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访两浙

    在测量汴河的次年,宋神宗又派沈括到浙江去察访。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当时有个水利专家叫郏亶的,很受王安石的赏识,被任命为浙江水利提举,负责兴修水利工程。

    由于郏亶提倡在苏州筑圩围田,触犯了在苏州置有大量田产的副宰相吕惠卿的利益,吕惠卿便以“兴役扰民”为借口,罢了郏亶的官,宣布停修浙江水利工程。

    吕惠卿是个变法投机者,他假装革新,骗取了王安石的信任,受王安石推荐,做了副宰相。此时,王安石还没有认清他的真面目,表面上虽然对吕惠卿的处置不置可否,但在内心深处还是赞同郏亶的建议的。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王安石认为有必要派遣一个得力人员到浙江考察一番,然后决定浙江水利的兴废。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

    “浙江水利,事关国计民生,不可等闲视之。依臣之见,不如派人前去实地考察,以定是非。”

    神宗听了,也觉得王安石说得有理,便问道:

    “那么,派谁去呢?”

    王安石说:

    “派沈括去吧。他是浙江人,熟悉当地情况。再说,他为人心细,一定不会草率从事的。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神宗知道沈括精通水利,当下便同意了王安石的建议,任命沈括为浙江相度官。“相”是“视察”,“度”是“处理”。相度官相当于后世的钦差大臣,有处置的权力。神宗还让沈括顺便检查一下浙江一带的新法推行情况。

    沈括奉命之后,经由江苏到达浙江。一路上,他一边走一边大搞水利建设。

    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和润州(今江苏镇江),他招募饥民兴修了水利工程。

    在苏州(今江苏苏州)和秀州(今浙江嘉兴),他部署疏浚了湖泾浜,特别是由太湖至东海的五汇四十二湾。

    在苏州,沈括还组织当地百姓仿造修筑圩田的方法,增加了大片农田,解决了地少人多的困难。

    在温州(今浙江温州)、台州(今浙江临海)、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地,沈括发动百姓合力修筑堤堰,在海边围地耕种,多打粮食。

    沈括到浙江后,发现各地都有抵制“方田均税法”的现象。

    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是通过丈量土地,核对人口,确定土地占有情况,从而达到限制豪强和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垄断兼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和徭役人力的目的。但是,豪强和官僚地主隐瞒土地占有情况,逃避税收和徭役,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沈括在察访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后,立即派官吏到各州清查,并允许人们自首,将功抵罪,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和服徭役的人力。

    为了减轻老百姓的额外负担,沈括还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免掉了浙江百姓每年加向朝廷上缴的十二万匹绢帛。

    原来,浙江百姓每年上缴给国家的绢帛已达九十八万匹之多。百姓早已苦不堪言、难以承受了。而发运司衙门又假借种种名义,在这个数额之外,每年又增收十二万匹。沈括在察访中觉得浙江百姓的负担太重了,便奏请朝廷免收了每年向浙江百姓多收的十二万匹绢帛,救了许多百姓。

    沈括在察访中,还了解到一个情况:

    每年秋收时,谷多价低,而因急需钱用,只得忍痛将辛苦一年所收获的粮食低价卖给大地主和大商人。到了春夏青黄不接之时,农民无米为炊,又不得不忍痛以高价向大地主大商人买粮充饥。沈括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建议朝廷设立籴仓,在秋收时由国家收购粮食,免得大地主大商人囤积居奇。

    一天,沈括在察访途中,偶然路过温州雁荡山间,发现山上山下,风景奇特,不禁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打定主意考查一下雁荡山。

    沈括刚一走进山谷,就遇到了一个隐士。隐士布衣麻履,神清气爽,正坐在草庐前抚琴。

    隐士见了沈括,忙站起身来,正要让座,沈括摆手道:

    “高士不必多礼,尽管弹琴就是!”

    隐士听了,又转身坐下,继续抚琴。

    沈括侧耳细听,仿佛被琴声带进了另一个天地,顿觉心旷神怡,几个月的疲劳一扫而光。

    待隐士弹完琴,沈括才上前问道:

    “请问高士,此山为何叫雁荡山?”

    隐士答道:

    “谷中奇峰之上有个大湖,相传是大雁留宿的地方,因而称作雁荡。于是,这座山也就称作雁荡山了。”

    沈括又问道:

    “高士在此隐居多久了?”

    隐士答道:

    “晋惠帝永嘉年间,北方大乱,四海南奔。我的先人举族逃到此山,从此便在这里居住下来,算起来也有七百多年了。这里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不为外人所知。直到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年间,为了将昭应宫改建为玉清宫,上山砍伐木材,才发现这座大山。为了运木材,在前面那座芙蓉峰下修了一个驿站,取名芙蓉驿。站在驿前可以俯视大海。”

    沈括见隐士熟悉掌故,又很热情,便请他做向导,隐士一口答应了。沈括随隐士进入谷中,发现谷中有很多壁立千尺的山峰,一座座是那样陡峭、挺拔、惊险、奇异。但这些插入云霄的山峰和巨大的沟壑,却都被包在山谷当中,和别处游历过的山迥然不同。沈括一边走,一边叹道:

    “真奇特啊!这么多的高峰,居然全被包在山谷中了。”

    隐士附和道:

    “可不是嘛!从岭外往这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走进谷中,才能见到这些高耸的山峰。但不知这是为什么?”

    沈括也在沉思,这是为什么呢?

    望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沈括在寻找答案。当他们走完谷中的山山水水,答案终于被沈括找到了:

    这里本没有山谷,也没有山峰。后来,年深月久,流水发出的强大冲刷力把沙土全冲走了,只剩下巨大的岩石屹立在那里。于是,过去沙土所在的地方变成了山谷,流水变成了沟壑,巨大的岩石变成了一座座山峰。

    沈括对隐士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隐士望了望山峰,又望了望山谷,不住地点起头来。

    沈括推测出流水的侵蚀是形成雁荡山的原因,从而在世界地质科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峡谷成因的原理,提示了地形演变的主要规律。

    沈括向隐士告别后,又上路察访去了。

    经过半年多的察访,沈括走遍了浙东浙西。他发现浙东浙西被划分为一路,是行政区域划分时的一大失策。现在,浙东浙西只设一个长官,因为交通不便,浙江长官长年住在浙西,已经三年未到过浙东了。浙东一带“县事废弛,无人点检”。百姓有冤也无处申诉。

    为了加强对浙东的管辖,沈括上书神宗,建议将浙东浙西分为两路,分别设置长官治理。神宗采纳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