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据统计,胃肠病和肝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几乎占所有疾病的1/10,因此尤其要重视本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 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发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腹痛、肠鸣、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或10余次),粪便稀薄如水,完谷不化,无脓血和里急后重症状。多因湿热侵袭、寒气内犯、饮食所伤、损伤脾胃所致,或因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累积肠胃所致。

拔罐方法1: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排罐较理想,主要起作用区域为心俞、膈俞、肝俞、大肠俞、肾俞、三焦俞、气海俞等腧穴区。(见图3-12)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

拔罐方法2:选取神阙区、结肠区、气海区、肾俞区、腰中区、命门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3)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

贴心提示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注意腹部保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2)宜食用柔软、易消化、富营养、维生素含量高和热量高的食物。宜少食多餐,勿食生、冷、油腻、辛辣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3)注意饮食及环境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益气健脾,理肠和胃之效。

第二节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泄泻如水、状如白冻状为主要表现的肠道疾病。本病常出现在黎明时分,腹部隐隐作痛,肠鸣、泄泻如注、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又称“五更泻”。中医学认为,此病属“肠痈”的范畴。多因嗜食肥甘厚味、贪食生冷、暴饮暴食以致胃肠功能紊乱,糟粕积累、湿热蕴积、气血运行失畅,聚积于肠道、郁久化热而患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为多。

拔罐方法1:选取胃区、神阙区、肠区、结肠区、脾俞穴、肾俞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4)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

拔罐方法2:选取脾俞、肾俞、大肠俞、神阙、中脘、天枢等穴区,先拔罐10~15分钟,然后用艾条灸拔罐区域。(见图3-1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7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健脾利湿、益气和中、补肾止泻之效。

贴心提示

(1)慢性结肠炎患者多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易并发胃肠道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刺激性的调味品。

(2)慢性结肠炎患者应密切观察自己对各种食品的适应性,注意个体差异。如吃一些原本不会对肠道造成影响的食品后若腹泻加重,则尽量不要再次食用。在疾病发作期间不能进食豆类及豆制品,麦类及面制品,以及韭菜、洋山芋、花生、瓜子等易产气的食物,因进食后会导致胃肠道内气体增多,影响胃肠动力使症状加剧。

(3)平常应注意保暖,进行适当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8

第三节 慢性阑尾炎

阑尾炎表现为右下腹间歇性轻度疼痛或持续隐痛,伴有消化不良,上腹不适,腹胀便秘,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迁延而成,或因粪石梗阻、寄生虫侵入、淋巴增生等引起。

拔罐方法:选取大椎区、肺俞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下脘穴、气海穴、阑尾穴等穴区拔罐,以该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为度,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8、3-19、3-2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9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2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3

操作原理

阑尾穴位于足三里与上巨虚穴之间压痛明显处。以上穴区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健脾利湿之效,故对于治疗阑尾炎有效。

贴心提示

(1)日常饮食注意不暴饮暴食,不贪吃生冷,肥甘厚味油腻之品。饭后一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

(2)急性阑尾炎患者,要及时去医院就医,严重者要手术治疗。

第四节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指病程持续六个月以上,多数是由急性肝炎误诊、误治,或由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以及某些药物的作用,使肝炎迁延不愈所造成的疾病,临床当中最常见的是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临床表现为食欲缺乏、全身乏力、肝区胀痛、腹胀、低烧、肝胀、蜘蛛痣等症状。慢性肝炎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常见的肝病有肝硬化、腹水、乙肝、肝炎等。采用区域拔罐方法时,肝区、肾区是必拔的部位。

拔罐方法1:选取期门区、肝区、脾区、大椎区、结肠区、神道区、肾区、大包区、章门区、神阙区、命门区、腰俞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34、3-3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4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6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7

方法2:采用背部从上向下走罐,每侧来回10次左右,以皮肤出紫红色痧点为度,然后背部排罐,留罐时间30分钟左右。重点在肝区、肾俞区、脾区、大椎区、腰俞区留罐。(见图3-36)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8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利湿之效。

贴心提示

(1)为防止肝炎患者交叉感染,拔罐工具使用前后必须严格消毒。

(2)采用发疱排毒法治疗时,罐口部位会出现水疱、黄水、红水、黏稠物、果冻样物等,罐具最好个人使用或严格消毒。

(3)注意加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

第五节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变性疾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损害肝脏,造成广泛的肝实质损害、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正常结构紊乱,最后导致肝质地变硬。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上腹满胀、疲倦乏力、体重减轻、恶心、腹痛、无性欲、男性乳房增大、女性月经失调,晚期可见发热、黄疸、腹水及精神症状等。

拔罐方法:选取期门区、肝区、脾区、大椎区、结肠区、神道区、肾区、大包区、章门区、神阙区、命门区、腰俞区、阴谷穴、三阴交穴、太溪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37、3-38、3-39)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19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2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3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利湿之效。

