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三司

    1075年(熙宁八年)10月,神宗让沈括去主管三司。

    三司是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的总称。三司是宋朝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计相”。

    神宗为了富国强兵,见沈括精明强干,又拥护变法,所以罢免了原来的三司使,让沈括去主管三司。

    沈括雄心勃勃地走马上任,了解一下全国的财政情况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一天,沈括有事去见神宗,神宗面有忧色地问他道:

    “卿说说看,到底什么时候能下雨呀?”

    沈括肯定地说:

    “明天一定会下雨!”

    神宗听了,脸上出现了笑容。

    沈括走后,神宗身旁的侍臣对神宗说:

    “陛下,外面烈日炎炎,晴空万里,明天怎么会下雨呢?”

    神宗见侍臣这样说,心中也泛起了疑云。

    是啊,前些天连日阴云密布,尚且没有下雨,而今云开日出,天晴气燥,怎么会下雨呢?

    原来,沈括出使辽邦前后,全国许多地区因干旱和蝗虫造成了严重的灾荒,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寝食不安。汴京一带也难逃厄运,也同样是久旱不雨。为了普降甘霖,到处都有人在祈雨。

    这时沈括对神宗说明天一定会下雨,侍臣们说什么也不相信,神宗也不知听谁的好了。不料第二天,真像沈括预言的那样,果然天降大雨了。

    侍臣们望着滂沱大雨,佩服地说:

    “沈大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是神人啊!”

    由于沈括热爱科学,钻研科学,掌握了天气规律,所以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表面的天气现象所迷惑。

    沈括在三司主管全国财政长达一年零八个月。他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为国家兴利除弊。

    首先,沈括改革了陕西的盐钞法。

    盐钞法是宋朝国家专卖食盐的一种措施。仁宗皇帝在位时,宋朝常和西夏发生军事冲突,陕西一带常屯有重兵,军费浩大,国库难以支付。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即盐钞法,办法是让盐商到陕西用现金换取盐钞,然后拿盐钞到产盐的解州(今山西解虞)去支盐,便可到各地去贩盐获利了。这样,不但国家增加了盐利,边费也解决了十之七八。

    后来,盐钞法被破坏了,原因是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为了救急,竟大量印制盐钞,使得商人买了盐卖不出去,无人再肯用现金去换盐钞了。

    沈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盐的销售量大于需求量,是盐钞法被破坏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建议少印盐钞。

    沈括对神宗说:

    “民间每年用盐不过三十五万袋,折合现钞二百一十多万贯。今后,盐钞发生应以每年二百万贯为定额。这样,供小于求,盐商见手中的盐能够卖出去,有利可图,自然踊跃认购盐钞了。”

    神宗早已被财政拮据弄得心乱头疼了。如今见沈括有了筹集军费的办法,当然乐于听从了。

    沈括改革陕西盐钞法不久,军费解决了,国库也增加了收入。神宗开始喜形于色了。

    神宗见沈括确实有理财的才能,又向他询问钱荒的原因:

    “这些年来钱币枯竭,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沈括早已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了,他从容不迫地回答说:

    “造成钱币枯竭的原因总共有八个。其中有两个原因是正常的:一是人口日增,费用日繁,钱币不足,不足为怪;二是钱币在水火灾害中丢失销熔,在使用过程中破碎磨损,这是无法避免的。另有五个原因,是可以而且必须设法防止的:一是民间用铜钱制造铜器,对付的办法是实行铜禁,否则,天长日久,铜钱将一个不剩,不止是减少而已;二是盐钞失去信用,富家储藏盐钞的都改为储藏钱币了,流通的钱币自然就减少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是稳定盐钞的价值。改革陕西盐钞便是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的办法。盐钞是纸质的,体积小,重量轻,人们是非常喜欢用它来攒钱的;三是金银都被人们拿去制造金器和银器了,导致币路狭窄,应该用金银来辅助货币的流通,当做货币使用;四是官府库藏的钱币太多了,连一般的小县都在万贯以上。而钱是应该流通的,好比十户人家各有钱一万贯,如果把各家的钱集中到一个人的手里,即使过了一百年,仍然还是十万贯钱。如果十户人家都把自己的那一万贯钱用起来,则很快就能变成一百万贯了。因此,应该让钱不断地流通,不断地使用,避免钱币枯竭;五是百姓用铜钱私下到边境去买牛羊,使钱币大量外流,因此要禁止百姓私下贸易。最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西部偏僻地区的百姓用铁钱私换羌人的马、羊。但这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因为那里的铁钱本来就过剩,不如让它流入羌中,换回有用的战马和肉羊。同时,官府还可以对私人贸易进行征税,增加了一项收入。那里的钱币既然不过剩了,粮草的价格也将下跌,边防驻军的费用自然也就减少了。而流到外地的,只不过是一些多余的铁罢了。”

    神宗听了,笑着说:

    “卿对于理财,真是洞若观火啊!”

