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科外治良方
预防感冒
◆醋熏疗方:室内关闭门窗后,取食醋放入金属容器内,放在火上烧,直至蒸干为止。半小时后开启门窗,每晚睡前蒸熏,连熏几天,每月1次。每立方米空间需醋0.2毫升。
◆嗅大葱疗方:每日早晨起床后,用生大葱1根捣烂成糊状,用鼻子嗅2~3分钟,连续3日,半月为1个疗程(过敏性鼻炎患者禁用)。
◆按摩太阳穴位疗方:每日起床后,用双手示指按摩自己双侧太阳穴(左、右各转36下)、印堂穴(上下各推36下)。
◆涂穴位疗方:樟脑丸1个打碎,放入100毫升酒精中浸泡1个月,每日早晨起床后在自己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各涂擦少许樟脑酒精液(严禁入口、眼内)。
◆中药兜肚疗方:取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共研为细末,与麝香0.12克调匀,做成兜肚佩戴在脐腹部,9~15日换1次,每日用热水袋热敷兜肚10~15分钟。此法对经常感冒的老年人有预防作用。
感冒
◆敷布疗方:在颈后敷上一层薄薄的生姜泥。或把新鲜的白菜贴在咽喉处,外面用热毛巾裹上,2个小时换1次菜叶。如果感冒发热,可用带皮的土豆2个捣烂,加上1勺醋拌匀,用干净纱布包好放在额头上,有利于退烧。
◆洗浴疗方
1.浴水中加入甘菊、嫩松叶、薄荷、桦树叶等。每300~400克植物原料加1桶开水泡,然后滤入浴池进行洗浴。
2.取30瓣生大蒜头,用大约10升开水泡6个小时,然后把浸汁加热,但不要煮沸,再加适量热水进行洗浴。
此疗法效果显著,但是如果伴有高烧或自我感觉不好的情况下,不宜采用。通常是在感冒初期,症状不太明显时采用,使用时水温应控制在35℃~37℃。洗浴时间最好在吃饭前1小时或睡觉前,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洗后迅速上床休息,并用棉被盖好,若出一身汗,则疗效更佳。
◆熨烫疗方:让病人俯卧床上,用湿热毛巾敷背,再用电熨斗来回在背上熨烫,熨斗温度不宜太高,应控制在35℃~39℃,以防烫伤皮肤。
◆擦抹疗方:取鹅油和葱汁混合均匀,擦抹胸口。也可取半杯萝卜汁加上1小勺盐和1小勺蜂蜜调匀,擦抹胸口。
◆佩香疗方
1.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7克。
2.冰片、薄荷脑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山柰、雄黄、丁香各10克。
以上2种疗方的制作方法:将配方中药共研成细末,然后取5克装入缝制成的小布袋中,佩挂在颈部,或用别针别在衣襟上,距鼻孔越近效果越佳,每10日更换袋中药末1次。
◆足浴疗方:准备2个较大的洗脸盆,其中1个盆内倒入42℃~44℃温水,另1个盆内倒入15℃~16℃冷水,水量以淹没脚踝为度。先将双脚浸入温水盆内1分钟,然后再将双脚浸入冷水盆内1分钟。如此交替进行,反复3次,从温水浴开始,以冷水浴结束。盆内水温不断变化,变凉会影响疗效,所以,每浴1次,温水盆应适量补充热水,使水温保持稳定。第三次冷水浴后,要用干净毛巾擦干,穿上袜子,以免受凉。
◆敷足疗方
1.取白芥子9克,鸡蛋1个,将白芥子研末,用蛋清调匀,外敷足心涌泉穴,纱布包贴,此法对感冒发热者有效。
2.吴茱萸末9克,白矾10克,鸡蛋1个,二味药研细末,用鸡蛋清调匀,敷两手心及脚心,每日1剂。
3.用热水洗脚,擦干后用一小块麝香虎骨膏贴于脚心涌泉穴处,24小时更换1次。
◆敷脐疗方
1.葱白50克,胡椒1克,共捣烂成泥状,敷于脐上,外盖纱布,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在脐部熨之。
2.羌活10克,苍术、白矾各6克,共研细末,取适量药末用纱布包裹,敷脐,固定,每次敷4~6小时,1日2次,连敷3~4日为1个疗程。
3.荆芥2克,防风2克,羌活1克,葱白适量,前三味药共研细末,与葱白捣为泥,敷脐,外用纱布固定,1日2次,热水袋外敷熨2次,1次10~20分钟。
4.紫苏叶2克,葱白、生姜适量,紫苏叶研为细末,与姜葱共捣为泥状,外敷于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热水袋外熨,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
5.生姜10克,葱白30克,麻黄6克共捣烂成泥状,敷于脐上,纱布固定,全身外盖棉被取汗。
◆吸入疗方:取蒜少量,在其内含的植物杀菌素挥发之前,用一小块纱布包好,放入空茶壶中盖好。然后把壶嘴放入患者口中,让其慢慢吸入蒜末释放的气味,持续几分钟,以患者可以接受和忍耐为度。用鼻子呼气,以免从口呼出的气体进入壶中。每日做3~5次。每次治疗不应超过15分钟。
◆滴鼻疗方
1.取大蒜头4~6个,洗净切片,加水350毫升,另加冰片25克,浸泡后用于滴鼻漱口,每个鼻孔每次滴1~2滴,每日漱口2~3次。
2.将食用小苏打用凉开水配成6%的水浴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签蘸药液擦于鼻孔,每3小时1次。
◆塞鼻疗方
1.取鲜紫苏叶适量,取少许姜汁于鲜紫苏叶揉搓,塞入双鼻孔(不能过紧),每日5~6次。
