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拔罐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古称“角法”。古时医家一般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经过后人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拔罐疗法可以祛寒除湿、疏经活血、扶正祛邪,而今更有可以随身携带的气罐来治疗多系统疾病与常见病。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起源及治病原理

中医的千年经典疗法——拔罐

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疗法。主要借助适宜的罐具,施术于人体皮肤、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借以打开皮肤的毛孔,通过经络的传导刺激五脏六腑,将阻滞于机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及侵袭机体的风、寒、湿、火、毒等病邪排出,使病变器官、组织及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早期的拔罐疗法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对角法治疗的论述;公元755年,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的论述,并详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罐刺络拔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之所以称其为千年经典疗法,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更因为拔罐疗法具有简便、安全、疗效确切、适应范围广泛等特点,备受老百姓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千年而不衰。尤其发疱排毒拔罐疗法,能有效地排瘀滞、净血毒、化解病灶、增进机体健康,更为老百姓所推崇。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领域不断研究加深对医疗器械的改革等,拔罐疗法正在向一门完善的学科发展,将成为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中的主流疗法。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

为什么拔罐能治病除痛

我们人类在生命过程中,始终与内生之毒、外来之毒相伴相随,特别是现代人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侵袭人体的毒素来源更广泛。毒素是破坏健康的元凶,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或是可以引起身体的排异反应、变应症状以及使人体产生不适的物质。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素的包围之中,人体也在不断地产生毒素,其实人类衰老的过程,就是体内毒素积累的过程。

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表现得很健康?是因为人体具有生理性的排毒行为,可自动排出毒素,如通过出汗、呼吸、咳嗽、排尿、排便等方法来自我更新,进行不断地新陈代谢,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经过研究发现,人体内的毒素只有20%左右可以通过排便的方式排出,其余80%的毒素要靠其他的生理方式排出。而身体排毒功能弱的人,其毒素就会积聚在血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中,无论怎样代谢也是排不出去的,不知不觉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中毒症状,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毒素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会立即对人造成明显的伤害(急性中毒除外),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人体内堆积,渐渐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等到发现时已是沉疴难医了。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的身体天生具有生理性的自身排毒行为,但是随着毒素在体内的积累,仅靠自然的生理方式排出体内的毒素已远远不够,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会受其影响,不知不觉中便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亚健康状态,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昏、四肢无力、关节酸痛、免疫力低下等。

“瘀、堵、毒、痰浊、水饮”是引起身体病变的根本原因,想健康,治病去痛,就要先排出人体内的瘀堵、痰浊、毒素等,这样气血才会畅通,气血通则百病除。拔罐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罐具的持续性负压作用,把机体的瘀血、痰浊、废弃物、垃圾、毒素等从皮肤表面排出体外。这也是病重者在拔罐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拔出瘀血、红水、黄水、果冻状黏稠物等物质的原因。

第二节 应用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拔罐分为走罐法和留罐法两类。走罐法是指罐具在人体吸定后,再反复推拉、滑动罐具的方法。其中胸部按胁肋骨方向滑动,腹部应旋转滑走。罐体大小要适宜,罐口要光滑,在施术前最好在拔罐部位喷洒一些适宜的中药液,是以中药来加强拔罐疗法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解毒、扶正固本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的功能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凡士林来替代润滑剂。留罐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罐法,即罐体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发白、充血、瘀血、发疱或向外排凉气等现象时起罐。

由于取材方便和价格低廉,现实生活当中玻璃罐、竹罐等还在大量的使用。而玻璃火罐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损坏,不易携带,导热快,易烫伤皮肤,尤其是吸力的大小无法调节。拔罐时吸力太大,容易损伤皮肤或拉伤肌肉,患者很难承受这种疼痛;有时罐具吸力过大过紧不能下罐,不得不把罐子敲裂出缝,进去空气才能把罐具卸下来。本书中的拔罐疗法需要每天在原来拔罐的部位继续拔罐,如持续用火罐,患者会疼痛难忍。竹罐则不宜保存,拔罐时易漏气。

