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蔡 淦

蔡淦,男,1938年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医内科督导,上海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内科分会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主编和参编有关中医内科教材、专著28部,其中《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主持省部级课题10项,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临证遵循清代医家吴鞠通“治中焦如衡”的学术思想,擅长治疗各种疑难胃肠疾患。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胃癌首选早期手术和放化疗,可有效阻止肿瘤的转移或复发。然而由于手术和放化疗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多有损伤,经过手术或者放化疗的患者常常随着治疗过程的进展,身体逐渐虚弱,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中医药能从整体进行调理,扶正祛邪,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一、补中固本,脾肾同治

治疗胃癌手术和放化疗后的患者首当健脾益肾、补中固本。《素问·五藏别论》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胃癌术后患者的胃腑经过手术已受重创,因此,胃的纳谷、腐熟、通降等功能在术后将首先受到影响。脾胃同居中焦,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司水谷受纳、运化及化生营血,以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谓:“胃既病,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针对胃癌手术和放化疗后的治疗,从脾胃的关系而言,首当以补中健脾为第一要务。在临床上,胃癌术后患者常见有乏力、便溏、畏寒、肢冷等症状,此亦是脾虚的表现,常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等健脾益气。胃癌手术本身会导致体内部分元气外泄,而元气乃生命之原动力,对人体至关重要。因此,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应当补肾固本,使先天后天互养,脾肾二脏互滋,可用补骨脂、菟丝子、芡实、黄精等温补肾阳、添补阴精。

二、以通为补,健胃导滞

胃癌术后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严重受损,因此在治疗中应时刻重视顾护胃气。正如《景岳全书》所言:“土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至,胃强则强,胃弱则弱。”在具体治法上,注重以通为补,健胃导滞。胃癌术后患者常见有纳差,脘腹胀满,多食则胀甚,或食后不易消化等。《灵枢·平人绝谷》指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只有胃气和降,腑气才能通畅,发挥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对此,主张以通为补,认为胃热清之、胃寒温之、胃虚补之、胃实导之、胃酸制之等法均应视为通法。正如《医学真传》所言:“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临床常用药有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枳壳、厚朴等。

三、理气畅中,疏肝和胃

脾胃共居中焦,脾升胃降,乃人身气机之枢纽,只有这种升降功能正常,脾方可“健”,胃方可“和”,全身气机方可“畅”。胃癌术后患者常因手术或放化疗等因素而使该枢纽运转不利,导致气机不畅,症见胸闷不舒、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呃逆等。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可见脾胃气滞常是胃癌手术或放化疗后的基本病机之一,因此,通畅气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常选用香附、陈皮、砂仁、木香、白蔻仁等,为防止其辛热燥烈之性,用量一般都较小,常在6g左右。《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胃癌术后或放化疗后,病位在胃,胃既病,克我者轻而侮之。患者常因心理负担较重,心情抑郁,最易肝木郁滞,导致木克土,从而见肝胃不和、脾虚肝乘等证,临床表现为嗳气不舒、心情不畅、胸胁胀闷等症状,可选用合欢皮、佛手、木蝴蝶、柴胡、郁金、路路通等疏肝理气。

四、驱邪逐寇,祛痰化瘀

胃癌患者虽经手术和放化疗,瘤体已去除或缩小,但是痰浊、瘀血、热毒犹存。正如叶天士所言:“炉烟虽熄,灰中有火。”而反复的放化疗作为一种外邪,虽可以使癌细胞减少,但也可加重痰浊、瘀血、热毒的产生。在临床上,每可见患者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常显涩象。痰、瘀、毒均宜去不宜留,正如《儒门事亲》所言:“邪去而元气自复”“血气贵流,不贵滞。”金代张子和“陈莝去而胃肠洁,癥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真补存焉”的观点,在临床选药方面,常用桃仁、浙贝母、丹参、莪术、延胡索、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