2.大蒜捣汁调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入鼻孔。
◆熏鼻疗方:取带根葱白7根,白胡椒7粒,辛夷10克,放入容器内,加水500毫升,武火煮沸15~20分钟,趁热倒入茶杯内,将茶杯周围围上毛巾,用药热气熏口鼻。水凉后加温再使用,每次熏30~40分钟,每日2~3次。
◆耳穴压贴疗方:用白胶布剪成0.5厘米×0.5厘米小方块,取王不留行粒数10粒,沸水洗净晾干装瓶备用。用75%酒精消毒耳穴,用王不留行籽粘在白胶布,中心贴压于耳穴上。两耳轮流贴,每隔3日换1次,为1疗程,每日按压贴药籽处3遍,每遍10~20次,自觉有酸沉麻胀感为佳。
取耳穴:肺、内鼻、肾上腺、咽喉。本法对四季预防感冒有疗效。
◆贴穴位疗方
1.取鲜薄荷叶2~4片,捣烂成泥,取枣核大小薄荷泥一团,敷贴双侧迎香、合谷、太阳,再用示指揉1分钟,每日3次。
2.绿豆粉300克,白芷30克,生石膏300克,滑石30克,麝香0.3克,甘油4.5克,冰片24克,薄荷水30克。将前四味药一起研细末,再兑入后四味道药,调研均匀。取1克药粉用白酒调膏,分别敷贴囟门、太阳穴位,每日1次。
◆按摩人中穴疗方:经常按摩人中穴,用拇指和示指在人中穴捏10~20次,而后用示指和中指再揉或揉擦20次,有防治感冒的作用。
◆擦五心疗方:感冒发热时,取葱白15克,生姜15克,食盐少许,一起捣成糊状,再用一盅酒调匀,以纱布包好擦前心、后心、手心、脚心、腋窝,擦后半小时出汗退热。
◆中成药疗方:桑菊感冒片、银翘散研粉,白蜜调和成饼。敷贴脐部。
◆吸热疗方:取1个普通茶壶,倒满滚开水,盖好盖,然后鼻孔对着茶壶出水口处冒出的蒸汽做深呼吸,调节鼻孔与茶壶出水口间的距离,以能忍受为度。此法无副作用,每日使用对感冒初期效果较好,症状严重效果则较差。
◆艾灸疗方:取风门穴、大椎穴、外关穴(双),每日施灸1次。
◆艾条悬灸疗方:选用风池,合谷穴位,每穴5~10分钟。
◆涂擦太阳穴疗方:雷公根50克,生姜3克,捣烂涂搽额头或太阳穴。
◆吸鼻疗方:辛夷适量,研为细末,吸入鼻腔,1日2次。
◆塞鼻疗方
1.用大蒜瓣去皮捣碎,纱布包好,塞入鼻腔内,对感冒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疗效。
2.当伤风感冒流清涕时,立即用药棉球浸白醋塞入鼻孔内(两侧交替进行),一般当天或第二天可痊愈。
3.取鹅不食草适量,紫苏叶1片,混合捣绒,塞入鼻孔,1日6次,愈后继续3~5日,以防复发。此法适用伤风感冒。
◆药浴疗方
1.用贯中叶100克,防风叶100克,布袋包好,投入冷水中浸泡2~3小时,然后连同浸泡液入煎,再按比例倒入浴盆中。浴盆水温宜在42℃~48℃,人在药浴中浸泡时间约为30分钟,1日2次。
2.紫苏60克,鸡蛋2个,加水煮沸15分钟,取出鸡蛋,食蛋,去渣取液,浸洗双足。治疗风寒感冒。
3.大叶桉叶2500克,水煎取渣,熏洗全身,治疗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4.苏叶50克,防风30克,荆芥30克,葱白3根,生姜25克,藿香30克,白芷20克,水煎去渣取汁,熏洗胸部、背部、头部20分钟。
◆敷贴穴位疗方
1.胡椒15克,淡豆豉30克,丁香10克,葱白20克。将前三味药共研细末,用时加如捣烂的葱白调匀成糊。每穴用药5克,先贴大椎、神阙穴位,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令患者脱衣而卧,再取药糊10克,涂于两手心劳宫穴,两手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侧位屈腿夹好,将被盖严,待其汗出,每日2次,每次4~6小时。
2.鲜薄荷叶2~4片,捣烂成泥,取枣核大薄荷泥1片,敷贴双侧迎香、合谷穴、太阳穴,再用示指揉1分钟,每日3次。
3.白芥子30克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拌后敷贴涌泉穴。
4.绿豆粉300克,白芷30克,生石膏300克,滑石30克,麝香0.3克,甘油4.5克,冰片24克,薄荷冰36克。将前四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兑入后四味药,调研均匀,取1克药粉用冷水或白酒调膏,分别敷贴囱会、太阳穴,每日1次,连贴3日,有预防流感作用。
咳嗽
◆足浴疗方:艾叶100克,投入约2500毫升沸水中,再加盖煎煮15分钟,取液熏蒸双足,待药液温度降至双足能忍耐承受时,再浸泡双足,每次熏泡30分钟。
◆敷贴足穴位疗方
1.麻黄、细辛、生半夏、生南星各10克,白芥子、洋金花各20克,冬虫夏草50克。共研细末,凡士林调拌,先在肺俞、天突、膻中穴位以拇指用力按摩半分钟,使局部潮红,再将药物敷贴穴位上,垫纱布,胶布固定,两日1次,每次6~12小时。
2.山茶10克,附片、肉桂、干姜各20克。研成细末,将药粉一小撮放于两侧肺俞穴,胶布固定。若属久咳者先用生姜及葱白捣汁擦肺俞穴及脊柱两侧,效果更佳。
3.取斑蝥粉如米粒大,置于肺俞、脾俞、肝俞上,以胶布固定,12~20小时后,揭去胶布,可见小水泡,任其自然吸收。此法对慢性咳嗽发作期有良好作用。
4.瓜萎1枚,贝母50克,青黛15克。共研细末,取蜂蜜120克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加入以上三味药,调和成膏,贴于肺俞、大杼、后溪穴位,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敷脐疗方
