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浊解毒病多参瘀,辨证施治祛浊解毒

李佃贵

李佃贵,男,1950年生,河北蔚县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河北省中医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河北省医学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

由李佃贵教授主持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浊毒证重点研究室”。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主持了10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市、厅级一、二等奖12项。被聘请担任了20个国家级、省级学术团体及社会团体的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职务,还担任了17个国家级、省级杂志的副主任委员、主编、副主编、编委等职务。

一、化浊解毒,随证权衡

浊毒是贯穿胃癌前病变整个过程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浊毒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胃癌前病变多因饮食内伤、情志不舒,导致肝胃不和、通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邪内停,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浊毒”内壅之势。浊毒进一步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阻滞则胃脘痞满、疼痛、嗳气反复不解,缠绵难愈;热毒伤阴,浊毒瘀阻胃络,导致胃失滋润,胃腺萎缩,而形成肠上皮化、异型增生。可见,“浊毒相关为害”乃病机关键之所在。

针对浊毒相关为害的病机,提出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本病的观点。因徒清热解毒则湿浊不去,徒化浊利湿则热毒不除,化浊解毒使毒除浊化,从而气行血畅,积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脾气上升,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萎缩的腺体、肠上皮化、异型增生可缓慢恢复正常。

在临床辨治时又需根据浊毒孰轻孰重,分而治之。对浊重毒轻者应以化浊为主,如用芳香化浊的砂仁、紫蔻、藿香、佩兰悦脾醒脾助运,使湿浊内消;或用苦寒燥湿之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还可用茯苓、猪苓、泽泻、苡仁之属淡渗利湿。

另外,风能胜湿,所以还常用白芷、升麻、柴胡等风药升清燥湿,以恢复脾之健运功能。诸法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运用,则湿浊无所遁形,浊祛毒孤。对毒重浊轻者应以解毒为主,但对热毒又常据毒之轻重而用药。毒轻者用绞股蓝、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连翘,中毒者用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毒重者用黄药子之属。浊毒之邪为患,易见身体困倦乏力等“虚假”之象,此时切勿过早使用补剂,过早用补,往往会使毒邪复炽,且更加胶结难解。

二、病多参瘀,活血为要

胃癌前病变一般病程较长,浊毒黏滞难解,使气血失调成瘀成积,故多有血络瘀阻。舌质紫、暗紫或暗红,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暗有块,此乃血脉不畅之征,在遣方用药时配以活血通络之品方可灵通。

活血通络药常用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当归、川芎、姜黄等。蒲黄、五灵脂合用,《名医方论》谓其有“推陈出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通瘀。三七粉,近代名医张锡纯云其“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此类药物持续服用,可使瘀血暗消于无形,而无破血伤正之弊。常按血瘀程度选择用药,如轻度血瘀可选择作用平和之丹参、赤芍之类,血瘀较重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破血消癥之品。

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有的患者宏观上瘀血症状并不明显,此时可参照胃镜下表现进行微观辨证。

如黏膜色泽灰黯,黏膜下血管显露者可加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治疗胃癌前病变以化浊解毒法贯穿治疗全过程,并据浊毒之轻重随证权衡;本病病久入络,病久多瘀,故活血为要;治疗还当辨病施治,专病专药,以防癌抗癌;临床善用虫药以克顽疾。

根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及王清任“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的理论,胃中这些病理性块状物多为胃络瘀阻所致,而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则是胃络瘀阻在胃黏膜细胞层次的反映,此时可加三棱、莪术等破血消癥之品。对于胃部触诊失去柔润之象,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涩者,加三棱、栝楼皮、生薏苡仁;血瘀日久,经络不畅,气血不足,机体失荣者,常加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等。

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故于大队活血化瘀药中常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化瘀的效果。正如唐容川所言:“凡治血者,必调气。”柴胡、香附、木香、枳壳、佛手这些理气药的选择又谨遵叶天士“忌刚用柔”法则,理气而不伤正,即“不损胃,不破气”。活血力的强弱往往与活血药量的大小有关,一般的活血药,大量用之可有破血之力,而破血消癥之品小量用之反有活血之效。因此,要根据瘀血的轻重久暂以及患者的体质等,来选择药物,酌定用量。

三、辨病施治,防癌抗癌

“病”是具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的特异诊断概念,是对疾病全过程中总体属性、特征和基本病理规律的概括。任何疾病都是由特定的诸多病理环节,按一定时序所构成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之间不可分裂。

因此,病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是该病全过程的连续性变化,即从时间延续的方向上,纵向反映疾病的过程。辨病是确立病名的诊断过程,施治是根据“病”的诊断结果,直接施以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胃镜示胃黏膜萎缩,病理示腺体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或重度不典型增生甚或癌变者,加用白花蛇舌草、白英、黄药子、半枝莲、半边莲、绞股蓝、薏苡仁等药物以解毒抗炎,甚至用全蝎、蜈蚣、水蛭、虻虫等虫类药防癌抗癌。其中,肠上皮化生者,常在辨证基础上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绞股蓝、薏苡仁等清热化湿解毒药;不典型增生者,加三棱、莪术、丹参、三七、炮穿山甲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白花蛇舌草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并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在辨病施治的同时,结合辨证论治,强调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病专药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慢性顽疾,善用虫药

