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的身体
昆虫是第一批出现在陆地上的动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它们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延续种族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昆虫几乎保持原貌,有的身体结构、行为习惯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昆虫种类不同,身体组成也有所差异。从它们的眼睛到它们的“嘴巴”,从尾须到六肢,以及“腿”上的细毛等都各有不同,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昆虫身体的秘密吧!
口器
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嘴巴”,它们的嘴巴还有一个非常正式的名称,叫“口器”。口器担负着昆虫取食的重任,虽然它们样子不同,但昆虫运用起来却是灵活自如。

苍蝇的吮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有上唇、下唇、上颚(牙齿)和舌,还有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是昆虫中最常见的口器。
苍蝇取食
苍蝇的口器像一个吸尘器,在口器里有一个海绵状的小垫子,能够将食物一扫而空,这种口器称为吮吸式口器。
会卷曲的“嘴巴”
蝴蝶和蛾类的口器是一根细长的管子,平时这根细管子会卷在一起。取食时,可吸食花蜜,这是虹吸式口器。


有力的上颚
咀嚼式口器的上颚前端有锋利的齿,用来切断食物;上颚的后部粗糙不平,可用来磨碎食物。如有着咀嚼式口器的毛虫在吃树叶的时候,会先用坚硬的齿咬断树叶,然后用后颚再把树叶慢慢磨碎。
小知识
蝇类的唇上有一圈环形沟道,液体食物会顺着沟道流入口中。

蚊子的口器如同针头,能刺入皮肤
蚊子的“嘴”
有些昆虫的口器主要用来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的汁液,如同一个空心的注射针头,取食时只需要把针一样的口器插到动、植物的表皮,就能吸取里面的血液或汁液,这种口器叫刺吸式口器,比如蚊子。
眼睛
昆虫的眼睛非常奇特,它们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眼睛是昆虫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眼观六路”这个词,在自然界,昆虫就有这样的本领,这得益于它们的眼睛。
单眼的作用
昆虫的单眼一般看不到东西,只能辨别光线的强弱和距离的远近。单眼,顾名思义,就是只有单独一个小眼面的眼睛。

能够看到紫外线,可以让昆虫更容易发现天敌,及时逃跑
单眼也分类
很多昆虫的成虫都具有长在头部的单眼,称为背单眼;而有些幼虫单眼则长在头部侧面,称为侧单眼。昆虫幼虫的单眼数目和形态,会因为昆虫种类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重要的复眼
复眼是昆虫最主要的视觉器官,它往往占据头部正面的大部分,左右各一个,或相连,或分离。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类似蚕豆。

蜻蜓的眼睛
小知识
昆虫的小眼的角膜晶体类似于凸透镜的集光装置,能形成影像。
复眼的组成
昆虫的复眼由若干个小眼面组成,每一个小眼的构造都和单眼相似,通常是紧密排列的,小眼间常因排列得太紧而呈六角形。复眼越大,小眼数目越多,昆虫的视觉就越发达。
小眼数量也不同
不同的昆虫复眼中的小眼数量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最少的可能只有一个小眼,最多的则有数万个小眼。例如有一种蚂蚁中的工蚁只有一个小眼,而蜻蜓的小眼则有很多。

蜻蜓的小眼非常多,有约28000个小眼
翅膀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的飞行员,翅膀是它们飞行的重要工具。大多数的昆虫都有两对翅膀,每种昆虫的翅膀在外观和形态上也各有不同。不过,也有些昆虫只有一对翅膀,或者翅膀已经退化。
翅膀的由来
很早以前,昆虫并没有翅膀。在后来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它们的翅膀才逐渐形成。昆虫的翅膀是由它们胸部背板的两侧部分向外扩展,形成侧背叶,最后才慢慢演化成翅膀的。

翅膀使昆虫进化得更高级
小知识
雄蚧虫的后翅退化,并演变成一对平衡棒,维持身体平衡。
翅膀的作用
有了翅膀,昆虫可以适应更多的环境,也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借助于飞行,昆虫能够在更加宽广的天地里迁徙、求偶、觅食以及躲避敌害。
翅脉的异同
昆虫翅膀的形状很像一个三角形,有3条边和3个角。一般用来飞行的翅都是昆虫的膜翅,上面有纵横交错的翅脉。有些昆虫的翅脉比较细密,如蜻蜓、草蛉等;有的翅脉则比较少。