为了达到拔罐治疗疾病的最佳疗效,笔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发现抽气罐治疗各种慢性病症及疑难杂症都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现代的拔罐罐具大多是机械性旋拧负压罐或抽气罐,规格有大、中、小型号,不用火、电,结束了几千年用火拔罐的历史,排除了安全隐患,不会烫伤皮肤、肌肉。罐内负压大小可以自由调节,以达到最佳负压承受力度。因此本书中所用的均为抽气罐。

下面介绍一些拔罐的操作方法:

  1. 闪罐法

将火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向上提拉罐具使其脱开,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称之闪罐法。本法通过一张一弛反复刺激,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使体表血液重复灌注,输布,再灌注,如此循环。多用于外感风寒、皮肤麻木、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等症。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2

  1. 药罐法

此法适用于竹罐。根据病情配以中药材,用水将中药材煮沸15分钟左右,再将竹罐投入药水中煮15分钟。施术时甩净罐内药液,待罐口温度适宜后,将罐扣在患处及相应的穴位上,也可将煮罐的药水涂于患处以增强疗效。

  1. 提罐法

将罐具吸拔于体表,反复轻柔均匀提拉罐具20~30次,称之为提罐法。操作时,提拉罐体的力量可逐渐加大,以罐体不离开皮肤为度。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刺激相应经络腧穴、脏腑,促进气血运行。尤其在腹部使用此法,对胃痛、胃胀、痛经、腹部肥胖、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和胃肠蠕动缓慢引起的便秘等病症疗效显著。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3

  1. 指罐法

在拔罐前先用手指按压穴位或点揉患部后拔罐。此法兼具拔罐、针刺和按摩三重功效,可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多用于治疗病情较急、疼痛较剧烈的病症。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4

  1. 刮痧罐法

在拔罐部位涂抹活血剂持刮痧板刮拭体表,皮肤出现紫红痧斑后再拔罐的一种调理方法。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5

  1. 刺络拔罐法

此法一般采用三棱针,在待拔部位刺破皮肤放血后立即拔罐,在临床中常应用于脑卒中、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急性腰扭伤、胃肠神经痛等症。此外,还适用于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症。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6

  1. 针罐法

在拔罐部位用针刺入待拔穴位或阿是穴,达到一定的刺激后留针,再以针刺为中心施术拔罐。多采用透明罐,便于观察留针情况;针柄不宜太长,以免触及罐底陷入人体内。临床多用于单罐疗法欠佳的顽固性痹痛症,如脑卒中后遗症和肢体麻木等。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7

注意事项

刺络拔罐法和针罐法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患者不宜自行操作。

第三节 拔罐部位的选择——区域对症疗法

拔罐疗法的罐口部位是一个面,一个范围,现在把它称为“穴区”,而针灸的部位是一个具体的穴位,是一个点。因为掌握针刺法则需要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所以针灸的针刺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掌握。大多数关于拔罐疗法的文献资料中,拔罐仍然是遵循中医的经络学原理,中医的经络学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也自始至终指导着拔罐疗法的运用。了解经络学说,掌握经络的组成和作用,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士而言,经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我们创造出一套便于大多数人掌握的区域对症疗法,不分具体穴位,罐口部位主要分布在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的体表区域,分布在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相对应的腧穴部位。这种方法直观性较好、简单易行,按图示操作即可。这也是本疗法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十分适合家庭和个人预防治疗疾病,把自己的健康从依靠医院、医生,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真正地把健康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体正侧上罐区域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8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9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0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1

人体正侧上罐区域图

  1. 华盖区

  2. 巨阙区

  3. 胃 区

  4. 肠 区

  5. 神阙区

  6. 气海区

  7. 胃左区

  8. 胆囊区

  9. 左、右肠区

  10. 左、右结肠区

  11. 左、右小腹区

  12. 前肺区

  13. 前心区

  14. 期门区

  15. 左、右腹区

  16. 大包区

  17. 章门区

  18. 内、外膝眼区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2

人体背侧上罐区域图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3

  1. 大椎区

  2. 神道区

  3. 后巨阙区

  4. 后胃区

  5. 后肠区

  6. 命门区

  7. 腰中区

  8. 腰俞区

  9. 后肺区

  10. 左、右心俞区

  11. 膈俞区

  12. 肝上区

  13. 脾上区

  14. 胆 区

  15. 胰 区

  16. 肾俞区

  17. 腰 区

  18. 中膂区

  19. 天秉区

  20. 肝 区

  21. 脾 区

  22. 肝下区

  23. 脾下区

  24. 肾 区

  25. 侧腰区

  26. 侧颈区

  27. 环跳区

  28. 委中区

  29. 涌泉区

人体背侧上罐区域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4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5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6

