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癌诊治经验谈

顾乃强

顾乃强(1938—),男。出生于中医世家,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顾氏行医30多年,善于总结临床经验,进行科研探索,“乳癖灵床与实验研究”课题已获准为上海市卫生局1998—1999年度中医药科研基金项目。顾氏勤于笔耕,主编医著尚有:《乳房百问》和《外科医话趣录》;参与协编《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专著10部,撰写论文30余篇。

在乳腺增生病中医谓之乳癖,的诊治上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精萃,根据乳癖的证型特点提出论治乳癖的学术观点有:治癖先治肝,气调癖自平;冲任病之本,治癖调冲任;癖由痰瘀凝,散结重化瘀;乳衄肝火盛,火旺血离经。以上几点学术观点对乳癖的论治、立法用药具有十分实用的指导意义,取得了较好疗效。

一、重视触诊,紧扣“皮核相亲”特征

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是正确辨证论治的基础,随着各种现代科学辅助检查技术的相继出现,临床医师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忽视临床触诊的现象每多存在。在临床上应十分重视乳房的临床触诊,认为乳房肿块不论大小,凡肿块坚实、表面高凸不平、有“皮核相亲”特征,即使辅助检查阴性者,仍须认真对待,不得贻误,应尽早做病理活检,争取明确诊断。

二、单纯性乳癌注重疏肝解郁,配合心理调摄

《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总结,乳癌由无形之气郁与有形之痰浊相互交凝,经络痞涩,日积月累,结滞乳中而成。因此治疗上要十分注重疏肝理气、解郁化痰,常用药有柴胡、青皮、香附、八月札、枳壳、乌药、茯苓、远志等。同时十分强调心理调摄,两者结合对延长乳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炎性乳腺癌重用清热解毒

重视八纲辨证,认为外科之证首辨阴阳,乳房肿块寒热虚实之辨更为重要。炎性乳腺癌之肿结非寒而凝,乃肝火瘀毒互结。因此切不可沿用治疗流痰阴寒之温经散寒法及阳和汤之类的方药治疗,应清热解毒为主,故以活血化瘀、软坚化痰。常用药有白花蛇舌草、鹿衔草、凤尾草、露蜂房、草河车、蛇六谷、蒲公英、半枝莲、山慈姑、夏枯草、土贝母、土茯苓、桃仁、赤芍、三棱、莪术等。

四、晚期乳癌重视扶正固本,扶助脾胃

晚期乳癌,正虚体衰,癌瘤扩散,在立法用药上始终把扶正固本放在首位,既不强求术后的化疗次数,还屡屡告诫要慎用攻邪药物,切勿犯虚虚之戒。《东医宝鉴》:“不必治癌,补其阴阳气血,自可带病延年。”常用益气健脾药物,如生晒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药、大枣、炙甘草,养阴生津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南北沙参、石斛、天花粉、百合、鳖甲、茅芦根,益精养血药物,如当归、熟地、何首乌、枸杞子、鸡血藤、龙眼肉、阿胶等。

五、治癖先治肝,气调癖自平

乳癖结块随月经周期和喜怒而消长,伴胸胁胀满、性情抑郁、忧思多虑、气虚血少等兼证。乳癖发于胸胁乃足厥阴肝经之循行之地,肝气结于乳络则结块胀痛,肝失疏泄则胸闷胁痛,气逆于下则少腹胀痛,肝气失于调达,任脉通畅不利,任主胞胎,胞宫受累则不孕。

上述见证,均与肝木不和有关,因此,在论治中首重疏肝理气,此是论治各型乳癖的核心。对近代外科医家余听鸿提出的治乳不出一个“气”字的论点十分赞同,是治疗各种乳病总治则的高度概括。故论治乳癖离不开调达气机。“治癖先治肝,气调癖自平”的学术观点在论治乳癖中是十分重要的。

