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后天重脾胃,“难病取中”挽重危
常 青
常青,男,1942年生,早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导,浙江省名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浙江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肿瘤研究所所长,专家顾问组组长;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暨中医内妇学科主委、市中医学校校长、香港中华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绍兴博爱医院副院长兼中西医结合疑难病研究所所长。现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特聘教授、浙江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指导老师、浙江省中医肿瘤研究会理事、全国中医特效医术研究会理事、《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常务编委、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学术顾问和国医馆特聘专家。
从医40余年来,学术上力主衷中参西、经方创新和审机施治,尤在肿瘤、中风、冠心、热病、哮喘及不孕、崩漏、肝胃等疑难重症领域更有独到经验。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于此病者超过16万人,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的1/5。据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基因改变的多步骤过程。在发生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持续多年的癌前病变,目前一致认可的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癌。阻断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减少其发病率,降低胃癌死亡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善调后天重脾胃,“难病取中”挽重危
中晚期胃癌属疑难重症,病机错综复杂,然中虚邪实为其主要病理特点。病程中“积之成也”,往往先由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邪踞之后则重伤正气,使病情加重、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故其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如《脾胃论》所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元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指出:正虚当以后天脾胃虚为关键,强调脾胃功能之盛衰对于恶性肿瘤之形成发展和康复至为重要。若脾胃功能正常,正气强盛而邪不可干,则肿瘤细胞必受抑制;若脾胃虚弱而百病丛生,则肿瘤必然进展或转移。临证用李杲之经典方化裁创新,将补中益气汤、半夏枳术丸等加入自拟的扶中消瘤方中而随症加减,多收桴鼓之效。临证凡遇各种胃癌转移复发之重危症,亦屡屡以健脾和胃、振奋中州为首务,使许多重症胃癌患者先达到药石可进、六腑为用、五脏乃安之目的,然后才可伺机抗癌,或标本兼顾,或甚者独行,不仅提高了中医治癌的疗效,而且有稳中求速之妙,这一经验简谓为“难病取中”法。
许多中晚期胃癌患者,之所以常能使其转危为安,与恰当运用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抑肝扶脾、安胃畅腑和扶中消瘤等“难病取中”法密切相关。
二、抢夺先机“治未病”,截断扭转防转移
在长期临证中一直十分强调与推崇“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古训,认为为了力求高效防治胃癌,更应立足于“治未病”而统筹始终。借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经验,治疗胃癌临证多以“疏肝、和胃、实脾、整肠”为先务和要务,这种必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经验,是贯穿于整个胃癌治疗始终的基本法则,成为截断进展,扭转转移,防控癌痛和力争带癌优质生存的有效措施。
三、调节五脏安中州,重取阳明“和”为期
胃为五脏之本,且“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之邪皆可犯胃致病。若脾运失常,则可致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异常,从而出现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脘腹痞满等症;如肝气郁结,木不疏土,可致痞满不食等症;若肝气横逆,直犯胃腑,则脘腹胀满、恶心嗳气和痛连胁背等症;若肾之阴阳失调,又可致中虚失运,或胃燥失纳而胃中灼、大便秘结,或脾肾阳虚而脘痞便溏等;若肺脏受邪肃降无权,则胃气壅而上逆,可见呕恶、脘胀等症;若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则生心悸呃噫诸症。可见五脏病变,均可导致胃癌的形成与发展,故每以调五脏,和脾胃,重取阳明以“和”为期指导用药,从而较好地提高了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带癌生存的质量。
四、辨证审机识标本,扶正抗癌巧定夺
强调要正确运用“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的理论,恰当把握正邪的孰轻孰重和孰主孰次。强调正气之内涵及其作用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免疫系统”“防御能力”等甚为一致。“正虚邪实”是癌症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扶养正气之基本场所,因此,抚养后天之本至为重要。