贴心提示

(1)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多食水果、蔬菜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贝类食物,戒烟戒酒。

(2)避免接触肝炎患者以及有毒药物、工业毒物。

(3)拔罐工具和施术者的双手在拔罐前后要严格消毒。

第六节 脂肪肝

正常情况下,肝内脂肪占肝重3%~5%。若脂肪含量超过肝重10%,或组织学上肝实质脂肪化超过30%~50%,即可称为脂肪肝。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肝郁气滞、湿邪困脾、郁久化热、湿热内蕴或饮食不节而致肝胆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继而发病。肥胖型体质者易发脂肪肝。

肝脏在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脂类代谢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摄取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另一方面以脂蛋白的形式将脂肪转运到血液中。如果这种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就会在肝内贮积,久而久之形成脂肪肝。脂肪肝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尔感觉轻度疲乏、食欲缺乏、嗳气、腹胀、肝区胀满等。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4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化浊之效。

拔罐方法:选取大椎区、肝区、脾区、肝俞穴、脾俞穴、胆俞穴、期门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4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5

贴心提示

(1)轻型脂肪肝患者,用拔罐疗法治疗效果较好;重症患者应以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为主,配以拔罐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控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戒酒,多吃粗纤维食物。

第七节 胰腺炎

胰腺炎是指胰腺器质性炎性病变,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两种。胰腺产生消化酶和胰岛素,对人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进行代谢。本病多由精神因素引起,主要为肠胃分泌与运动功能紊乱,并无器质性病变,病史长,并呈持续和反复性发作。

急性胰腺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胰腺囊肿、脓肿,胰液渗入腹腔会引起并发症,危及生命。

慢性胰腺炎多是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数年后发展而来的,慢性胰腺炎最重要的特征是胰腺分泌消化酶的能力丧失,临床表现为体重下降、大便恶臭、腹痛、腹胀,还会并发引起糖尿病,胰腺钙化及胰腺萎缩等症。

拔罐方法:选取胃区、期门区、胰区、上巨虚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41、3-42、3-43)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6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7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8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29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0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疏经通络、益气活血之效。

贴心提示

(1)要注意饮食调节,保证充足的营养,选择以营养丰富、残渣少、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宜。尽量避免进食辛辣食物、浓郁的调味品、浓茶、浓咖啡等。还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应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冷过热的食物。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在锻炼身体当中循序渐进,从小的运动量开始,以不感到太疲劳为宜,增强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且更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八节 胃神经官能症

胃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性胃炎。表现为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厌食、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还伴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表现:失眠、焦虑、倦怠、头痛、头晕、精神涣散等。

拔罐方法:选取脾俞穴、胃俞穴、胃区、大椎区、神道区、内关穴、足三里穴等穴区拔罐。先闪罐10次左右,再留罐20~30分钟。(见图3-44、3-4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2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3

贴心提示

(1)精神放松,心态平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

(2)注意饮食调节,保证充足的营养,以营养丰富、残渣少、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宜,尽量避免进食辛辣食物、浓茶、浓咖啡等。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就餐、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增强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且更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4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化湿、通经解郁之效。

第九节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肠道黏膜弥漫性炎症。表现为突然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泻下物多呈稀水样状,无脓血;重症者多表现为吐泻频繁、腹中绞痛、口唇青紫、四肢厥冷,甚至脱水、休克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泄泻”“呕吐”范畴,多因感受外邪、受凉和饮食不节、不洁而致。

拔罐方法1:选取胃区、肠区、脾区、神阙区、小腹区、肝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每日多拔几次。(见图3-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6

拔罐方法2:选取大椎区、气海区、脾区、胃区、肠区、天枢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2)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止痛、培元固本之效。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7

贴心提示

(1)日常生活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食物。

(2)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治疗期间多休息,症状轻者进流质易消化食物;症状重者禁食,并采取输液治疗,以防脱水休克。

第十节 胃肠痉挛症

胃肠痉挛多因饮食不当、暴饮暴食,运动离饭后时间过近或吃得过饱,喝得过多(尤其是冷饮、冷食),或因吃的是产气食物和不易消化食物而发病。胃痉挛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其疼痛多为绞痛、刺痛、钝痛、灼痛,疼痛常向左胸、左肩胛、背部放射,同时伴有腹直肌痉挛,还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冷汗甚至休克等症状。肠痉挛多表现为腹痛阵发性加剧或阵发性绞痛。

拔罐方法:选取胃区、神阙区、气海区、大椎区、肠俞区,采用闪罐法以局部出现晕红色痧点为度,每区闪罐10~15次,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一般一次即可止痛,但需巩固治疗。(见图3-10、3-1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8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39