对于胃癌前病变这类慢性顽固性疾患,多表现邪实毒盛,而其正气虚则不显著,治疗应以攻为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用虫类药,屡屡获效。

胃病之初,气机郁闭,辛香草木之品奏效尚速;而胃病日久,邪气久羁,气血凝滞不行,浊毒胶固,经络闭塞不通,如油入面,非一般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钻透,方能使浊祛毒解/经行络畅。正如唐容川《本草问答》谓:“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用虫类药地龙、全蝎、蜈蚣、水蛭、虻虫、地鳖虫、山甲珠等。

地鳖虫具有破而不峻、能行能和之功,该药是一味作用平和的活血化瘀药,对于胃脘疼痛明显者,每多与延胡索、姜黄等配伍应用,可取得明显的止痛效果。

水蛭、虻虫配伍山甲珠、鳖甲、水蛭、虻虫化瘀通络,山甲珠、鳖甲软坚散结。水蛭可“破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为破瘀消结之佳药,因其感水中生动之气,又有利水道之效,张锡纯盛赞其在破血药中功列第一。全蝎、张锡纯谓蜈蚣“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对于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病患者,常用之。

对中老年患者并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者,采用化浊解毒药配合虫类药治疗,随着病情的缓解,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甚至痊愈,全身状况亦明显改善,可谓一箭双雕之功。

在虫类药破血行血、化痰散结、搜剔止痛的共性中,应重视不同药物的个性特征,适时选用;另外虫类药作用峻猛,且久用有毒性,可能伤及胃气,故应掌握剂量,适时应用,注意配伍,谨防产生毒副作用。胃癌前病变,诸因交错,证候繁复,不能一法一方统治,根据证情之不同而数法合用,根据病人之不同表现而灵活处置,每获良效。

五、祛浊解毒用药,辨别轻重缓急,辨证组合

对于浊邪的治疗,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1.淡渗利湿祛浊常选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之属,此类药既可祛湿又能健脾助运,培护后天之本,同时可避免苦寒解毒之品败伤胃腑。

2.苦寒燥湿祛浊常选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龙胆草、苦参等,此类药可燥湿存阴,防止胃阴大伤。

3.芳香化湿祛浊常选用砂仁、白豆蔻、荷叶、藿香、佩兰、香薷、白芷等,芳香温化之品能悦脾醒脾、内消湿浊,是浊邪图本之治。

4.化痰除饮祛浊可选用半夏、栝楼、川贝母、浙贝母、竹茹、瓦楞子、海浮石、黄药子、白芥子、葶苈子等。

5.通腑泄浊常选用大黄、芒硝、冬葵子之属,以期使浊邪从下而走。

6.清热利湿祛浊常选用龙胆草、栀子、苦参、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鸡骨草之属使热去浊化。

治疗毒邪多根据毒之轻重而用药。毒轻者常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绞股蓝、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毒重者可用黄药子、狼毒等力猛之药;毒介于轻与重之间者用红景天、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等。根据浊毒的轻重辨证组合加减应用,使浊化毒解,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防止其癌变有显著作用。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蒲灵阻断汤

【组成】蒲黄(包煎)9g 五灵脂15g 延胡索12g 全蝎9g 厚朴15g香附15g 白芍30g 砂仁(后下)12g 白花蛇舌草15g 茵陈15g 黄芩12g黄连12g 苦参15g 黄药子15g 半枝莲15g 半边莲15g 绞股蓝12g 三七粉(冲服)2g

【功效】化浊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浊毒内蕴,气血瘀滞的胃癌前病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

【方解】方中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活血化瘀;黄芩、黄连、苦参、黄药子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防癌抗癌;全蝎攻毒散结;茵陈、砂仁、绞股蓝化浊,厚朴、香附、白芍行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可使浊化毒除,气行血畅,积除郁解,痰消火散,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

【点评】脾气上升,胃之津液得下,胃气和调,胃得津液阴血润养,萎缩之腺体可缓慢恢复正常。

【验案】患者李某,女,68岁。2006年12月25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胃脘部隐痛4月余,加重7天。患者4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隐痛,自服胃康灵、气滞胃痛颗粒等药物,效果欠佳。2006年12月14日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多发糜烂。病理:窦小弯移行部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窦后壁移行部轻度慢性浅表性炎症,胃体小弯灶性出血、表面上皮脱落。现症见:胃脘部隐痛,无规律,烧心,泛酸,嗳气,无口干、口苦,纳差,寐可,大便可,1次/日。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浊毒内蕴,气血瘀滞)。西医诊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轻度异型增生。治以化浊解毒,活血止痛。治疗予蒲黄9g,五灵脂15g,延胡索12g,全蝎9g,厚朴15g,香附15g,白芍30g,砂仁12g,白花蛇舌草15g,茵陈15g,黄芩12g,黄连12g,苦参15g,黄药子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绞股蓝12g,三七粉2g。服药3个月。

2007年3月3日复诊:胃脘疼痛渐失,纳食亦可,诸症均减,守方续服3个月。2007年6月20日做电子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肠化。病理:幽门前区:轻度慢性胃炎伴轻度糜烂,“幽门后壁”移行部黏膜轻度慢性浅表性炎症,窦小弯:浅层黏膜轻度慢性炎,“角切迹”轻度慢性浅表性炎症,体下部小弯轻度慢性浅表性炎症。嘱患者守方续服两个月,2天1剂,以固疗效。

(张 华 田姚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