蝴蝶的翅膀好看还能防雨
变异的翅膀
昆虫的翅膀通常有前翅和后翅之分,不少昆虫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前翅或后翅会发生变异。昆虫的翅膀主要用来飞行,但变异的翅膀则各有妙用:有的起保护作用,有的成为感觉器官。
翅关节的妙用
大多数昆虫都能远距离飞翔,它们有的还能像鸟一样,上下拍动翅膀,倾斜转动。降落后,有的昆虫翅膀还能向后折叠起来,放在背上。这都是昆虫翅膀根部那些小小的翅关节起的作用。

发声器官
昆虫有声音吗?当然有啦,不然我们怎么会听到蟋蟀唱歌,会厌烦蝉叫得很吵人呢?昆虫也有自己的发声器官,而且各有不同,发出的声音还是它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声音的作用
在庞大的昆虫家族里,声音是昆虫进行“信息联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具有寻找伴侣、召唤同伴、警报危险等作用,有时还能用来吓唬敌人。
飞行也出声
蚊子在飞行时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蚊子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音吗?答案是否定的。蚊子在飞行中发出的嗡嗡声是由它的翅膀振动产生的。飞行时,蚊子的翅膀有时会一秒钟内振动上千次,于是就有了烦人的嗡嗡声。

出色的“演奏家”
蟋蟀的“歌声”不是从嘴里发出来的,而是靠摩擦前翅产生的,所以称它为“演奏家”更贴切。

凭声音识昆虫
不同昆虫振动翅膀的次数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种类相同的昆虫振动翅膀所发出的声音几乎都一样。科学家根据这个道理,通过昆虫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就能分辨昆虫的种类。
小知识
蝶类飞行时翅膀振动的次数在每秒7.513次,几乎听不到声音。

天蛾“吹口哨”
昆虫中既有蟋蟀那样的“演奏家”,也有蚊子那样的“噪音器”,不过它们发声都不是从嘴里,但也有些昆虫能用“嘴”发声,比如天蛾。天蛾利用进入口中的气流,发出“口哨”声。
昆虫的“腿”
昆虫的6条腿是它们的标志之一,腿多了跑得快,小小的昆虫看起来好像就是这样,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昆虫跑不快,主要是因为它们身躯太小的缘故。

腿的结构
昆虫的腿由5个部分组成,由能活动的关节和发达的肌肉相互连接。最靠近胸部的第1节短而粗,能支撑整个腿的活动;第2节能调整方向;第3节非常有力;第4节生有刺,能收缩自如;第5节上面有爪。
昆虫的“爪”
有些昆虫的爪之间有能分泌黏液的弹性爪垫,爪和爪垫能使昆虫轻易扒附在光滑的物体上。有些昆虫的爪垫上还有感觉器官,通过接触物体产生感觉,决定它如何活动。

有的昆虫腿上长有“锯齿”
蜜蜂的“花粉篮”
蜜蜂的后腿又宽又扁,上面有抱成一团的长毛,能专门用来携带花粉,被称作“花粉蓝”。蜜蜂其他腿上也带着很多细毛,这样的腿叫携粉腿。

小知识
昆虫腿的功能多种多样,除了快速行走,还能跳跃,比如蝗虫等。
蝼蛄的“铲子”
蝼蛄有着又粗又壮的前腿,上面还有几个大齿,如同专门用来挖土的铲子,人们称它的这种腿叫“开掘腿”。因为蝼蛄要在土里生活,挖筑隧道,偷吃庄稼的根、茎,它的开掘腿就帮了它很大的忙。
“之”字形路线
昆虫能利用一侧的一条腿和另一侧的两条腿组成一个“三角形支架”,来保证走路的时候不会摔倒。因为昆虫走路会同时把六条腿组成前后两个“支架”,轮流着地,所以它们不走直线,而是“之”字形路线。

