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治疗法则及辨证论治

周霭祥

周霭祥(1926—),男,江西樟树人。195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血液病研究室主任20余年。现为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客座教授。《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白血病杂志》编委等。

从事血液病研究40余年,是国内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主编及参加编写医书25部,发表医学论文百余篇。他主持的科研成果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系列研究”,先后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及19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中国中医研究院3次科技成果奖;“中药青黄散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获中国中医研究院1980年科技成果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一、白血病治疗三原则

白血病的治疗原则有三:即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及中西医有机结合。白血病常表现有正虚邪实之象,正虚表现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根据不同的虚象,给予相应的补益。邪实主要指毒和瘀,因此祛邪不外解毒、化瘀。扶正与祛邪,两者应结合进行,但在病程的各阶段,应有所偏重。如诱导缓解阶段,宜祛邪为主;巩固、维持阶段,宜扶正为主;早期病人,虚象不著,以祛邪为主;晚期病人,虚象较重,以扶正为主。扶正与祛邪,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正确掌握祛邪,能有助于扶正,有效的扶正治疗,也有利于祛邪。在辨证论治处方中,加用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如本病属于恶性肿瘤,可用些抗癌中草药,只有辨证与辨病结合,才能提高疗效。对并用化疗西药者,则应中西医有机地结合。

二、白血病的中医治法

(一)解毒抗癌

根据本病的病因为毒邪,性质属于恶性肿瘤,在疾病的初发或复发时,可重点使用解毒抗癌的中草药作为诱导缓解。常用药有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山豆根、黄药子、山慈姑、青黛、雄黄、重楼、七叶一枝花、猪殃殃、干蟾等。

(二)活血化瘀

瘀血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针对瘀血的临床表现,用活血化瘀治疗,促使病理改变的恢复,也是治疗当中一个重要环节。此法除用于瘀血症状明显者外,还可与解毒抗癌药合用,作为诱导缓解。常用活血化瘀药有: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芍、丹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

(三)补养气血

气血两虚是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此基础上容易招致感染,因此补养气血很重要。补气包括了补脾,补血则包括了补心和养肝。此法用于贫血较重者,或用于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配合化疗药使用。补气药有人参、党参、黄芪、黄精、甘草、白术等,补血药有当归、熟地黄、白芍、丹参、阿胶、紫河车等。

(四)调理阴阳

调理阴阳对促使机体健康状况的恢复也很重要。补阴主要补肝肾之阴,补阳主要补脾肾之阳。此法常用于巩固或维持治疗阶段,也可配合化疗。补阴药有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天门冬、麦门冬、玄参、龟甲等,补阳药有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肉苁蓉,少数可用附子、肉桂。

三、白血病的辨证施治

(一)邪毒隐伏

症状不明显,只有轻度不适,如疲乏无力、发热、出血、关节痛、肝脾轻度肿大、面色苍白等,舌脉多无特殊改变。多见于轻型及早期的患者。治宜解毒化瘀,佐以扶正。药用: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青黛、土茯苓、山慈姑、莪术、川芎、赤芍、黄芪、当归等。

(二)热毒炽盛

症状以发热为主,无明显感染灶,伴有贫血、轻度出血、骨痛,或有肝脾肿大,苔黄、脉数或弦滑数。治宜清热解毒,佐以扶正。药用: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青黛、土茯苓、山豆根、石膏、知母、山栀、黄芪、当归、丹参等。

(三)热毒入血

症状以出血、发热为主,发热为轻、中度,齿龈、鼻、皮肤出血,甚至舌有血疮,或有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佐以扶正。药用:广角、生地、赤芍、丹皮、栀子、紫草、山豆根、白花蛇舌草、旱莲草、女贞子、黄芪等。

(四)瘀血痰核

以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为主,伴有贫血、出血、低热,舌有瘀点或有瘀斑,脉数。治宜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为主,佐以扶正。药用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莪术、夏枯草、山慈姑、黄药子、川贝母、生牡蛎、黄芪、鳖甲等。

(五)气血(阴)两虚

以贫血症状为主,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低热、手脚心热、自汗、盗汗,舌质淡,脉细数或洪大滑数。治以益气补血滋阴为主,佐以祛邪。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生地、熟地、天门冬、何首乌、龟板、浮小麦、土茯苓、半枝莲、龙葵等。

对症用药:白细胞过高,选用:龙胆草、贯众、马鞭草、忍冬藤、青黛、雄黄、寒水石。白细胞过低,选用:党参、女贞子、山茱萸肉、补骨脂、紫河车、鸡血藤、丹参、黄芪、何首乌。血小板过低,选用:黄精、玉竹、仙鹤草、柿树叶、景天、三七、卷柏、土大黄、花生仁衣。贫血重者,选用:黄芪、当归、熟地、紫河车、阿胶等。肝脾明显肿大,选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三棱、莪术、鳖甲、穿山甲、生牡蛎。淋巴结明显肿大,选用:夏枯草、黄药子、山慈姑、川贝母、海藻、昆布。

四、白血病并发症的治疗

(一)发热的治疗

外感或感染发热,在表者宜解,在气者宜清、宜泻,在营、血者宜清、宜凉。因本病正气多虚,故宜注意扶正。此外,可选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并应根据感染部位用药选方。感冒发热常用银翘散、桑菊饮。

