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扶正,祛邪,随证治之

何 任

何任,男,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在6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与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学术思想。主要论著:《实用中医学》《医摘便览》《<金匮要略>通俗讲话》《<金匮要略>归纳表》《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白话解》《<金匮要略>新解》《何任医案选》《<金匮要略>提要便读》、《何任医论选》。特别是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面,独创“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治疗思想,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验。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于肝细胞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癌变,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中医学的积聚、癥瘕、黄疸、膨胀、胁痛等范畴。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肝癌的死亡率很高,早期肝癌和小肝癌即行手术根治切除治疗,对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者,应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有机结合,可以改善症状,减少毒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一、不断扶正

所谓“不断扶正”,就是指治疗自始至终要调整正气,培益本元,使病人提高抗病能力。肝癌之所以发生、发展,其根本在于人体正气的虚衰,只有在人体正气虚衰的前提下,各种内外邪气才可能侵袭人体肝脏,并不断积聚变性,形成瘤毒肿块,最终生成肝癌,并使肝癌不断发展恶化。因此,在治疗肝癌之时,强调应自始至终“不断扶正”,具体细化为3种,即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温阳补肾。

(一)益气健脾

“脾为后天之本”。要想扶正治癌,益气健脾乃是首要之法。从临床上观察,肝癌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除出现一些局部癌症的特别症状之外,常常会出现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形容憔悴、食欲不振、胃纳不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淡苔白腻、脉濡细等症状。特别是在患者接受了各种西医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之后,更易出现上述症状。这些症状,即为脾气虚衰的表现。

对于这些病人,提前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以上证候的出现,而出现之后采用此法治疗,也能减轻病情表现的程度,大力改善生存质量。益气健脾法治疗肝癌,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常用的药物则有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灵芝、扁豆、五味子、薏苡仁、大枣、炙甘草等。

(二)养阴生津

“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扶正方法治疗肝癌,养阴生津亦是其中重要之法。肝癌患者,或者素体阴虚,或者癌毒化火损伤阴津,或者化疗后脾胃受损而气血生化不足,临床上常常可出现形体瘦削、口咽干燥、头晕目眩、腰酸耳鸣、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此时即需选用养阴生津之法进行治疗。养阴生津法治疗肝癌,常用的方剂有增液汤、六味地黄丸、沙参麦门冬汤等,常用的药物则有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黄精、百合、玉竹、龟板、鳖甲、山茱萸、龙眼肉、铁皮石斛、当归、芍药、天花粉、阿胶、旱莲草等。

(三)温阳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在扶正治癌过程中,温阳补肾亦为常用方法之一。从临床上观察,除部分患者素体肾阳虚弱之外,在肝癌后期,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胀腹水、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虚无力等症,此等即为肾阳虚衰的表现。采用温阳补肾法治疗,方证适宜,投药之后便可缓解消除如上诸症。温阳补肾法治疗肝癌,常用的方剂有桂附八味丸、右归丸等,常用的药物则有补骨脂、骨碎补、肉桂、淡附片、杜仲、菟丝子、鹿角霜、仙茅、仙灵脾、肉苁蓉等。

二、适时祛邪

所谓“适时祛邪”,就是指在“不断扶正”的基础上,根据肝癌疾病的进程、邪正的演化以及病机的转归情况,适时地投用祛邪药物,从而达到邪去正安,体平气和。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气虽然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作为矛盾的另一方,邪气的存在,亦会不断销蚀人体正气,促进癌瘤肿块发展转移,从而影响着疾病的进程,甚至会成为这一过程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治疗肝癌之时,必须在“不断扶正”基础上,适时地投用祛邪之品。以祛邪之法治疗肝癌,关键在于“适时”,也就是必须根据肝癌所处的不同阶段、其他西医治疗方法的运用情况等,恰到好处地采用不同的祛邪方法。

祛邪之方法根据肝癌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候以及其他西医治疗方法的运用情况,中医祛邪之法亦有所不同。从临床实际来看,大致可分为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结法、理气解郁法4种。当然,在临床中这4种方法常常交叉配合使用。

(一)清热解毒法

清热解毒法为治疗肝癌时最常用的祛邪方法。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总有邪毒积聚、郁久化热之病机,而在临床上亦会时常出现口干咽燥、身烦体热、便闭尿黄、胁肋灼热疼痛、舌质红、脉细数等热毒之征象。

因此,在祛邪之时,应适时选用清热解毒法,选用板蓝根、猫人参、大青叶、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三叶青、半枝莲、半边莲、干蟾皮、冬凌草、夏枯草、七叶一枝花、连翘等。

(二)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为治疗肝癌时常用的祛邪方法之一。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往往兼有瘀血内阻、凝结成块之病机,而会时常出现肿块触之坚硬或凹凸不平、固定不移、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舌下静脉青紫、脉涩滞等血结征象。

