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虚邪实五五分,清解消散需扶正

张赤志

张赤志,男,196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副主任,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脏象肝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医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断、治疗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肿瘤及重型肝炎等肝病疾病,效果明显。2002年评为湖北省知名中医。系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攻关课题和国家中医药局课题主要成员,主持、参加“抗纤软肝冲剂抗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等18项课题,获政府奖4项。主持省、厅级课题1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从事临床与教学40余年,发表医学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等10部专著。

一、病因病机,不离瘀、毒、痰、虚

原发性肝癌属于中医学“积聚”“肥气”“痞气”“膨胀”“胁痛”等病的范畴,对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诸病源候论》指出:“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金匮要略》说“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邪”。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饮食不节和劳伤等,它们通常导致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或直接作用于人体使人发病;内因主要是各种外因引起的内伤和/或人之七情太过或不及,超出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即可造成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湿、热、毒互结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不外瘀、毒、痰、虚,或因肝郁气滞,乘侮脾土;或因气滞血瘀,瘀毒蕴结;或因气滞湿阻,湿毒内蕴,着而不去,日久痰、湿、瘀交合蕴结,损伤正气,导致肝癌的发生。病机在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在临床实践中辨其虚实多为五五之数,即正虚占五分,邪实占五分。

二、扶正首当调理肝脾,祛邪常用膈下通瘀

肝癌的治疗原则如益气健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以及以毒攻毒等,归纳起来不外祛邪与扶正。前者是针对肝癌邪实的病机,通过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湿化痰等法则的具体运用,达到驱除邪实、攻伐癌瘤、消除或控制癌瘤发展的目的。

《医林改错》中指出:“肝腹有块,必有形之血。”因此,临证处方时特别重视活血化瘀的运用,常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化裁治疗肝癌,屡收奇效。扶正是基于肝癌是一种标实而本虚的全身性疾病而确立的治疗,通过提高机体抗癌能力、充分调动机体抗癌因素,以补助攻,达到驱除癌瘤的目的。仲景有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肝癌病位虽在肝,其本在脾,治疗肝癌当从调理肝脾入手,这一观点对中医辨证治疗肝癌中有重要指导作用,遂以膈下逐瘀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之。

三、辨病论治,中西医结合

肝癌属于全身性疾病,表现在局部。古人也有“病在脏腑,针药所不及”之感慨。故肝癌的治疗更应该注重中西医并举,充分发挥西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对于小肝癌和Ⅰ期患者以手术切除或介入局部控制为主,然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肿瘤大于5cm的大肝癌或Ⅱ期患者应采用多手段的综合治疗,尽可能地争取手术切除;对于Ⅲ期患者,主要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以达到延长生命或带瘤生存的目的。同时,亦不排除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冷冻治疗、超声微波治疗等方法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应该适当的选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确有抑瘤作用的方药,以提高临床疗效。所以,常用龙葵、蜈蚣、皂荚等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作用的中药。治疗当以补脾调肝为法,方药常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之类加减。用药上注意去邪而不伐正,喜用沙参、石斛养胃,半夏和胃降逆,黄芩清胃,砂仁醒胃,黄芪升胃,忌以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脾胃。另清热解毒非常法,行气活血宜少用:清热解毒之法主要用于湿热熏蒸于中焦,胃气尚可,且病程短,邪盛而正实之证。此时病程初起,形气俱实,在顾护胃气的同时,合理运用清热解毒之品,常可取得疗效,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但过用苦寒之品,虽可图一时之效,却往往易伤中败胃,反不利于病情恢复。

另外,临床用药还十分注重药物的炮制与疗效的关系,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肝脏本为人体之解毒器官,肝病时如用药不当,某些药物的毒性自然会加重肝脏的负担,甚至导致肝损害。适当的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或突出药物某方面的作用,甚至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如鳖甲一药,用于抗肝纤维化,宜醋制后研末冲服;若煎服则仅起到滋阴潜阳的功效,而抗肝纤维化的效果则大打折扣。同时,在临床上还应注重配合食疗,利用食物不同的阴阳属性,选用相应食物,可达到治疗疾病或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促进病情的恢复。

附:秘验方介绍

膈下逐瘀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五灵脂、川芎、桃仁、红花、枳实各10g 丹皮15g 延胡索10g白术30g 茯苓12g 北条参30g 炙甘草6g。

【功效】解毒化瘀、软坚散结、调肝补脾。

【主治】用于脾虚痰阻、瘀毒凝结的肝癌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方中川芎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伤阴血,且本品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枳壳行气止痛;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白术苦温,燥脾补气,茯苓甘淡,渗湿泻热,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也。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发挥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力,同时脾运气足,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

【点评】依中医五行生克规律,肝属木,脾属土,肝气旺则易克脾土,故《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疗时应注意肝脾同治。张师认为治疗当遵循“抑木扶土”之法,中焦运化无权则气血运行受阻,疏泄失职,其气易郁;脾运正常则气血充足,脉络通畅,有助于肝气疏解。因此,要将健脾之法贯穿于肝病治疗的始终。

【验案】胡某,男,56岁。2005年10月因腹胀满4个月来诊。

患者有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病史20余年。2005年6月出现腹胀满,饮食减少。在黄石某医院经MRI和多项免疫及生化学检查,MRI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肿块大小为7cm×8cm),AFP5689ng/L,AFU323IU/L,肝功能ALP378IU/L,GGT346IU/L。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在该院作肝癌介入治疗1次,效果不理想。诊见:精神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右胁下有一肿块,质硬有节结,腹胀食少,大便溏,每日两次。舌质暗淡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张师辨证为脾虚痰阻、瘀毒凝结。治拟解毒化瘀、软坚散结、调肝补脾。方用膈下逐瘀汤和四君子汤加减。药物:五灵脂、川芎、桃仁、红花、枳实各10g,白术30g,蜈蚣2条,龙葵30g,旋覆花10g(另包),薏苡仁30g,茯苓12g,北条参30g,炙甘草6g,制鳖甲20g(先煎),生龙牡30g(先煎)。水煎分服。

治疗半个月后复诊,诉大便稀,乏力加重。遂以上方加黄芪30g,再服1个月,并嘱患者定量检查肝功能及甲胎球蛋白、B超等,适当护肝等对症治疗。随诊至今,已服中药一年余,患者肋下肝物未见明显肿大,复查AFP400~800ng/L,AFU100~200IU/L,肝功能基本正常,饮食、二便正常,病情稳定。

(付 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