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的一生
昆虫也和我们人一样,有自己的生老病死。在长短不一的生命期限中,它们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命轨道。昆虫都是从卵中孵化而出的,从在卵中孕育开始,昆虫“妈妈”就给了它们敲开世界大门的本领。卵不同,昆虫的生长环境也有差异。在经历了蜕皮,破蛹羽化的过程,长大成虫后,它们还要寻找配偶、交配、繁殖,繁衍后代,延续这个庞大家族的生命。
从卵中孵化
昆虫的卵是它们来到世界上的第一种生命形态,从表面上看,它们是静止的,但内部却进行着剧烈的生命活动。昆虫的卵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期才能长成幼虫,为了保护自己未出生的孩子,昆虫妈妈们也会很辛苦。
卵的结构
昆虫的卵是昆虫身体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它由卵壳、卵黄、卵细胞和卵孔等几个部分组成。从昆虫妈妈产下卵一直到孵化所经历的过程叫卵期。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的过程,共40多天的时间。
受精卵的形成
雌雄昆虫交配完成后,来自雄虫的精子会不断游动,寻找并穿过卵子末端的卵孔,与卵子结合,一个受精卵就形成了。

交配中的逗娘
小知识
草蛉幼虫出壳后会在卵壳上停留,等身体变结实后再落地。
“荡秋千”的虫卵
脉翅目的草蛉有着在昆虫家族里比较特殊的卵,大部分草蛉的卵都有一条长长的丝柄,柄基部能够固定在植物的枝条、叶片、树皮等上面,而卵则高悬在丝柄的端部。
桶状的虫卵
椿象是有名的“臭气专家”,它们不仅臭气奇臭无比,就连产下的卵也跟别的虫子不一样。椿象的卵上下两头齐平,而中间部分则比较粗,这使得卵看上去好像一个肚子鼓鼓的木桶。

冲出卵壳
虫卵的孵化是指昆虫幼虫冲破卵壳而出的现象。鳞翅目幼虫多用上颚咬破卵壳而出,双翅目蝇科幼虫的钩子似的“嘴巴”也有类似作用。有些昆虫还具有刺、骨化板、翻缩囊等破卵器。
初临世界
刚刚从卵壳里探出头来的昆虫幼虫,是这个世界里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这些身体柔弱、自身毫无保护力的小东西而言,这个陌生的世界则是既新奇又危险。它们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呢?
出生“待遇”不同
昆虫种类不同,它们的幼虫生活方式也会不同。很多昆虫在幼虫阶段,就要开始学着自己“谋生”,比如寻找食物、躲避危险等。

凤蝶小时候是条其貌不扬的毛虫
毫无防备之力
昆虫从卵期到幼虫期,几乎没有任何防御敌害的能力。很多昆虫的幼虫因为身体长得“白白胖胖”“细皮嫩肉”,因而成为不少动物喜爱的“美餐”。一旦遇到危险,毫无抵抗能力的虫宝宝只能坐以待毙。
危险的世界
许多蜂都喜欢将巢穴安置在土壤中或岩石下,这些地方看似安全,实际上危机四伏。有些寄生蝇或甲虫经常藏在附近,一有机会,就钻入蜂巢将卵粘在蜂的身上或者蜂巢里,它们自己的幼虫出生后便吃掉蜂卵或蜂宝宝。

蜂王幼虫有工蜂照顾
周到的“照顾”
没有食物,所有的生物都难以生存下去,但要靠自己寻找食物,对很多动物刚出生的“宝宝”来说可不容易。在昆虫界,很多虫宝宝在出生时,“父母”就已经把食物给它们准备好了。但要学会独立,它们还需自己努力。

寄生蛾幼虫
小知识
蚕的幼虫不仅能辨别食物是哪种叶子,还能嗅出叶子的鲜嫩程度。
寻找食物
昆虫的食性很杂,食物来源非常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可能成为昆虫的食物。当昆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后,找食就成为它们要学会的第一项本领,没有吃的,它们又怎么能生存下来呢?
不同的食性
昆虫家族中的植食性成员主要吃植物的茎、叶和花,还有树汁和花蜜;肉食性昆虫则主要吃一些其他的虫子和它们的幼虫。

