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辨病扶正抗癌,融通中西精专用药

陆德铭

陆德铭,男,浙江平湖人,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任外科医师、副院长,上海奉贤齐贤公社卫生院院长。还先后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临床一所乳房病研究室主任、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杂志》主编。曾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实用中医乳房病学》《关节痛》《中医外科诊疗图谱》《实用中医外科临床手册》,参加编写《实用中医外科学》等专著。科技成果有《浆细胞性乳腺炎瘘管期的中医治疗》,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6年重大科技成果甲等奖,《调和冲任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发病之本正虚毒滞

乳腺癌发生与正气不足,邪毒留滞有关。肝肾不足,或肾气不充,天癸涸竭,气虚血弱,冲任二脉空虚,故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相互搏结于乳房而生癌瘤。也有部分患者因饮食不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冲任失调,气血痰瘀凝滞于乳络而为乳癖,日久瘤化而癌变。乳腺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气阴、气血亏虚;复因化疗、放疗,更加耗竭阴液。故乳腺癌的发生,是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的过程,其病本虚而标实,其中,冲任失调、痰毒瘀结又是其常见的基本病机。在临床上,术前患者多见肝郁气滞;而术后患者多伴气阴两虚。

对于乳腺癌转移、复发的认识,影响癌瘤复发走窜的因素很多,与病灶局部或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其基本因素是残存癌毒,残存癌毒即中医之谓“伏邪”“余毒”。乳腺癌患者虽经手术治疗,癌毒祛之八九,但体内仍有残留之“余毒”。由于癌毒具有性质隐缓、毒性猛烈、易于扩散、易耗正气、易致痰瘀凝滞等特点,所以其易于沿络脉、经脉或随气血旁窜他处发生转移。而“余毒”强弱又是其能否旁窜他处的决定性因素,余毒之性,有轻有重,余毒轻,则正能胜邪,余毒不外窜;余毒盛,则正不胜邪,余毒旁窜于脏腑经络而成转移病灶。

此外,手术后的多种因素,如七情内伤、过劳(包括劳神、体劳、房劳过度)以及治疗时攻伐太过等,可以进一步导致患者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亏虚,外抗和内固癌毒的能力下降,也会引起癌毒的走窜扩散,在机体某部最虚之处或适宜生长部位发生转移。正如《医宗必读》中云:“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由此可见,余毒未尽是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的关键因素,而正气内虚是其内在的根本原因。

二、治疗大法扶正祛邪

对于乳腺癌的治疗,要重视早期诊断及早期的综合治疗。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以手术为先,术后选择放疗、化疗,再配合中药,不仅能够增强患者的体质,对放、化疗也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同时,还能一定程度减少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而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中药治疗也能延缓甚至阻止病程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

在临证中,主张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又以扶正培本为主,祛邪抗癌为辅。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扶正,只有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使内环境达到稳定,才能做到所谓的“正气内守”。同时,更应认识到患者“余毒”尚在,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病理组织学分化较差、腋淋巴结转移较多等不良预后指征的患者,主张“祛邪务尽”,务求廓清余毒以达“祛邪以扶正”之目的。

所以,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贯穿其治疗乳腺癌的始终。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由于大病、久病、手术而致气血、气阴亏虚,临证应侧重扶正培本,以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同时又为祛邪抗癌创造必要条件。“益气养阴,调摄冲任,散结解毒”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治疗大法。根据经验,晚期乳腺癌及术后3年内的患者,其治疗原则应扶正与祛邪并重;乳腺癌术后3~5年的患者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而术后超过5年者应加强扶正培本。

