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治疗乳腺癌
唐汉钧
唐汉钧,男,汉族,1938年生,上海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首席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学术顾问,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学术带头人,学术顾问,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兼上海市中医乳房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委员,中华中医外科学会常委,上海市中医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唐教授内科功底深厚,外科诸法精通。崇尚“治病必求其本”的学术思想,治本尤重脾肾,祛邪则善用清热解毒、和营活血、化痰软坚、祛瘀消肿等法。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外病内治,内外结合。善治中医外科诸疾,对痈疽疮疡、乳腺病、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肛门痔瘘、糖尿病足部感染及坏疽、下肢慢性溃疡等各病种均有涉足,尤其对淋巴结肿块、术后创口不愈形成窦瘘、乳腺癌术后调治及外科疑难杂症等,均有精深、丰富的治疗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30余部。
对于乳腺癌,古今之辨证有异,古之乳疾多未手术,有岩肿实体,须功邪解毒为主,而现今乳腺癌均多手术,故其证转移为正虚邪滞。因此古代重视乳岩之辨证,现代应重视乳腺癌术后之辨证;乳腺癌术后乃虚实挟杂之疾,整体属虚,局部属实,“扶正祛邪”是治疗大法,“扶正”应以益气健脾法贯穿始终,“祛邪”应以清化浊毒法辨证选用。临证根据乳腺癌术后正、邪的轻重比例,以及乳腺癌术后化疗、放疗以及转移的不同情况,确定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药。中医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乳腺癌术后、放化疗期间(或后),中医药具有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增强放化疗疗效,降低放化疗毒副作用,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作用。乳腺癌术后定期随访,防病未然,防其复发转移。
一、历代医家对乳岩的论述
乳腺癌属于中医乳岩的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记载。《外证医案汇编》进一步阐明“正气虚则为岩”。《医宗必读》则详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故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景岳全书》则谓“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疮疡经验全书》则曰“乳岩乃阴极阳衰,血无阳安能散,致血渗入心经,即生此疾”。认为脾肾不足,冲任失调,月经不正,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而发病。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则认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思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指出情志内伤,忧思郁怒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医宗金鉴》则详细指出“乳癌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妇人大全良方》亦谓“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乳房为阳明经所司,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情志不畅,肝失条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脾伤则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肝脾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所致。六淫外侵,邪毒留滞也是发病重要因素。《灵枢·五变》曰“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稽积留止,大聚乃起”。《诸病源候论》则论曰“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而寒多热少者,则无大热,但结核如石”。瘀血凝滞,痰浊积聚亦是乳岩病机之一,《灵枢·百病始生》“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也”。
综上所述,乳岩的病因为二:一是内因为正气不足,七情内伤;二是外因为六淫不正之气。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相互交结而致肿瘤形成。正如《医宗必读》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有关乳岩治疗,预后的记载,宋《疮疡经验全书》曰:“此疾若未破可疗,已破即难治。”“早治得生,若不治内溃肉烂见五脏而死。”明朝《薛氏医案》指出晚期乳岩预后较差,“盖其形岩凸似岩穴也,最毒,慎之,可保十中一二也。”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对乳岩的治疗预后有具体的阐述:“初起用犀黄丸,每服三钱,酒送下,十服即愈。或用阳和汤加土贝母五钱,煎服数剂,即可消散。如误服寒剂,误贴膏药,定致日渐肿大,内作一抽之痛,已觉迟治。再若皮色变紫,难以挽回,勉以阳和汤日服,或犀黄丸日服。或两药早晚兼服,服至自溃而痛,则外用大蟾六只,每日早晚取蟾破腹连杂,将蟾身刺数十孔,贴于患口,连贴三日,内服千金托毒散,三日后,接服犀黄丸、十全大补汤,可救十中三四,如溃后不痛而痒极者,无一毫挽回,大忌开刀,开刀则翻花,万无一活,男女皆然。”
二、乳岩的发生及治疗原则
肿瘤是内外二因导致“气血瘀滞,痰浊结聚,邪毒蕴结,气血亏损”的结果,是机体正气虚弱,阴阳失调,外邪入侵导致气血瘀滞、邪浊交结之果。从现代医学看:机体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各种致癌因素作用,造成癌肿发生。乳岩是整体属虚,局部属实,虚实夹杂之证。乳岩的复发与转移,亦是正虚与邪实的因素。《瘟疫论》曰“若无故自发者,以伏邪未尽”。《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疗肿瘤的根本原则,应是扶正与祛邪之法。扶正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选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的补益药,扶助正气、调整阴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癌能力,防止复发、转移。祛邪法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虫类搜剔等峻猛药抑制或杀灭残留癌细胞,防止死灰复燃。
