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电脑的主人
随着计算机的改进、完善和发展,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某些智力劳动和模仿人的某些思维活动已经成为现实。现在我们使用的计算机,其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已经大大地超过了人类,人们正是利用计算机这一优点,让它帮助人做某些“思考”。
第一台让人感觉到计算机真正有“思考”能力的是IBM公司的塞缪尔(A.Samael)设计制造的跳棋机。这台机器1955年公开亮相后,一鸣惊人,战胜过许许多多与它对弈的人,其中不乏跳棋好手。这台跳棋机不但有快速计算的功能,还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能积累经验的功能。它在与人类进行智力较量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棋艺。1959年,这台跳棋机已经能战胜程序设计者本人塞缪尔了。1962年,还是这台机器击败了美国一个州连续8年的跳棋冠军尼利,达到了冠军级水平。直到今天,这台跳棋机还在与人进行智力比赛。它好像一名优秀棋手一样,能预先看出往下的几步棋的变化情况,这存储器中存放了17500幅棋谱。每次下棋时,都能从中筛选出较为实用的棋谱,并根据棋谱中所推荐的走法,认认真真地进行对弈。
另一个说明计算机在某些抽象思维方面能很好地帮助人类的例子是,它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地图四色问题和费尔马大定理是现代数学中最尖端的三大难题。不知有多少数学家为此艰苦奋斗一生,试图来证明它们,哪怕是有一点点进展,也不枉费他们毕生的精力。976年6月,传来了一个震撼全世界的消息:地图四色问题被成功地解决了,而这一难题的证明过程是通过计算机得到的。
什么是地图四色问题呢?在一张地图上有很多国家。为了把相邻的两国明显地区分开来,在画地图的时候要对相邻的国家涂以不同的颜色。这样,地图就是一个有不同颜色的图画。如果以“任何两个相邻的国家不允许涂同一种颜色”为原则,并不需要太多的颜色,只要4种颜色就足够了。人们曾经画出成千上万张地图,验证了4种颜色的实用性,并试图举一个反例来推翻它,就是非得用5种或5种以上的颜色才能将某张地图的相邻国家区分开来,可是没有一个人能举出此例。然而一个数学问题的成立,必须依靠严谨的理论推理过程,尽管有一代又一代人去努力,始终没有证明出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位教授阿佩尔和哈肯,改变了前人一直使用的方法,把他们的思考交给计算机去做,结果证明了这个猜想的正确性。他们的方法是把地图划分成2000多个不同类型的图,然后在3台电子计算机上共用了1200小时的时间,验证了这2000多个特殊类型的图,完成了定理的证明。1976年6月,他们发表了这一结果,四色猜想终于变成四色定理。这一定理的证明进一步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它显示了计算机在代替人的脑力劳动方面还可以做更多的事。
计算机到底能不能有思维呢?开始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计算机和别的机器一样从来不会有思考,它们不会有创造性和自主性,它们是靠人的思维和指令行事。以上的两个例子,也不能说计算机有了像人一样的创造思维。因为它们只不过是将人的经验、棋谱和推理方式照搬照用一遍罢了。如果没有人对棋谱的理解、没有教授对四色问题图形的一切可能形式的划分,计算机还能干什么呢?但是持另一种观点的人,举出了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实验,用来说明计算机是有思维能力的。
1969年的一天,一个叫做赛克的机器人,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接受做“猴子摘香蕉”式的智力实验。赛克体内装有一部电脑和带有视觉功能的装置。它的任务是爬到屋子中间的平台上,把那里的一只箱子推下来。实验开始时,赛克走向平台,试着爬上去,可是由于平台太高,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它绕着平台转了足足20分钟,还是没有办法爬上平台。于是,它停下来,环顾四周,忽然发现屋角有一块斜面板,沉思了片刻后,走到屋角,把斜面板推到平台旁边,安放好,然后从斜面板爬上平台,终于把箱子推到地板上来。实验成功了,前后一共花了半个小时。
计算机能否思维?这个问题争论至今已有40多年了,基本形成了3种观点:
①认为机器是不能主动思维的,机器的思维基本上是人类交给它的,机器是按照人的思维去思维。
②认为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而且比人更聪明,甚至认为在未来的时代,人造的理智生命计算机将可能会统治人类。
③认为机器可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活动,但与人的思维是不同的,人工智能既有可能性,但又始终存在局限性。
这3种观点谁是谁非,我们不想去评说,随着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场争论终将有个结果。但是不管怎么说,人类制造电脑、发展电脑,归根结底是要做电脑的主人,是让电脑为人服务,替人去思考,而绝不是做电脑的奴仆。