食肉蜂在撕咬猎物
蚂蚁团队
蚂蚁虽小,但全世界的蚂蚁一天却可以捕捉几十亿只昆虫,力量可并不小。它们捕捉到小猎物后会由单个蚂蚁拖回巢穴,若是大猎物,它们就用触角发出信息,召唤其他蚂蚁来帮忙。

萤火虫“聚餐”
晚上“提着灯笼”出门的萤火虫最喜欢的食物是蜗牛。夜晚,一只萤火虫发现了蜗牛,会先用自己的毒液把蜗牛麻醉,附近其他萤火虫就会飞来聚餐。

小知识
萤火虫叮咬蜗牛时,会释放出能令蜗牛的身体化成液体的消化液。
灰蝶幼虫的“诡计”
蝴蝶大多数食草,但也有少数种类的幼虫吃肉。蝴蝶中的灰蝶幼虫腹部背面能分泌蚂蚁特别喜欢吃的液体,诱使蚂蚁把自己运到蚁巢里。灰蝶幼虫到了“新家”,会一边分泌汁液,一边把蚂蚁幼虫当美食。
螳螂有“大刀”
螳螂是昆虫家族里的“带刀武士”,它们胸前有一对带锯齿的捕虫腿,看上去非常威武。平时,螳螂的这把“大刀”总是缩在胸前,如果遇到猎物,它会立即举起“大刀”,迅猛地砍向对手,昆虫立刻就成了它的美食。

漂亮抢眼的兰花螳螂
慢慢成长
种类繁多、队伍庞大的昆虫家族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和成长方式。而昆虫王国内部,不同成员的生长历程、生活方式和捕食方式也各不相同。
胃蝇成虫
胃蝇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一种昆虫,有着非凡的寄生能力。胃蝇的幼虫会钻入宿主的皮肤并寄生在内,如果寄生顺利,胃蝇的幼虫将在宿主的皮肤内寄生四十多天。
小知识
当叩头虫仰卧时,突然敲击它的爪子,叩头虫会弹起并向后跳跃。
黑甲虫“储水”
沙漠里的黑甲虫,有着自己的一套“生存之术”。沙漠上白天炎热干燥,夜晚温度较低,温差能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水汽。白天不出门的黑甲虫,夜晚会把头埋入沙子里,用背上结成的水珠补充水分。

菜田里的“舞者”
菜粉蝶经常在菜地里翩翩起舞,为什么呢?原来,白菜、萝卜、甘蓝等蔬菜都含有一种叫芥子油的化学物质,这种气味能被菜粉蝶的触角“闻”到。于是菜粉蝶会毫不犹豫地飞去,并在菜叶上忙忙碌碌地产卵。

柔弱的赤条蜂
赤条蜂是一种长着细细的腰,有着纤细的身子,腹部中间好像是用一根细线连起来,黑色的肚皮上面围着一丝红色的腰带。赤条蜂看起来非常柔弱,但却能把胖乎乎的毛毛虫和蟋蟀搬回洞穴,喂养孩子。

昆虫的幼虫
很多昆虫的幼虫在从幼虫成长为成虫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变态发育过程。从它们自卵里孵化出来一直到长出成虫的特征,这段期间都属于幼虫期。不同的昆虫幼虫的身体、取食方式等也各不一样。
胖胖的毛毛虫
毛毛虫是以蝴蝶、蛾类为主的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它们有个正式的统一名称,叫躅形幼虫。毛毛虫的身体如同一个又肥又短的圆柱子,上面有鲜艳的色彩或花纹,很多毛毛虫肚子下面还长有很短的脚。
虫子也有年龄
幼虫每蜕皮一次,就要增加一次年龄,它们的年龄叫“虫龄”。卵孵化的幼虫,叫1龄幼虫。第一次蜕皮后的幼虫,称2龄幼虫。