昆虫的长须
昆虫触角、尾须等都是它们身上的长须,如果观察过昆虫,你会发现不少昆虫的长须往往要比它们的身体长出很多。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而尾须则肩负着感觉和保护自己的任务。
灵敏的触角
昆虫的触角上有很多感受器和嗅觉器,非常灵敏,不仅能感触物体、感觉气流,还能嗅到各种气味,有的还具有听觉作用,能帮助昆虫进行“通讯联系”、寻觅伴侣等活动。
触角“闻”气味
花朵盛开的地方,总会有蜜蜂、蝴蝶闻到花香,翩翩起舞于花丛之间。苍蝇闻到食物的香味或臭味,也会大群地飞来。昆虫能有分辨气味的本领,全靠触角了。

蠼螋的尾铗
昆虫的尾须是由它们腹部的附肢演化而来的,有的昆虫尾须比较柔软,有的尾须则比较硬,称为尾铗,比如蠼螋。

蠼螋的尾铗像镰刀
昆虫的尾须
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尾须,尾须通常只存在于一些比较低等的昆虫身上,比如蜻蜓等。不同的昆虫尾须也不尽相同,蝗虫的尾须好像长刺,不分节;蜉蝣在一对尾须中间还有一条中尾丝。
小知识
衣鱼的尾须上有密集的短毛,能防止衣鱼在墙上趴着时滑下来。
“断尾”之术
衣鱼有3条比它自己的身体还要长的尾须。当衣鱼趴着不动时,它会不停地摆动尾须的末端,目的是为了把蜘蛛等天敌的注意力吸引到尾稍上来。一旦尾巴被抓住,衣鱼有分节的尾毛会断掉,从而借机逃命。
昆虫尖角
我们熟悉的很多哺乳动物头上会有坚硬的犄角,比如水牛、鹿、羊等动物,这些哺乳动物的犄角可不仅仅是好看的装饰物,还能用来进攻和防御敌人。你知道吗?小小的昆虫也有角。
奇特的独角仙
有一种昆虫叫独角仙,它的头上长着一支独角。独角仙体型较大,而且身披硬甲,再加上独一无二的角,就成了昆虫中的“犀牛”。
小知识
独角仙的雄虫有威武的“犄角”,雌虫则完全没有角。
不同的角
兽类头上的犄角是从它们的头骨上长出来的,而昆虫中的角蝉,它们头上的角则是由前胸背板形成的。角蝉的种类不同,角的式样也不同。中华高冠角蝉的角如同戴了一顶高高的帽子;三刺角蝉的角则如同尖刺。

独角仙
“帽子”也有用
高冠角蟾头上的角,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段枯树枝。特别是当几只或者更多的角蝉同时停歇在一根树枝上,它们看上去就如同真正的小树杈一样,可以假乱真。

角也能当铲子
昆虫的角并不仅仅是用来争斗的,比如屎壳郎就常常用它们铲状的角来滚粪球,一来可以贮存食物,二来可以抚育“宝宝”。如果你在牧区或者乡村小路上发现滚动着的粪球,不要惊讶,那是屎壳郎在搬运“粮食”。

好斗的楸甲
楸甲的角实际上是它增大变长的上颚。楸甲的雄虫热衷于争斗,像动物中的大多数雄性一样,它们也常为领地、雌性而争斗。因为楸甲的胸部小、腹部大,胸腹相接处比较细,别的对手常常会瞅准这里下“口”。

内部器官
昆虫的内部器官主要指它们的消化器官,由于昆虫的口器和食性不同,它们的消化器官也会随之演变成不同的类型。只有各器官之间完整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昆虫生命体。
神经网络
昆虫的神经系统如同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连接起昆虫身体表面和它们体内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和反应器。昆虫的视觉、听觉、味觉以及各种生活习性,都由神经系统控制。