六、冲任病之本益肾调冲任

乳癖之症,虽发于外而实根于内,肾主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是乳癖发病之本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十分重视温补肝肾,调摄冲任。乳癖发于青年女子者,每多见有月经提前,月经量少,色淡等证候,这些是症乃先天肾气不足,天癸未充,胞宫、乳房同时受累之故。见于中年妇女者,每多出现经期紊乱,经前乳痛,经量少而淋漓不尽,腰膝酸软等症,这是由于后天肾气虚衰,下不能充实胞宫,上不能滋养乳房经络,肾气冲任俱衰。冲为血海,肾虚不能温濡冲任,冲脉失司,故月经淋漓不尽,任脉虚衰不能滋养乳络则结块胀痛。在乳癖论治中,凡见肾虚证候,常取用仙茅、淫羊藿、肉苁蓉、锁阳等温补肝肾、调摄冲任之品。并主张服用鹿角粉血肉有情之品,温补肝肾,调摄冲任,从治本着手。

七、癖由痰瘀凝,散癖重化瘀

乳腺纤维腺瘤,其症见肿块按之有形,质地坚实,常伴经前乳胀,经行腹痛,均属于血瘀之证。多由肝脾两伤,肝郁气滞,肝木克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留阻经络而成。肝脾虽伤,但无虚损见证。因此,取用急则治标,佐以养血健脾,重用化瘀散结、软坚化痰为主,意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着重治标,既注意到肾气虚衰,肝郁气滞在本症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又抓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块的积极作用。如见多发者,手术效果多不满意,遵循“坚者削之”的治则。常用桃红四物汤合三棱、莪术、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对肿块坚实经久不消尚佐用虫类药物。药用:蜈蚣、全蝎、大黄蟅虫丸等,搜剔深达经络之中的瘀结。痰瘀二者常互结为患,因此,化瘀中必参合化痰软坚,故在上方中常用土贝母、土茯苓、夏枯草、生牡蛎、山慈姑等。

八、乳衄肝火盛,火盛血离经

乳癖中的囊性乳腺增生病或伴导管扩张,管内乳头状瘤者可以出现浆液性或血性的乳头溢液。由于囊性增生病属于癌前期病变,有癌变倾向,所以,这类乳腺增生病不能等闲视之,及时做乳腺导管造影及钼靶摄片,排除导管内乳头状癌是十分必要的。

乳衄多由肝阴不足,水不涵木,木火亢盛,肝火迫血妄行,血不行经而来。在治法用药上,既主张采用清肝泻火,养阴清热的方药,同时结合辨病,又常用半枝莲、蚤休、山慈姑等清热解毒,抗癌防癌。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芪参归精汤

【组成】黄芪30g 党参30g 当归20g 黄精15g 枸杞子15g 白术15g谷芽10g 茯苓15g 白花蛇舌草15g 鹿衔草10g 砂仁10g 大枣6枚 陈皮10g 鳖甲 先煎)15g

【功效】扶正固本、益气健脾。

【主治】主治乳腺癌,症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动则气短,食欲不振,夜寐不实,时有心慌,舌质淡,有紫气,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细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两次服用。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当归、白术、茯苓益气补血,陈皮、砂仁、谷芽健运脾胃,白花蛇舌草、鹿衔草化瘀解毒,黄精、枸杞子补肾填精,鳖甲软坚散结。

【点评】病患晚期乳癌,高龄体衰更不耐化疗,乳癌晚期并非无毒可泻,而是正大虚,无力祛邪,扶正固本、补养气血、益气健脾,对本病有积极治疗作用。

【验案】黄某,女,36岁。1991年6月初诊。

主诉两乳房结块、经前胀痛已有3~4年,外院中西医做小叶增生病论治。今年6月慕名前来就诊。经检查,病者双侧乳房外上象限虽可扪及片状增生乳腺组织,但在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质坚有棱角肿块,推之可动,皮核有粘连,肿块0.8cm×0.8cm×1cm。由于肿块位置较高,在外上象限近乳腺尾部,不易置于摄片中,因此作B超检查,证实为肿块。在规劝下,病者同意做肿块病理活检,结果提示为乳腺癌。后做根治手术,腋下淋巴均未见转移。术后8次化疗。就诊时症见:面色不华,倦怠乏力,夜寐不安,动则气短,食欲不振,夜寐不实,时有心慌,舌质淡,有紫气,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细弱。给予中药汤剂以扶正固本、益气健脾治疗。方药如下:黄芪30g、党参30g、当归20g、黄精15g、枸杞子15g,白术15g,谷芽1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鹿衔草10g,淮山药15g,炒苡仁30g,蒲公英15g,三棱10g,莪术10g。随访治疗4年余,正常生活和工作,未见转移和复发。

(马 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