贴心提示

(1)凡强压痛部可缓解的痉挛,拔罐方法较好,若拒按时,则应考虑为器质性病变,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或采取其他方式治疗。

(2)疾病的预防要养成好的饮食规律及生活习惯。做到按时就餐、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吃饭时不说话、不看电视、不站立或蹲着吃。应避免吃刺激性、油煎、油炸以及含粗纤维较多食物,如辣椒、芹菜、韭菜、腊肉、鱼干及各种粗粮,这些食物不仅会损伤胃黏膜,而且还会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负担。饭后一小时内不宜做剧烈运动,平时应加强身体方面的锻炼。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0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理气止痛之效,采用闪罐法对于胃肠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第十一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上腹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两者均伴有返酸、胃灼热上腹闷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症状;溃疡伴有出血时,可出现黑便,甚至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病因常由寒冷刺激、精神刺激、饮食不慎以及服用药物而引起。

胃溃疡的典型表现多为疼痛发生在饭后一小时左右,之后逐渐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发生在夜间或饭前空腹时,进食后即可缓解。

拔罐方法1:选取脾区、胃区、肝区、巨阙区、气海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1

拔罐方法2:选取神阙区、气海区、巨阙区、膈俞区、脾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普通拔罐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见图3-6)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2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升阳补气之效。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3

贴心提示

(1)对出现幽门梗阻、出血、穿孔等急性并发症时,应及时送医治疗。

(2)注意饮食调节、合理膳食,此病症需坚持连续拔罐。

第十二节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腹腔内脂肪薄弱,腹壁肌肉松弛,导致胃体下降至生理最低线以下位置的病症。属于胃无力病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此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呕吐、消瘦、乏力、食欲缺乏、嗳气、肠鸣、胃下坠感,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

拔罐方法1:选取巨阙区、胃区拔罐。留罐时间为10~20分钟。(见图3-7)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4

方法2:选用神阙区、气海区、胃区、大椎区、膈俞区、脾俞穴等穴区拔罐。(见图3-8、3-9)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6

操作原理

胃区具有调中气、理肠胃、助运化之效,对胃下垂疗效不错;其他穴区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升阳之效。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7

贴心提示

(1)治疗期间要加强营养,少吃多餐,不要吃寒凉性的食物。

(2)饭后平躺30分钟,不做运动,特别是不要远行、跑步、跳跃等运动。适当锻炼腹肌。

第十三节 胃炎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总称,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胃炎常见有单纯性和糜烂性两种。单纯性急性胃炎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糜烂性急性胃炎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有呕血和黑便。慢性胃炎表现为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胃胀、嗳气等症状。

拔罐方法1:选取肝区、脾区、肠区、神阙区、脾俞穴、胃俞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3)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8

拔罐方法2:选取中脘穴、关元穴、神阙穴拔罐,留罐时间为15~30分钟。一般急性胃脘痛1~2次即愈,慢性胃脘痛5~10次即愈。(见图3-4)

操作原理

中脘就是在胃区,关元穴属于气海区,神阙穴即神阙区的拔罐部位。以上穴区具有健脾和胃、和中理肠、培元固本之效。对于慢性胃病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49

贴心提示

(1)日常生活多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腐败变质食物。

(2)慢性胃炎要坚持连续拔罐才有疗效,坚持才能康复。

(3)坚持科学锻炼,增强体质和机体免疫功能。

第十四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样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者,即为慢性菌痢。本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夏秋季节比较多见,小儿发病率比成人高,多因食生冷、不洁、腐败食物等引起的。中医学认为,此病属“疫毒痢”范畴。多因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生冷不洁腐 败之物,邪积交阻,肠胃失和所致。

拔罐方法1:选取神阙区、胃区、腰俞区、肠区、气海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6)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0

拔罐方法2:选取大椎区、肝俞穴、脾俞穴、三焦俞穴、胃俞穴、大肠俞穴、腰俞穴、中膂区、气海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17)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益气健脾、利湿和中、清热解毒及消炎止痛之效。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1

贴心提示

(1)拔罐疗法对于慢性及轻型菌痢有较好的疗效,能迅速控制病情。

(2)重症或急性菌痢,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3)疾病预防应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变质和不卫生食物等。

第十五节 腹胀

腹胀是指胃肠道存在过量的气体,而感觉脘腹及脘腹以下整个腹部胀满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食欲缺乏、食少饱闷、肠鸣亢进、恶心、嗳气,有时伴有腹痛等症状。本病多见于急、慢性肠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腹腔手术后出现的腹部胀满。中医学认为,此病属“气胀”“痞满”范畴。

拔罐方法1:选取巨阙区、气海区拔罐,留罐时间10~15分钟,以局部微红为度。(见图3-32)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2

