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肾,纠正内虚
郁仁存
郁仁存,男,浙江绍兴人,主任医师,中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1955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是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创始者之一,学贯中西,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之一。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顾问(原历届副主仼委员),第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与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副会长,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曾先后赴日本、美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演讲,多次应邀赴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诊,扩大了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的影响。
擅长治疗肺癌、胃肠癌、乳癌,恶性淋巴瘤,肝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将中医药与手术,放射药物治疗及生物免疫学治疗相结合。特别在癌症治疗方面,总结出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经验和理论。近年在晚期肿瘤病人气虚血瘀证研究上取得进展,为益气活血法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和客观依据。
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中医治疗可应用于各期胃癌患者以及胃癌治疗的各个阶段,尤其对于无法手术及放化疗的晚期患者,中医治疗作为主要的冶疗手段,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综台治疗的一部分,有计划地与手术、放化疗等结舍使用,其目的是预防和减轻手术及放化疗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手术后体力恢复,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放化疗疗效,预防胃癌转移及复发,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
对不适合手术及放化疗的患者,中医治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尽可能地控制癌肿,同时改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胀腹痛、呃逆嗳气等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对某些终末期胃癌患者,中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存质量。
一、肿瘤发病学之“内虚学说”
《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克其形。”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肿瘤发病的“内虚学说”。指出外邪、饮食、七情等均与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而脏腑亏虚则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内虚”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如果正气充实,外在致病因素就无法侵入体内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正气虚弱无法驱邪外出,使邪气留于机体内,影响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正常功能,使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内虚”是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的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由于机体长期处于“内虚”的紊乱功能状态,导致气血不生、饮食不化、正气失充,一方面不能有效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不化之食、不去之湿日久演变成积聚、痰浊,而气虚不摄血、不运血是血瘀证形成的重要病机,由于痰浊、瘀血内生,久而不去,交阻搏击日久可演变为肿块恶肉,肿瘤既成,阻滞经脉、耗损气血,使各脏腑功能联系更趋失调、正气日趋不足,亦即“内虚”日见加重。
由此认为“内虚”与肿瘤互为因果,是一种恶性的循环。
(一)“内虚”的关键是脾肾不足
脏腑虚损,气血亏虚或先天禀赋不足是产生肿瘤的内在因素。肿瘤的发生,由于脏腑的虚损,而脏腑虚损,尤以脾肾不足为主。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之中,脾胃功能尤为重要。对其他四脏起滋养作用,春夏秋冬四季皆赖土气之长养。脾胃居于中焦,为各脏腑气机转运之枢轴。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脾胃强健则四脏皆健,机体功能活动维持正常,脾胃衰败则四脏亦衰,百病由生。肿瘤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肿瘤毒素的作用或抗肿瘤治疗(手术切除、放射线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中药治疗等),都可以给患者机体带来损伤,特别是脾胃功能受到损伤。
在治疗肿瘤时要注意保护好脾胃功能,临床上使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能增强消化道腺体的内、外分泌功能;增强小肠吸收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精神、体力,增强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因而,能提高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和对于抗肿瘤治疗的耐受力,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提高疗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恶性肿瘤患者多数存在疲乏无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纳食减少等脾虚症状,而且手术后耗气伤血使消化功能减退,化疗及放疗均能严重损伤脾胃,造成营养障碍,大剂量长时间的苦寒中草药也可以使脾胃受伤。