第四节 拔罐的体位、治疗分期及罐痕诊察

拔罐疗法的体位

拔罐疗法的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拔罐疗法的功效以及患者被施术过程中的舒适度。正确的体位不仅能使患者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还有便于上罐、罐体不宜脱落、充分暴露拔罐部位及拔罐时间持久等好处。

  1. 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拔罐过程中患者身体舒适可持久拔罐。临床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位施术。使用机械性负压罐或其他方式可自行拔罐,仰卧位通常用于拔腹部体位,注意不可用投火法。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7

  1. 俯卧位

适用于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体位。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8

  1. 侧卧位

适用于头、面、肩、胸、四肢的侧面,除与床接触的部位以外所有其他部位均可上罐。但罐体与骨骼及肌肉的纹理不相符时,可能会出现罐具脱落的现象。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19

  1. 坐位

坐位分仰靠坐位和俯伏坐位,此法是家庭中最常用的体位。适用于肩背部、胸部、头面部及四肢等,适用部位广泛。被施术者轻松自如可持久拔罐,同时可以兼顾学习、娱乐。

第一章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 图20

拔罐疗程的三个时期及治疗原则

采用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怎样拔罐才能达到最佳疗效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俗语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意思是说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对于一个慢性或久病患者来讲,调治身体的疾患或消除不适的症状,采用拔罐疗法的治疗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出病期、恢复期和巩固期。

在拔罐治疗的三个时期中,调理和治疗的疗效与拔罐时吸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与上罐次数的多少成正比;与拔时罐具的多少成正比;与病气外排的分流措施成正比。拔罐时的吸力越大,留罐时间越长、次数越多、罐具越多、病气分流的措施越合理,体内排出病气、垃圾、毒素的量和速度就越多越快,效果也越理想。

拔罐疗法中,虽然上罐的吸力越大、留罐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效果越好,但是要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为原则。这原则即是每个患者最佳的治疗原则。

罐痕的诊察

由于负压效应使体内的病气、垃圾、毒素等通过罐口部位向外排出,往往不能一次排净,这就需要连续拔罐。罐口部位会经历变色,甚至出现水疱、脓水等异物,然后罐口表面结痂、脱落,皮肤基本恢复正常这几个阶段。

有些患者没有治疗完毕就停止拔罐,罐口部位会留下较深的痕迹,较长时间也不会消失,甚至出现痕迹加重的现象。因为采用这种排毒拔罐疗法治病或调理身体的时候,病气从罐口部位向外排,并不因起罐或停止拔罐而停止,只不过外排的力量减小了,速度慢了一些。如果停止拔罐反而会感觉罐口部位发胀难受,其原因是体内的病气和废物经拔罐以后,罐口部位的经脉疏通了,病气、邪毒就容易从此罐口部位排出,如果停止拔罐就等于将病邪外排的通道给堵上了,病气不得排出,所以感觉罐口部位发胀、不舒服,皮肤痕迹不消失,反而逐渐加深。

中医认为,通过观察拔罐过程中罐口颜色变化可诊察病症的阴阳、寒热、虚实等,可早期发现五脏六腑的异常反应变化,然后再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也可测知病情的预后。通过数次拔罐后,罐口皮肤颜色变浅,瘀斑或痧点减少,说明病情好转。反则说明病情加重或无明显改善,或者病气外排进入高峰期。这就是《内经》中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

罐口部位起罐以后出现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甚至起白水疱,大多体内有风湿性疾病;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表明多是贫血、虚寒或湿邪内侵;如果罐口皮肤发白不发凉,出白水疱,多为风寒较重;如果白疱中夹有白沫,而且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正在排风寒或排风湿。

