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补气化为要,利湿去浊治标

李辅仁

李辅仁,男,出身中医世家,为我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中医学专家。早年以擅治妇、幼科疾病而闻名。1990年被选为全国首批著名中医专家,先后指导学术继承人4名。从事高干医疗保健和临床工作60多年,在养身、护心、保心、延年、益寿、抗衰老、老年骨关节病等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和研究。1995年,在卫生部北京医院建院90周年庆典时,被评为中国五大名医;1998年,为表彰他在祖国中医药事业方面的突出成就,国务院副总理亲自为其颁发“特殊贡献奖”;2002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药监局联合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他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的杰出贡献;2005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上,国家副主席亲自为他颁发“北京医院杰出贡献奖”。李老曾先后多次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及《中国当代名医录》。

一、病因病机上强调气化失职,湿浊浸渍瘀滞

泌尿系肿瘤的形成,主要与湿浊浸渍瘀滞有关。祖国医学认为“食气”“饮”经过五脏的气化,六腑的转输,“精气”“浊气”各走其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功能一旦失调,水谷精微难以输布,即化为浊气而为病。五脏六腑皆有气化功能,脾肾之气化功能至关重要。脾为中土,主运化,灌溉四旁,对水谷精微津液之运输、气化起着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脾胃乃“生湿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化为痰湿而袭上,化为湿浊而注下。所以要特别重视脾胃对津液的气化作用。肾主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化生肾气,乃人体之根本。

肾的气化作用贯彻水液代谢的始终,肾气对膀胱的直接作用至关重要。肾与膀胱相通,二者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关系至密,即“肾合膀胱”。肾主气化,对于水液有升清降浊的作用;膀胱乃洁净之腑,功亦能气化。其中,洁净有两层含义:一是膀胱虽然属腑,功能排浊,但又有脏的功能,具有再次气化尿液的功能,即洁净功能;二是膀胱之腑始终应保持洁净。洁净作用有赖于肾之气化。

病理上,膀胱所藏津液中的“浊者”未能下行归于尿脬而为尿,水湿浸渍化浊,瘀滞日久,而形成肿瘤。湿浊的形成,多是因患者嗜食辛辣厚味,湿热滋生;或脾胃素弱,或过服苦寒之品,戕害脾胃;或房事过劳伤肾或久病及肾,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升清降浊失职,藏泄失调,水湿浸渍化浊。本病病位在下焦,湿浊趋下,浸渍瘀滞日久,而形成肿瘤。

二、治疗上强调利湿去浊化瘀与补益脾肾相结合

泌尿系肿瘤常属于“本虚标实”。所谓“本虚”,即指五脏气化功能虚弱不足,是为根本;“标实”,是指湿浊浸渍瘀滞,结为“肿瘤”。所以,治疗上,应始终坚持“标本兼治”原则。故治疗上补肾以助气化或补益脾胃以助运化,是为治本;而通利水湿,可以减轻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的负担,是为治标;化瘀散结以消瘤,使结去络通,水道通畅,亦为治标。

根据长期临床经验,自拟化浊消瘤汤。方药:龙葵20~30g,通草5g,泽泻20g,石韦20g,茯苓15g,荔枝核15g,半枝莲30g,山茱萸肉10g,枸杞10g,炒薏苡仁15g,黄芪15~20g。功效:利湿、化浊、消瘤、扶正。

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年事已高,下元亏虚,天癸渐竭,正气不足,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或因思虑,导致气血凝滞,湿浊下注,日久酿成癌瘤,呈本虚标实之证。行双侧睾丸摘除术后,虽然癌瘤得以控制,但肾之精气骤然衰减,天癸枯竭,冲、任二脉空虚,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故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其中潮热、汗出为其典型表现。因此,在辨治本病时,着重一个“虚”字,从补肾入手,调整阴阳,平和气血。专拟基本方,并依据临床不同证型及伴发症状加减。基本方:生、熟地黄各15g,山茱萸12g,女贞子12g,制黄精10g,菟丝子12g、枸杞子12g,地骨皮10g,茯苓15g,杭白芍15g,浮小麦30g,盐泽泻10g,甘草3g。

