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肾培正固本,医食同源心药并举
林 毅
林毅,女,主任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导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外科学会顾问,两次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十一五”期间乳腺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研制消癖口服液等系列乳腺病制剂14种。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乳腺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乳腺炎性疾病、增生性疾病及良恶性肿瘤等乳腺疑难疾病。
一、脏腑亏虚,本虚标实
乳房为阳明胃经所司,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癖滞;脾伤则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寮互结于乳所致;六淫外侵、邪毒留滞也是发病重要因素。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乳腺癌发病的根本原因;而继发气滞、痰凝、血瘀等邪毒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条件;其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因实而虚、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过程。乳腺癌患者始终以正气亏虚为本,以气滞、血瘀、痰凝、邪毒内蕴为标,其中又以痰瘀互结为发病主要机制。
二、病证兼顾,分期论治
中医药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参与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阶段,重点在于中医药参与乳腺癌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及巩固期的治疗。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预防复发转移是中医治疗的主要目标,强调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应遵循“识病为本,辨证为用,病证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乳腺癌不同阶段,患者病机、证候各有其鲜明的特性,提出了乳腺癌分期辨证的初步理论,确立了乳腺癌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及巩固期的分期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一)围手术期
围手术期是指从入院至手术后第一次化疗的时间。此期根据手术偏于耗气伤血、在脏则易伤脾胃的病机特点辨证分型。术前主要包括:肝郁痰凝证、痰癖互结证、冲任失调证、正虚毒炽证;而术后多为脾胃不和证、气血(阴)两虚证。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手术及麻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围化疗期
围化疗期是指第一周期化疗开始至最后化疗周期结束后1个月的时间。根据化疗药毒偏于耗气,在脏易伤肝、脾、肾、心的特点,辨证多为脾胃不和证、气血(阴)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治疗目的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及胃肠功能紊乱等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确保化疗如期按量完成。
(三)围放疗期
围放疗期是指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1周的时间。病机特点为放疗偏于火毒伤阴,在脏则易伤肺,易致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咽炎等。辨证多为气阴两虚证、阴津亏虚证、阴虚火毒证。治疗目的是减少放疗毒副作用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四)巩固期(康复期)
巩固期(康复期)是指术后放、化疗结束1个月后开始以后的5年期间。受体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易致冲任失调,辨证多为气血(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冲任失调证等。受体阴性者辨证多为气血(阴)两虚证、脾肾两虚证、脾胃不和证等。治疗目的是预防复发转移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健脾补肾,培正固本
乳腺癌复发转移之病机乃正气亏虚、余毒未清。正气亏虚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先决条件,而癌毒蛰伏是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血瘀为复发转移的重要条件。正气亏虚首当责之先天肾气不足及后天脾(胃)失养。肾主藏精,藏五脏六腑之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和调五脏而生血。
因此,先天禀赋不足复加后天失养易致癌瘤复发转移。此外,乳腺癌患者经手术、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的同时,亦耗伤气血,损伤脏腑,使脏腑更虚、功能减退,复发转移的病机即是正气不足,余毒未清,正不抑邪,病邪由浅入深而变生百端。
