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任上

    1055年(至和二年),二十五岁的沈括因政绩突出,被调往百里之外的东海县担任代理县令。

    为了了解民情,沈括走遍了东海县。

    一天,沈括路过两座古墓,对古墓的碑文产生了兴趣,便传令随行的官员暂时休息一下。

    碑面虽然有些剥蚀了,但字迹尚可辨认清楚。沈括站在碑前,认真地阅读碑文。读罢碑文,沈括发现碑文中提及东海县的沿革,所说与图经不符。

    图经属地理志一类的书籍,文字之外多附有地图,故称图经。沈括自动随父到过很多地方,对图经特别感兴趣。各种图经,他都读过了。

    沈括读过碑文,对一个本地出生的官员说:

    “你过来读读这两座古墓的碑文!”

    本地出生的那个官员赶紧走了过来,将碑文读了又读,然后对沈括说:

    “大人,卑职读完了。”

    沈括问那官员说:

    “你看碑文中所说的东海县沿革情况,都属实吗?”

    那官员说:

    “那还会有错?碑文所说的完全属实,县衙里的地方志也是这么写的。当地人祖祖辈辈在此居住,是不会搞错的。”

    沈括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叹道:

    “是啊!看来图经多不可靠呀!那些写图经的人好多地方都没有到过,写图经时只是辗转相抄,难免因错就错啊!看来,得编绘一部新的图经了。”

    那官员听沈括这样说,也附和道:

    “大人明鉴。大人博学多才,何不编绘一部新的图经呢?”

    沈括又深深地点了点头。

    的确,沈括博学多才,又平易近人,因此人们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时,都来向他请教。

    一天,东海县守将捧着一个弩机来见沈括。向沈括请教说:

    “大人,这个弩机结构复杂,尤其是望山又高又长,不知是干什么用的?”

    沈括问道:

    “这是从哪里弄来的?”

    守将答道:

    “城北吴员外家要扩建房屋,在挖地基时挖出了这个东西,谁也不认识,就送给我了。我问过许多人,才知道这是弩机,这个又长又高的东西叫望山,但详情又不甚明了。”

    沈括接过弩机,翻过来掉过去看了半天,然后说道:

    “这的确是弩机。它是弩上的发射装置。这个弩机是青铜制的。因此才保存到今天。竹制的弩和木臂、弓弦已经烂掉了。”

    守将问道:

    “弩机是如何装到弩上去的呢?”

    沈括解释道:

    “弩弓和弩弦之间有个木制的长方形立体物件,称木臂。弩机就装在木臂的后部。”

    守将又问:

    “这弩机如何使用呢?”

    沈括耐心地解释道:

    “弩机四周有‘郭’;‘郭’中有‘牙’,牙是用来钩住弓弦的;牙下与‘悬力’相连,悬力就是扳机。发射时,把悬力一扳,牙就缩下,牙钩住的弓弦就向前弹去,有力地把箭射出去。

    守将摸了摸望山,问道:

    “这望山是干什么用的呢?”

    沈括解释说:

    “望山就是瞄准器。望山的侧面有刻度。射箭时用眼睛注视着箭头的尖端,再根据目标的距离定好望山上的刻度。这样,就能百发百中了。”

    守将赞叹道:

    “想不到古人竟这样心灵手巧。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弩机了。”

    沈括说:

    “是啊!有的地方,古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守将不好意思地说:

    “大人真是博古通今啊!末将身为武夫,对弩机竟一无所知,真是惭愧啊!”

    沈括忙摇手说:

    “哪里!哪里!我不过多读几本书,现在又有弩机的实物可供研究,故而胡诌了几句。”

    守将说:

    “大人过谦了。大人政事繁忙,末将告辞了。”

    守将说完,抱起弩机,爱不释手地走了。

    守将走后,沈括心想:不但现在有能人,古时也有能人。我应该把他们的发明创造记下来,免得他们湮没无闻。

    于是,沈括铺纸挥毫,把弩机的结构和原理记了下来。接着,又把毕昇发明的活字版详细地进行了记载。记完后,沈括想了想,把图经的错误也写到了纸上。

    几十年后,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时,把这三件事都收了进去。

    东海县东临大海。一天,沈括因公路过海边,望着浩瀚无垠的大海,沈括不禁浮想联翩:

    “大海连天接地,容纳百川,从古到今,从来未满过。我也应该吸收世上的一切学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