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当扶正祛邪,注重益气清毒
熊墨年
熊墨年,男,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委、中国医药国际促进会肿瘤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科研临床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主攻肺癌、肝癌、胃肠癌、鼻咽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和中医内科疑难病的治疗。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科技成果3项。现主持“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项,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部级2项和省级4项。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论文近30篇,编撰医著4部。
一、对肺癌发病的认识
肺癌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又称“支气管肺癌”,是发生于支气管上皮、支气管黏液腺、细支气管上皮及肺泡上皮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在中医古籍中见于“肺积”“息贲”“肺痈”“劳咳”等疾病中。究其发病原因,《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前提和条件,也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正如金·张元素《活法机要》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不足及虚弱之人,皆有积聚之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亦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杂病源流犀烛》曰:“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气胜,正不得制之,遂结以形而有块。”强调肺癌的形成与正气虚弱有着密切关系。人体气血旺盛,功能正常,则五脏安康,瘤无以生。若脾胃虚弱导致正气亏虚、气血失调,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节,经络气血运行障碍,外邪乘虚侵入或病邪内生,引起局部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等相互交结,壅塞经络,郁久不散而结聚成瘤。因此,肺癌乃正虚邪实之证。
二、治病必求其本——肺癌的治疗当扶正祛邪,注重益气清毒
(一)益气扶正首宜培土生金
肺癌虽为有形之块,局部病变为实,但患者基础病变多表现为正虚,因此治疗当扶正祛邪,而扶正又以培土生金为大要。培土生金可使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脾气健旺则肺气充盛,经脉畅通,抗病有力,邪气自退。扶正太过往往易产生壅滞之弊端,以致出现腹胀、纳呆、胸闷,甚至低热、汗出等现象。有的患者内夹湿热,外见阴虚,低热、腹胀,医者稍不加注意,轻用寒凉滋阴之剂,不仅“阴虚”低热之象未除,畏寒肢冷又起;还有的患者虽气短神疲,虚象显见,但又见腹胀纳呆,大便不畅,如一味补气,则气滞之症更加严重。因此,肿瘤患者的扶正抑癌治疗应时时注意不忘疏通。在扶正抑癌之中,经常酌加陈皮、砂仁、厚朴或白蔻仁、木香、藿香等,这些药品在气滞剂中可以行气导滞、健胃消食;在寒凉剂中可以香燥健脾、温寒减腻;在补益剂中可以消导行药,以防壅滞。
(二)攻补兼施当分虚实主次
治疗肺癌应当坚持辨证论治,分清虚实主次、轻重缓急。具体应用上早、中期患者可扶正祛邪并用,在可攻阶段应注意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在化疗、放疗过程中服用扶正和减轻毒副反应的中药,不但可以减轻或消除放、化对机体的损害和毒性反应,而且还可以增强放、化疗的作用。放、化疗结束后当及时养护正气,恢复体质,待治疗一个阶段后,可适当加一些祛邪的中药,以提高疗效。晚期已丧失手术和放、化疗机会的患者,甚或恶病质患者,虽有癌肿存在,亦须慎用攻邪,而应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之品,以期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总之,扶正应贯穿肺癌治疗的始终,祛邪应随肺癌的不同时期及治疗阶段随证应用。只有坚持辨证施治、灵活应用扶正祛邪的基本法则治疗肺癌,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三)祛邪抑瘤,重视清毒化瘀
癌毒内结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病机和物质基础,癌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其具有以下特点:(1)由于病邪郁久皆能化火,所以癌毒性多偏热,热毒痰瘀胶结,为病缠绵;(2)易耗伤正气,造成机体气血虚弱或阴虚阳损,甚至形成恶病质;(3)热性喜动,加上机体正气损伤,抗癌能力降低,所以热毒走窜,易于扩散;(4)毒邪蔓延至多个脏腑,严重损害脏腑功能,甚至造成脏腑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癌毒伤正首先耗气,气虚则心不行血、脾不健运、肺不宣化、肝不疏泄、肾不滋养,脏腑缺乏正常运行的动力。因此,中医治疗肿瘤当以益气为先,清毒为主。肺癌病人多有烦热、胸中痞满结块、咳唾脓痰、舌红绛苔黄腻、脉滑等热毒壅盛之象。肺癌的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肺失宣降,经络不利而致气滞血瘀、热毒痰凝互结,郁而成瘤。江西中医学院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癌症组病人的血栓长度、血栓湿度、血栓干重、血小板黏附率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体内血栓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从临床上来看大多数肺癌病人有胸闷咳喘、皮下瘀斑、瘀点、舌质紫暗、脉细涩等气滞血瘀之证。所以肺癌的治疗,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清毒化瘀。若热毒得清,瘀滞得除,则经络通利,气血流畅。既能维持机体生理功能,又有利于免疫物质输送,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因癌毒喜动易走窜的特性,化瘀药有造成癌细胞转移之虑。所以在临床辨证患者有瘀血证时,多选用既能活血又能抗癌的药物,如三七、莪术、丹参等。经临床验证,运用益气、清毒、化瘀三法联合应用治疗肿瘤再配合中药制剂华蟾素、艾迪注射液等,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