拔罐方法2:选取神选取阙区、气海区、胃区、采用闪罐法,先闪拔胃区,再闪拔气海区,每次30~50下,神阙区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见图3-33)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3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4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疏肝降气、通络除逆之效。

贴心提示

(1)注意合理膳食,宜清淡,忌油腻之品。

(2)情志调畅,少食产气或不宜消化的食物。

第十六节 便秘

便秘主要指大便次数减少或粪便干燥难解,一般两天以上无大便现象,也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便秘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引起便秘的原因有久坐少动,食物过于精细、缺少纤维素或不合理的排便习惯等,致使肠道运动缓慢,水分被机体吸收过多,粪便干结坚硬、滞留肠道、排出困难。

拔罐方法:选取神阙区、气海区、肠区、脾区、腰俞区、中膂区、结肠区、胃区等穴区拔罐。留罐为30~40分钟。(见图3-21、3-22)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5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6

贴心提示

(1)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膳食,一定要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2)经常进行一些科学锻炼,常做收腹和提肛练习,增强肠蠕功能。推拿腹部可促进肠蠕动,坚持每日推腹300~500次。

操作原理

腰俞区含有下髎穴,下髎穴具有通调二便的作用;气海区、结肠区拔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降逆之效,故能行气止痛,润肠通便。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7

第十七节 呃逆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俗称“打嗝儿”,是由于某种刺激引起膈神经过度兴奋,发生痉挛所致。

拔罐方法1:选取呃逆点,前心区或期门区拔罐,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呃逆点位于乳头之下平第七肋间。(见图3-29)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8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59

拔罐方法2:选取膈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中脘穴、期门区、气海区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15~30分钟,呃止即止。(见图3-30、3-3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2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疏肝降气、通络除逆之效。

贴心提示

(1)注意日常饮食、不暴饮暴食、少食生冷食物。

(2)注意胃部保暖,保持心态平和。

第十八节 脱肛

肛管直肠脱垂,称为“脱肛”,是肛管、直肠、乙状结肠下端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儿童、老人、经产妇。中医学认为,属于“脱肛、脱肛痔”等范畴。临床常见症状有大便时直肠黏膜脱出肛外,轻者便后能自行回纳,重者脱出物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托揉后才能复位。

拔罐方法:选取命门区、腰中区、腰俞区、肾俞区、气海区、足三里穴、承山穴、三阴交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25、3-26)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3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4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清热利湿、补中益气之效。

贴心提示

(1)治疗期间忌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要保持大便通畅。

(2)避免过度用力和负重,经常做提肛锻炼,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3)生活规律化,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切勿长时间地蹲便、坐便,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以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5

第十九节 痔疮

痔疮是指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迂曲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如发生在肛门内的叫内痔;在肛门外的叫外痔;内外均有的为混合痔。外痔在肛门边常有赘生的皮瓣,发生炎症时会出现疼痛;内痔便后可见出血,颜色鲜红,有时附在粪便外部,有时便后滴血、喷血、射血。

拔罐方法:选取大肠俞穴、腰俞区、气海区、委中区、承山穴等穴区拔罐,留罐时间为30~40分钟。(见图3-23、3-24)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6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7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8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通经活血、止痛、通调二便之效。

贴心提示

(1)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久坐、久站、劳累、负重。经常做提肛锻炼,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2)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第二十节 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称为便血。一般有大便时滴血、流血或大便带血三种情况。肉眼可见的便血多提示有下消化道出血,导致出血的常见原因为某些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等全身疾病。本节主要指痔疮出血。

拔罐方法:选用命门区拔罐治疗。留罐30分钟左右。(见图3-27)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69

操作原理

此区拔罐具有镇痉止痛、通调二便、益气止血之效。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70

贴心提示

痔疮的预防:

(1)加强锻炼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对于痔疮有预防作用。

(2)注意调节饮食: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油腻或熏煎食品,多吃蔬菜水果。

(3)定时排便且保持排便通畅,多饮水以保持肠道润滑。

(4)可经常用温水坐浴以保持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清洁。

第二十一节 疟疾

疟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其以夏秋季节发病较多。多因蚊虫叮咬感染疟原虫所致,表现为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时作时休,隔日一次或2~3日一次,同时伴有四肢疼痛或大汗淋漓后体温下降。中医认为此病多是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受凉刺激及寒凉药物导致寒结胃中;以及恼怒抑郁、情志失和致肝气犯胃引起;也有正气虚弱,中气虚损,肾气不纳致使气逆上冲而引发此病。

拔罐方法:选取大椎区、肝俞穴、胆俞穴、神道区、后巨阙区等穴区拔罐。(见图3-28)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71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拔罐疗法 - 图72

操作原理

以上穴区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的作用。

贴心提示

(1)注意饮食卫生,忌吃生冷不洁食物;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虫。

(2)劳逸结合,科学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