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三极管的发明人
——德福雷斯特
1906年春天,美国纽约地方法院正在开庭审理一件离奇的诈骗案。几名地方法官表情严肃,他们不屑一顾地看了看摆在面前的一个里面装有金属网的玻璃泡,互相耳语了一阵子,然后宣布开庭。一位形容枯槁、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神情疲惫的青年人站到被告席上,人们把目光一下子转到他的身上。被告不修边幅,胡子刮得也不干净,前襟和两个袖子有明显被煤气灯燎焦的痕迹。主审官皱了皱眉头说:“被告,你被指控犯有诈骗罪和私设电台罪,请说明你的名字。”
“德福雷斯特”,年轻的被告从容不迫地回答,“尊敬的先生们,我并没有犯罪,请你们相信,你们面前的玻璃泡是世界上第一个既能整流又能放大信号,而且有着不可想象的速度,而发明它的人就是我。”
“你说的就是它吗?”一个法官举起了装有金属网的玻璃泡,打断了青年人的话。
“是的,就是它。请不要小看这个玻璃泡,它可以把很小很小的电磁波信号放大到连听力不好的人都听得见。”青年人侃侃而谈,好像自己不是站在被告席上,而是站在讲坛上,正在给这些法官们讲一堂科学普及课。“历史必将证明,我发明了空中帝国的王冠。”
法官们被面前这个贫困潦倒的青年人的夸夸其谈震惊了,然而更使他们不能想象的是,他们面前原认为用于诈骗、“没有价值的玻璃泡”乃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今天高度繁荣的电子文明的起源。
德福雷斯特(Leede Forest,1873—1932)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生致力于发明创造。他发明的三极管不仅是无线电的心脏,也是现代计算机的最基本单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德福雷斯特的三极管,就没有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他卓越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然而德福雷斯特却一生坎坷和曲折,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地位。由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疏忽,德福雷斯特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他是一位既伟大又不幸的发明家。
幼年时代的德福雷斯特被人看成是蠢孩子,逆境中的德福雷斯特养成了孤独怪僻的性格和坚强执著的特性。中学时代,他也没有显露出多少才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学识既不丰富,也不会交际,而且文笔和口才又都那么笨拙。”从上大学起,他开始迷恋上电学,他知道今后的社会将永远和电分不开,但是单用电气是不能概括未来那个时代的。未来的时代是什么样呢?一个热爱科学的青年,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努力呢?他总是闭起眼睛遐想。26岁时,已经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德福雷斯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937),这个意大利发明家为他指点迷津,使他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在这次偶然的会见中,德福雷斯特亲眼看到了马可尼用发报机传送电波,实现文字信息的空中传递。德福雷斯特感到太新奇了,对!这就是自己遐想的未来时代的一部分,大西洋彼岸的人们,不用见面,就可以相互交谈,相互沟通。马可尼还告诉德福雷斯特,电报机的稳定性和远近距离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叫检波器的元件(起到整流作用的装置),而这种元件亟待改进。有了一种更可靠的检波器,才有可能实现更远距离的真正通信。
从此,德福雷斯特就自我承担起改进检波器,这个无线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怪癖执著的德福雷斯特对自己说:“说不定我能完成这个使命!”
不顾一切的德福雷斯特辞掉了工作,把自己关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内,节衣缩食、全心全意地研究改进检波器。他常常赤着脚工作,以节省鞋子,尽可能地站在地板上工作,以便使裤子能够穿得长一些时间。白天,他做各种零活赚点钱,以维持糊口和买一些简陋的器材;晚上,他回到杂乱的小屋,就沉浸在发明创造这既艰苦又有无穷乐趣的工作中。不久,德福雷斯特发明了一种“气体检波器”,并且在舰船上试用,获得很大的稳定性。这是一种靠煤气灯火焰的强弱来进行检波的装置。可是,德福雷斯特并不满意这种装置,因为使用这种检波器的接收机上必须配有火焰装置,这是极不方便的,很快德福雷斯特就放弃了这种方法。这时德福雷斯特已经意识到,既然炽热的火焰能影响电磁波,炽热的灯丝不也可能会有同样的反应吗?他准备改用“灯泡”来检测电磁波,研究真空管检波器。就在他快要成功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即使他兴奋又使他沮丧的消息:英国弗莱明(J·A·Feming,1849—1945,英国物理学家)博士捷足先登,发明了真空二极管来代替检波器。德福雷斯特迫不可及地找来介绍真空二极管的杂志,详细地了解了弗莱明的发明,激动得他两只手都颤抖起来。他很羡慕弗莱明的成功,同时也为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而感到惋惜。
科学发明的成果不是唾手可得的,德福雷斯特在坎坷的发明道路上探索了多年,没有取得关键性的进展,而自己的目标又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多年的宿愿成为了泡影,德福雷斯特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然而一个发明家的伟大之处,不单单是他有超群的才智,而往往是在逆境中为科学献身的坚强毅力。德福雷斯特这个贫困潦倒而又坚强执著的人,很快从彷徨中醒来,他并没有气馁,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标:既然弗莱明已经打开缺口,为什么自己不跟着冲上去,进行更高层次的试验和发明呢?
