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经方论治肺癌
王三虎
王三虎(1957—),陕西合阳人。医学博士,先后毕业于陕西渭南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曾任第四军医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肿瘤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广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柳州市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2008年当选广西名中医。共发表论文160篇,主编、参编书籍30部,以第一作者身份三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军队优秀卫生音像制品奖。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等学术职务。
肺癌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古又有“肺积”“息贲”“肺壅”等称谓。肺癌的基本病机为痰毒壅肺、气阴两虚、瘀血凝滞、积聚成核。结合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有关肺痿的内容的论述,基本符合现代医学有关肺癌的论述,故肺癌应从肺痿论治。而仲景治疗肺痿的6个方剂就自然成为治疗肺癌的代表方。
麦门冬汤证是肺癌初中期的主要证型,占肺癌所有证型的30.64%。即张仲景所谓“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症见咳嗽气急,咽喉不利,浊唾涎沫,胸痛发热,或痰中带血,舌红而干,苔少或花剥,脉虚数,为气阴两虚,痰浊泛肺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润肺散结,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汤中最精彩的对药就是麦冬和半夏。麦冬滋阴润肺兼清虚火,半夏燥湿化痰兼以散结,两药合用,麦冬使半夏不燥,半夏使麦冬不腻,趋利避弊,相得益彰,可谓千古妙对。但结合肺癌的现代研究,麦门冬汤虽立法精当,用药精炼,但散结之力不足。因此,在麦门冬汤的基础上拟了润肺散结汤:人参10g,海浮石30g,麦冬15g,半夏12g,百合12g,生地黄20g,瓜蒌15g,玄参12g,穿山甲10g,鳖甲20g,生牡蛎30g,白英30g,灵芝10g,炙甘草10g。临证应用,效果更好。
射干麻黄汤证,肺癌早中晚期均可见到,突出表现是咳嗽气急、喉中痰鸣,甚至连续咳喘,痰黏难出,涕泣俱下,胸痛,痰中带血,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数。病因病机为痰黏胸膈、气机不利、治宜化痰利咽,清肺降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虽短短数语,却抓住了特征。是一个在肺癌临床相当常见而且取效迅速的方剂。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证,病在早期,素体偏于阳虚者易见。为阳虚痰壅,肺失宣降所致。症见咳嗽,气急,短气不足以息,痰稠而多,甚至黏结成条,不能平卧,失眠,舌质暗淡,苔厚,脉滑。治宜温阳益气、化痰降气。张仲景:“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就是指本证,证虽典型,方仅皂荚一味,却显得单薄。选用《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更为适宜。
厚朴麻黄汤证,表寒内热,肺气上逆,病在早期,或夹外邪,以“咳而脉浮”为特征,当有气急,喘息,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白,脉虚数。急则治其标,法当降肺气,解表寒,清里热。厚朴麻黄汤以厚朴降肺气为君药,麻黄解表寒,石膏清里热为臣药,半夏、杏仁化痰并助厚朴降肺气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通降肺气为佐药,再以小麦甘平养正为使,面面俱到。
甘草干姜汤证,这是肺癌晚期或素体阳虚的主要证型,为肺中虚寒、痰蒙清窍所致的阴损及阳,阴阳离决的危重阶段。症见吐涎沫而不咳,口不渴,甚至拒绝饮水,表情淡漠,气力全无,遗尿,小便数,头眩,舌体瘦小,舌质暗淡,苔白滑,脉虚数。对于这个不常见不易理解的证型,张仲景讲得非常耐心,“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取甘草干姜辛甘化阳以温阳散寒,力专效宏,是经方的特点。多年来,运用甘草干姜汤为主治疗肺癌危重症10余例,均有显著效果。