胃癌发生后,后天之本已损,而正气已虚,邪气更实。故当谨守“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旨,始终贯穿“扶正养胃,益气健脾”之大法,无论在胃癌早、中、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均强调应以坚持扶中和胃为其本,适时祛邪抗癌为其标。至于如何适时抗癌,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在早中期胃癌患者或未做过手术及放化疗而正气尚可者,才可酌投抗癌峻烈之中药;二是应在通过正确扶正,胃气来复、气血较充的前提下,才可适时予以强力抗癌之品:如动物药的壁虎、干蟾皮、蜈蚣、全蝎、穿山甲及蜣螂虫等,植物药的白花蛇舌草、蜀羊泉、龙葵、三叶青、蛇六谷、藤梨根、猫人参、重楼、猫爪草、马钱子、望江南、黄药子、大黄、商陆、半枝莲和红豆杉等,但均应中病中标即止。若须长期服用,则应辨证配伍相须相使等标本同顾、正邪兼理之品。
五、扶正施补因病异,巧用对药增功力
(一)扶正施补用药经验
治疗胃癌,善用“益气健脾养胃扶中”之药,以此贯穿治疗始终,如生晒参、党参、太子参、山药、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厚朴花、刺猬皮、鸡内金、大枣、甘草等;若手术或放化疗后,骨髓抑制,血细胞下降,免疫力低下者,除上述中药外,常选加补肾生血养阴和胃之品,如枸杞子、黄精、何首乌、淫羊藿、鹿角片、西洋参、枫斗、龟甲、鳖甲、南沙参、北沙参、天冬、麦冬、鸡血藤、女贞子、灵芝、绞股蓝及仙鹤草等。
(二)抗癌对药
治疗胃癌疼痛常用八月札配鸡矢藤,鸡矢藤性味微甘涩平,具有祛风化湿、清热解毒和消肿止痛之功效;八月札性味苦平、功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善消瘰疬,两药合用理气活血消瘤散结而疼痛自除。健脾消瘤每投白术配莪术,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白术健脾益气、和中除湿,两药同用,既理气行气又补气益气,既破血祛瘀又健脾利湿,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相得益彰,适用于脾虚血瘀或血瘀湿阻之胃癌。再如治疗胃癌瘀热则多用藤梨根配刺猬皮,藤梨根性味酸涩凉,功专清热解毒、化湿止血、消瘤散结、健脾和胃,用于各种癌肿,尤以胃肠癌肿最为合拍,刺猬皮性味苦平,功专行气止痛、化瘀止酸,常用于胃痛伴泛酸出血者,二药同用,一清一养,补养结合则胃疾自愈。
附:秘验方介绍
1.常氏解毒抗癌饮
【组成】藤梨根60~90g 白花蛇舌草、重楼、猫爪草各30g 野葡萄根30g蜀羊泉、半枝莲、守宫、全蝎、蜈蚣、干蟾皮、露蜂房各10~15g
【功效】泻火解毒、消肿定痛、以毒攻毒。
【主治】用于热毒内蕴型为主癌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服4个月至1年。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藤梨根为君药,性寒、味苦,归肺、肝、胃、脾、大肠经,具有败毒抗癌、清热消肿等作用,藤梨根还可健胃、活血止血、消肿生肌,可谓解毒不伤正之佳品。白花蛇舌草、粉重楼、猫爪草、野葡萄根解毒消肿,蜀羊泉、半枝莲、守宫、全蝎、蜈蚣、干蟾皮、露蜂房泻火解毒,以求消肿止痛。
【点评】全方均为有毒药,以毒攻毒,以求消肿解毒之功效。
【验案】宣某,女,54岁。2006年5月3日初诊。
初诊:患者于2006年3月25日,因上腹部隐痛伴嗳气,食欲减退,经当地医院胃镜检查及病理切片确诊为胃癌,并于3月28日行胃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低分化腺癌。化疗3次,但毒副反应严重,白细胞下降至1.8×109/L而终止化疗,两个月后复查肿瘤指标:癌胚抗原及CA125、CA199均大幅升高,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并出现癌性腹水。症见消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恶心,脘胀腹大,舌质淡暗印齿、苔腻润而根厚,舌下静脉粗曲紫暗,脉呈细数弦滑而尺弱。认为,此属中气虚损、肝胃失和、痰瘀邪毒互结中焦,形成“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之重症。病机错杂,病情险恶,故宗“难病取中”之旨,治以泻火解毒、消瘤导滞为法。药用:藤梨根60~90g,重楼、猫爪草各30g,野葡萄根30g,蜀羊泉,半枝莲、守宫、全蝎、蜈蚣、干蟾皮、露蜂房各10~15g,旋覆花10g(包煎),厚朴花30g,制壁虎4条,龙葵、白花蛇舌草各30g,鸡内金15g,甘草10g。7剂口服。
二诊:患者脘腹痞胀显著好转,饮食转香,乃去旋覆花,加藤梨根60g,续进7剂。
三诊:则脘腹胀满消失,纳食大增,察其神色脉舌均有明显好转,B超复查腹水消退大半。此后以上方为基础,随症施治,伺机重投抗癌之品持续治疗半年,患者体重增加至65kg,饮食起居一如常人,复查癌胚抗原及CA125、CA199等均在正常范围,已恢复工作。
2.香贝养荣汤
【组成】西洋参10~15g 天门冬、石斛、黄芪、党参、白术、灵芝、鳖甲、龟板、薏苡仁、补骨脂、香茶菜各10~15g
【功效】益气养血、扶正抗癌。
【主治】用于气血两虚型为主癌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两剂。连服4个月至1年。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本方为十全大补汤的变通方剂,针对气阴两虚型癌肿有效。方中黄芪甘温纯阳,擅补后天之气,白术协党参、西洋参、灵芝益气补脾;石斛养胃阴,生津液;补骨脂补肾助阳;龟板通心入肾以滋阴,鳖甲走肝益肾以除热,二药伍用,阴阳相合,任、督二脉并举。香茶菜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之功效。
【点评】鉴于不同的肿瘤其病因、病机、病情、病位各不相同,患者又有个体差异,故肿瘤施治必须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务求施治精当,用药妥帖,本方即宗以学术思想而设。
(马 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