由于先天禀赋、生活环境及素日疾患不同,临床上可见不同证型,一般可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两型,有时可兼夹瘀血、痰湿、气郁等,其中肝肾阴虚型在临床中最为常见。不同证型及伴发症状可在此方中作不同加减。(1)肝肾阴虚型:除潮热汗出等症外,还可见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质红瘦、苔少有裂纹,脉细弦。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基本方加知母、黄柏各10g,若口干者加玄参、麦冬各15g;便结者加栝楼、麻仁各10g;潮热汗出甚者加白薇10g;夜眠难安者加酸枣仁15g;双目干涩者加菊花、决明子(先煎)各15g;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石菖蒲各10g;头晕、耳鸣者加天麻、珍珠母粉各10g。(2)脾肾阳虚型:除潮热汗出等症外,还可见神倦乏力,腰酸腿软,下肢水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化气。基本方去地骨皮,加生黄芪、白术各15g;若腰酸腿软者加牛膝、续断各15g;下肢浮肿者茯苓改茯苓皮,加猪苓、大腹皮各10g;心悸气短者加党参、五味子各15g;头晕眼花者加川芎、天麻各10g;纳少便溏者去生地,加炒薏苡仁、焦神曲各15g;脘腹胀满者加陈皮、香附各10g;大便不畅者加肉苁蓉、火麻仁各10g。(3)伴发症状的加减,若兼见胸闷胸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心血瘀阻证者,基本方加丹参、川芍、苏梗各10g;若兼见咳嗽痰多,呕恶食少,舌苔厚腻,脉滑等痰浊困阻证者,基本方加半夏、橘红、陈皮各10g;若兼见两胁胀满,郁闷不舒,脉弦等肝郁气滞证者,基本方加醋柴胡、佛手、香附、郁金等各10g。

附:秘验方介绍

龙葵黄杞汤

【组成】龙葵20g 泽泻20g 石韦20g 猪苓15g 炒白术10g 半枝莲30g茯苓20g 炒薏苡仁15g 黄芪20g 荔枝核15g 枸杞子15g

【功效】补益脾肾,利湿、去浊、消瘤。

【主治】泌尿系肿瘤属脾肾两虚者。症见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小便不利、下肢水肿、腹胀纳呆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苔厚者,加藿香5g;苔腻,小便不利者,加土茯苓20g,石菖蒲10g;热象明显或尿血者,加白茅根30g,三七粉6g或黄柏5g;肾虚明显者,加旱莲草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覆盆子15g等;气虚体弱者,加太子参15g,当归10g;血虚者,加鹿角霜10g,当归10g等。

【方解】方中龙葵、半枝莲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炒薏苡仁健脾、利湿、消痈,用其扶正利湿;荔枝核理下焦气机,散结止痛;茯苓、石韦、泽泻利湿、分清祛浊;黄芪、枸杞子健脾补肾扶正以祛邪。

【点评】中医治疗肿瘤,不应仅仅从扶正提高免疫力着手,动辄参、芪、归、灵芝等。过于补益,易化热伤津动血。扶正提高免疫力,亦应辨证用药。对于泌尿系肿瘤的治疗而言,利湿化瘀不可过度,过则伤正。

【验案】程某,男,60岁。

1996年5月31日首诊发现尿道新生物,行膀胱肿瘤切除术后3个月,膀胱灌洗化疗5次。尿病理检查多次发现癌细胞。刻下症:乏力,气短,纳差,腰酸,二便调。舌淡红,舌胖,边有齿痕,脉细弦。辨证:脾气虚弱、湿浊瘀结。治宜利湿通淋、化浊消瘤,佐以补益脾气。处方:龙葵20g,通草5g,泽泻20g,石韦20g,猪苓15g,炒白术10g,半枝莲30g,茯苓20g,炒薏苡仁15g,萆薢20g,荔枝核15g。以该方加减治疗1个月,连续复查尿病理4次未见癌细胞。患者乏力、气短、纳差等症有改善,再以补益脾肾、利湿去浊消瘤并重。处方:炙黄芪20g,炒白术15g,炒薏苡仁15g,当归10g,萆薢15g,猪苓20g,龙葵20g,半枝莲20g,山茱萸10g,石韦20g,旱莲草15g,枸杞子10g,茯苓20g,丹皮10g,荔枝核15g。以上方加减治疗一年半有余,并配合膀胱灌洗化疗。至今未见肿瘤复发。

(付 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