泽漆汤证,症见胸腔积液,胸闷胀满,气急喘咳,身肿,体弱不支,舌体胖大,舌质红,脉沉。是水积肺痿,正虚邪实所致。为肺癌中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属难治。张仲景:“脉沉者,泽漆汤主之”一条太过简略,所以这个方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就连泽漆这味药也不为中医所熟悉,泽漆出白《神农本草经》,有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散结之功。《本草汇言》:“主治功力与大戟同,较之大戟,泽漆稍和缓而不甚伤元气也。”说明泽漆是一味泻肺降气行水之品,在本方中用为君药。同时,张仲景方中所用紫参为拳参,在泽漆汤中与人参补气扶正抗邪同为臣药,半夏、白前止咳化痰,桂枝、黄芩寒热并用均为佐药,甘草止咳化痰,调和诸药为使药。主次分明,扶正驱邪,寒热并用,是治疗肺癌胸水的经典方。但在实践中,常把泽漆汤与《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痈,喘不得卧”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二为一,结合临床经验,自拟葶苈泻水汤:葶苈子15g,泽漆15g,猪苓20g,茯苓60g,泽泻12g,车前子15g,黄芪40g,人参10g,白英30g,夏枯草20g,生牡蛎30g,麦冬15g,生地黄15g,百合12g,麻黄4g。用于治疗肺癌胸水气阴两虚,水积肺痿,正虚邪实证。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理论的显著特点,知易而行难。尤其是在恶性肿瘤的诊治中,始终贯穿整体观念并非易事。肺癌虽然病位在肺,但却与五脏六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肺癌的发展过程往往影响到诸多脏腑的功能,而多个脏腑的功能失常又阻碍着肺癌患者的康复。例如:肺癌晚期,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咳嗽喘满,短气不足以息,甚至张口抬肩,虚汗不止,失音,舌体淡胖,脉浮而虚。治当补肺肾,定喘嗽。用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中治肺痿的人参蛤蚧散。以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肺肾,定喘嗽为君药,茯苓、甘草和中健脾为臣药,杏仁、贝母化痰下气,知母、桑白皮滋阴清热共为佐药。在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方面效果确实。再如肺癌病到晚期,机体消耗殆尽,君臣不保,心肺双竭。症见多唾涎沫,气急心悸,动则虚汗淋漓,消瘦不堪,不能自理,畏寒咽干,大便难解,舌淡,脉结代。治当大补心肺之气血阴阳,以炙甘草汤为主方,是肺癌晚期心肺气血阴阳俱虚的危重证的对方药。
附:秘验方介绍
1.润肺散结汤
【组成】人参10g 海浮石30g 麦冬15g 半夏12g 百合12g 生地黄20g栝楼15g 玄参12g 穿山甲10g 鳖甲20g 生牡蛎30g 白英30g 灵芝10g 炙甘草10g
【功效】益气养阴、润肺散结。
【主治】用于气阴两虚、痰浊泛肺所致肺癌,症见咳嗽气急,咽喉不利,浊唾涎沫,胸痛发热,或痰中带血,舌红而干,苔少或花剥,脉虚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咳嗽甚者加天葵;气喘严重,短气不足以息加蛤蚧;胸痛难忍者加薤白;痰中带血者加用青黛、海蛤壳粉;咽喉不利甚者加桔梗;发热者加知母。
【方解】方中用人参、灵芝补益元气;麦冬、玄参、生地黄、百合养阴润肺;半夏、栝楼化痰、理气、胸宽;鳖甲、生牡蛎、海浮石软坚散结;穿山甲、白英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润肺散结之功效。
【点评】肺癌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虚是病之本,实为病之标。故本方以益气养阴、润肺散结的药物治疗局部的实,辨证补虚以顾全身的虚,整体与局部、标与本兼顾,故取得良好疗效。
2.葶苈泻水汤
【组成】葶苈子15g 泽漆15g 猪苓20g 茯苓60g 泽泻12g 车前子15g黄芪40g 人参10g 白英30g 夏枯草20g 生牡蛎30g 麦冬15g 生地黄15g百合12g 麻黄4g
【功效】利水消肿、化痰散结。
【主治】用于治疗肺癌胸水气阴两虚,水积肺痿,正虚邪实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胸痛、舌质紫黯有瘀斑加红花、桃仁、川芎;痰血加蒲黄炭、藕节炭、仙鹤草;胸水加芫花;痰多加生南星、清半夏、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高热加石膏。
【方解】方中用泽漆、葶苈子泻肺降气行水为君药;黄芪、人参、生地黄补益扶羸,麦冬、百合滋阴润肺,麻黄止咳平喘共为臣药;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行气利水,白英、夏枯草、生牡蛎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同为佐药。全方标本兼顾,扶正驱邪,寒热并用,共奏利水消肿、化痰散结之功效。