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程长短,肿瘤状况及手术后放化疗的具体情况,确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全面考虑而决定。一般情况下,乳岩早期应以祛邪为主,中期攻补兼施,晚期重在扶正。正如《医宗必读》论曰“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讲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此外,攻伐易伤正,切不可滥施。《素问·六气正纪大论》就有“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则死”的论述。
乳腺癌在手术前后有较长的病程,通常情况下,总以扶正祛邪治本,如并发有发热、出血、咳嗽、腹泻等症时,则先治其标,待标症缓解后,再治其本,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亦可择情取“标本兼顾”的原则。
三、乳岩证治
乳腺癌及其术后,因其病程较长,证候各异,虚实夹杂,错综复杂,临床更多见的是整体属虚、局部属实、正虚邪实。正虚则多见气血两虚、肝肾亏虚、肺肾阴虚、肝郁脾虚、冲任失调等,邪实则多见肝郁痰凝、毒邪蕴结等,其中肝郁痰凝、毒邪蕴结、冲任失调、气血两虚几种证型较为多见。
1.肝郁痰凝证乳内有一小椭圆形结块,皮色正常,质地坚硬,边缘欠规则,活动度不大,多见于微小癌、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等早期乳腺癌。
患者时有心情不适,精神忧郁、胸闷不舒、胁肋胀痛,烦躁易怒,脉弦滑,舌苔黄舌红。
乳房为阳明经所司,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情志不畅,肝失调达,郁久伤脾,运化失常,气血瘀滞、痰瘀互结于乳所致。
治拟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法,拟逍遥散加减:柴胡9g,香附9g,郁金9g,八月札12g,天冬12g,当归12g,赤芍12g,海藻12g,全栝楼12g,莪术15g,露蜂房9g,山慈姑15g,生薏苡仁12g。
肝火旺盛可加栀子9g,丹皮9g。
2.冲任失调证乳内结块,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表皮不红不热,肿块与皮肤粘连,或与深层组织粘连,失去活动度,患者伴有月经不调,经前期乳房胀痛,婚后未生育或有多次流产史,时有烘热汗出,腰背酸痛,脉弦细,舌淡红,舌苔薄白等。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脉隶属于肝肾,冲任失调,肝肾受损,月经不正,气血不畅,经络阻塞而发病。
治拟调摄冲任,行气活血为法,拟二仙汤合逍遥散加减:当归12g,赤芍9g,仙茅9g,仙灵脾15g,鹿角片9g,柴胡9g,香附9g,八月札9g。
肝肾受损者加何首乌15g,丹参15g,杜仲12g,桑寄生12g,熟地15g,山茱萸肉9g,菟丝子12g。
3.气血两虚证肿块延及胸腋,腋下锁骨肿块累累,乳房肿块与胸壁粘连,推之不动,乳房遍生疙瘩,皮肤出现溃疡、结节,多见于晚期乳癌,淋巴结转移、恶液质。
全身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白,神疲乏力,失眠盗汗,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舌苔白腻或无苔。
治拟滋补气血、解毒散瘀为法,拟香贝养荣汤加减:香附9g,大贝母12g,太子参30g,生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2g,白芍12g,熟地15g,生薏苡仁15g,蛇六谷30g,白花蛇舌草30g,红枣20g,甘草6g。
脾失健运可加陈皮9g,姜半夏15g,苏梗12g,鸡内金9g,谷麦芽各15g,肺肾阴虚可加生地18g,沙参15g,麦冬12g,五味子9g,山茱萸肉9g,女贞子9g,旱莲草9g。
4.毒邪蕴结证乳房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状如堆栗,岩肿已溃,血水淋漓、臭秽不堪,疮面坚硬,色紫剧痛,多见于硬癌、炎性癌晚期,伴有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窜痛,脉弦滑数,舌暗红苔薄黄。
治拟解毒扶正、化痰散结为法,拟化岩汤合香贝养荣汤加减:香附9g,大贝母15g,生薏苡仁15g,土茯苓30g,银花15g,凤尾草15g,草河车15g,夏枯草9g,蛇六谷30g,白花蛇舌草15g,露蜂房9g,生黄芪30g,当归15g,莪术30g,甘草6g。
疼痛剧烈可加乳香4.5g,没药4.5g,延胡索9g。
以上各证应随证加减,肿块坚硬加三棱15g,莪术30g,石见穿30g;皮肤溃疡渗血水加血余炭15g,茜草根30g,仙鹤草30g。
附:秘验方介绍
乳宁Ⅱ号
【组成】生黄芪20g 山慈姑10g 太子参10g 枸杞子15g 莪术12g 薏苡仁15g 淫羊藿10g 当归15g
【功效】解毒祛瘀、扶正固本。
【主治】用于乳腺肿瘤。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6个月。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方中生黄芪、太子参、枸杞子、淫羊藿等为主药,意在益气养阴、调摄冲任。
【点评】研究表明,乳宁Ⅱ号能通过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发挥抑瘤抗转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VEGF、VEGFR表达水平有关。
【验案】张某,女,45岁。
患者2003年12月18日行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肿块大小2cm×2cm,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腋下淋巴11/18(+),激素受体:ER、PR均为阴性,P185阳性。术后20天开始化疗,行TEC方案(多西紫杉醇、表阿霉素、环磷酰胺),21天重复,化疗6周期,化疗后行胸壁及右锁骨上放疗50Gy。患者化疗同时开始服用中药,患者乏力,睡眠差,食少,纳差,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舌质淡红,苔腻,脉濡。手术后气血损伤,加之精神打击,致使气血亏虚、脾失健运。
治疗以补益气血、健脾益肾、解毒化浊为法,主方:生黄芪30g,太子参30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9g,鹿角片9g,肉苁蓉12g,淫羊藿15g,夜交藤15g,酸枣仁12g,薏苡仁15g,莪术15g,露蜂房15g,白花蛇舌草15g。
患者在放化疗期间白细胞下降,加养血生精之品,如熟地18g,当归15g,阿胶(烊冲)9g,黄精12g,鹿角胶12g,何首乌12g等;在放疗期间加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之品,如生地12g,沙参12g,麦冬12g,枸杞子12g,枇杷叶15g,芦根30g等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患者临床分期较晚,淋巴结转移数目多,年轻,受体阴性,P185阳性,未绝经,有诸多预后不良因素,经过中药的调治,顺利度过化疗期,没有发生放射性肺炎,目前患者病情稳定,体质增强,平时很少感冒,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随访至今无复发与转移,仍在服用中药调理。
(张 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