龙虱适应水生环境,后足扁而长,有细毛,利于漂浮和游泳,腹背鞘翅顶端下方有气门,便于呼吸
动作的形成
有些昆虫腿上的爪有感觉器官,当爪接触到外界的物体,会刺激连接到爪上的神经,神经再将这种刺激信息传递到腿等部位,使肌肉产生反应,昆虫就会做出跑、跳等动作。
呼吸器官
昆虫和人一样,也要进行呼吸。有的昆虫会通过气管进行呼吸,有的因为气管不完善,所以要通过身体上的气孔来进行呼吸。
小知识
“滤室”能过滤营养物质,具有“滤室”的昆虫排泄液体粪便。
龙虱换气
龙虱生活在水里,它就是用气泡或气膜来呼吸的。龙虱腹部表面有一层直立起来的细毛,当它潜入水里时,这层细毛能携带气泡,这样龙虱就能在水里生活数小时,然后再到水面上来换气。

白蚁蚁后是整个蚁群中唯一能够繁殖后代的个体,它肥硕的身躯中布满了蚁卵,导致它的体形异常庞大
消化器官
昆虫的消化道是一条不对称的管状器官,前端与口相通,后端以肛门为止。昆虫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中肠又分化出胃、“滤室”等,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
细毛
许多昆虫的身上都长有细毛,不同的昆虫身上细毛的数量、位置和作用也各不相同。这些细毛有的空心、有的实心、有的比人的头发还要细,它们对昆虫有什么作用呢?
精妙的“机器”
昆虫身上的细毛上布满了感觉器官,这些感觉器官又与头部简单的神经相联系,组成一部奇妙的“机器”。这部“机器”能像计算机那样,接连不断地处理来自外界的信息。
不起眼的细毛
苍蝇的“皮肤”上也长有多种细毛,在它们停留或在空中飞行时,这些感觉毛既能“品尝”脚下佳肴的滋味,又能对苍蝇周围的温变、湿度和气流作出及时的反应。这是为什么苍蝇总是很警觉的原因。

苍蝇的秘密
苍蝇的触角上有许多灵敏的嗅觉细毛组成了嗅觉感受器,每个感受器有一个小孔,里面有成百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能灵敏地对空气中的气味作出反应,所以苍蝇能闻到很远地方的气味。

苍蝇身上的细毛还能察觉周围气流的变化
小知识
有些昆虫的毒毛长满了倒钩,刺进皮肤后,越抓,毒毛就越往里钻。
细毛也伤人
有些昆虫身上的细毛还会有毒。一些毒蛾的幼虫身上就长满了毒毛,这一根根的毒毛如同空心的管子,里面装有毒液。而毒毛露出来的顶部如同针尖,能扎入人和动物的皮肤。
蚂蚁的识别“工具”
小小的蚂蚁却能建造“房子”、切割树叶、寻找食物,这些都要归功于它们触角上的细毛。触角上这些毫不起眼的细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帮助蚂蚁识别气味。

毒液
昆虫因为身体小、力量小,很难保护自己,所以大自然就给了它们一些特殊的本领,比如一些昆虫会用毒液来御敌。在昆虫家族里,天生懂得用毒液来防身或保护族群安全的昆虫数不胜数。
伤害植物
许多蛾类的幼虫身上都长着许多小细毛,这些细毛与幼虫体内的毒腺相连。它们会危害植物、果树的叶片、幼果等,并且还会传播一些植物病毒。

用来自卫
毒蛾的毒素不仅危害植物,也常常用来自卫。有的动物想捕食这些蛾类,一旦吃过一次“美味”,就再不敢碰这些昆虫。
可怕的毒液
披甲树螽性情凶猛,当它遇到敌人后,会露出自己的牙齿,并发出刺耳的鸣叫声,以此来吓退捕食者。如果敌人不吃这一套,它就会立刻喷射出毒液,吓跑敌人。
小知识
披甲树螽体型硕大,不能飞,体色多样,而且全身带刺。

隐翅虫
危险的隐翅虫
隐翅虫又叫“影子虫”。有一种生活在水稻田里的隐翅虫,体液中含有刺激性毒素,一般情况下,不会故意咬人。但是,当它被打死,毒液会流出来,皮肤沾上后会引起溃烂。
斑蝥的毒液
斑蝥体内的生殖器官、血液和内脏,以及腿节末端都能分泌毒液。这种毒液在它们进行产卵生殖、预防天敌时都有帮助。虽然斑蝥是一种有毒昆虫,但也作为药材来使用。