三、融通中西精专用药

既考虑中医的理法方药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力争一药多用。用药如用兵,宜精不宜多,药多味杂可妨碍脾胃运化,且可破伐正气。故临证常以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生地、天花粉、枸杞子、玄参等滋阴生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蛇六谷、莪术、石见穿、丹参、露蜂房、牡蛎等祛邪抗癌。另外,据祖国医学“肾主骨”“骨生髓”“髓养血”理论,常以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等补肾生血,维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白术、生地等扶正培本之品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内分泌调节、抑瘤、抗转移作用等;莪术、石见穿等活血化疲之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改善肿瘤患者“高凝”状态,降低血小板凝集性,防止放射性肺纤维化,并有一定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及消炎作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热解毒之品有直接抗癌作用,并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及有消炎作用;而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等有直接抗癌作用,并可促进骨髓造血功能、升高外周血象,调节内分泌,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临床中将这些有实验基础的扶正培本之品与抗癌药物列为一伍,齐奏扶正抗癌之力,同时药物用量的轻重,也至关重要。根据经验,乳腺癌及其术后患者,大病、久病或手术,正气大虚,邪实亦盛,处方用药量轻,虽补则无力扶正,欲攻而难达病所。故有些药物必以超量方能奏效。如黄芪、党参、莪术、石见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常各用30~60g,露蜂房一味,虽言其甘平有毒,亦常超量使用12g,然白术、玄参、陈皮等则以常量9~12g处之,以去为度。

四、清心静养生活调摄

《外科正宗》指出,乳腺癌的发生是由于“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虑不得”所致,并认为患者应“清心静养,无挂无碍,服药调理”。不良情绪,常造成忧思伤脾,食纳不馨,后天失养;惊恐伤肾,精元不固,先天失衡。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阴阳失衡,则气血逆乱事实,脏腑功能失调;脾为后天之本,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亏血弱。因此,不良情绪导致脾肾虚弱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御手术后遗留癌细胞的侵袭,往往发生转移。曾言“情志致病,亦可愈病”。强调应通过细察患者病情,记忆其姓名,及时有效地处理其最关注的病痛等手段,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严重转移病例,主张采取适当的保护性隐瞒措施,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以增强其抗病的信心。对于焦虑、抑郁导致的失眠患者,可以仿效《金匮要略》脏燥、百合病的治疗,药用百合、知母、甘草、淮小麦、大枣等,配合健脾、益肾之品,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1.扶正止痛汤

【组成】生黄芪30g 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南沙参15g 枸杞子15g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 淫羊藿15g 石见穿30g 蜂房12g 莪术30g 鹿角片12g 海藻30g 蛇六谷(先煎)60g 怀牛膝30g 补骨脂30g 煅牡蛎(先煎)30g 煅龙骨(先煎)30g 徐长卿30g 乳香10g 片姜黄30g 半枝莲30g 延胡索30g

【功效】益气养阴,温阳、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乳腺癌术后正不胜邪,邪毒窜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水肿加王不留行子、三棱、泽兰;口干咽燥加川石斛、天麦冬;潮热汗出加知母、当归、黄柏;对侧乳腺小叶增生加海藻、桃仁、鹿角片;药物性肝损伤加垂盆草、平地木、片姜黄、田基黄;子宫内膜增厚者加益母草、当归、水蛭;放射性肺炎咳嗽者加黄芩、浙贝母、玄参、川石斛;处于放、化疗中呕恶不止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陈皮。

【方解】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顾护后天;南沙参、枸杞子等滋阴生津;淫羊藿、肉苁蓉、鹿角片、巴戟天、怀牛膝、补骨脂等温阳益肾,调摄冲任;半枝莲、石见穿等清热解毒;莪术、海藻、蛇六谷、蜂房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片姜黄、延胡索、乳香行气止痛。牡蛎软坚散结,徐长卿镇痛,龙骨养精神安五脏。

【点评】“冲任不能独行经”,受盛于肝、肾、脾胃之经。肾主先天之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注于冲任而主乎天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阳明气血皆注于冲任。故本方用药,扶正主在健脾补肾,祛邪重在散结、化痰、活血;扶正须顾及气血、阴阳、脾肾二脏,祛邪又不可伤及正气。