1.用罂粟壳少许或五味子适量研末贴脐,治疗久咳不止。
2.白芥子、半夏各3克,公丁香0.5克,麻黄5克,细辛2克,麝香少许研为细末。按常规消毒肚脐后,取药粉适量填满脐中,用鲜姜1片(厚约0.3厘米,用针刺数孔),盖于药粉上,上置大艾炷施灸,每日1次,每次3~5壮。
头痛
◆塞鼻疗方
1.取1个蒜头捣烂塞入鼻孔。
2.酒制大黄100克,冰片3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头痛时用消毒药棉蘸药末,塞入鼻孔,并可将药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两侧太阳穴,对治疗热症头痛有速效。
3.取川芎、白芷、天花粉和细辛各5克,混合后研成细末,置瓶内备用。头痛发作时,取药末2克,加蒸馏水拌成药糊,用消毒棉球蘸药糊塞入鼻腔,右侧头痛塞左鼻,左侧头痛塞右鼻,3~5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吹鼻疗方:茶子适量,晾干,研极细末。头痛时以少许吹入鼻中。
◆热敷疗方:
1.黄烟叶50克,热水煮透,趁热敷于头部及双侧太阳穴。注意勿使烟水滴入眼内。
2.麻黄、栀子各20克,共研细末,以冷饭团和敷于太阳穴。
3.取鲜紫苏叶若干,放入茶杯内,用沸水冲泡5分钟,取叶滴去水分,将叶贴于痛处。
◆外敷双侧涌泉穴方:吴茱萸研末,取药末25克,用好醋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外敷双脚涌泉穴,薄膜盖好,纱布包扎,次日早上取出。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
◆艾条悬灸方: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封口而成。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俞穴,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至皮肤红晕为度(艾条悬灸法下同)。选用穴位:合谷、风池、天应。每穴5~10分钟。
◆指压穴位疗方:一般性头痛,可用双手示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状可减轻。
◆药枕疗方:取透骨草200克,天麻20克,共研粗末,装入纱布袋中做成薄枕。每枕15日为1个疗程。用时将药枕置于头部痛位,若头痛者畏寒,可加桂枝50克。治紧张性头痛。
◆中成药疗方:将伤湿止痛膏贴于两侧太阳穴上,可镇头痛。
◆点穴按摩疗方:患者自行治疗,头部尽量后仰,放松颈部后伸肌群,先用一侧拇指尖自行点揉风府穴约5分钟(此穴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部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用力由轻至重,以局部出现明显之酸、麻、胀感为宜,然后用两拇指同时缓慢地从颈后正中线向头顶推按5~10次,最后再用两拇指分拨局部筋膜10~20次,每日按摩2~3次,一般坚持1~2周头痛即可愈。
◆热水烫脚疗方:取不低于44℃的热水倒入盆中,然后将双脚浸入热水里,以水漫过脚面为宜,浸烫15~20分钟,头痛会明显减轻和好转。
◆熏蒸疗方:取川芎、蔓荆子、地龙各30克,白芷、羌活、蝉蜕各15克,僵蚕30克,细辛8克。上药共入砂锅内,适当多加一点水,煮沸15分钟后,用牛皮纸(或厚纸)将砂锅口密封,并视疼痛部位大小,在纸盖中开一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全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两目紧闭或用毛巾包之)。上面用毛巾覆盖头部,以热药气熏蒸(蒸时以微火维持温度,勿烫伤)。每日蒸2~3次,每次蒸15分钟,连用2~5日。
◆滴鼻疗方:大蒜两瓣,捣烂取汁,滴鼻孔内。治疗头痛不止。
◆隔姜灸疗方:用鲜姜片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合谷、风池、天应穴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灸炷燃尽,再易炷施灸,每穴3~5炷。
◆塞鼻疗方:取鲜鹅不食草适量,生橘叶1片,共捣烂搓成小团塞进鼻孔内,右侧头痛塞右鼻孔,左则头痛塞左鼻孔,全头痛左右鼻孔轮流塞。
◆药浴疗方
1.取南薄荷、白芷、炒蔓荆、川芎各6克,防风、粉葛各4.5克,桑叶3克。水煎除渣,取药液沐头。
2.取桑叶、薄荷、槀本、天麻、甘菊花各6克,赤芍、全当归、炒僵蚕各9克。水煎去渣,沐头。
3.取川芎、羌活各30克,薄荷、甘草各60克,僵蚕按每岁1条。水煎去渣,每日早、中、晚各洗头1次。
4.取川椒2克,薄荷、天麻、银花各3克,防风、青连翘、霜桑叶各4.5克,生石膏10克。水煎去渣,外洗头部。治疗风热头痛。
5.取桑叶、赤芍、薄荷、天麻、槀本、甘菊花、炒僵蚕各6克。水煎取渣,沐头。
◆敷贴疗方
1.取陈伤子干球茎半粒,研细,贴于太阳穴,胶布固定,每次10~16小时,每日1次。
