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谏神宗
1074年(熙宁七年)夏初,沈括结束了对浙江的察访,回到汴京。
两个月后,他升任右正言,在神宗身边做了一名负责规谏的官。
一天,神宗问沈括道:
“卿可知民间正在登记民车吗?”
沈括回答说:
“听说过的。”
神宗又问:
“你的看法如何呢?”
原来,宋朝建立后,北方的辽国对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五代十国时,北方的契丹统治者从儿皇帝石敬瑭那里夺占了燕云十六州。还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恢复旧国号,仍称契丹,1066年又改称辽。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出兵,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都失败了。
宋真宗时,与契丹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停止了军事冲突。宋朝统治者不敢与兵强马壮的契丹作战,每年送给契丹数以十万计的银、织,换取暂时的和平。
但是,用财物买来的和平是不能持久的。宋辽边界纠纷始终未停止过。宋朝怕契丹南侵,不得不加强边防。宋神宗熙宁七年,宋军在河东地区增筑堡垒。契丹统治者向宋廷提出了抗议,借机要挟,双方发生了争端。
宋神宗见事不好,急忙下令备战。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派宦官登记各地的民车。他认为辽兵擅长骑术,宋军难以抵挡,对付急如暴风骤雨的马队,必须使用兵车。于是,他命令宦官把老百姓的车辆都登记在册,以备在万一发生战争时征用。但是宦官在各地登记民车时,引起了极大的骚乱。这种做法夸大和渲染了战争形势,造成了人为的紧张;很多老百姓不明原委,以为官府要没收车辆了;派往各地的宦官乘机敲诈勒索,胡作非为,弄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很多大臣接二连三地请求神宗停止执行这一命令。宋神宋执意不从,仍然一意孤行。但反对的人越来越多,他也不能不产生疑问。这天,他正好和沈括单独在一起,便向沈括征求意见。
其实,沈括早就想规谏神宗了,只是没有适当的机会。如今见神宗主动向他征求意见,觉得机会来了,便故意反问道:
“不知陛下登记民车做什么?”
神宗解释说:
“契丹兵擅长骑术,常常用马队取胜。要对付马队,非用兵车不可。”
沈括故意顺着神宗的旨意说:
“是的。万一辽军入侵,百姓的妻儿老小,田园房屋都不能保全了,区区一辆车子,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何况现在陛下只是把车马登记造册,并没有征用,这又何妨呢?”
神宗高兴地说:
“你说得一点也不错。但是,外面有些人竟为了这点小事唠唠叨叨,议论不休,真是岂有此理!”
沈括接着说道:
“兵车的长处,古书上有明确记载:冲锋时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驻扎时车车相连,如铜墙铁壁。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古人所用的兵车,叫做轻车,用骏马驾着飞跑,又快速又灵活。而现在民车与之迥然不同,全用牛拉,一天都走不了三十里。这种车子如果遇有雨雪,便寸步难行了。人们都把这种车子叫太平车,只能在太平无事时使用。这种车子是上不了战场的。”
沈知这一席话说得神宗如梦方醒,茅塞顿开,笑着说:
“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没必要登记民车了。”
神宗见沈括熟知民情,便又向他问道:
“市易司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建议在四川实行盐禁,将盛产井盐的私商盐井全部填塞,再从盛产池盐的解州(今山西运城、闻喜一带)运池盐到四川,垄断盐利。朕已经同意了。你看此事是否妥当?”
沈括见神宗征求他的意见,立即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四川一带的小盐井多如牛毛,若在四川实行盐禁,必须到处设卡,派人放哨管理,花在这上面的钱,必将十倍于官卖池盐所获之利,这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神宗听了这番话,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天,神宗下令停止登记民车,不许在四川实行盐禁。
朝中许多大臣听了此事,又惊又喜,都来问沈括说:
“你用什么办法说服皇上的?”
沈括回答说:
“圣主只可以理服,不可以言争。登记民车和官卖池盐这两件事本来就不合理,假如民车可用,盐禁有利,我也不敢强谏啊。”
事后,神宗对沈括更加信任了,任命他为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
吕惠卿见神宗重用沈括,心怀忌妒,对神宗说:
“沈括为人奸猾,反复无常,不可重用。陛下应小心为是。”
神宗听了,将信将疑。由于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好多事离不开沈括,因此神宗不得不倚重他。
沈括想:
这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好机会,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