三、遣方用药——药味平和,有的放矢
肺癌治疗,以益气为先,清毒为主。临床用药应着重选择药味较为平和、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药物,重清毒而无攻毒,以求最大限度保护人体正气,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扶正辨别阴阳气血,祛邪务必有的放矢。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致病因素的病理特点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选择使用药物:益气健脾用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四君子汤中,气阴两虚者选用西洋参、北沙参;阳气虚者选生晒参;气虚不甚者选党参;无明显阴阳寒热偏胜者选太子参。清毒多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金荞麦、肿结风、七叶一枝花、猫爪草、龙葵;化痰多用法半夏、浙贝母、栝楼、杏仁;宣肺多用冬桑叶、杭菊花;祛瘀多用丹参、三七、莪术;肺气不足者选用灵芝。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党参、黄芪、白术、莪术可升高白细胞,诱导人细胞产生干扰素,增加天然杀伤细胞(NK)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活性,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防治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黄芪和黄芪多糖具有较强的解毒和增强人体免疫力、升高白细胞的作用。法半夏、天南星等化痰散结药物组方具有诱导人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金荞麦、七叶一枝花、肿节风、猫爪草、龙葵等清热解毒药对癌细胞有抑制和破坏作用。三七皂苷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其逆转、增强和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方式起到抗肿瘤作用。灵芝的主要成分灵芝三萜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可以显著抑制高转移性肺癌细胞株(95-D)的增殖,线粒体功能异常和蛋白P53的表达可以介导这种细胞凋亡的发生。
附:秘验方介绍
四君子汤加味
【组成】生晒参15g 黄芪25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 藤梨根12g 莪术10g 陈皮15g
【功效】益气扶正、清毒化瘀。
【主治】初、中期肺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2个月。
【加减】如发热加金银花、黄连、知母、青蒿;咳嗽加百合、紫菀、川贝母;腹水加猪苓、泽泻、大腹皮;胸水加葶苈子、龙葵;食欲不振加山楂、谷麦芽;疼痛加延胡索、徐长卿、姜黄等。
【方解】方中用中药四君子汤合黄芪益气健脾、扶正抑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热解毒、消瘤散结;莪术血中气药,功善活血化瘀,又有抗癌作用;陈皮理气健胃、祛湿化痰。全方三因兼治,扶正祛邪,合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使部分病人获得近期疗效。
【点评】正不胜邪,重剂攻伐,不仅无益其虚,反而徒增其害,因而熊老师在治疗癌症时往往是治瘤不拘瘤,抓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仍重在扶正,尤其是对初、中期肺癌,往往根据辨证虚实之所在,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而不用或少用、轻用攻伐之品。本方即为据此学术思想而设。
【验案】董某,女,58岁。
患者因干咳两月余,于2009年4月6日在某三甲医院CT检查示“右侧周围型肺癌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并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病理号:358114)(右中肺)细支气管肺泡癌II级。支气管断端及另送支气管残端均未见癌累及,另送气管旁淋巴结两枚,可见癌转移(2/2),肺门淋巴结两枚,均见癌转移(2/2),纵隔淋巴结1枚,亦可见癌转移(1/1)。术后诊断为右肺癌T1N2M0Ⅱ期,CEA20.95ng/mL(0~6.5)。患者为求中医药治疗而来导师处求诊。主要症状:面色少华,常感神疲乏力,偶有咳嗽、气短,时有自汗,食欲一般,大小便尚正常,睡眠欠佳,舌红,苔黄薄,脉弦滑。中医辨证属正气亏虚、痰毒互结。治宜益气扶正、清毒化瘀。方药:生晒参15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金荞麦15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黄芪25g,当归12g,枳壳10g,猫爪草15,枸杞子15g,百合15g,川贝母6g,山楂15g,灵芝15g,藤梨根15g。20天为1个疗程。患者经连续3个疗程治疗,已无咳嗽、气短,乏力感明显减轻,面色有华,精神较好,自觉活动后较之前明显舒适,CEA降至11.43ng/mL(0~6.5)。2010年3月复查CT(CT号:58989),左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纵隔内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影。
(杨丽华 马 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