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水利

1072年(熙宁五年),沈括奉命治理汴河,顺便视察汴河两岸的淤田情况。

汴河在北宋时,指的是隋朝所开凿的通济渠从黄河至淮河的一段,长达千里。

北宋建都汴京,全靠汴河漕运为京城提供钱粮。

汴京位于汴河之滨,靠汴河与淮河相连,淮河又靠大运河与长江相连。这样,江南鱼米之乡的财富,便可靠水路直达汴京了。

沈括受命之后,将司天监的工作委托给卫朴,便匆匆上路了。半年多来,司天监经过沈括的整顿,已经初步走入正轨了。

金秋九月,北雁南飞。沈括率领随员从京城出发,沿着汴河向东南走去,一边走一边踏勘,一直走到汴河注入淮河的河口。

沈括望着浑浊的汴河,不由得叹道:

“治理汴河,势在必行啊!王安石的变法也刻不容缓啊!”

原来,过去大多是引湖泊和沟渠的清水入汴河,船舶可在汴河里通行无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汴河里几乎总有帆影闪过。北宋开始将汴京城北的黄河引入汴河,再加上长年不加以疏浚,以致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河道常被堵塞,影响了京城的漕运,一年之中只有二百多天可通船舶。这样,有将近一半的钱粮无法运进汴京,朝中百官和京城中的百姓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了。情况已很危急。

沈括踏勘时,发现有的河段河底已经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多。站在汴堤上俯瞰堤下的民房,就像坐落在深谷里一样。

疏浚汴河已是当务之急了。于是,宰相王安石建议神宗将沈括从司天监调出来。

北宋到沈括生活的年代,已经建立整整一个世纪了。由于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苛捐杂税越来越繁多,专治政治越来越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深刻,北宋政权已经出现危机了。

为了挽救国家,宋神宗于1069年(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推行新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改革。王安石帮助神宗凭借手中的权力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富国强兵。新法的具体内容有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等。

汴河水利建设是农田水利法的重点项目。

沈括比王安石小十岁,两人很早就建立了友谊。沈括佩服王安石的才气和政见,王安石也佩服沈括的渊博和能力。因此,王安石建议神宗将汴河水利建设的重担交给了沈括。

从此,沈括和王安石在变法运动中开始并肩战斗了。沈括一直支持王安石,始终不渝。

站在汴河的尽头,沈括心里琢磨着治水的步骤。

这时,一个随员走到沈括面前,请示道:

“提举大人,如今已到汴河尽头,是否可以返回汴京了?”

沈括想了一下,命令说:

“先在这里住下吧,等明天开过会再说。”

这时,沈括已由中书省的刑房检束正官调任治汴总指挥——提举大人了。

第二天,沈括如今随员在汴河入淮处——泗州(今江苏盱眙)开了一次治水会议。

会上,沈括说:

“从汴京上善门到这里,已测得是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为了给治汴做好准备,下一个步骤必须测出汴河从上善门到这里的落差。诸位还要辛苦了。”

一个随员站起来说:

“下官愿追随大人,不辞辛苦,将汴河治好!”

另一人随员接着说:

“水平、望尺和干尺都已准备好了,立刻可以投入实测。”

沈括摇了摇头,说道:

“不能用水平、望尺和干尺,那样会有很大误差的。”

水平、望尺和干尺相当于现在的水准仪、觇标和标尺,是测量地势高低的必备仪器,随员们听沈括说不用这些仪器,心中茫然不解,都瞪大了眼睛望着沈括。

沈括见随员们这副表情,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用分层筑堰的方法测量汴河的落差。这样才能获得准确的数据。”

一个随员问道:

“如何分层筑堰呢?下官从未听说过,请大人明示!”

沈括解释道:

“汴河堤外的小沟,从上善门一直延伸到这里。这种小沟原是开挖通济时筑堤取土形成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小沟分层筑堰。”

沈括说到这里,望了望随员,见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便接着解释说:

“我们先指导民工,将小沟全部挖通,挖成一个与汴河平行的小河道,然后向小沟里面灌水,让水积聚在小沟的最低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当水面平衡时,小沟上游地势较高的地方就会干涸。我们在干涸的地方筑一道横截小沟的堤堰,然后再往堤堰上面那一段小沟里灌水,一直灌到水面与堤面的高度一致为止,然后再在上游的浅涸处筑堰横截小沟……这样不断地反复筑堰,一直筑到上善门附近。然后,将各堰的高度相加,从上善门到这里的汴河落差就计算出来了。”

随员们都是懂水利的,听沈括这么一说,无不恍然大悟,齐声赞道:

“大人高见,我等不及啊!”

这种分层筑堰法是沈括的创举,在世界水利史上,以前从未有过。但沈括仍然笑了笑,谦逊地说:

“诸位谬奖了。诸位有什么高明的见解,不妨说出来。”

随员们说:

“就这么办吧。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了。分层筑堰所测得的数据,绝不会有差的。大人,就动手干吧!”

沈括又补充了一句:

“为了使小沟中的水能在最低处积聚起来,第一道堤堰应该筑在小沟入淮处。”

随员们齐声说:

“大人说得对!”

于是,分层筑堰开始了。沈括就这样巧妙地运用了大自然的“水平尺”,测得汴河从京城到入淮处的落差是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

沈括回到汴京,向宋神宗汇报了测量的结果,神宗很满意。

这次测量,对于疏通汴河和开凿汴洛运河创造了方便条件。由于需要开山凿岭,七年之后工程才全部完成。那时,黄河入汴的水口被堵住了,清清的洛水注入了汴河,汴河上一年四季船舶畅通无阻。

沈括对汴河水利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神宗听沈括汇报完了测量情况,又问道:

“淤田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沈括回答说:

“当然是有利了。”

原来,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年,就开始推行淤田法了。其方法是将河底下沉积的淤泥,利用伏秋两季大汛期决堤放水的办法,冲到两岸的盐卤地上,借以改良土质,增加粮食产量。王安石首先在汴河两岸试行了淤田法。两年来,反对变法的守旧派不停地叫喊“淤田无益,其薄如饼”,“妄兴水利,劳民伤财”,“多侵民田屋宇”,“横贫生民臂血”。因此,在朝廷上,失于淤田利弊的辩论,相当激烈。事实究竟如何,有待于沈括视汴察河的两岸的淤田后所得出的结论。

沈括对神宗说:

“过去的盐卤地根本不能耕种,改成淤田后,去年小麦都获得了丰收。”

沈括的话被神宗和王安石引为论据,驳斥了守旧派的谰言。于是,淤田法被广泛地推行了。五年后,汴京附近建造淤田九千多顷,多打了千万石粮食。

回府后,沈括把分层筑堰法和淤田法都记了下来。多年后,他又把这两种方法都收进了《梦溪笔谈》。

沈括相信,这些对子孙后代都是有好处的,会造福于百姓的。

沈括想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