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固本兼清热,软坚散结又理气
王绪鳌
王绪鳌(1931—),男,教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及研究工作多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擅长治疗肺、肝、胃、肠、乳房、鼻咽等癌及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对甲状腺癌、子宫肌瘤、乳腺肿瘤等采用非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曾先后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二、三等奖多项。。
胃癌属于祖国医学的了“噎膈”“反胃”“积聚”等范围。对胃癌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一方面由于长期目睛志刺激,忧思郁怒、情志不舒肝失疏泄,一导致气机郁结;另一方面是饮食失节,嗜食辛辣,厚肥炙煿,脾失健运,胃气失调。气机郁结,郁热内蕴日久化火,聚而为痰,气郁血不流畅渐积成淤。痰淤相结阻于中焦影响胃之通降而成本病。正如《医宗说约》中说:“噎膈重病也,其原非愤怒抑郁,即忧愁思虑,其来有渐”。《医学统旨》说:“酒、米面、炙煿、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焦,损伤肠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噎隔反胃,得斯疾者,不可轻视,必须早治。”祖国医学不仅仅重视于治已病,而且十分强调早治早防在《证治汇补》中说:“吞酸,小疾也……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噎膈反胃之渐也。”
一、辨证论治,扶正祛邪
在胃癌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疾病的变化情况,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别邪正的盛衰而分别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相结合。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正斗争的结果,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特别强调人体内阴阳、气血、脏腑的失调是致病的关键,即所谓“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法即补益法,又称“扶正固本”,它的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也就是用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不足,调整精、津的不足,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以扶助人体正气以达到祛邪的目的。所谓“养正积自除”,常用的扶正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气血双补等这里不再赘述。祛邪的方法临床上主要是针对邪实而没,如局部肿瘤的肿痛,坚实、浸润生长、溃烂发热多是邪实表现,而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化痰利湿、理气降逆等法均属祛邪内容使“邪去正安”。
胃属腑,“以通为补”“以降为和”。因此对胃癌治疗中,理气和胃降逆之法是经常采用的。扶正与祛邪是治疗胃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临床观察到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邪实正虚的过程。一般来说,早期病人,正气未衰,体质尚好,以邪实为主,治疗宜祛邪为主;中期病人,病情发展,体质渐差,正虚邪实则宜扶正祛邪相结合;晚期病人,病情恶化转移,气虚血弱,形体消瘦,正气衰败,阴津枯槁,阳气衰弱,不宜攻伐祛邪则以扶正为主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由于病情是复杂多变的,往往虚中夹实,实中有虚寒热错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而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做到辨证明而用药当,收效速。
二、辨病论治,中西医结合
在治疗中要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合理选用不同方法、中西医密切结合或以手术为主,或以手术加中草药,或化学药物加中草药,或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等。目前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胃癌的不多,大部分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疗效。目前对早期胃癌,应用手术根治,其疗效是满意的,如早期表浅型胃癌,根治术后五年生存率达90%以上,如已侵及肌层,则五年生存率降至50%~70%,如侵及浆膜层则五年生存率仅为7%~17%。因此要提高治愈率,必须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胃癌手术根治术后,一般多不主张应用化学治疗,可以在身体逐渐恢复的基础上,适当应用一段时间中草药。可根据病人的体质和邪正盛衰采用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并举,以消灭残存之“敌”扶持人体正气,巩固疗效。中期胃癌病人,由于病灶范围较大,浸润度广,手术一般不可能将全部癌瘤一扫而光,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可以弥补手术的不足,此时还可以同时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不仅可以帮助减轻化学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而且与化学药物配合,可以协力消灭残留之癌细胞。应用化疗时中药一般以扶正为主。化疗间隙期则可以扶正祛邪相结合。晚期病人,病人体力衰竭,多有远处转移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腔内转移出现呕吐等严重梗阻症状。手术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缓解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中药主要以扶正为主。或根据情况之所急,分别予以处理。
附:秘验方介绍
扶正固本汤
【组成】黄芪30g 石见穿15g 鸟不宿15g 藤梨根30g 浙贝母15g 郁金10g 柴胡10g 急性子12g 枸橘15g 薏苡仁30g 猪苓15g 茯苓15g 苍术12g 白术12g 天葵子12g 三叶青12g 白芍12g 紫苏梗9g 白花蛇舌草15g栝楼15g 香茶菜20g 防风9g 地榆(炭)9g
【功效】扶正固本、软坚散结。
【主治】用于本虚标实,脾胃气虚型的胃癌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方中玉屏风散补脾实卫、益气固表,郁金、柴胡、栝楼疏肝理气,茯苓、苍术健脾,白芍养血柔肝,紫苏梗理气和胃,地榆(炭)止血,酌加石见穿、鸟不宿、藤梨根、浙贝母、急性子、枸橘、薏苡仁、天葵子、三叶青、白花蛇舌草、香茶菜、猪苓抑制肿瘤。
【点评】在治疗时顾护胃气,保存正气,重视理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患者瘤邪内扰,脾胃失运,血脉不和,无以濡养机体,属本虚标实。故治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
【验案】俞某,男,69岁。2007年7月24日初诊。
患者因黑便伴上腹部不适来诊,曾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示:胃贲门溃疡,病理检查结果:中分化腺癌。患者拒绝手术、化疗等治疗,求治于中医。刻诊:患者间断出现黑便,胃脘部隐痛,喜按,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纳少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辨证属脾胃气虚型,法宜扶正固本、软坚散结。处方:黄芪30g,石见穿15g,鸟不宿15g,藤梨根30g,浙贝母15g,郁金10g,柴胡10g,急性子12g,枸橘15g,薏苡仁30g,猪苓15g,茯苓15g,苍术12g,白术12g,天葵子12g,三叶青12g,白芍12g,紫苏梗9g,白花蛇舌草15g,栝楼15g,香茶菜20g,防风9g,地榆(炭)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患者服药后腹痛缓解,黑便消失。继续以上方为主临症加减,坚持服用3年,胃纳增加。1年后复查,胃镜示病灶仍存在,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继续服用中药,带瘤生存至2011年1月。
(张谈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