2.陆氏防癌转移汤

【组成】生黄芪30g 党参12g 白术9g 仙灵脾30g 肉苁蓉12g 山萸肉9g 天冬12g 天花粉15g 枸杞子12g 女贞子15g 南沙参15g 白花蛇舌草30g蛇莓30g 莪术30g 山慈姑15g 蛇六谷30g 石上柏30g 龙葵30g 半枝莲30g蜂房12g 海藻30g

【功效】扶正祛邪、解毒散结。

【主治】用于预防乳腺癌复发转移及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连服1个月。

【加减】局部皮肤、胸壁、淋巴结转移者,多因痰、瘀、毒胶结而成,常重用活血解毒之品,并加皂刺、海藻、浙贝母、夏枯草等化痰、软坚、消肿;肺及胸膜转移,出现咳嗽、气短、胸闷,伴胸腔积液,常用三子养亲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药如葶苈子、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龙葵等泻肺利水、肃肺平喘;出现咳嗽、咯血,用百合固金汤(药用:百合、鱼腥草、仙鹤草、地榆、侧柏叶等)养阴润肺、凉血解毒;肝转移,出现纳呆、呕吐、黄疸,用茵陈蒿汤(药用:茵陈、虎杖、大黄、柴胡、垂盆草等)清肝利湿;脑转移,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抽搐,用羚羊钩藤饮(药用:羚羊角、钩藤、川芎等)育阴潜阳;骨转移,出现持续性剧痛且渐加重,行走不便、翻身困难、局部压痛甚,或伴病理性骨折,多因癌肿日久,邪毒客居已深,正气大衰,气血虚弱,无以荣养经脉,不荣则痛;或邪毒内蕴,瘀毒蕴结,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临证常重用淫羊藿、巴戟肉、补骨脂、山茱萸、骨碎补、杜仲、续断、狗脊等补肾壮骨止痛,并可引经报使,助药直达病所;蒲黄、五灵脂、水蛭、蜈蚣、全蝎、壁虎、延胡索、香附、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半枝莲、蜀羊泉、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止痛;磁石、珍珠母等重镇安神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并常选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止痛作用的乳香、没药、细辛、徐长卿、桂枝、延胡索、蜈蚣、全蝎、马钱子等。

【方解】生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等益气健脾,顾护后天;南沙参滋阴生津;肉苁蓉、山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滋补肝肾;用白花蛇舌草、蛇莓、莪术、山慈姑、蛇六谷、石上柏、龙葵、蜂房、海藻以解毒抗肿瘤。全方共奏扶正祛邪、解毒抗癌之功效。

【点评】乳腺癌复发转移之治疗应着重于治本。强调“养正积自除”,主张“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扶正可祛邪、抑邪、防邪,因此,扶正固本为防止复发转移的主要方法。扶正时尤重脾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所藏之处。若脾肾不足,则先后天平衡失调,致使正气内虚,最易致癌复发转移。

【验案】陆某,女,48岁。1991年3月4日初诊。

患者左乳乳腺癌术后5月余。患者1990年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导管癌。化疗3次后,白细胞为2.6×109/L,经用鲨肝醇、利血生等无效而中断化疗。刻下患者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烦热食少,口干咽燥,夜寐不安,脉细数无力,苔薄质红中有裂纹。证属术后气阴两亏、心肾不宁。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佐以解毒。药用:生黄芪、党参各30g,白术、莪术、生地各12g,天花粉30g,枸杞子12g,何首乌15g,莪术、半枝莲各30g,露蜂房、合欢皮各12g,夜交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病情如前,精神较振,苔薄质红,脉细数,原方继服。

三诊:白细胞4.0×109/L,精神佳,面色红润,夜寐安,苔薄白,脉濡细。原方减合欢皮、夜交藤继服后,症情稳定,白细胞维持在3.5×109/L以上而继续化疗,目前无不适,继用中药调治。

(杨丽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