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赴任

    1051年(宋皇佑三年),辛苦了一生,饱经宦海风波的沈周在故乡钱塘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去世后,儿子要为父亲守丧三年。在这三年内,不许饮酒娱乐,不许外出做官,必须待在家中表示哀悼。

    二十三岁的沈括也按照当时的规定,开始在家为父亲守丧。

    1054年(宋至和元年),沈括守丧完毕后,承袭父荫,做了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主簿。

    按照当时规定,朝廷命官去世后,儿子可以做官。这种制度称为“承袭父荫。”

    沈括离家赴任时, 曾赋诗言志,表示一定要做一名好官,尽职尽责,为朝廷效力,为百姓分忧解难。

    母亲许氏见儿子要走了,谆谆嘱咐说:

    “儿啊!此去不要想家,要忠于职守,爱民如子,做个好官!”

    沈括见母亲两眼湿润,满脸慈祥的样子,不禁动情地说:

    “娘放心吧,孩儿此去一定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许氏听儿子吟诗言志,要像唐朝大诗人杜甫一样,不由得笑了:

    “杜工部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他忠君爱国,要使君王像尧舜一样;他爱民如子,要使风俗再度醇正。但他的理想落空了,最后含恨而死。你现在吟出杜工部的这两句诗,是以杜工部自许,可不要说大话呀!”

    沈括也笑了:

    “孩儿尽力而为,决不让娘失望。”

    这时,离别的气氛变得欢快了。

    原来,沈括自从拜师受教之后,认真地攻读了四书五经、孔孟之说,前后长达十二年,从未间断,系统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在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沈括已成长为一名热爱祖国、忠于君王、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对朋友讲信义、关心百姓疾苦的读书人了。在儒家治国平天下、救世济民的宏愿的感召下,沈括决心为君王和百姓做一番大事业。

    许氏见儿子已经成熟了,由衷地笑了:

    “娘放心了。但你一人出门在外,要多多注意身体。”

    沈括躬身道:

    “孩儿遵命就是!孩儿此去正好利用做官的机会,到处走走,到处看看,了解一下天地万物,探索其间的奥秘,回来时好给娘讲讲。”

    许氏放心道:

    “这就对了。”

    沈括告别母亲,踏上了征途。

    出了钱塘西门,走不多远便来到西山脚下。西山蜿蜒起伏,与远天相接。山上长满了苍松翠柏,古桧修行。

    沈括绕道西门,是特意来拜谒父亲的坟墓的。

    三年前,父亲去世,葬于西山脚下的沈家墓地。三年来,每逢清明节和父亲的忌日,沈括总要来为父亲扫墓致祭。

    现在,沈括要远离家乡了,他决定先向长眠在地下的父亲告别一声,然后再北上。

    来到墓地,一眼便看见父亲墓前的高大石碑。石碑的正面刻着“故宋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沈公之墓”,而墓中还封埋着时任舒州通判的江西大才子王安石撰写的墓志铭。

    沈括跪在墓前,父亲的音容笑貌一下子浮现在脑海中,沈括觉得父亲还活着。他试了拭泪水,喃喃地祷告说:

    “愿父亲大人在天之灵永得安宁。孩儿托父亲大人的福,就要外出做官去了。孩儿一定继续苦读诗书,不荒废学业,力争早日考上进士,济世救民,光宗耀祖!”

    沈括拜罢父墓,正要起身上路,忽见从山间小径走过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人,向沈括喊道:

    “存中老弟,这是到哪去啊!”

    存中是沈括的字。那时的读书人,除了名以外,还有字。

    沈括仔细一看,来人是远房叔伯兄弟沈老七。沈老七虽然比沈括大二十来岁,若论起辈分来,两人却是同辈。

    沈括见沈老七动问,当下答道:

    “七兄,小弟要到外地去做官了,特来拜谒一下父亲的坟墓。”

    沈老七连声说:

    “真是个大孝子。可敬!可敬!不知要去做什么大官!”

    沈括回答说:

    “只不过到沭水去做个小小的主簿!”

    沈老七祝贺道:

    “那也比愚兄强多了。可贺!可贺!”