蜕皮才能成长
昆虫的幼虫也叫若虫,若虫自己取食生长到一定阶段,因为它们的身体外面的骨骼会变硬,并妨碍它们柔软的身体继续长大,所以昆虫的幼虫到一定时期必须要经历一次蜕皮过程,才能继续成长。

虫宝宝们的大餐
很多昆虫在幼虫时期胃口都特别大,而虫宝宝们的食物来源各有特色。如有的叩头虫形幼虫以草根为食,天牛的幼虫会蛀食树干,卷叶蛾的幼虫喜食果实,蚊类幼虫会自残同类幼虫等。
小知识
蚱蝉幼虫一生在土中生活,快长成成虫时,会爬到树上蜕皮。

正常发育
很多昆虫在从卵中孵化出来后,要经过一次次的变化才能成为成虫,这被称为变态发育。但也有些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外貌上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身体大小和生殖器官会随着虫龄增长而变化,这属于正常发育。
奇怪的发育方式
昆虫的正常发育也叫无变态发育,这种成长发育方式还分为增节变态、原变态和表变态三种类型。
小知识
衣鱼喜欢温暖湿润的地方,在干燥或寒冷的地方,不会进行繁殖。

“个头”随着“肚子”长
具有增节变态能力的昆虫,它们的幼虫和成虫之间,除了身体大小和生殖器官发育程度有差异外,腹部的节数还会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称为增节变态。
成虫也蜕皮
有表变态能力的昆虫刚生下来时,就和它们的“父母”长得很相似。这些昆虫的幼虫和成虫之间,除了身体大小不一样外,外形上没有明显的不同,腹部的节数也一样。不过,成虫一般还会继续蜕皮。

白棘跳虫成虫体长1.92.0毫米,白色,密布污白色细毛,触角第三节上的感觉器很复杂,头部仅有拟单眼,无复眼,触角为棒状。
蜉蝣的亚成虫
短命的蜉蝣类昆虫有着原变态的成长过程,它们的幼虫在成长到成虫的过程中,还要经历一段亚成虫的时期。蜉蝣的亚成虫和成虫外形很像,生殖器官、翅膀等都已长成。亚成虫的体色比成虫稍浅,腿也短,很少活动。

蜉蝣目昆虫幼虫(左)和成虫(右)的对比图
变态发育
有的昆虫在生长中从卵到蛹、幼虫,再到成虫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个一系列的阶段中,昆虫的身体、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的成长过程就叫做变态发育。
不同的变态发育
不同昆虫的幼虫对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也有了各种不同的变态类型。人们根据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把这类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类。

蜉蝣目是具有最原始的变态类型的昆虫
不结蛹的昆虫
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在身体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很相似,只不过幼虫体型较小、翅膀没长好,生殖器官也不完整。这类昆虫要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期。

蜻蜓也具有不完全变态特征
生活环境有差异
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从卵里孵化出来后,会进入到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那些生活在陆地上的幼虫称为若虫,而生活在水里的则称为稚虫。
惊人的转变
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比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多了蛹这个过程,它们的幼虫和成虫之间在样貌上还有着很大的差别。你能想象美丽的花蝴蝶竟然是从难看的毛毛虫变来的吗?