乳腺癌发生发展是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的病理过程。治疗重在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强调扶正以祛邪、祛邪不伤正,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达到“养正积自消”之目的。脾肾本脏不足直接影响相关脏腑,气血虚衰必终累及脾肾,故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培补脾肾为重要治则,或益气健脾为主,或滋阴补肾(温阳补)为主,或脾肾双补。益气健脾常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为主,选用黄芪、太子参(或党参)、山药、茯苓、白术、红枣、莲子、陈皮等补益后天,使气血生化有源;滋阴补肾常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为主,选用女贞子、旱莲草、山药、茯苓、枸杞子、泽泻、桑葚、生地黄、熟地黄等,补而不腻;温阳补肾每以二仙汤为主,选用淫羊藿、仙茅、当归、知母、黄柏、熟地黄、肉苁蓉、何首乌、女贞子等温肾助阳,固摄先天。正气得固,正胜邪退,能预防与抑制癌瘤的复发转移。
癌毒之邪具有易四行旁窜、易耗散正气的特性,易乘虚鸱张而使余薪复燃。乳腺癌患者自始至终表现为正气为癌毒所消耗的过程,不断加重正虚,致抗邪与内稳能力下降,癌毒扩散,疾病进展,最终多处转移。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因此,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不可忽视祛邪,合理选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法。常用三七、莪术、穿山甲、王不留行、桃仁、五灵脂、水蛭、土鳖虫活血化瘀;山慈姑、浙贝母、牡蛎、海蛤壳、皂角刺、昆布软坚散结;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鱼腥草、重楼、蒲公英、冬凌草、山豆根、金荞麦等清热解毒。应慎用以毒攻毒,不主张一味攻伐,尤其对晚期乳腺癌正气虚弱者慎用虫类搜剔等药,祛邪为辅,谨守“养正积自消,祛邪助瘤除”之原则。
四、受体阳性补肾为主,受体阴性重在健脾
乳腺癌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巩固期重要治法,其疗效与患者受体状况密切相关,受体阳性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而对受体阴性者,因对内分泌治疗反应率不足10%,故不适宜内分泌治疗。受体阳性者接受内分泌治疗,临床多见“肾虚、冲任失调”证候,而补肾药具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因此,治疗此类患者以健脾补肾同时,尤以补先天益肾精为要。受体阴性患者除Her2过表达外,在巩固期是现代医学治疗的盲区,其预后较受体阳性者差。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重要的治疗途径。患者症见面黄体倦,少气懒言,自汗,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口淡或口咸,便溏尿频;或偏于阴虚者则见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或偏于阳虚者出现畏寒肢冷,舌淡暗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或沉迟等。病机属脾肾两虚尤以脾虚为重,治以补益脾肾为法,补后天以养先天。健脾包括健脾益气、健脾和胃、健脾祛湿等;补肾包括滋阴补肾、填精固肾及温阳补肾等。常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归脾汤、平胃散、三仁汤等,健脾益气为主;配伍淫羊藿、仙茅、肉苁蓉、何首乌、桑葚、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黄精等;佐加焦三仙、砂仁等健运脾胃,补而不腻。
五、倡导医食同源并治重视心药并举
一直把“药食同源,药食同用”作为预防与治疗疾病的重要观点。倡导古贤“医食同源”之说,非常注重癌症治疗中的饮食调养,认为对于乳腺癌等恶性肿瘤,合理适宜的饮食能增加人体的营养,提高抗癌药物的效果。乳腺癌形成之后,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加之忧思伤脾,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特别是经手术或放疗、化疗后元气大伤,气阴两亏,宜清淡且易消化的补益食物。
属清补的食物主要有山药、莲子、百合、甲鱼、鸭蛋、牛乳、薏苡仁等。属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鸡肉、鸽肉、鳝鱼、海参、桂圆、荔枝、糯米等。食用真菌猴头菇、香菇、银耳等营养丰富,特别是蘑菇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许多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均宜于乳腺癌患者食用。精神在抗病方面起重要作用。重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调护,经常召开乳腺癌病友会鼓励患者互相交流接受治疗的心得体会,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排除不良的刺激与干扰,正确面对疾病的变化,树立生活的信心。并提倡从事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因运功能减少妇女体内的雌激素,而雌激素能刺激乳腺细胞增长,并增加乳房组织癌变的可能。
六、晚期乳腺癌辨治