    原来,沈老七因家道中落,未尝读过书。沈氏家族见他为人忠厚老实,便派他在这山脚下看守墓地,还为他盖了几间茅屋。

    沈括见沈老七向他祝贺,忙谢道:

    “小弟多谢了。小弟此去也是想在宦海中磨炼磨炼,好做个有用的人。”

    沈老七见沈括谦逊有礼,便邀请道:

    “老弟如不嫌弃,就到寒舍中歇歇脚吧。你六侄回来了。”

    沈括一听说六侄回来了,忙随沈老七来到他家。

    原来,沈周去世那年,沈括曾在沈老七家见过毕昇发明的活字版。沈括见了活字版,立刻来了兴趣,向沈老七请教道:

    “七兄,给小弟讲讲活字版吧!”

    沈老七为难地说:

    “这是你六侄花银子买来的,为兄是一窍不通啊!”

    沈括着急地说:

    “快请六侄来讲一下!”

    沈老七道:

    “不巧得很,你六侄到江北做买卖去了,一两年恐怕回不来。”

    沈括听了,大失所望。三年来,他一直惦记着活字版。如今听说六侄回来了,他能不高兴吗?

    沈括随沈老七进了茅屋,六侄忙起身施礼,请沈括入座。

    寒暄过后,沈括忙不迭地问道:

    “六侄,活字是怎么回事?”

    六侄答道:

    “唐朝末年,人们开始用木板刻印书籍了。其方法是把字刻在一块刮平的木板上,涂上墨再把纸往上一压,字就印在纸上了。负责装订的工匠把印上了字的纸装订成册,就成了书籍了。宋朝庆历(1041—1048)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的,觉得用木板印书太浪费,太麻烦,这才创造了活字版。”

    沈括问道:

    “木板印书不是比抄书快多了吗?”

    六侄解释说:

    “那也是。不过,木板印完了书,用过一次就得扔了,若再印别的书,还得再刮好一块木板,再找刻工刻字,麻烦得很。”

    说到这里,六侄取出家中收藏的活字,继续解释说:

    “这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在胶泥上刻好字后,用火一烧,它就变得坚硬了。印刷前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铁板上面铺匀调好的松香、纸灰和蜡,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板上密密地排上活字。排满一铁框后,拿到火上去烘烧。等到松香、纸灰和蜡的混合物有些熔化了,马上用一块平板在活字上面用力一按,整块铁板上的活字就像水面那么平了。这时,就可以涂上墨汁印书了。”

    沈括赞叹说:

    “这真是个好办法,毕昇可真了不起!”

    六侄附和说:

    “可不是!假如只印两三本书,这种方法不算简便。如果印上几十本、几百本以至几千本,那就非常之快了。印刷时,通常是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在印刷,另一块铁板已经在排字了。第一块铁板才印完,第二块铁板已经准备好了。这样,两块铁板轮流使用,很快就把书印成了。每个活字都刻制好几个,像“之”、“也”等常用的字,每个字要刻制二十多个,以便同一铁板内有重复的字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将活字用纸贴上标签,按韵分类,放在木格里保存起来。排字时,如果遇到不常见的字,又没有刻制好时,可以马上刻制,再用火来烧活字使它变硬,转眼间就制成了。”

    沈括问道:

    “为什么不用小木块来刻制活字呢?”

    六侄解释说:

    “木纹有疏有密,木块沾水后就会凹凸不平,而且一旦和松香、纸灰、蜡等粘在一起,又很不容易取下。用胶泥刻制活字,印完书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烤一下,用手一拂,活字就自行脱落了。”

    沈括连声叫好:

    “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人无贵贱,处处有圣贤啊!”

    六侄说:

    “是啊!我一见活字板,便爱不释手。毕昇去世后,我将活字版买来,一直珍贵地保存着。”

    沈括站起身,细细地观察活字版,还用手轻轻地抚玩着。他被毕昇的智慧深深地折服了。

    他想:

    天地之大,无奇不有。此次外出做官,一定要处处留心,把人们的智慧结晶搜集起来。

    沈老七见天色已晚,劝沈括在茅屋里留宿一夜。

    沈括在沈老七家住下,和六侄几乎谈了一个通宵,增加了不少知识。次日天明,沈括又上路了。

    这年,沈括二十四岁了。从此,他踏上了仕途。

    几天后,沈括来到长江边。

    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沈括慨叹道:

    “从开天辟地到如今,长江浩荡东流,不知已经流了多少年了。和长江比起来,人生太短暂了,可一定要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