【点评】《医宗必读》谓“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说明正气虚损是肺癌发生的内在原因,肺癌到了晚期,患者正气虚损尤为显著,本方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验案】陈某,男,69岁。2004年10月19日初诊。
患者于2001年11月行右上肺叶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上肺高分化腺癌。术后予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病情得到一定控制。2004年4月复查CT提示右肺癌复发,行局部放疗。刻诊:右胸拘紧胀痛,咳嗽咳痰,痰色黄白相间,以白色为主,稍稠,自觉全身燥热,喜冷饮,有糖尿病史,饮食可,大便干,睡眠差。舌红苔薄而干,有裂纹,脉细。辨证:气阴两虚,痰浊泛肺,阴虚内热,治宜化痰散结、滋阴清热,以润肺散结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全栝楼15g,海浮石20g,白英30g,麦冬12g,百合12g,红参10g,白芍20g,甘草10g,黄连8g,知母10g,沙参12g,款冬花12g,杏仁10g,黄芪30g,山药20g,玄参15g,苍术10g。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随证加减治疗4月,渐次取效,病情稳定。
2005年2月25日第12诊,以胸闷,短气不足以息,头晕为主诉,伴腰酸痛,饮食尚可,二便调,睡眠差,舌尖红,舌质暗,苔少脉沉缓。证属肺肾气虚,摄纳无权,治宜补肺肾、定虚喘。人参蛤蚧散加味:红参12g,蛤蚧1/2对,海浮石30g,白英30g,全瓜蒌15g,麦冬15g,半夏12g,玄参12g,菊花12g,杏仁12g,川贝母12g,款冬花12g,熟地黄30g,山茱萸12g,鳖甲20g,龟板12g,土茯苓12g。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患者加减服用10月余,期间因为虚喘缓解明显,曾停用过蛤蚧。
2005年12月14日第35诊。患者胸中憋闷疼痛难忍,气短头晕,形丰面黄。偶见喉痒咳嗽,腿软困重,腰酸,夜尿3~4次。饮食可眠差。舌苔薄白,脉弱。虽有肺肾两虚,摄纳无权,但以胸阳痹阻为重,治宜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为主,兼以补肺纳气,祛风止眩,栝楼薤白白酒汤合人参蛤蚧散加减:栝楼皮20g,薤白10g,红参12g,蛤蚧1/2对,天麻10g,菊花10g,白芍12g,山茱萸15g,熟地黄20g,覆盆子12g,桑螵蛸12g,五味子12g。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坚持服用上方7个月,精神不错,形体可,期间还外出旅游。
2006年7月27日第79诊。患者诉上牙龈胀痛两天,腹胀,舌红,苔黄,脉数。为阳明热甚,胃火上炎之证,以清阳明热毒为法,方用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2g,黄连8g,生地黄20g,牡丹皮12g,细辛8g,白芷12g,防风10g,当归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诉牙已不痛。乃以润肺散结汤随证化裁。
2007年4月13日第129诊。症见喉头热辣痒痛,眼睑稍肿,干咳无痰,胸闷气短,乏力,腿脚重,尿频尿急,舌红苔薄黄,脉弱。
查体:咽部不红不肿。为少阴客热之咽痛,为痰热壅肺,热邪上犯咽喉所致,当标本兼治、清热解毒、开肺利咽、润肺化痰散结,方以桔梗汤和润肺散结汤化裁:桔梗10g,甘草10g,人参10g,海浮石30g,麦冬15g,百合12g,天冬12g,生地黄20g,瓜蒌15g,半夏12g,玄参12g,鳖甲20g,白英30g,射干12g,牛蒡子12g,黄连8g,栀子12g,黄芩12g,夏枯草30g,土贝母15g,五味子10g水煎服,日1剂。此方前后30余剂,咽喉爽利,再以润肺散结汤随证化裁。
2008年2月23日第161诊。精神形体可,右胸闷痛,咽痒咳嗽,咳痰黄稠,眠差,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病属肺痿,症见痰热上扰,互结于胸,治宜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小陷胸汤加减:黄连8g,半夏12g,栝楼皮15g,栝楼仁20g,胆南星6g,土茯苓20g,夏枯草20g,白芍15g,射干12g,杏仁12g,鳖甲30g,蝉蜕10g,黄芩12g,生地黄30g,玄参15g,沙参12g,麦冬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15剂后胸痛咳嗽消失,黄苔已退。继以润肺散结汤为主随证化裁。
2009年6月15日第250诊。肺癌术后复发已5年余,其妻代诉,偶有咳嗽、乏力。患者带瘤生存,生活质量良好,因心中惧怕,拒绝复查,要求继续服药。
(杨丽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