蝴蝶化蛹的情况
斑蝥的变态发育
斑蝥幼虫会趁着雌蜂产卵时,藏到蜜蜂卵堆里,吸食卵汁,并完成第一次蜕皮。之后,它又跑到蜜蜂藏蜜的地方,偷食蜂蜜。这种能变换环境的变态发育,称为复变态。
小知识
斑蝥的体内有一种叫斑蝥素的毒素,以前经常被用作药物治病。
蜕皮
昆虫和人一样,个头长高了,腿脚变长、长粗了,也到时候换身“新衣服”了。不过,小朋友们长高时,买身新衣裳就行,昆虫可不同,它们需要把身上的旧衣裳“褪掉”,才能“长出”新衣裳。
蜕皮与成长
幼虫想要生长,需要经历多次蜕皮。随着旧皮脱落,新皮开始生长。刚蜕皮后,新的表皮层还未硬化、加厚之前,幼虫的身体会变大。就这样,幼虫每蜕皮一次,身体就长大一些,外形也会跟着变化。

破壳而出的螳螂

摧毁外骨骼
幼虫蜕皮时,外骨骼细胞会分泌一种物质将坚硬的“外壳”溶解,使最上面那层能防止水分蒸发的蜡层破裂。这时,虫宝宝只要用上力气,就能从外骨骼里钻出来,并长出新的外骨骼。
蜕皮前的准备
蜕皮前,幼虫会停止进食,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把自己固定上去。等新的表皮形成后,它就用力收缩腹部的肌肉,先用力收紧腹部,再猛吸一口气。

成功“换装”
幼虫吸进空气后,胸部会迅速地鼓起来,它的头和胸部、背上那些“旧衣裳”特别脆弱的地方受到挤压会被顶落,或者破裂,幼虫的头就先从“旧衣服”里出来了。然后,它会不断蠕动身体,慢慢把胸部、腹部的旧皮蜕掉。
小知识
昆虫蜕掉的皮是一个除背部有裂缝外,其他都完好无损的空皮筒。
成虫
昆虫从幼虫或蛹蜕去最后一次皮或蛹壳,变为成虫的过程,人们给它取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羽化”。当昆虫从一个受精卵最终“长大成虫”后,个体行为会发生很大变化,到底有什么变化呢?
羽化也未必能“结婚”
昆虫羽化后,是不是就是一个成熟的成年昆虫了?不一定。很多昆虫羽化后,要经过数天发育生殖细胞才能成熟。尤其是雌虫,到了成熟的时候它们才能正式“结婚生子”,产卵繁殖。
群体生活
有些昆虫也像人一样过着群体生活,比如蜜蜂、蚂蚁等。在它们的大家庭里,成员之间还有不同的分工。这类昆虫单独很难生存下去,但团结在一起却有着惊人的力量。

雌雄有分别
昆虫的雌虫和雄虫,除了生殖器官不同外,还有形态特征的不同。如有些蛾类雌蛾无翅,雄蛾有翅;有些昆虫的雌性和雄性则仅仅是花斑色泽有一定区别。

什么是世代
昆虫的个体(无论是卵还是幼虫)从离开母体,到“结婚生子”产生后代为止,这样的一个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昆虫的世代是从出生到死亡(非意外死亡)的发育过程。
蜂群的成员
在有些昆虫家庭里,不只有雌雄之分,还有别的成员,比如蜜蜂。蜂群里有唯一的雌蜂即蜂后,有少量的雄蜂,还有为数众多的工蜂。工蜂是一群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肩负着筑巢、采食、育幼和清巢等工作。
小知识
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是昆虫成虫与幼体之间最大的区别。

昆虫求偶
经过从卵到幼虫,再到成虫的这个漫长过程,昆虫终于成年了。这个过程对我们人来说,或许非常短,但对昆虫而言,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接下来,昆虫就要进入自己最快乐的求偶阶段了。
一生重任
求偶是昆虫寻找合适的伴侣,共同完成繁衍后代责任的行为。昆虫进入成虫期后,主要的任务就是择偶、交配、产卵,繁衍后代。昆虫的种类不同,求偶、“结婚”的方式也不同。
蛾的“求爱”方式
蚕的成虫也属于蛾的一种,它们在求偶时不像其他昆虫那样,要通过唱歌或“婚飞”等隆重的仪式来吸引异性,而是靠释放特殊的气味来吸引伴侣。