2.仙人掌去刺,剖成2片,剖面撒食盐,合拢、湿草纸包,细铁丝帮扎固定,火猥八成熟,将剖面贴额颞部,胶布固定。每次贴4小时,可连续使用。
3.把伤湿止痛膏剪贴于患处皮肤上,痛症很快会得到缓解。
偏头痛
◆塞鼻疗方
1.取川芎、远志各30克,细辛75克,冰片6克,共研细末,用纱布小块蘸药末如花生仁大小塞入鼻腔,卧床休息2小时,取出。一般可在30~60分钟头痛消失。
2.取川芎、白芷、天花粉、细辛各5克,混合研成细末,置瓶内密封备用。头痛发作时,取药末2克,加蒸馏水拌成药糊,用消毒棉球蘸药糊塞入鼻腔,右侧痛塞左鼻,左侧痛塞右鼻,3~5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鼻吸疗方:毕菝研细末。令患者口含温水,随左右痛以左右鼻吸少许,有效。
◆吹鼻疗方:将雄黄、细辛各等份研成极细的粉末。每次以少许吹入鼻内。左痛吹左侧鼻孔,右痛吹右侧鼻孔,可缓解疼痛。
◆敷贴疗方:取葱白50克,生姜30克,白酒适量。现将葱白、生姜捣烂,与白酒共放锅中炒热,乘热敷于双侧太阳穴,有较好的止痛作用。
◆外敷疗方:取川芎、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共研末。取药末30克,连须葱白头7个,鲜姜15克,共捣如泥状,与药末调匀,再用布包蒸热,外敷并热熨痛处。
◆揉太阳穴疗方:每日清晨醒来后和晚上临睡觉前,用双手中指按太阳穴转圈揉动,先顺揉7~8圈,再倒揉7~8圈,这样反复几次,连续数日,偏头痛可以大为减轻。
◆梳摩痛点疗方:将双手的10个指头,放在头部最痛的地方,像梳头那样进行轻度的快速梳摩,每次梳摩100个来回,每日早、中、晚饭前各做1次,可达到止痛目的。
◆热水浸手疗法:偏头痛发作时,可将双手浸没一壶热水中,水温以手入水后能忍受的极限为宜,坚持浸泡半个小时左右,使手部血液管道扩张,脑部血液相应减少,从而使偏头痛逐渐减轻。
◆牵拉耳垂疗法:当左侧偏头痛时,患者自己捏住右侧耳垂向外上牵拉,20~30次为宜,牵拉力度不宜过大,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度,如果牵拉时“啪啪”作响,效果更佳。每日牵拉2次(早晚各1次)。同理,右侧偏头痛时,则牵拉左耳垂。
◆衣冠疗法:取白芷、防风、荆芥、钩藤、苍术、川芎、桂枝各10克,槀本6克,细辛5克,共研细末,夹在帽子棉布中间,戴在头上。此法用于偏头痛遇风或遇冷者。
◆鼻孔闻药法:取细辛、高良姜,羌活、川芎各20克。共研细末,左侧偏头痛,用手指蘸少许药物放右鼻孔内闻药香味。右侧偏头痛,用手指蘸药物放左鼻孔内闻药香味,闻后约15分钟病症可减轻。
◆贴敷太阳穴法:地龙5条,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共研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贴敷太阳穴,纱布包扎固定,每日1次。
◆热敷疗法
1.生草乌、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克,葱白7根,生姜40克。诸药研末调匀,用一层纱布包好,放入锅内隔水蒸热,取出趁热敷痛处,但不要敷眼部。
2.桑寄生6克研末,干姜粉2克。二药以酒炒热,热敷患侧太阳穴,1日1次。
◆熏蒸疗法:川芎、当归各30克,荆芥60克,白芷、细辛各10克。上药加清水适量煮沸,趁热熏蒸头面部,待药温适度时再洗头部,1日1剂,熏洗2~3次。
◆滴鼻疗法:将白萝卜捣烂取汁,令患者仰卧,随头痛的左右部位,滴入相反的一侧的鼻孔内,每日1~2次,见效即止。
◆塞鼻疗法
1.川芎、白芷、灸远志各50克,冰片7克。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用时用纱布2~3层包药粉少许塞入鼻中,右侧痛塞左鼻,左侧痛塞右鼻。
2.万年前根3条,削尖,蘸朱砂塞鼻孔,左痛塞右鼻,右痛塞左鼻,左右均痛者皆塞。
3.急性子、闹阳花各适量,共研细末,用药棉裹药末少许塞入鼻孔。
高烧不退
◆敷脐疗方:燕窝泥15~30克,田螺肉5~10克,青黛3~6克,加入鸡蛋清适量,共捣如泥,敷肚脐,热退去药。
呕吐
◆外敷双足涌泉穴:大蒜头5个(鲜洁),吴茱萸10克(研末)。将大蒜头去衣捣烂,与吴茱萸拌匀,揉成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外敷两足心涌泉穴。一般2小时后可见效。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呕吐。
◆敷脐疗方:生姜10克,半夏10克,捣烂,做成饼状,外敷脐中,治疗活塞性呕吐。
◆敷贴穴位法
1.藿香15克,葱白15克,艾叶20克,生姜10克,薄荷10克,半夏10克,枳实50克,大腹皮5克。共研细末,调拌菜油或面粉做成饼状,敷贴中脘、膻中、神阙穴位,胶布固定,每日1次,每次4~6小时。
2.胡椒10克,绿茶3克,酒曲2个,葱白20克。混合捣烂成泥糊状,分别敷于中脘、膻中、脾俞、期门穴位,保鲜膜覆盖,胶布固定。治疗神经性呕吐及反胃。
3.生姜两大片,外敷双侧内关穴,胶布固定。治疗重症呕吐。
4.大黄、丁香、甘草各等量,共研细末,取药末30克撒布于3张黑膏药中间,分别敷贴于神阙、中脘、内关穴位。治疗热性呕吐。