一天,他在琢磨改进真空二极管时,突发一个奇想:“在两个电极的基础上,再封进一个会怎么样?”说干就干,在灯丝和屏极之间他封进一个不大的锡箔。
奇迹出现了,只要在第三极上一个不大的信号,就可以改变屏极电流的大小,而且改变的规律同信号一致。这表明第三个电极对屏极电流起着控制作用,也就是说,只要屏极的电流变化比信号大,就意味着信号被放大了。
这个发现实在有惊人的价值,他沉住气,继续进行改进实验,最后终于发现用金属丝代替小锡箔,效果最好。于是就用白金丝扭成网状,封装在灯丝与屏极之间,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弗莱明发明的真空二极管,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有两个电极的电子器件。从外形上看,它真有两条腿。这种器件有一种古怪的“脾气”,就是“单向导电性”。什么叫做单向导电性呢?我们先从生活中举一个例子:大家是不是看到过有一种弹簧门?这种门只能朝一个方向开,朝一个方向轻轻用力一推就开了。朝另一个方向呢,怎么使劲也推不开。二极管也就是这么一扇门,只不过是一个“电子门”罢了。朝一个方向加上电压(这就等于朝一个方向推这扇“电子门”),二极管就“打开”了,能让电流畅快地通过;朝另一个方向加电压呢?怎么也“打不开”,电流说什么也流不过去。
德福雷斯特发明的真空三极管比二极管多一个电极,它有3个电极,一个叫做屏极、一个叫阴极、一个叫栅极。
真空三极管的奇妙处是它的开和关是靠栅极来“掌管”的。原来,真空三极管的屏极和阴极就是一个真空二极管,电流只能从屏极流向阴极。只要在栅极上加上一定的负电压,便在真空三极管中形成一个负电场,而该负电场刚好起到障碍电流从屏极流向阴极。如果栅极上的负电压加到一定程度时,屏极和阴极便不通了,电流也就随之“干涸”,这个管子“截止”了。而这时只要栅极的电压稍有改变。就是打开了屏极和阴极之间的“闸门”,电流便从屏极流向阴极,这时,这个管子“导通”了。真空三极管很像个开关,你们瞧,它好像是在栅极那个地方装了一个钥匙眼。在栅极上改变电压,就等于是拿一把钥匙插进了钥匙眼里去,一旋转,门就开了,电流就通了。那么这个开关和普通的开关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开关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快得不可想象,比继电器的开关速度还快1万倍,简直灵巧极了。由于真空三极管这种奇妙的作用,它才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二极管和三极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电脑中的一个个“脑细胞”。
为了做真空三极管的进一步实验,为了筹集到15美元的发明专利申请费,德福雷斯特到处奔走宣传他的发明。他把三极管比做非常灵敏的控制闸,按照施加信号的变化,有规律地改变着屏极电流的大小。由于屏极电流比栅极信号大得多,因此,微小电信号经过真空三极管就放大了很多倍。然而社会上总有些人认衣不认人,他们听不懂德福雷斯特的科学语言,反而诬陷德福雷斯特进行诈骗,这场荒唐透顶的审判就这样开始了。但是坚强的德福雷斯特并没有畏惧法庭,他机智地利用法庭这个公开的讲坛,大力宣传自己的发明,他充满信心的科学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未来电子时代的宏伟蓝图。这位衣着破旧、形容枯槁的被告对科学执著的献身精神,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法庭上的几名法官面面相觑、尴尬无比,只好宣判德福雷斯特无罪释放。
事实证明,科学发明的成功或者失败,并不在于起步得早迟。事在人为,德福雷斯特虽然走在弗莱明的后边,但是他不灰心,不气馁,结果是后来者居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有300多项发明,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将永远记住,是他为现代计算机发明了基本“细胞”,是他拉开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