时间的影响
有些昆虫在交配时会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比如果蝇会在光线的明暗程度都比较合适的时候才会举行“新婚”仪式。有些蚂蚁家族的成员,比如弓背蚁、阿根廷臭蚁等会在日落或黎明时分“求婚”。

交配的苍蝇
昆虫的“集体婚礼”
蝗虫的幼虫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因为成虫的生殖器官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需要大量进食才能进一步发育。蝗虫的雄虫经常飞到空中,举行盛大的“集体婚礼”。
“相亲相爱”
昆虫界有一种名叫无患子虫的昆虫,这种昆虫非常“恩爱”。它们在完成交尾后,雌虫和雄虫的身体还会一直粘在一起,直到雌虫产卵。
小知识
雄蝗虫靠摩擦发声吸引雌虫,雌蝗虫一生可进行多次婚配。

产卵方式
每个人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时,我们的妈妈都会经受巨大的疼痛。在昆虫界,昆虫妈妈在产卵时也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为了保证每一颗虫卵都能安然无恙,昆虫妈妈们形成了独特的产卵方式。
“妈妈们”的考虑
虫妈妈们选择独特的产卵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卵不被捕食者吃掉,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宝宝出生后能就近取食,比如蜻蜓将卵产在水里,金龟子将卵产在土壤中。

黑甲虫产卵
虫卵也穿“防护衣”
为了把自己产的卵固定在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许多昆虫会利用身体里分泌的一种保护液体为自己的虫卵穿上一件“防护衣”,这种液体在空气中能很快变干,同时还能够防水。
蟑螂的卵鞘
蟑螂能够分泌大量黏液,从而在自己的排卵口处形成一个叫卵鞘的小包。为了安全考虑,雌蟑螂会把卵产在卵鞘内。
蜻蜓点水
蜻蜓的受精卵因为要在水中才能孵化,所以它们必须在有水的地方产卵。蜻蜓会采取用尾巴点水的方法,把卵排到水中,卵到了水中,会附着在水草上,不久便孵出幼虫。

正在交配的蜻蜓
产卵冠军
白蚁的蚁后每分钟产卵约为60粒,它的一生能产大约5亿粒卵。而一只棉蚜虫所产的卵如果都活着的话,那么在3个月的时间内,它就可能繁殖出大约6万亿只后代。

白蚁蚁后(正中间)和它的后代
小知识
蜻蜓的幼虫主要吃一些蜉蝣类的幼虫,它们蜕皮后就会变成蜻蜓。
昆虫的死亡
昆虫是自然界比较弱小的一个群体,它们有着众多的天敌,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别的动物口中的“大餐”。人有生老病死,昆虫也一样,有的会自然死亡,有的则可能因意外而“殒命”。
蜜蜂之死
蜜蜂会蜇人,蜇人后自己也会死亡。在蜜蜂家族里,蜇人的主要是工蜂,它用来蜇人的刺是它们没有发育成熟的产卵器,上面有带钩的毒刺。

小知识
工蜂蜇人后,伤口会放出告警气味,促使伙伴们消灭或赶走敌人。
奇怪的姿态
一些身体扁平的昆虫在死亡的时候,身体会失去控制,6只脚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蜷缩,然后跌倒。一旦跌倒,身体再难翻过来,它们就只能六脚朝天地等死了。
灭顶之灾
切叶蚁常用树叶来培植蘑菇为食。因为培植蘑菇的地方不固定,“农场”常被废弃。一旦“农场”被别的菌类占领,耗掉氧气,就很可能使切叶蚁的幼虫窒息而死。

自我牺牲
昆虫为生存和繁殖,会出现集体群飞、迁徙的行为。因而有的昆虫会在迁飞过程中,因食料匮乏或者营养缺乏而累死在半路。有的昆虫为了帮助同类渡过难关,会自觉牺牲,如行军蚁。
害虫的克星
因为许多昆虫都是害虫,常危害农作物生长,有些还能传播疾病,如跳蚤、牛虻等。为了限制这些害虫的危害,人们研制杀虫剂捕杀害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