◆隔姜灸疗方:用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度0.2~0.3厘米的薄皮,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患处(俞穴),再将艾艾灸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选用穴位:中脘、内关、每穴3~5壮。
失眠
◆敷贴疗方
1.琥珀末10克,朱砂末10克,混合调匀,再用凡士林调成软膏状,每次取黄豆大小置于鸡眼膏中央(将原鸡眼膏中央药取出),贴于双侧内关及膻中穴,失眠严重者加贴双侧涌泉穴,每隔1~2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2.磁石20克,茯神15克,五味子10克,刺五加20克。先煎煮磁石30分钟,后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液,将洁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
◆敷脐疗方:田三七、丹参各10克,硫黄、远志、石菖蒲各20克,红花5克,共研细末,以白酒调成膏状,涂满脐孔,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吴茱萸研细末,米醋调成糊状,敷双足涌泉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
2.朱砂3~5克,研成细末,用干净纱布涂糨糊少许,将朱砂均匀粘附于纱布上,外敷双足涌泉穴位,胶布固定。敷药前先洗净擦干脚,睡前敷贴,次晨取下。
◆手心敷药方:生龙骨粉20克,琥珀末5克,珍珠粉5克,调匀。邪热内扰加黄连粉5克,痰多加生半夏末10克。阴虚火旺加龙胆草末6克,气虚血虚内服归脾丸。每次取药末3~4克,加牛黄蛇胆川贝液10毫升,调湿分为2份,用双层纱布包好,于睡前分置于两手心,外用胶布固定,次日晨取下,7日为1个疗程。
◆熨擦疗方:新青皮1块,置于火上烘热,趁热熨擦两眼之上下眼睑。每次进行20分钟左右,每日1次。
◆艾条悬灸方: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约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封口而成。施炙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安眠、内关、神门、心俞穴位,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10~20分钟。
◆足浴疗方:取生龙骨、牡蛎各30克,磁石20克,青黛10克,菊花、夜交藤、合欢花各30克。水煎两次去渣,每晚睡前泡脚15分钟。
◆药枕疗方
1.菊花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200克,白芷200克。用布缝制1个枕头,装药入内口,睡眠时以此枕头。
2.白菊花、合欢花、夜交藤各100克,生磁石200克,灯芯草、公丁香各30克,石菖蒲、远志肉、茯神各60克,檀香20克,冰片粉10克,多梦易醒加生龙骨100克,生牡蛎60克,上药共研粗粉末,拌匀,装入一长方形布袋内,每晚当睡枕用。
◆药末疗方:取牛黄2克,朱砂3克,磁石6克,共研末,装入小布袋,置于帽子内,戴在头上。
◆指压疗方:在患者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穴,常有明显的压痛点,睡前1小时在此处用拇指旋、揉、按20~30分钟(动作宜轻柔徐缓,忌用力过重)。点按手腕部掌侧腕横纹尺侧端的神门穴,也有良好的效果。
气管炎
◆敷脐疗方:苍耳子、苍术、细辛、白芹子各30克,麻黄100克,公丁香、肉桂、半夏各30克,人造麝香10克,共研细末,混合备用。每次用5克填入脐窝,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隔48小时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敷双侧涌泉穴方:猪胆汁20毫升、木鳖子9个,黑丑、白丑各7个,后三味研为细末,和猪胆汁拌匀,外敷双侧涌泉穴,纱布包扎,胶布固定,15小时后取下,在15小时内禁下地,忌吃梨、喝酒、房事。
◆涂擦疗方:用洋葱粉加适量温开水搅拌成糊,涂于胸部,治支气管炎。
◆药浴疗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多因受凉复发。可用麻黄、细辛各30克,桂枝50克,葱头150克,水煎洗浴。
◆隔姜灸疗方:白芥子、半夏各3克,麻黄5克,细辛2克,公丁香0.5克,麝香0.2克。上药共研末,取药填满脐窝,将鲜姜1片(厚约0.3厘米,用粗针刺扎数孔),盖在药末上,上置大艾炷施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隔3日。
◆按揉膻中穴疗方:膻中穴位于双乳房中间,第七和第八胸椎之中。患者平卧床上,用大拇指或示指按压本穴位,使局部有酸麻之感。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按揉,再按逆时针方向按揉,坚持每日2次,每次10~20分钟,7日为1个疗程。