臭气熏天
有毒液的昆虫可谓“以毒制胜”,没有毒液的动物虽然对对手的威胁性降低了一些,但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防御本领,比如放屁虫就能以难闻的臭气熏走敌人,然后逃之夭夭。
爱放屁的“臭大姐”
蝽,俗称“臭大姐”,是一类“臭名昭著”的昆虫。蝽喜欢“放屁”,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就会沾上臭气,而且任你怎么洗都洗不掉。
小知识
当凤蝶幼虫受到侵犯时,臭角会马上从体内翻出,并发出臭味。

“臭屁”也能吓敌
“臭大姐”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臭腺,当它受到惊扰时,体内的臭腺就会释放出一种叫臭虫酸的物质。臭虫酸从臭腺孔排出后,会弥漫到空气中,使四周臭不可闻。不过,蝽的“臭气弹”不是进攻性武器,而只用来防御。
幼虫的“臭角”
昆虫身上的臭味“各有特色”,释放臭味的部位也因昆虫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昆虫的臭腺都长在背部或腹部,有一种凤蝶,它的幼虫头部的后方就藏着一对“臭角”。

臭虫的臭气
臭虫幼虫的腹部背面或成虫的胸部腹面,有一对半月形的臭腺,能分泌一种有特殊臭味的物质。这种臭液有防御天敌和促进交配的作用,凡是臭虫爬过的地方,都会臭气弥漫。
臭气远扬的葬甲
葬甲经常齐心协力把小动物的尸体埋入土中,然后雌虫会在动物尸体上产卵,不久,幼虫孵化出来后就能以动物尸体为食,迅速成长起来。因为葬甲是吃动物尸体长大的,所以它们放出的屁更是臭气熏天。

葬甲虫
甲壳
昆虫的甲壳可以说是它们的第一道“保护伞”,因为甲壳往往具有防水、防敌和警戒等多重作用。不仅如此,甲壳还是我们最直接、最快速地识别昆虫的重要依据,你会“以貌取虫”吗?
坚硬的盔甲
昆虫的甲壳就是它们身上包裹的那层已经硬化的外骨骼。甲壳坚硬、严密,有弹性,同时又具有防水、防御和支撑身体的功能,如同一个厚厚的盔甲,保护着里面柔软的身体和重要的内脏器官。

灵活的身体
昆虫的身体是分成一节一节的,每两节之间由柔软、能伸缩的膜相连。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身上穿了甲壳这样一层又厚又硬的盔甲,昆虫也照样可以自由活动身体。

盔甲也会“长大”
不同的昆虫,它们的甲壳也会有所不同。令人称奇的是,昆虫的甲壳无论从结构、颜色或者是纹理,都不相同,而且随着昆虫“虫龄”的增长,它们的这层防护衣也会随着变化。
小知识
甲壳既是昆虫的皮肤,又是骨胳,这能帮助昆虫更好地生存。
甲壳的颜色
科学家们发现,昆虫的盔甲是以黑色为主的,同时又会有其他的颜色与黑色形成“混搭”,于是就形成了昆虫花花绿绿的外衣。

甲壳变色
人会换衣服,昆虫的盔甲也不是一直一个样儿,因为这层盔甲上的斑纹和颜色也会随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夏天生活在北方的蝉,它们的肤色和树干的颜色会一致;蝗虫在某个时期,盔甲会变黑。

保护色
小个头的昆虫是动物界的“弱势群体”,它们似乎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危险,为了保护自己,小昆虫们练就了一身特殊的本领。它们能利用身体特殊的颜色进行伪装,从而骗过敌人。
神奇的伪装术
昆虫有着神奇的伪装术,它们凭本能总能找到和自己“外衣”最相似的隐藏环境。如栖居于草地上的绿色蚱蜢,它的身体颜色就和草叶相似。