  2. 罐口部位呈紫黑色,多为火毒内蕴;紫黑而暗多为气血瘀滞之象;如果发紫伴有斑块,多为寒凝血瘀之症。紫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

  3. 罐口部位皮肤颜色没有多大变化,但出现黄疱、黄绿疱、脓水、黏稠物、果冻样物等,多为体内有炎症而且病情较重。

  4. 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阳亢症。

  5. 罐印红而暗,多表示血脂高、血黏度高,而且体内有热邪。

  6. 罐壁出现有水汽,表示该部位有湿邪。

  7. 感觉拔罐部位痒,表明其风邪和湿邪内侵。

  8. 感觉拔罐部位疼痛,表明体内有火毒。

  9. 感觉罐口部位先痛后痒,表明其正先排火毒,后排风寒、湿邪。

  10. 经过一段时间拔罐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上九种情况之一或几种情况,同时伴有全身倦怠乏力、头昏、口渴、嗜睡等症状表现,有此现象者,往往疗效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拔罐调理即可恢复。

拔罐疗法是一种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的内病外治物理疗法。治疗疾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对于患病较多、较久或慢性疾病患者,拔罐治疗的过程可能会长些,皮肤痕迹消失的过程也会慢些。

第五节 拔罐疗法的贴心提示

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和祛痛之效,如感冒头痛、腹痛、风湿疼痛、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拔罐疗法取得有效治疗,有的疼痛可经一次治疗后即痊愈或缓解,有的3~5次即可恢复健康。但是你一定要了解下列拔罐疗法的贴心提示和禁忌证。

  1. 有自发性出血倾向、出血不止者不宜拔罐,如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脆性阳性、血友病、白血病等。

  2. 重度神经质、精神失常、全身抽搐、狂躁不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3. 全身高度水肿、病情严重者不宜拔罐。

  4. 孕妇腰骶部、腹部不适宜拔罐。

  5. 五官及前后两阴部位不适宜拔罐。

  6. 醉酒、过饱、过饥、过度疲劳者不宜拔罐。

  7. 饭后40分钟内不宜拔罐。

  8. 身体极度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失去弹性松弛者不宜拔罐。

  9. 外伤、骨折、瘢痕、大血管体表投影处不宜拔罐。

  10. 心脏病较严重者,前后心脏对应的部位及两乳根部、腋下也不宜先行拔罐,应该在其他部位吸拔一段时间后再拔。

  11. 1周岁以内的幼儿不宜拔罐,1~5岁儿童每次可上一罐,不要拔得太紧,留罐时间10~15分钟即可。

  12. 拔罐期间禁止接触凉水、冷风,要注意保暖。

  13. 发生晕罐现象时不必惊慌,晕罐大多是紧张或者体内风寒、风湿较重引起的,有些患者则是因发痧引起的。初次拔罐患者应注意是否有不适的现象,发生时可以指代针掐揉人中、内关穴位或在相应部位刮痧即可,稍事休息便可缓解。

  14. 取罐时应一手握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指压罐口上皮肤,使空气进入罐体内,罐具即可脱落。切忌生拉硬拽,以免损伤皮肤肌肉。旋拧罐按反方向旋下即可。

  15. 拔罐时如出现水疱,小水疱可自行吸收,不必处理;大水疱,可用竹牙签或消毒针挑破,放出水液即可。因为体内有病邪才会有水疱,无病不会起疱,甚至拔出的红水、黄水、黏稠物或果冻样物都是体内的病气、垃圾和有害物质外排的表现,不必紧张。

  16. 严禁在颈部两侧颈动窦处拔罐,以免发生危险。

  17. 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忌拔罐;急性腰疼患者24小时之内不宜拔罐。

  18. 拔罐的工具边缘必须光滑,没有破损。

  19. 罐具适中,罐具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度,罐具之间的距离不要太近,以免罐具互相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挤压而脱落。

  20. 普通拔罐每次5~20分钟为宜,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急性病每天可拔3~5次,慢性病可每天1次,亦可隔天拔。普通拔罐10天1个疗程,歇3~5天后进行下个疗程。当然具体操作情况也要因病、因人而异,可咨询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