口腔及咽部感染常用黄芩、山豆根、牛蒡子、马勃、桔梗、生甘草,方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三黄石膏汤。如扁桃体炎,成药可用六神丸或喉症丸,并用板蓝根、蒲公英各30g,煎汤含漱;如口腔霉菌感染,可选用玫瑰花、野蔷薇根或白鲜皮煎汤含漱,用珠黄散(珍珠加牛黄)、蒲黄研末外涂,或用艾叶油做口腔喷雾。

肺部感染主药有石膏、黄芩、鱼腥草、苇茎等,方可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泌尿系感染主药有知母、黄柏、栀子、瞿麦、萹蓄、车前草、滑石等,方用八正散、萆薢分清饮等。

肠道感染主药有黄芩、黄连、秦皮、白头翁、广木香、槟榔、马齿苋等,方可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

软组织感染主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败酱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赤芍、丹皮等,方可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局部可敷如意金黄散。

此外亦可用化毒散或如意金黄散,加马齿苋汁,调匀外敷。败血症主方用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并需注意扶正。

(二)出血的治疗

出血是急性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如皮肤、口腔、眼、鼻、泌尿系、胃肠道、脑的出血,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全身广泛性的出血。血热出血分虚热与实热。虚热引起者,出血缓起,量少,色淡红,每有低热、手脚心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实热引起者,出血骤起,量多、色鲜红,每有高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两者皆可清热、凉血止血。药用: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栀子、茜草、藕节、水牛角或犀角。虚热尚需加用滋阴药,实热尚宜加用清热泻火药。前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大补阴丸、茜根散,后者可用泻心汤、龙胆泻心汤、加味清胃散、十灰散等。

气虚出血缓起,连绵不断,量多少不定,色淡,下部出血居多,并有乏力、气短、面白、唇淡,或有形寒怕冷,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宜补气摄血。补气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黄精、大枣。结合止血药,方可用补中益气汤、黄土汤等。

瘀血出血渐起或骤起,出血广泛,血色紫黯,皮肤有紫黑色斑,或融合成片,胸骨压痛及骨痛明显,舌质紫黯。治宜活血化瘀。药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蒲黄、五灵脂、三七等。并予止血药同用,方用桃红四物汤、失笑散等加味。

上部出血宜引血下行,加用牛膝、降香、代赭石;下部出血宜固涩升提,加用升麻、柴胡、黑芥穗、煅龙牡等;出血期宜止血,血止后宜益气、补血、滋阴,做善后调理;血与气关系密切,止血时宜兼顾气,以免血虚气脱,继而亡阳。

(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治疗

随着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进展、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也有增加,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其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抽搐。多因邪毒泛滥,侵及厥阴,肝阳偏亢,上扰清窍。病情重笃,急则治标。治宜平肝降逆,药用:当归、白芍、天麻、钩藤、白蒺藜、代赭石、生石决明、石菖蒲、郁金、陈皮、竹茹、半夏。抽搐者用止痉散(全蝎、蜈蚣),昏迷者用安宫牛黄丸。

(四)口腔溃疡的治疗

白血病化疗期间,常出现口腔溃疡,多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药用:生地、玄参、麦冬、石膏、知母、栀子、牛膝等。因心火上炎者,用导赤散;因胃火上冲者,用清胃散或玉女煎,局部可涂锡类散、化腐生肌定痛散或养阴生肌散,并用五倍子、黄精、黄芩、板蓝根煎汤含漱。

附:秘验方介绍

止血汤

【组成】当归10g 川芎15g 赤芍8g 丹参15g 鸡血藤15g

【功效】止血活血,祛瘀、生新、抗癌。

【主治】用于白血病后皮肤、口腔、眼、鼻、泌尿系、胃肠道出血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本方上部出血宜加用牛膝、降香、代赭石;下部出血宜加用升麻、柴胡、黑芥穗、煅龙牡等。

【方解】当归补血活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鸡血藤活血、舒筋、养血。上药合用,共奏止血活血、祛瘀生新之功效。

【点评】止血汤为治疗白血病后合并出血的基本方,临床需根据症舌脉,辨明虚热与实热,瘀血与气虚,随证加减,方能事半功倍。

【验案】张某,男,23岁。1988年9月3日初诊。

患者同年6月因拔牙后出血不止往某市血液病研究所查骨髓象,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给予马利兰、异碘甲化疗。50天后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3.4×1012/L,白细胞1.2×109/L,血小板17×109/L,伴有反复感染后高热不退,腹胀纳呆,消瘦乏力,卧床不起,动则气短汗出,五心烦热,肝脾肿大,两胁疼痛,出血症状明显加重,尤以双下肢皮下血斑显著,多处求治无效。查舌质淡胖少苔,脉濡。停服西药化疗,改为支持疗法,加服中药。处方:当归10g,川芎15g,赤芍8g,丹参15g,鸡血藤15g,太子参20g,茯苓12g,炒白术12g,炙甘草10g,百合15g,南藕节15g,大枣4枚。服药30剂后,患者已能独自出入,同年10月16日查血,血红蛋白72g/L,红细胞3.0×1012/L,白细胞3.4×109/L,血小板4×109/L,高热退,仍有低热,腹胀,双下肢出血减少。原方加生地10g,白芍12g,再服60剂。1989年1月16日三诊: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出血症状明显减轻,可适当活动,纳增。血象亦继续回升,舌淡,脉略数。随访10个月,未见异常。

(李淑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