吉野屋是日本食品业的著名企业,老板松田瑞穗在创业时,是靠站柜台观察顾客得到信息作出决策起家的。可是后来买卖做大了,发了“快餐”之财后,于1978年10月企业装上了电脑系统。老板不但在办公室和家里都利用电脑终端设备掌握前一天的情况,对第二天作出决策,甚至在旅途上带着简易终端,随时根据显示数据作出决策。他完全泡在电脑提供的信息之中,犯了目的与手段混淆不清的错误,成了电脑的奴仆。一天,肉价上涨,他根据电脑提供的肉价信息作出食品上涨的决策。但别人店里的食品并没有涨价,他失去了顾客,无人问津,结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法国一家畜牧业公司的老板也非常迷信电脑,忽视人的思考,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他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公司以养牛、屠牛、以牛肉供应市场。他们在全欧洲50多个城市都设有信息网点,每天都收到各城市牛肉价格上下浮动的情况表。这个信息网使公司受益匪浅。根据电脑的分析资料,英国种牛价钱便宜,适应性强,生长期日增肉量,平均消费量综合指标最佳,所以购入“英国小牛”饲养是最佳方案。老板把电脑的决策当成自己的决策,只考虑了资料上的数据,忽略了英国种牛曾在1983年流行过一种“疯牛病”。大家知道,“疯牛病”是一种牛头部软组织疾病,有极强的传染力和遗传性,人吃了这种牛的肉也会被传染得病。正当该公司购入“英国小牛”养成成牛时,1996年3月整个欧洲再次暴发英国“疯牛病”事件,各国纷纷抵制英国牛肉。为了消除“疯牛病”的传染危害,全欧洲共消灭与英国种牛有关的470万头牛,一时间英国牛肉、牛内脏、牛骨髓等牛肉食品成了垃圾。这个法国公司也不例外,被强制销毁所有与英国种牛有关系的牛,结果造成严重的经济亏损。
上述两例表明,电脑只能是工具,是为人服务的,人在得到电脑的帮助后,一定也要进行自己的思考,要综合考虑做出决定。如果过分地迷信电脑,则可能使人失去主人主体的作用。
人的大脑是人体中最微妙的智能器官,它的重量仅是人身体的2.5%,可它却需要全身22%的血液,消耗人体从外界吸入的25%的氧气。它包含有1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与大约1000个其他神经细胞相联系。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活,越思考越聪明。若能充分利用每一个神经细胞,人脑的存储信息能力可与l万台大型计算机的存储容量相媲美。而且人脑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形式化思维;一种是模糊性思维方式。当前的电脑仅能以逻辑运算方式进行形式化的“思考”。肯定地说,人脑远远胜过电脑,人是电脑的主人、主体。如果说电脑能够思维的话,那也是人脑把具有逻辑性、循序性和演绎能力的形式思维,通过经验归纳总结后教给了电脑。至于人的模糊思维方式,连人本身并未完全认识清楚,所以也无从教会电脑了。在这方面电脑有明显的缺陷。在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之际,举行的人脑与电脑的智力较量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1996年3月,全世界关注的人脑与电脑的国际象棋比赛,是在32岁的国际象棋冠军卡什帕罗夫和IBM公司花了年时间研制出来的超级电脑“深蓝”之间进行的。这台电脑每秒可以过滤10亿步棋位,比当前所有的棋赛电脑要怏1000倍,功能等于256台大型电脑同时在作业,其威力是相当惊人的;它采用了最先进的算法程序,应该说是至今为止“智商”最高的电脑。
整个比赛共下6局:卡什帕罗夫首战失利,先输一局。在这一局中,卡什帕罗夫使用了算步的战术,他的每一着棋可看到10步或11步之远。然而这偏偏使他犯了致命的错误,因为“深蓝”的拿手好戏就是运算,它可以计算到后15步,对于利害关系很大的走法将算到30步以后。结果卡什帕罗夫当然被电脑杀得一败涂地。第二局卡什帕罗夫改变了战术,他把功夫用在对棋局的整体综合判断上,而不是用在具体的棋步上,他使用模糊思维方式去考虑整盘棋的变化情况,不给“深蓝”以发挥经验和运算快的特长的机会,结果“深蓝”算不出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被卡什帕罗夫扳回一局。
在以后的比赛中,卡什帕罗夫抓住了电脑“深蓝”的短处,发挥自己善于综合组织和综合分析判断的思考方式,积极主动地编排一个又一个作战方案,然后再去实施,争取主动。而“深蓝”只能机械地在无数的棋招中寻找相应的对策,濒于招架。最终卡什帕罗夫以三胜两和一负的成绩赢得这场人脑与电脑的较量。
IBM公司的设计专家在赛后表示:他们有信心,再过两年将推出更新的一代电脑。那时候的电脑可以像人脑一样具有综合判断能力,到时候再与棋手们一决高低。而参赛的卡什帕罗夫本人,深有感触地说:“在快棋赛中,电脑有可能侥幸取胜。但是在严肃的、经典的比赛中,电脑在本世纪内根本没有赢棋的机会。”许多科学家在分析了整个比赛的情况后认为:卡什帕罗夫并非说大话,而是有科学根据的,人脑在积极组织、归纳总结、综合思考、合理布局、争取主动等方面都远远胜过当前最先进的电脑。这也说明了,虽然在某些方面,电脑已经超过人脑,如运算速度、精确性和记忆等,但无论电脑怎么完善,它始终只能接近人类,而不能完全代替人,超过人,因为它毕竟是人的智能劳动的结晶,是人脑的延伸。电脑不能取代人脑,电脑是人类的帮手、朋友和仆人,而人才是电脑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