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同罐象的意义
拔罐后,皮肤表现出不一样的充血、淤血现象。根据不同现象表现出不同的皮肤颜色深浅,来决定治疗不同疾病穴位区,也更有针对意义。
第一节 充血、淤血:病轻病重看色泽
由于皮肤在拔罐时处在真空负压的作用下,拔罐后会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隆起和充血、淤血现象的发生。此时,可以辨别病症的实虚,如果皮肤充血、淤血的颜色为鲜红色,皮肤隆起的程度不是十分的明显,则为实证、热证;如果皮肤充血,淤血的颜色较暗红发紫,皮肤隆起的程度比较明显,则为虚证、寒证。淤血性质可以辨别病症的轻重,如果淤血的颜色鲜红、不易结块,表示病情较轻;颜色黑紫,块大黏腻,则表示淤阻较重。淤血中水分多,则表示病症湿重;若淤血多为黄水,则表示湿热;若为清水,则表示寒湿。
第二节 水疱:数量、颜色可以看出寒热
水疱的实质就是皮肤皮下组织细胞中的组织液的渗出,体内的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以及水分在拔罐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透过皮下组织,进入并停留在皮肤中,这样就形成了水疱。
根据水疱的大小和数量可以辨别体内的寒热情况。如果水疱比较明显,数量较多,色白,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表示寒湿证;如果水疱不太明显,数量较少,色微黄或者浑浊,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表示湿热证。
第三节 体温的改变:可以断定病症的虚实
拔罐后,拔罐局部和周围的皮肤温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皮肤温度适当的升高表明机体正气比较充足抵抗力较好;如果皮肤温度明显升高,则表明机体感受阳邪、实邪所致,或者患者的疾病证候为实证、热证;如果皮肤温度升高不明显甚至降低,特别是机体在感受风、寒、湿邪之后或者所患疾病为虚证、寒证。
第四节 皮肤渗出物:可以看出虚实寒热
在拔罐后,皮肤一般会有少量的水汽渗出,这是拔罐后出现的正常现象,还可以根据水汽看出病理的虚实、寒热。在拔罐后,如果皮肤有大量的水汽渗出,附于罐的表面,则表明机体内的痰、饮、水、湿比较严重。还可以结合皮肤表面渗出物的颜色、性质对疾病进行诊断:如果渗出物颜色淡白为寒证,质地稀薄则为虚寒,质地黏稠则为实寒;如果渗出物颜色淡黄或黄色为热证,质地稀薄则为虚热,质地黏稠则为实热。
第五节 病灶:内病外显
在拔罐的治疗期间,患者以前患过的某种疾病的症状,在拔罐治疗期间很可能再次表现出来,这就是病灶反应。这是因为以前患过的疾病没有根除,通过罐口部位强迫排出的缘故。比如,一些患者会出现泻肚,肛门赤痛,排尿发红,发黄等排风寒、排火毒的反应现象,这些都属于治疗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不必吃药,随着拔罐的继续,病灶反应会自然消失。病灶反应的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一般几小时或1~2天,个别病情较重,可持续一周甚至半个月,长者可达到一两个月。
下面将拔罐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病灶反应现象总结如下:
头部的病灶反应:头疼、头昏、耳鸣、眼红、流鼻涕、牙痛、出鼻血、嗳气、打嗝、吐白沫、掉头发等,还有上、下牙出现寒凉,打冷战,并伴有扎骨的感觉。
躯干部的病灶反应:发热、发冷、关节痛、盘骨抽搐、全身疼痛。发冷时甚至盖被都不感到暖和,直打寒战。发痒时经常整宿地抓挠也不解痒,这一般是肺病治疗的现象。更有甚者,有时全身不能动弹,腿脚不好使,这一般是腰腿病治疗中的表现,反应时间很短。发热的情况一般是低热,持续的时间一星期至一两个月都有,这是自身免疫力在与病灶斗争的过程中出现的反应。