    沈括的货币思想,核心是调节货币的流通量,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货币过多则会贬值,引起物价飞涨;货币过少则会影响货物的流通。另外如实行铜禁,稳定盐钞所值,开阔币路,增加货币各类,也都是为了这一目的。沈括的货币理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与完整。“钱是应该流通的”等见解,在欧洲直到17世纪才有人提出,比沈括要晚600年。

    正当沈括大有作为,将他的货币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他的政敌,时任御史大夫的蔡确竟上书弹劾他,诬指他为保持个人权位,行事前后不一;私自跑进相府,结纳新执政的大臣;说话前后矛盾,反复无常。而神宗竟误听了小人之言,罢免了沈括的官职,将他贬到宣州(今安徽煊城)去做知州去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王安石变法之后,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开始时,神宗坚决支持新法。但守旧派在曹太后的支持下继续反对新法,越来越猖狂。1072年(熙宁五年)8月,太子中允唐坰(jiōng)捏造王安石罪名六十条,在朝堂上大声宣读。1074年(熙宁七年)4月,曹太后亲自出面,对神宗说:“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神宗经不住这些人的反对,开始动摇了。王安石感到很失望,主动辞去了相位。次年二月,王安石虽然再次出任宰相,但反对派攻势不减,而革新派内部又出现了叛徒。王安石的助手吕惠卿为了推倒王安石,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竟也千方百计地陷害王安石,甚至把王安石过去写给他的信都公布了。信中有“无使上知(不要使皇上知道)”的话。至此,神宗终于下了决心,于1076年(熙宁九年)9月,罢免了王安石,停止推行新法。

    沈括是新法的积极支持者,守旧派怎能放过他呢?他们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机会终于被蔡确找到了。

    早在熙宁初年,王安石提出新役法时,规定过去豁免徭役的官僚地主、寺院地主和城市商人都要以钱代役,只有城乡的贫苦下户,可以免交役钱。但新役法在执行时,有的执行者故意破坏,有的执行者为了中饱私囊,使得新役法执行得走了样。如两浙一带,本来规定城市居民家产不满二百贯、农村居民家产不满五十贯的,可以不出役钱,实际上家产低于这些规定的,也都被迫出钱了。按照旧时的徭役法,贫苦下户虽然要服徭役,但也只是轮流摊派,并非年年有份,总还有个喘息的机会。自从新役法推行后,贫苦的下户反倒每年都要交役钱了,这和王安石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1076年(熙宁九年)11月,沈括上书神宗,为民请命,请求将两浙的税收总额减少五万贯,以免除二十八万余户贫民的役钱,并请神宗在全国各路均照此办理。

    上书后不久,一天沈括因公事到相府去。这时,王安石已经罢相了,新任宰相吴充问沈括道:“新役法到底可行否?百姓有何反应?”

    沈括道:“新役法倒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下面执行时出现了许多弊端。”

    接着,沈括详细介绍了新役法的执行情况,并提出了免除下户役钱的建议。吴充听了,极表同意,当即写成奏章建议神宗采纳沈括的主张。

    不料,1077年(熙宁十年)7月,蔡确竟以此事为借口,上书神宗,诬蔑沈括在王安石罢相后,为了保持个人权位,对新役法由拥护转为反对;私自跑进相府,结纳新任宰相,私献计谋,越职言事;先说减少两浙下户役钱,后又说免除两浙下户役钱,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其实,蔡确所罗织的这些罪状,都是站不住脚的。沈括建议神宗改革的,正是有碍新法推行、违反新法本意的弊病。沈括进相府是去办公事,吴充向他问起新役法他才提出建议的,并非私献计谋。三司之一的户部是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和赋税的,役钱是当时的重要财源,官吏的俸禄完全依靠这项经费维持开支,掌管全国财政的三司理当过问此事,沈括作为三司使,完全有权谈论役钱,决非越职言事。至于说到“减”和“免”的矛盾,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事后,沈括苦笑着说:

    “按一路来说是减,按每户来说是除,减役钱和除役钱是一回事,有何矛盾呢?”

    这样看来,沈括根本没有罪。

    那么,神宗为什么会误听小人之言而罢免沈括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神宗已经变了,他连变法的主持人王安石都罢免了,何况王安石的追随者了!

    沈括怀着忧郁的心情离开汴京,到宣州上任去了。一路上,他很痛苦。他觉得对不起母亲。他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终于落空了。其实,沈括无需自责,不是他无才干,而是神宗无魄力。

    十六年前,沈括曾被派往宁国担任县令。如今,他又被贬到距宁国仅有百里之遥的宣城!十六年来的往事,一幕幕在沈括脑海中闪现:整顿司天监、主持军器监、出使辽邦、主持三司……沈括越想越觉得自己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