◆豆浆膏贴穴位疗方:将黄豆浆先大火煮熟后,改用小火慢煮,浓缩成膏,加苯甲酸防腐。取黄豆粒之大小豆浆膏,放在2×2厘米的风湿膏中心,贴在中枢、肺俞、脾俞、肾俞、风隆(皆为双侧)穴位上,每日1次,重者2次。
◆敷脐疗方
1.白果仁、杏仁、细辛各6克。共研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外敷脐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2.制半夏10克、白果仁9克,杏仁6克,细辛6克。共研细末,用将姜汁调为糊状,外敷脐部,纱布包扎,每日换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栀子、桃仁、杏仁各6克,白胡椒4克,姜末7粒。共研细末,用2个鸡蛋清调和后摊在纱布上,敷足底涌泉穴上(男左女右)。每日换1次,治疗期间禁忌烟酒。
◆药垫疗方:将紫苏子、白芥子、细辛、秦韮等中药研碎,装入12×12厘米的药垫内,缝于贴身背心背部,穿着使用。本法可以起到缓解症状,防止复发挥作用,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中药兜肚疗方:人参4克,蛤蚧5克,五味子2克,麝香0.24克。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做成兜肚,佩戴于脐腹中,15日换药1次,每日用热水袋热敷兜肚15~30分钟。
失眠
◆指压点疗方:每晚临睡前1小时,在双侧神门穴(手腕部掌侧腕,横纹尺侧端)用拇指点旋、揉按各20~30分钟(用力应轻柔徐缓),可收到良好效果。
◆拍打足心涌泉穴:每晚睡前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脚涌泉穴(在足底心约足底前1/3处),力度以感到微微胀痛为宜,拍打120次后换左手拍打右脚涌泉穴,拍打120次后再换手,如此反复数次,可获良效。
◆仰卧揉腹疗方:睡前仰卧床上,意守丹田(肚脐),先用右手顺时针方向绕脐揉动,一边揉一边默念计数,右手累了再换左手,方向相反、待有倦意时停止揉动,即可入睡。
◆踏豆按摩疗方:取赤小豆或绿豆500克,置锅中文火炒热,倒入盆中。患者洗净擦干双足,乘热赤脚踏踩豆子上。睡前1小时使用本方,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对失眠有良效。此豆可重复使用,用时再炒热,不要炒熟。
◆呼吸操疗方:睡前,以立正的姿态站立。然后举起双手,充分地呼吸,弯腰,以双手抓住双脚脚踝处,保持姿势不变,由鼻孔进行腹式呼吸4次,然后恢复原来的姿势。把上述动作反复做5~10次后才上床,一般都能很快入睡,而且会产生很好效果。
◆敷脐疗方
1.珍珠米、丹参末、硫黄各等份,备用。每次取混合药末0.25克填于脐内,外贴胶布,每日换药1次,连用3~5日为1个疗程。
2.丹参、远志、硫黄各10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0.5~1克,以水调成糊,敷脐内,外贴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敷贴穴位疗方:白芥子100克,冰片100克,肉桂50克,木香50克,干姜50克,吴茱萸50克,白胡椒60克,玄胡索50克,细辛50克。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临用前取药适量,用60%二甲基亚矾调成糊状,摊于硫酸纸上,用纱布摩擦穴位皮肤,然后将药物分别敷贴所取穴位,胶布固定,隔天更换1次。穴位:心俞、巨阙、神门、内关、三阳关。
◆足浴疗方:取磁石30克,菊花、黄芩、夜交藤各15克,水煎滤液,加热水洗足,每晚睡前1次,然后入睡。
哮喘
◆敷贴穴位方
1.细辛、白芥子、玄胡、白芷、川乌、草乌、甘遂、麻黄各2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匀做成6个小圆饼,在药饼中心放0.1克毕菝作引经药。然后敷贴于患者背部第三、四、五胸椎两侧旁1.5寸处。敷贴时间为每年进入三伏(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敷贴2~3小时后除去,连续三年为1个疗程。敷药后可见皮肤充血潮红,部分病人敷药后有起疮及轻微痒痛,极少数病人出现破皮并轻度感染,用消炎药可愈。
2.白芥子3份,甘遂3份,细辛1份,干姜1份,麻黄1份,元胡1份,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糊状,摊于圆形硫酸纸上,第1次贴于大杼、肺俞、心俞、天突,第二次贴于勼门,厥阴俞、督俞、膻中。两组穴位交替贴敷,冬季喘者,贴于三伏,每伏1贴,夏季喘者,贴于三九,每九1贴,不分季节者随喘随贴,直至贴愈。
3.生姜50克,捣碎取汁,与白芥子15克,加白酒研糊状,摊在纱布上,贴在肺俞、大椎、膻中3个穴位上,60分钟后有痛感取下,以不起泡为度。
塞鼻疗方:巴豆适量,纸包捶打去油,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枣粒大小的栓剂,中间开一小孔,外皮一层药棉。用时根据病情轻重,塞入一侧或双侧鼻腔内,每日1次,每次方1~2小时,7日为1个疗程。
◆自血疗方:取上肢肘内静脉血液2毫升,加入1%多因注射液2毫升,两药混合摇匀按穴位注射。取穴:定喘(双侧)、肺俞(双侧)、风门(双侧),每次注入2毫升,3日1次,三穴交替使用。