因此,在肿瘤治疗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方法对脾胃功能的影响,在治疗的各个阶段,都应注意保护脾胃功能。只有在脾胃功能正常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其他抗肿瘤的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使用健脾和胃中药可以帮助手术患者消化功能的恢复,减少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癌症中医辨证治疗中,无论是补虚扶正,还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遣方用药时均尽量选用药性平和之品,避免使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或滋腻之味,以防伤及脾胃功能。对于手术后的癌症患者,长期使用调理脾胃的方药,可以达到增强体质,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目的。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也可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延长生存期的目的。正如《景岳全书》所云:“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
可见,保护脾胃功能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正常时要小心维护它的功能,在患肿瘤之后,更要极力扶持它。要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对肿瘤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固先天之本——肾,保后天之本——脾胃
肾气虚弱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祖国医学发现年龄在肿瘤发病中的意义,年龄越大,癌的发病率越高。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它是人体生命的泉源,是全身各脏腑组织功能的动力所在。人过中年以后,肾气逐渐衰弱,机体开始出现衰老过程,这时全身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容易失调,机体处于“内虚”状态,容易受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病。
因此,固先天之本也是治疗肿瘤的重要原则之一。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女贞子。肿瘤的发病是由于脏腑虚损,而脏腑虚损尤以脾肾虚损为主。在肿瘤的治疗上,应遵循扶正固本的原则,健脾(保后天之本)与补肾(固先天之本)并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或以健脾为主,兼以补肾;或以补肾为主,兼以健脾;或健脾补肾并重,不可拘泥。
(三)健脾补肾法是纠治内虚的重要法则
在临床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常以健脾补肾法为基础,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加减化裁。常用健脾补肾方药如:生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鸡血藤、山茱萸、焦三仙、鸡内金、砂仁等。化疗期间常配伍理气和胃、降逆止呕、补血药物如:橘皮、竹茹、半夏、仙灵脾、阿胶、紫河车等;而巩固治疗期间常配伍使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英、龙葵、蛇莓、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药物。
健脾补肾法提高患者远期疗效的重要机制是该法调节和保护了患者的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调整和稳定了患者的内环境的平衡稳定,起到好的治疗作用。无论肿瘤疾病或抗肿瘤治疗都会给患者带来损伤,特别是对脾胃和肝肾的损害,结合中医“先天”“后天”理论,在治疗上提出了“固本”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改善病人的功能状态,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从而提高远期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正气大伤不任攻伐之时,更要扶正固本,不宜任意攻伐,造成更大的医源性损伤和失调。
二、胃癌的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胃癌大致分为如下4型:
(一)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胀满,痛窜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频作,饮食少进或呕吐反胃,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和胃。
常用药物:用旋覆花、代赭石、柴胡、郁金、赤白芍、半夏、枳壳、白屈菜,选加抗癌中草药。
(二)脾胃虚寒型
症见:胃脘胀痛,喜按喜温,肢凉神疲,或便溏水肿,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舌淡面胖、齿迹、苔白腻,脉沉细濡。
治法:健脾温中。
常用方药:用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高良姜、梭罗子、豆蔻、生黄芪等,选加抗癌中草药。
(三)湿热瘀毒型
症见:胃脘刺痛,灼热反胃,食后痛重,脘腹拒按,心下痞块,或有呕血便血,或食入即吐,或食入经久仍复吐出,舌质暗紫或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散。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祛瘀。
常用药物:茵陈、薏苡仁,藿香、生蒲黄、五灵脂、露蜂房、棕榈炭、白屈菜、延胡索、土鳖虫、血余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白英、蛇莓、土茯苓等。
(四)气血双亏型
症见:面苍无华、面睑虚肿,身冷畏寒,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虚烦不寐,饮食不下,形体羸瘦,上腹包块明显,舌质淡胖,白苔,脉虚细无力,细数或虚大。
治法:气血双补,以延时日。
