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由气瘀痰虚,最宜益气健脾治宜标本兼顾,注重综合中西

钱伯文

钱伯文(1917—),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知名的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专家。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5年被评为市名中医。有40余年的临床实践,对于肿瘤的治疗,主张从调整整体着手,充分发挥正气的抗癌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初步总结了肿瘤妁辨证施治规律,用于临床行之有效。擅长诊治脑瘤、胃癌、肺癌、肝癌、肠癌、乳房癌、卵巢癌等各种肿瘤疗效显著。曾获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优秀论文奖,1997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及美国生物研究所授予的国际文化荣誉证书。主要论著有:《研究祖国医学,探索治癌规律》《肿瘤的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相结合治疗癌症》《钱伯文医案》《抗癌人生》等。

一、病因病机,不离气、瘀、痰、虚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在中医学中属于“噎膈”“反胃”“癥”瘕、“积聚”“伏梁”“心腹痞”“胃脘痛”的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说:“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而更多的学者则以为古人所谓“心之积”的“伏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今部分胃肿瘤的临床表现。如《素问·腹中论》说:“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难经·五十六难·论五脏积病》又说:“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臀,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这种从脐上到心下的上腹部包块,很像现今的胃癌。

胃癌多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抑郁不舒,渐致气机失常、经络不通、瘀毒留滞、痰湿结聚、正气虚馁而形成、早期可见上腹不适、纳呆消瘦、恶性呕吐、呕血、黑粪等症,晚期则出现淋巴结肿大、腹部肿块或见腹水等。以脾胃功能失调为本,实邪留滞为标,而脾胃气虚常贯穿着胃癌的各个阶段,如气阴两虚、气虚气滞、气滞血瘀、气滞痰湿内停等,这是胃癌常见病机,故益气健脾法是治疗胃癌的最常用的法则。旨在通过补益脾胃、培土化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人以胃气为本”;“土为万物之母”;“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说明脾胃在人体中居重要地位,与各种疾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脾胃功能强健,则正气充足,难以发生恶疾,脾胃一弱,化源衰竭,则正气亏虚,各种病理产物聚集,成为胃癌的重要病理机制。因此临证对于胃癌证属脾胃气虚者,必以健脾益气、扶助脾胃功能为治疗主旨。

二、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本病多由气、痰、湿、瘀互结所致,故理气、化痰、燥湿、活血化瘀是本病主要治标之法;后期出现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两虚者,则应标本兼顾,扶正与祛邪并进。本病病位在胃,多有脾胃气机阻滞,气化不利,运化无权,在治疗中应始终重视顾护脾胃,勿损正气,也是应遵从的治疗原则。这一点对中晚期患者和放、化疗患者更为重要。只有胃气得充、脾气得健,才能使气血生化有源,也才能助药以祛邪。但补虚时,用药也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呆滞脾胃,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选用具有一定抗胃癌作用的中草药。

三、中西结合,综合治疗

迄今为止,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早期病例可以根治。但由于肿瘤手术切除范围较大,给患者带来各种损伤和并发症,同时手术的彻底性也存在问题,因此仍需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胃癌患者手术后的中医药治疗,也是目前常用的综合措施之一。中医认为,手术易伤血耗气,术后患者多表现为气血双亏、脾胃虚弱。治疗应以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治则。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手术后积极地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加速术后的康复,防治术后并发症,预防复发,并尽快地为及时化疗创造条件。一般而言,胃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在可进食流质后即可服用中药。化疗是胃癌综合治疗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多用于手术后辅助性化疗或失去手术机会或复发转移的治疗。但因其毒性较大,往往会引起很多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后遗症。而中医药能扶正培本,提高免疫功能,对化疗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有利于化疗的顺利进行。化疗后,继续应用中医药治疗,攻补兼施,能使虚弱的机体尽快恢复,防止复发和转移。中医认为,化疗主要损伤气血,使肝肾亏损,脾胃失调,累及骨髓。因此,治疗当以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滋补肝肾为治则。一般来说,胃癌的中药治疗原则是:在手术、化疗期间及恢复期,不宜运用攻伐太过的中药,应以扶正治疗为主;在手术、化疗后,视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或补、或攻、或攻补兼施的治疗;对于稳定期的病人,要定期采用大剂量的散结抗癌之攻伐中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不能接受手术及化疗的病人,如体质尚可,可以攻伐为主,辅以扶正治疗,如体质虚弱,则以扶正为主,以攻为辅。

附:秘验方介绍

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山药30g 扁豆20g 莲肉15g 砂仁15g 薏苡仁30g 桔梗10g党参30g 白术20g 甘草5g 陈皮10g 茯苓25g

【功效】补脾胃,益肺气。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臣以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并用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脾理气、渗湿化痰。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证得去。

【点评】本方由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莲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等组成。四君子汤本为脾胃气虚的基本方剂,现又加上补脾的山药、扁豆、莲子肉;和胃理气的砂仁;理脾渗湿的薏苡仁,载药上行的桔梗,与陈皮合用,又可行气化痰。既可补益脾胃又能渗湿止泻。正合胃癌而见脾胃虚弱者。

【验案】李某,男,76岁。初诊日期:2002年3月1日。

主诉:胃癌确诊40天。病史:2002年1月胃部疼痛难忍,便黑血,并伴有恶心呕吐、呕血现象,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2002年3月来医院就诊,经胃镜,确诊为胃癌。舌诊:舌暗红,苔黄。脉诊:脉弦细。西医诊断:胃癌。中医诊断:噎膈。辨证:脾胃虚弱,痰瘀互结。治疗原则:健脾益气,攻毒养虚。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山药30g,扁豆20g,莲子肉15g,砂仁15g,薏苡仁30g,桔梗10g,党参30g,白术20g,甘草5g,陈皮10g,茯苓25g,龙葵20g,槐花20g,蒲黄20g,黄芪20g。水煎分服。

治疗半个月后复诊,呕血黑便均已消除,恶心呕吐症状减轻,饮食正常,癌细胞没有扩散,病情稳定。

(马 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