◆拔火罐疗方:取定喘、肺俞、大杼、风门等穴,经消毒后,用火罐拔疗,每次拔后即用洋金花、杏仁、延胡索研极细末,姜汁调敷,10日1次。
◆摩擦皮肤疗方:选用干净的干的丝绸,在人体的第二、三肋之间和第八、九肘之间反复摩擦,前者为吸肌所在的位置,后者为呼肌所处的地方。摩擦的强度为使皮肤略微发红即可。在哮喘发作时,摩擦呼吸肌所在位置的皮肤100次左右,可产生很好的平喘效果。所用于布,以丝绸最佳,棉布次之,化纤织物最差。
用于布摩擦皮肤产生的刺激,可以把副交感神经的紧张从支气管转移到皮肤上来,通过皮肤的副交感神经紧张来消除支气管副交感神经的紧张,这样就可以使支气管舒张,呼吸变得轻松、平稳。
◆中成药疗方:将伤湿止痛膏贴于颈背部,脊柱两侧的肺俞穴位,可止喘。
◆压指疗疗方:本病发作时,家属或自己用大拇指指端,在患者一侧鱼际穴位处(该穴位于手掌大拇指侧,肌肉隆起边缘),用力向上按压,并作左右方向按揉。频率约每分钟10次,一般按揉5分钟可见效。
◆按摩华盖穴位疗方:患者可利用示指或中指直接按摩华盖穴(本穴位于第一胸椎处即颈部胸骨处),坚持以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每日按摩2~3遍。一般按摩3~5日,可起到良好止喘效果。坚持按摩5~10日可治愈。
◆推颌疗疗方:先用推法,依次横推胸腹部(以华盖、膻中为重点),腰背部(自上而下,以肺俞、膈俞、命门为重点),脊柱及其两侧。接着按揉肺俞、膈俞。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药线点灸疗方:取苎麻线1根,经消毒后晒干,粗细如米粒大小,以右手示指、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厘米。将露出的线头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线的端对准穴位,利用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有火星的线头直接点按手穴位,一按或灭即起为一壮,一般一穴灸一壮。穴位取肺俞、定喘、气户俞。每日施灸1次,10日为1个疗程。
◆姜汁浸衣疗方:取生姜1千克左右,捣碎滤汁,做一件合身的纱布内衣,用滤出的姜汁将内衣浸透,并在烈日下晒干。然后给患者贴身穿上,每隔9日换1次姜汁浸衣,晒干。一般患者穿3~4次后可见效,病情重者,要穿8~10次甚至更长时间,可收到很好疗效。
◆敷脐疗方
1.取苍耳子、苍术、白芥子各5份,公丁香、肉桂、半夏各3份,灸麻黄10份,麝香1份。共研末,用凡士林调匀,外敷脐部,固定,2日换药1次。
2.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研为细末,加入葱白头3根,捣烂如泥,敷贴脐孔,盖上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半天取下,每日2次。治疗哮喘。
◆外敷双足涌泉穴
1.桃仁、杏仁各6克,栀子18克,胡椒3克,糯米4.5克。研末以鸡蛋清适量调成软面团状,分四等份,贴于双侧足心涌泉穴及足背相对位置,12小时去药。
2.吴茱萸10克。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于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好,2日去掉。一般1~2次哮喘可大大减轻。
◆敷贴穴位疗方
1.三伏天,用白芥子、元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1/3的药末,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3块直径5厘米的油纸上,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穴位上,用胶布固定,3~4小时去掉。贴药后,患者均感局部发热,多数患者局部皮肤发红,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小丘疹,甚至水泡,不必畏惧,注意不要感染,3~5日可自愈。每隔10日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
2.天南星、白芥子各30克,姜汁适量。二药共研细末,取姜汁和药末调匀如糊状。将药糊涂于中脘穴位,干后另换,每日3~5次。用于喘咳气逆多痰者。
3.白芥子、延胡索各50克,甘遂、细辛各5克,麝香0.5克,共研细末,和姜汁调匀,于“三伏”期涂于肺俞、百劳、膏肓俞,涂后用艾卷在每个穴位上灸,至患者喉中感到有药气为度,外涂药须候3小时可去掉,初伏、中伏、末伏各施治1次。
4.金沸草50克,代赭石50克。混合研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贴于风门、定喘、膻中、上脘。
◆药枕疗疗方:生黄芪1500克,生白术500克,麦冬、防风、黄精各300克,皂角刺10克。将上药喷洒食用醋少许,再烘干,共研末,调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常枕之,可防本病发生。