常用方药:八珍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杭白芍、制黄精、阿胶、炙甘草,虚甚者再加人参、紫河车,并随证加减(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临症加减用药: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旋覆花、丁香、威灵仙、佩兰等;口干加石斛、麦冬、天花粉、沙参、知母等;胃痛加延胡索、香附、白屈菜、降香、梭罗子、五灵脂、乌头、八月札等;大便干燥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黄、芒硝、栝楼等;便溏加儿茶、老鹳草、苍术、罂粟壳等;呕血、便血加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白及等;腹胀加枳壳、厚朴、莱菔子、砂仁、沉香、大腹皮等。
临证治疗以扶正祛邪相结合为原则,扶正治疗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法为主。以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祛邪则选用具有抑癌作用的中草药,常用的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蜀羊泉、龙葵、土茯苓、藤梨根、生薏苡仁、虎杖、蛇莓、冬凌草、肿节风、喜树果等。
三、胃癌的中西医结台治疗
在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原则下,提出了包括中医西医手段在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根据癌症病人病情、邪正消长的状态采取分阶段战略:
(1)确诊邪盛时尽可能地运用中西医各种手段(手术、放化疗、中药)打击和消灭肿瘤(攻邪为主),这时要注意保护正气(辅以扶正)伍用中药以减毒增效;
(2)待肿瘤负荷大大减低以后,即将治疗重点转为扶正为主,最大限度地促进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恢复(重建正气);
(3)经过免疫功能和骨髓造血功能的重建,必要时还可转入以打击肿瘤为主的第三阶段,巩固治疗,尽可能地清除潜在残存癌细胞;
(4)以后再转入长时间的扶正抗癌治疗(扶正为主,抑癌为辅)肪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实践证明分阶段治疗肿瘤的模式,能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癌症的治愈率。
(一)中医药与手术配合
手术后只要能进食即可开始中药治疗,给与调中理气、健脾和胃中药方:生黄芪、党参、枳壳、厚朴、砂仁、鸡内金、陈皮、半夏等,并随证如减;术后单纯中药治疗者则按扶正祛邪相结合原则予以中药治疗,可用健脾和胃、解毒祛瘀为法,方用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枳壳、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白英、香茶菜、草河车、焦三仙等,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服。上述治疗需继续坚持数年,能提高五年生存率,减少复发和转移。
(二)中医药与化疗配合
除早期胃癌外,大多数胃癌根治手术后为了减少转移和复发,均需做术后辅助性化疗;胃癌进展期未能手术,或姑息性手术等均需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同时应联用中医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化疗药物均有一定的毒性,用药后可出现不同的毒副反应,恶心、呕吐等反应可以用中药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及西药胃复安,严重的用枢复宁治疗;纳呆、腹泻可用六君子汤加减;骨髓抑制和免疫抑制可用中药健脾益肾冲剂、贞芪扶正冲剂、升血汤等健脾补肾方剂防治。其他系统的毒副反应按中医辨证施治。
胃癌化疗时常用的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方: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砂仁、鸡内金、鸡血藤、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制黄精。研究表明化疗期间并用健脾补胃中药能有效地稳定患者机体内环境,使一些易受化疗损伤的脏器与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一中西医药物攻补兼施的综合措施是目前胃癌治疗中最重要的有效措施之一。
附:秘验方介绍
气血双补抗癌汤
【组成】黄芪30g 党参20g 白术15g 茯苓15g 当归15g 熟地15g 杭白芍15g 制黄精15g 阿胶10g(烊化)炙甘草10g
【功效】气血双补。
【主治】用于胃癌属气血亏虚型,症见面苍无华,面睑虚肿,身冷畏寒,全身乏力,或心悸气短,或头晕目眩,或虚烦不寐,饮食不下,形体羸瘦,上腹包块明显,舌质淡胖,白苔,脉虚细无力,或细数或虚大。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虚甚者再加人参、紫河车;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旋覆花、丁香、威灵仙、佩兰等;口干加石斛、麦冬、天花粉、沙参、知母等;胃痛加延胡索、香附、白屈菜、降香、梭罗子、五灵脂、乌头、八月札等;大便干燥加火麻仁、郁李仁、大黄、芒硝、栝楼等;便溏加儿茶、老鹳草、苍术、罂粟壳等;呕血、便血加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白及等;腹胀加枳壳、厚朴、莱菔子、砂仁、沉香面、大腹皮等。
【方解】党参配熟地,甘温益气补血,白术协党参益气补脾,当归助熟地补益阴血,白芍养血敛阴,黄精补脾肾之精,茯苓健脾渗湿,阿胶补血滋阴,炙甘草益气补中。
【点评】为八珍汤之加减方,补气药配伍补血药,具有补益气血之作用。
【验案】某男性患者,80岁。
2002年1月因进食哽噎感经胃镜及活检诊为:胃贲门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2002年1月24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食管变硬,肝左叶可及大小不一圆形结节,2~8mm,术中由于血压下降而停止探查关腹。其后因患者高龄未行放化疗,2002年3月开始一直服用中药治疗至今。初诊时患者症见:纳呆,进食哽噎感,食后胸闷不适,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脉细弦。辨证属气虚血瘀、痰毒内聚。治宜益气活血、解毒祛瘀。方药:小叶金钱草20g,姜黄12g,龙葵15g,土茯苓15g,草河车15g,白花蛇舌草30s,白术10g,茯苓10g,太子参30g,生黄芪30g,枸杞子12g,鸡血藤30g,焦三仙30g,鸡内金10g,砂仁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后诸症逐渐缓解,每2~3个月前来就诊1次,随证进行加减。始终以扶正祛邪相结合为原则。患者每3~6个月进行全面检查,多次胃镜均显示贲门肿物,活检病理:腺癌。除局部癌肿以外末见其他转移病灶。经过五年余的中药治疗贲门癌肿虽未消失,但肿瘤大小始终比较稳定,无明显增长,患者也无明显不适症状,进食无哽噎感,饮食如常。精神体力俱佳。至今仍坚持服药治疗。
(李 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