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邪毒分仔细,扶正祛邪调阴阳

蒲辅周

蒲辅周(1888—1975),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初习儒,后因经济原因而辍学,改从祖父习医,18岁时即悬壶应业。后又深入钻研《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著作。医术益精,名噪一时。后迁成都行医,并于1965年参加“同济施医药社”,施医发药济贫。于温病、妇科病证尤有研究。1956年,中医研究院甫成立,即应聘到该院任职,尝任该院副院长之职。曾以其医术挽救甚多温病,包括乙型脑炎等传染病患者。对若干内、妇科疑难杂症,亦颇有治验。其治病主张灵活辨证,反对泥古不化。其著作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法》《中医对几种传染病的辨证论治》等多种。曾任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

一、病因病机,不离“邪毒”

根据“白血病”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属中医学“虚劳”“热劳”“湿病”“瘀积”“痰核”“血证”之范畴。白血病所致的贫血属虚劳范畴;白血病所致的高热属热劳范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所致的脾大属瘕积范畴,白血病、血小板低下所致的皮肤紫癜、便血、尿血、鼻衄、齿衄属血证范畴。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急变期属急痨范畴,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颈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属痰核瘰疬范畴。本病属实证,即使病情表现有虚象,如贫血、心悸、气短、疲乏等,也是因病实致虚造成。因实致病,久病致虚。本病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男女;临床症状多有壮热、口臭等,故本病与中医的热证、实证、阳证的发病规律相似。因此,提出“邪气盛则实”为其本质,“精气夺而虚”为其发展的结果。

本病的发病原因为热毒或瘟毒,可概称之为“邪毒”。温热毒邪包括病毒、电离辐射、某些化学物质等。

1.病毒RNA肿瘤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近年从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分离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它是一种C型逆转录病毒。

2.电离辐射有确实证据可以肯定各种电离辐射条件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

3.化学因素有一些化学物和药品如二苯蒽、苯并芘等可在小白鼠中诱发白血病,在人类肯定能引起白血病的化学物有苯及甲苯等。

因温热毒邪乘虚而入,伤及气分,则出现大热、大汗、脉洪大之症,若正不胜邪,进而伤及营阴,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温热毒邪,迫血妄行,则出现多种出血证候,如鼻衄、紫斑等;温热毒邪,灼血为瘀,而出现皮肤紫斑,舌质红绛甚或紫暗等。瘀血形成可使血不循经而加重出血;可使气血运行滞涩,不通则痛则出现骨关节胀痛、压痛,气滞血瘀还可表现为腹中积块(肝脾肿大而坚硬);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加之出血则血去伤气,日久则出现血虚,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贫血等症。温热毒邪,炼液为痰,痰瘀互结,而出现两胁癥积、颈部痰核等症。气血两虚日久可致阴阳两虚,进而发展为阴阳两竭即全身衰竭。温热毒邪深伏骨髓,虽能消灼人体精血,但通过人体正气的调节,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不至发病。若瘟毒渐盛,超越了人体正气的调节能力,白血病便因之而作。白血病为热郁骨髓由里外发,热毒迫血妄行则见斑疹与各种出血证,热毒蕴结骨髓故常骨关节痛。其病理变化为热结、耗血、动血停瘀并存,涉及髓、血、营、气、卫5个层次,病情错综复杂,非一般温病可比。故急性白血病热毒为本,体虚为标,本病是实证,因病致虚,到后期多为虚实夹杂。

二、辨证论治,紧抓扶正祛邪调阴阳

1.扶正祛邪,权衡比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以正气亏虚为本。邪毒内蕴为标,既有高热、出血等温毒炽盛之征,又有乏力、纳差等正气亏虚之象,治疗时若一味攻邪则更伤正气,而单纯扶正又易恋邪,因而采用扶正兼顾祛邪的治疗原则更为合理。扶正当以补养气血、调整阴阳为主,祛邪应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要。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补益药物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清热解毒药物可抑制癌细胞增殖。正邪同治要掌握恰当的比例和合适的时机,使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急性感染时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急性出血期主张化瘀解毒、宁络止血,但勿过用寒凉,以防损伤脾胃。

2.养阴温阳,增效减毒白血病患者原本体虚,加之邪毒伤正,容易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表现为乏力、低热、口干、瘀斑、出血等症状,临床治疗当以养阴温阳为法,尤其是接受化疗的患者,更需运用扶正中药保其元气,固其本元,以防虚极之变。急性白血病以气阴亏虚、热毒炽盛证居多。血属阴,养血与滋阴异法而同效,故临床可以补益气阴或益气养血佐以清热法为治,“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补气培中,以气生血,更易达到滋阴养血之目的。

3.调理脏腑,补虚为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是生命的本原。所以,补益脾肾在虚劳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对于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纳呆、便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干唇燥等脾肾气血亏虚症状的白血病患者,多运用补脾益肾、益气养血法治之,每获良效。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针对白血病患者在化疗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合理运用中药减轻症状,对于恢复患者体力、保护正气、改善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胃阴复则气降能食,胃气上逆则呕吐不进水谷、气血生化乏源,且频繁呕吐必然伤阴,所以治疗当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附:秘验方介绍

参芪杀白汤

【组成】党参15g 黄芪20g 沙参15g 生地12g 天冬15g 地骨皮20g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30g 黄药子10g 当归10g 枸杞子10g 甘草6g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邪毒内蕴、气阴两虚的白血病患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若食少纳呆加焦三仙;衄血或紫癜加仙鹤草、侧柏炭。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当归补气养血;天冬、沙参、生地、地骨皮滋阴、清热、凉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药子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众药合用以达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功。

【点评】本方以补气与滋阴并重,兼以清热解毒为组方原则,对于气阴两虚型白血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李某,女,86岁。1970年3月4日初次就诊。

主诉:乏力半年。现病史:在当地诊为急性白血病,目前羟基脲1片/日,WBC24.45×109/L,Hb9.9g/L,RBC3.3×1012/L,血小板8.2万。食欲差,脘部发堵,全身乏力,打呃不出,咽部有异物感,口发干,勉强喝水,皮肤起疹,紫色,盗汗,大便日1行,小便泡沫多,舌质红,苔净,脉细滑躁动,右脉芤滑。神清,精神弱,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1次/分,律齐,杂音(-),腹软,双下肢不肿。中医诊断:虚劳;证候:邪毒内蕴、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健脾和胃。处方:党参15g、黄芪20g、沙参15g,生地12g,天冬15g,地骨皮20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黄药子10g,当归10g,枸杞子10g,甘草6g,焦三仙10g。水煎服。1个月后复诊,身热,腹部发热,体温正常,口干,夜常思水,腹中堵闷,苔薄灰,脉左细滑尺弱。前方加大腹皮12g,山茱萸10g,14剂水煎服。后再次复诊,饮食、二便正常,病情稳定。

(张 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