脚部的病灶反应:脚臭、脓疱、烂脚丫等。一般脚部的反应是肾病和心脏病引起的。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程度不同,病灶反应的现象也不尽相同。采用排毒拔罐疗法时,要事先了解可能出现的病灶反应,才不至于在拔罐时出现被动局面。
关注病灶反应
疾病的种类多种多样,程度不同,病灶反应的现象也不尽相同。采用排毒拔罐疗法时,要事先了解可能出现的病灶反应,才不至于在拔罐时出现被动局面。
第六节 认识罐斑:可对身体综合判断
一般在进行拔罐时,火罐作用于皮肤后,会对皮肤产生刺激,皮肤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主要表现是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拔罐所称的“罐斑”。常见到的罐斑主要有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的斑点,小点状紫红色疹子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和牵拉胀痛感,个别有少量水珠渗出。这些属拔罐后的正常反应,一般持续1天至数天后就会自动的消失。
①常见罐斑的临床表现
◎拔罐后,无明显罐斑,则表明拔罐后无病。
◎拔罐后在罐斑上出现少许水珠、水汽或在罐壁上挂有少许水珠,一般表示患者体内多有湿气。水色黄者,表示其体内为湿热;水色清者,表示其体内为寒湿。
◎罐斑为鲜红血或星点状疹子,表明其多为表征。
◎罐斑为紫红色或紫黑色,上有水汽或水珠者,则多为体内有湿热。
◎罐斑皮肤颜色变化不大或略见微发红或皮色发白,皮肤略有瘙痒者,体内多有风邪。
◎罐斑颜色为淡红色或苍白色,略有发痒,则为风寒。
◎罐斑颜色发白或斑色淡,表面平坦,则表明体内多为气血不足,为虚证。
◎罐斑颜色鲜红并伴有身体发热,则体内燥热,多为实证或有炎症。
◎罐斑出现紫红或黑红色,并且伴有微感疼痛,身体发热,表示体内多有热毒;如身体不发热,则体内多为淤血,病程较长。
◎罐斑不明显的,皮肤偏凉者,则体内多为虚寒。
②罐斑变化
◎开始拔罐时,出现的罐斑色较深,但经过几次拔罐后,罐斑的色泽会逐渐变淡,这表明患者体内的邪气正在消失。如罐斑较重者,其人面色多不够光泽,面色较暗或粗糙;而当罐斑变淡或消失后,其面部的皮肤也会随之出现光泽红润,毛孔变细腻,精神也会变得爽朗。
◎起罐后触摸罐斑部位的皮肤温度,如该区域皮肤发凉则多为虚证、寒证、湿证、风证;如发热则多为实证、热证、瘀证、燥证。
罐斑
一般在进行拔罐时,火罐作用于皮肤后,会对皮肤产生刺激,皮肤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主要表现是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拔罐所称的“罐斑”,是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七节 分析罐口:可知疾病有没有
拔罐时,由于疾病的不同,排除的垃圾和病气也不同,因此罐口位置出现的现象也不同。罐口部位在起罐后会出现的反应可分为四种:
◎罐口部位发白,手摸发凉,起白水疱。这种现象表明患者风湿重一些;如果只是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表明患者贫血;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发凉,不起水疱,表明患者风寒较重;若白水疱中夹有白沫,而其留罐时感到痒,表明正在排风湿和风寒。
◎罐口部位呈黑色,表明病火较大。紫的程度不同,病火轻重的程度也不同,有时罐口部位的外圈发紫,圈内颜色无大的变化,表明有风火在上,但是也有可能风火在下。
◎罐口部位皮肤颜色没有太大的变化,起的是黄疤,或者黄绿色疱和脓水,表明患者的炎症比较重。
◎第四种情况是前面三种情况的综合,既有风寒,火毒,又有风湿,炎症。留罐时感到疼痛,表明先排火毒,后来感到奇痒,是在后排寒湿。
把握罐口细节
由于疾病的不同,排除的垃圾和病气也不同,因此罐口位置的出现的现象也不同。把握好这个细节,可以推断出患者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