从患者全身情况及局部表现分清虚实,明辨标本,确立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始终将扶正固本放在首位,扶正中又以健脾补肾为重中之重。祛邪重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与软坚散结,在扶正的基础上精选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有效的抗癌中药,抑制癌毒,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达到人瘤共存之目的。
(一)骨转移者
多因肝郁肾虚、气滞血瘀、癌毒结于筋骨,常用六味地黄汤合三骨汤补益肝肾、填精壮骨、活血止痛、抗癌解毒。处方: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山茱萸、生地黄、补骨脂、透骨草、骨碎补、续断、杜仲、白花蛇舌草。若骨痛难眠者加郁金、延胡索、五灵脂、僵蚕。
(二)肺及胸膜转移者
系脾气虚弱、土不生金、阴虚肺燥所致,治以益气健脾、滋润肺阴、抗癌解毒,常用四君子汤合百合固金汤加减。处方:山药、白术、茯苓、太子参、百合、沙参、麦冬、鱼腥草、金荞麦、白花蛇舌草、浙贝母、仙鹤草。若伴胸腔积液者,乃肺肾两虚、痰饮聚胸,治以健脾补肾、消痰化饮、泻肺利水,选用贞茂合剂伍葶苈大枣泻肺汤。处方:黄芪、党参、女贞子、山药、茯苓、白术、红枣、葶苈子、金荞麦、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川贝母等。应充分认识肺转移的发生与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温煦的失司有关,治疗时应酌情考虑。而顾护脾胃更是不可疏忽,培土生金,重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以治本。
(三)肝转移者
病位在脾,“虚、瘀、毒”是基本病机,气机不利、脾肾亏虚、瘀毒内结互为因果,出现面目俱黄、胁痛腹胀、纳少、大便秘结或溏泄,伴腹水及恶液质等。治疗肝转移强调扶正为主,采用益气健脾、补益肝肾法。以疼痛为主者,多属肝肾亏虚、瘀毒内结,治宜滋水涵木、补益肝肾、化瘀止痛为法,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药用女贞子、桑葚、菟丝子、白芍、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五灵脂、莪术;身目黄疸为主者,多属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治以培土抑木、益气健脾、清利湿热、抗癌解毒,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砂仁、郁金、茵陈、白花蛇舌草、栀子、大黄、徐长卿等。
(四)脑转移
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神昏抽搐,甚至昏迷者,多系肝阴亏虚、肾虚髓空、清阳受扰,常用羚羊钩藤饮加减。药用羚羊角、钩藤、僵蚕、石决明、川芎、生地黄、天麻、石菖蒲、珍珠母、姜竹茹、白花蛇舌草等。抽搐明显者选用全蝎、蜈蚣、地龙,研末分包服用,以疏肝通络解痉;气虚痰壅者,选用西洋参、郁金、莱菔子益气解郁化痰;热毒内盛者,加葛根、黄连清热解毒。
附:秘验方介绍
调气攻坚汤
【组成】柴胡10g 黄芩15g 党参10g 夏枯草15g 牡蛎10g 栝楼10g陈皮25g 白芍15g 生地黄10g 山茱萸20g 山药10g 茯苓10g 白术15g
【功效】疏肝活络、软坚散结。
【主治】乳腺癌。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每日服两次。
【加减】随证加减。
【方解】柴胡、黄芩疏肝活络,党参、白芍益气补血,栝楼、陈皮化痰通络,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茯苓、白术健运脾气。
【点评】乳腺癌为脾肾本脏不足直接影响相关脏腑,气血虚衰必终累及脾肾,故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培补脾肾为重要治则,或益气健脾为主,或滋阴补肾(温阳补肾)为主,或脾肾双补。
【验案】叶某,47岁。
于2001年5月16日在广东省某医院乳腺科行左乳腺癌标准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左乳浸润性导管癌,中度恶性,分化一般,腋下淋巴结可见癌的转移(1/18),胸肌间淋巴结可见癌转移(1/1),ER(-),PR(-),CerbB2(+)。术后完成6次CTF方案化疗。患者于术后,定期在门诊就诊。2001年11月,中药以健脾补肾、益气补血为法,予以口服中成药复康灵(由生黄芪、茯苓、白术、太子参、怀山药、肉苁蓉、山茱萸、女贞子、制首乌、莪术、半枝莲、薏苡仁等组成),汤剂:太子参30g,怀山药15g,茯苓15g,白术15g,黄芪20g,鸡血藤30g,女贞子15g,黄精15g,桑葚子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丹参15g;配合龟鹿二仙丹(生龟板50g,鹿角胶15g,阿胶15g,枸杞子15g,沙参30g,西洋参15g)治疗。
服药一个月后再诊,中药以健脾益肾为法,予以汤剂:黄芪30g,党参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怀山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为底方进行加减:阴虚可加桑葚子15g,太子参30g,天冬30g;血虚加鸡血藤30g,黄精15g。间断服药至2004年6月。患者每半年进行全面全身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妇科B超、肝B超、锁骨上下窝彩超、右侧乳房及右侧淋巴结彩超、CA153.TPA、AFP、CEA等;每年复查右乳钼靶、全身骨ECT。历次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未发现转移及复发征象,生活质量良好。
(李淑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