通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坚持用药,疗程愈长,效果愈佳。

【加减】热毒壅盛,癌灶有感染、坏死者加用重楼、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痰瘀阻滞者加天南星、牡蛎化痰软坚;涌吐大量痰涎白沫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葛根;口干、舌红者加麦冬、天花粉、石斛;若进食困难、梗阻严重者加代赭石、半夏、柿蒂、丁香降逆之品,亦可加入栝楼、威灵仙、薤白对缓解梗阻有效;病理类型属腺癌者选用重楼、龙葵、藤梨根;淋巴转移者加海藻、夏枯草、白芥子;肝转移者加柴胡、郁金、穿山甲、鳖甲。

【方解】方中冬凌草、半枝莲、白屈菜清热解毒,主治鳞癌,为主药;黄芪、玄参、沙参、石斛益气养阴;半夏、茯苓化痰祛湿,共为臣药;旋覆花、威灵仙开通食管、解除梗阻,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点评】全方配伍严谨,选药精妙,标本兼治,正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验案】赵某,男,75岁。

2005年4月因进食不利6月,加重1月就诊。患者于2004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不利症状,以进固体食物为主。于2005年3月29日到临城县人民医院检查,胃镜示食管癌,病理诊断“距门齿33~38cm鳞癌”(报告单号2005-4166)。于2005年4月5日查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下段长约6cm黏膜破坏(X线片号5492)。给予自拟三辨消鳞汤,中药汤剂为:冬凌草15g,半枝莲15g,白屈菜15g,玄参、黄芪、沙参、石斛、半夏、茯苓、山豆根、夏枯草、旋覆花、威灵仙各10g,甘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每次150ml。

2005年5月6日复查:食管造影示食管下段约5cm扩张欠佳,边缘不规则,与2005年5月6日X线片比较稍显好转,患者进食不利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此后患者继续服药50余剂。

2007年5月5日复查:上消化道示食管下段原病灶吸收,扩张好,边缘光滑,下段食管病变吸收。患者自述无明显进食哽噎感、无泛酸、无烧心、无恶心呕吐,一般情况可,查体未见异常。随访4年,未复发。

(马 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