蚱蜢的身体和绿色的枝条融为一体
菜粉蝶的蛹
菜粉蝶的蛹会因为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而随之改变身体的颜色,比如在甘蓝叶子上的菜粉蝶蛹通常是绿色或黄绿色,而在篱笆或者土墙上的蛹则多为褐色。
小知识
竹节虫在飞行时采取的“闪色法”,许多昆虫逃跑时也会用。
竹节虫的伪装
竹节虫经常在夜间活动,白天它们则表现得非常安静。当它被迫爬动时,才能被察觉。不过,一旦竹节虫受到侵犯飞起时,也会用突然闪动的彩光来迷惑敌人。

竹节虫趴在树枝上不动时,很难被发现
“飞行的花朵”
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常常被赞为“飞行的花朵”,当它轻轻停落在花草上时,常会被误认为是一朵漂亮的花儿。蝴蝶的天敌也常有这样的误会,这都是蝴蝶五颜六色的翅膀起的保护作用。

拟态
昆虫界的伪装高手个个身怀绝技,如果让它们在一起一决高下,恐怕还真难以分出个胜负高低。除了保护色,不少昆虫还具有一种叫拟态的本领,这让它们的伪装术更是如虎添翼。
拟态就是模仿
拟态是昆虫来模仿别的动物或者植物的形态,以假乱真、迷惑敌人,从而保护自己的一种伪装技术。昆虫的拟态可以模仿别的动物的颜色、气味,甚至声音。
螳螂的本领
有一种螳螂,在比较小的时候与木工蚁的“身高”差不多,于是它就模仿木工蚁,这常让木工蚁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来照顾。当这种螳螂再长大些,变高变胖了,它又会把自己装扮成胡蜂的模样。

像树枝的尺蠖
尺蠖是鳞翅目的一种蛾类,它的幼虫身体细长,并长有5对腹足,在静止时能靠后腿抓住树枝。尺蠖幼虫的体色与枝干的颜色相似,它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则身体斜向伸直,如同一根小树杈。

小知识
尺蠖成虫有着大大的翅膀,身上长有短毛,称为“尺蛾”。
“会飞的树叶”
枯叶蝶是一种拟态本领高超的小动物,它全身呈古铜色,色泽和形态酷似一片枯叶。它翅膀上的翅脉好似树叶的纹理,就连枯叶上的霉斑也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当枯叶蝶停在树上时,很难将它与枯叶区分。

警戒色
动物界有不少身有剧毒,同时有着鲜艳体色的动物,这些鲜艳的体色能起到一种威慑和警告的作用,在昆虫家族里,也有一些带毒的昆虫具有这样的靓丽“外衣”。
猫头鹰蝴蝶
猫头鹰蝴蝶的翅膀上长有类似猫头鹰眼睛的大斑点,当蝴蝶静止时,这些酷似眼睛的斑点会隐藏起来,不过一旦受到惊扰,就会突然暴露出来,结果常常会吓跑那些胆小的小鸟。

小知识
蜜蜂腹部非常醒目的黑黄相间的条纹,也有一定的警示效果。
蝗虫的“外衣”
有一种蝗虫经常吃带毒的植物,所以身体也带毒。这种蝗虫胖乎乎的身体上穿着黄黑相间的条状斑纹的“外衣”,它们就是用这种肤色警告鸟类和其他动物的。
小虫子的警告
鞍背刺蛾的幼虫长相很不好看,而且身体上布满了许多有毒的刺,同时,这些小虫子的背上还有着十分鲜亮的体色。那些聪明的捕食者往往在看到它的漂亮外衣时,就会远远躲开。

漂亮的鹿蛾
鹿蛾的体色非常艳丽,十分像斑蛾或黄蜂的皮肤,有的还是红、黄、黑三色相间,并且鹿蛾的味道越不好,肤色越显眼。它们通过这些明亮的色彩警告捕食者:“最好离我远点!”
橘黄色的盾蝽
盾蝽的胸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盾形壳,有些盾蝽的“盾”是绿色的,是一种保护色,但是橘黄色盾蝽亮丽的颜色却是一种警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