因此,在祛邪之时,相应地选用活血化瘀之法,选用当归尾、莪术、桃仁、红花、川芎、丹参、乳香、没药、泽兰、石见穿、蒲黄、五灵脂、水蛭、全蝎、穿山甲等。

(三)化痰散结法

化痰散结法亦为治疗肝癌时常用的祛邪方法之一。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时亦兼有痰浊内停、凝结成块之病机,而会出现肿块触之坚硬或凹凸不平、固定不移、不痛不痒、胸脘痞满、胁肋支满、呕恶痰涎、咳痰喘促、舌苔厚腻、脉濡滑等痰凝之征象。

因此,在祛邪之时,相应地选用化痰散结之法,选用半夏、栝楼、皂角刺、山慈姑、浙贝母、杏仁、薏苡仁、昆布、海藻、夏枯草、海浮石、生牡蛎、鳖甲、藤梨根、茯苓、猪苓等。

(四)理气解郁法

理气解郁法亦为治疗肝癌时常用的祛邪方法之一。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兼有气机郁滞之病机,而会时常出现情志抑郁、胸胁胀闷、善太息、脘腹胀痛、泛恶嗳气、脉弦等气郁征象。

因此,在祛邪之时,相应地选用理气解郁之法,选用川楝子、佛手片、柴胡、郁金、枳壳、厚朴、广木香、香附、陈皮、小青皮、沉香曲、青橘叶、大腹皮、八月札、九香虫等。

(五)随证治之

所谓“随证治之”,即是指在综合考虑肝癌疾病的基础上,在“不断扶正”“适时祛邪”的原则指导下,依随病人就诊时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表现及体检指标,针对性地辨证治疗。虽然同属肝癌,但不同的病人或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治疗方法之后,就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候或不同的体检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采用同一治疗方法,而应根据病人就诊时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表现及体检指标,针对性地辨证治疗,这就是“随证治之”。如病人出现明显黄疸,生化指标显示肝功能异常、血清酶学异常,那么此时就应对其祛湿热、退黄疸,恢复肝功能及血清酶学指标。由于证候的表现千差万别,“随证治之”的方法,用药亦是千变万化。

附:秘验方介绍

参芪苓蛇汤

【组成】生晒参6g 黄芪30g 茯苓30g 枸杞子20g 白花蛇舌草30g 焦麦芽10g 焦山楂10g 焦神曲10g 薏苡仁(包煎)60g 绞股蓝20g

【功效】温中散寒、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肝癌热毒内蕴、气阴两伤之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阳气偏虚者,可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瘀象显著者,加郁金、川芎、延胡索行瘀止痛;舌燥者加天花粉、生地、玄参、知母等。

【方解】方中用生晒参、黄芪、枸杞子健脾补肾、益气养阴为君药;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助气化源为臣药;白花蛇舌草、绞股蓝清热解毒、散结抗癌为佐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消导和中、顾护胃气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抗癌之功效。

【点评】本方重用枸杞子补肾,以求滋水涵木;重用黄芪、茯苓、薏苡仁补脾,以达培土养木,从而脾肾双补。本病由于癌毒久羁,气阴消残,殃及脾胃,当此之时,非补益脾肾重剂不能收功,顾护胃气就成了贯穿治疗过程中的一条重要法则,本方可视为据此而设。

【验案】患者吴某,男,69岁。2005年11月7日初诊。

患者2002年11月体检发现生化指标异常(CEA56.6μg/L),同年12月ECT示肝脏恶性病灶,临床诊断为肝转移癌,随即住院治疗。一直间断进行多次介入化疗、诺力刀治疗,口服化疗药及其他相应对症治疗。上个月ECT检查示肝脏、肺多处恶性病灶,生化检查示肝功能异常,肿瘤指标物异常(AFP23.42μg/L,CEA791.88μg/L,CA199220.30u/ml)。病人自我感觉一直没有明显不适,来诊时察其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语声低微,形体瘦削,舌裂苔薄,脉濡。西医诊断:肝转移癌,肺恶性肿瘤。中医诊断:癥积(正虚邪实证)。自拟参芪苓蛇汤加味治疗,并以薏苡仁单独煎煮当早饭空腹服用。处方:生晒参6g,黄芪30g,女贞子15g,猪苓30g,茯苓30g,枸杞子20g,猫人参30g,白花蛇舌草30g,干蟾皮10g,焦三仙各10g,薏苡仁另包60g,绞股蓝20g。7剂,煎服,每日1剂。

复诊:服药7剂后,精神、舌裂较前好转,苔薄脉濡。效不更方,原方略行加减。其后一直不间断服药至今,病情稳定。

按语:本例患者虽无明显自觉症状,然经检查发现肝转移癌、肝肺多处恶性病灶,又经介入诺力刀,口服化疗药治疗,并素患消渴之疾,来诊时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语声低微,形体瘦削,舌裂苔薄,脉濡,热毒深蕴、气阴两伤明显,属癥积病正虚邪实证。以自拟参芪苓蛇汤加味扶正祛邪,方证相符,疗效满意。

(付 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