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沭水

    沭阳(今江苏省沭阳县)位于苏北贫困地区,因在沭水之滨而得名。沭阳隶属于海州。

    1054年(至和元年)正月,沈括到沭阳就职,当上了主簿。

    主簿是县令属下的文职官员,相当于县令的助手,除了负责为县令管理簿记外,还有很多杂事要做。

    沈括就职不久, 曾给友人崔肇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

    做官最微贱劳苦的,莫过于主簿。沂、海、淮、沭一带,周围几百里,凡是兽蹄鸟迹所到的地方,都有主簿的事。

    ……

    主簿要无休止地负责往来吊问,岁时祭祀。公私两方面的一切杂事,十之八九要归主簿管。

    我就职以后,忽上忽下,忽南忽北,整日忙得昏天黑地,连日出日落、天气冷暖都全然不知道了。

    虽然主簿是个小官,又很辛苦,但沈括忠于职守,认真苦干,博得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连海州太守都知道了。

    没过多久,人们都知道沈括是个精明强干、肯于吃苦的人了。

    一天,沈括外出办事,见城里城外乞丐成群。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步履艰难,样子很可怜。其中还有很多壮年人。沈括望着成群的乞丐,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望着望着,沈括不由得心中琢磨起来:

    怎么壮年男子也要讨起饭来了呢?

    这时,沈括见路旁有个老汉正在卖女儿,便上前问道:

    “老伯,他们年轻力壮,为什么不在家种地,跑到城里来当乞丐呢?”

    老汉望了望沈括,答道:

    “唉!没法子呀。哪有地种啊?地都让大水给淹了。”

    见沈括不解的样子,老汉又接着说道:

    “沭水泛滥,良田都变成沼泽地了。”

    沈括说道:

    “啊!原来是这样。老伯,这个小姑娘是谁啊?”

    老汉身边的小姑娘衣不蔽体,低着头,泪珠不停地滴落在地上。

    老汉回答说:

    “这是我的小女儿。公子行行好,把她买下做个女仆吧!”

    沈括问道:

    “老伯怎忍心卖掉亲生女儿呢?”

    老汉回答说:

    “卖钱缴税呀!”

    沈括听了,立即从身上掏出二两银子,递给老汉说:

    “快拿这银子回家吧,不要卖女儿了。”

    老汉收下银子,千恩万谢地拉着女儿走了。

    事后,沈括经了解才知道他的顶头上司沭阳县令是个贪官。除了正常的国家税收外,县令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搜刮百姓。沭水泛滥成灾,县令也不闻不问。

    一天,沈括正在为此事忧心忡忡的时候,忽听同僚喊道:

    “不好了!灾民把县衙包围了。”

    沈括忙放下手头的簿记,来到县衙大门,只见外面人山人海,灾民们不停地喊道:

    “我们要见县太爷!”

    “让县太爷出来,我们要和他评评理!”

    “为什么不停地增税,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县令见状,忙藏到后衙去了。

    衙役拼命挡住灾民,又调来守城的官兵,灾民才散去。

    海州太守听说百姓起来反抗官府,吓得手忙脚乱,立即把沭阳县令调走,让沈括收拾局面。

    沈括奉命之后,分析了具体情况,认清了官逼民反的实质,相应地采取了安抚政策,撤销了不合理的禁令和苛捐杂税,博得了百姓的好感,由于县令已经离开,沈括又处置得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下去了。

    接着,沈括决定整治沭水。

    他早出晚归,实地考察沭水,科学地分析了沭水泛滥成灾的原因。

    原来,沭水是沭阳县境内的主要河流,由于长年失修,泥沙淤积,河道堙塞,河水漾出来,将良田淹没,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沼泽。

    在沈括的组织下,成千上万的百姓参加了整治沭水的工程。由于百姓拥戴沈括,跟着他拼命干,仅用了原计划的1/4时间,就疏通了河道,还筑起了九个大堰,修了上百条渠道,开辟了七千顷良田。

    灾民重新回到土地上,沭阳的面貌顿时改变了。

    沈括初入仕途,锋芒小试,便崭露头角,成为地方官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治好了沭水,沈括忙里偷闲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详细谈了自己离家后的景况。

    在家书里,沈括诉说了自己对慈母的思念。

    母亲见信后,流下了幸福的眼泪,脸上露出了笑容。

    听说儿子整治了沭水,为沭阳百姓做了好事,母亲心里乐开了花,感到甜滋滋的。

    几天后,母亲也给沈括写了一封信,劝他安心在外做官,为民谋福,要注意身体,不要想家。

    沈括见信后,一连读了好几遍,激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