气滞、痰阻、络瘀是胃癌前病变的关键病机。脾胃居于中焦,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升降有序,周身气机得以有序,气血才能通畅。然脾胃中土,枢机要道,最易为患。各种致病因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脾胃,损脾胃可致气虚,碍脾胃则为气滞,气虚、气滞日久,脾胃纳运失司,则水聚为湿、谷积为滞,生痰成浊,即《推求师意》所谓“因气成积,积气成痰。”痰浊内生,或在胃腑,或入胃络,更使中焦之气难展,痰气互为因果,相互加重,缠绵难瘥。“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又提出了久病入络理论,推崇痰瘀致病论,更谓胃病之久者,无不因痰瘀而然。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气虚为主,病变逐步发展,生痰成瘀,气、痰、瘀交互为患,搏结胃络,积久不散,即可变生肠化、异型增生等有形之疾而成癌前病变。《丹溪心法》“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明确论述了由气到痰到血,终致气痰瘀并见,结为窠囊这一病理过程。胃癌前病变患者舌黯或紫,舌下脉络曲张,舌苔浊腻,脉涩。对于胃癌前病变,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基础上,更针对气滞痰阻络瘀这一特征而酌用木香、枳壳、陈皮、厚朴等畅中理气;以柴胡、佛手、八月札等疏肝理气;延胡索、郁金、香附等行血理气;陈皮、半夏、苍术、甘松等醒脾化痰;焦楂曲、鸡内金等消食化痰;茯苓、泽泻、薏苡仁、扁豆等渗湿化痰;栝楼、贝母等散结化痰。瘀血轻者,延胡索、郁金、路路通足矣;瘀血重者,恒用莪术、石见穿破血通络,谓莪术得补气之资,通络不损气,破血不伤血;石见穿得补气之功,散结消痈而不伤形;胃脘疼痛明显者,重用延胡索并加入徐长卿通络镇痛。

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因于生活调摄失偏者十居七八,要扭转病情决不能单凭药物之力,必须引导患者戒除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避烟、酒、浓茶、咖啡等一切刺激性食物,少食煎、炸油腻之物,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等刺激性药物。适当从事一定强度的工作,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恢复。

总之,胃癌前病变的恢复是一个辨证分析、综合施治、多方调养的长期过程,只有详参病机才能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附:秘验方介绍

胃二方

【组成】太子参12g 白术9g 茯苓15g 陈皮6g 莪术15g 黄连3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30g

【功效】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散结化瘀。

【主治】治疗胃癌。

【用法】每日1剂,如法煎汤,分早、晚两次饭前半小时服用。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对腹胀甚者,加佛手10g,八月札10g,绿萼梅10g。腹痛剧者,加延胡索15g,毕澄茄10g。中度以上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加水红花子15g,木馒头10g。

【方解】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生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和胃化痰;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佐以莪术散结化瘀。

【点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探讨,胃二方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方中的太子参、白术、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茯苓可以激活体内免疫系统释放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增强NK细胞和LAK细胞的功能。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可增强干扰素的产生。胃二方中的黄连既有抗肿瘤作用,又有抑菌作用。白花蛇舌草除有抗肿瘤的作用外,还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胃二方对胃黏膜也有保护作用。方中的甘草、蒲公英均有增加胃黏液分泌,增强胃黏膜屏障的作用。莪术能够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黄连、蒲公英有抑杀幽门螺杆菌作用。

【验案】林某,女,60岁。2001年10月21日初诊。

患者胃癌术后半年,曾前后化疗10次。初诊:倦怠乏力,畏寒肢冷,纳差,多食则中脘饱胀,食后易腹泻,大便量多,日行2~3次;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紫暗,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舌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脾肾两虚、气滞血瘀。处方:太子参30g,炒白术15g,茯苓30g,甘草6g,生薏苡仁15g,扁豆衣9g,芡实15g,补骨脂15g,焦山楂、焦神曲各15g,浙贝母9g,莪术15g,木蝴蝶6g,石见穿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诸症皆减。守方加蜀羊泉15g,续服。

三诊:服药半年后,改汤剂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3次,每次1丸,坚持服用。2007年10月16日因感冒前来就诊,述其胃癌术后未复发,一般状况良好。

(杨丽华 王 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