◆药液疗法:白粉仙草1株,川椒目、元胡各15克,杏仁、艾叶各30克,白烛子、白果仁各25克,河子20克。水煎,药液熏洗肺俞穴、云门穴、中府穴。
腹胀
◆敷脐疗方
1.生白葱(去根丝)100克,八角枫叶150克,捣烂加少许食盐及适量醋酸(约50毫升)炒热,待药温以手背能放置不感灼热为度,外敷脐部30~60分钟后,开始排气,随之腹胀缓慢消失。本法主要用于儿童腹胀。
2.厚朴、枳壳各1克,香附、柴胡、半夏、茯苓各0.5克,姜汁少量。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12~18小时,每日1换。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取大黄30克,研末。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一般2~3小时,便可出现肛门排气。
泄泻(又称腹泻)
◆熨脐疗方:取硫黄20克,五倍子、干姜各6克,丁香、肉桂、细辛各3克。共研细末备用。取新鲜葱头7棵捣烂如泥,放入碗中,加上述药末,用陈醋调匀,滩涂于纱布上,敷贴脐部,外用塑料薄膜覆盖,用热水袋热熨其上,待水凉后去掉药糊,每晚1次。
◆附子饼灸疗方:取生附子适量研为细末,加温水或黄酒适量捏成药饼,厚约0.5厘米,放于肚脐上,以艾炷条或艾炷灸之,待药饼干后更换,以内部湿热,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
◆敷脐疗方
1.取木香、肉豆蔻、高良姜、党参、补骨脂、五味子各9克,吴茱萸5克,白术12克。以上诸药焙干研成细末,加入25%的酒精调匀(酒精过敏者可用凉开水调匀),敷于脐及脐周,直径约为10厘米,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5日换药1次(为1个疗程),间隔2日可进行第二疗程。
2.肉桂、苍术各等份,共研细末备用。取药末1~3克,温水调匀敷脐部,外贴胶布以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10次为1个疗程。
3.肉桂、鸡内金各3克,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克,白胡椒15克。共研细末,为1次用药量,取新鲜葱头5根,捣烂,和药末拌匀,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敷药处可能有痒和灼痛感,停药后即可消失。适用于五更泻。
4.焦山楂10克,鸡内金5克。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成稀糊状,贴敷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3日。适用于食滞腹泻。
5.胡椒、花椒、吴茱萸各5克。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糊状,贴敷于肚脐处,外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敷3日。适用于寒湿泄泻。
6.黄连、山栀各5克。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糊状,贴敷于肚脐处,外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敷3日。适用于湿热泄泻。
◆足浴疗方
1.高粱壳120克,水煎去渣,浸泡双足洗脚。
2.艾叶(或野艾鲜叶)250~300克。洗净,加水1500毫升~2000毫升水煎,沸后去渣取汁,趁热置木盆内泡脚15~20分钟。每日3~5次,水冷后可再加热重复使用,每日1剂,连续5日。适用于风寒或食积泄泻。
3.葛根50克,白扁豆、车前草各150克。用水煎沸约3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温水适量,使水温保持在35℃左右,浸泡脚部(以水面越过脚踝为度)45分钟,每日3次,连续3日,每日1剂。本方对湿热型泄泻疗效最佳。
4.草芙蓉50克,水煎沸3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足部,每日1次,洗后可再用1次。使用于肺炎腹泻。
5.吴茱萸30克,米壳肉豆蔻、桂枝、木香、陈皮各20克。上药水煎取渣取汁足浴,每次15分钟,每日3次,每日1剂。适用于各种腹泻,以寒性、慢性腹泻疗效较好。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大蒜、朱砂各适量。二药捣烂,用油纱两层包裹,压成饼状,贴敷于双足涌泉穴,敷料固定。每日1换,连续5日。适用于寒湿腹泻。
2.山栀、蛋清各适量。山栀研为细末,与蛋清调匀,贴敷双足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5日。适用于湿热泄泻。
3.五味子12克,茯苓6克,老鹳草30克。共研细末,用姜汁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和上巨虚穴,每日1换,连续5日。适用于久泻不止。
◆敷脐疗方
1.大蒜头数个,捣烂成泥状,敷于肚脐上。
2.酸石榴3个,用纱布包好,捣碎,挤出石榴水,放在勺里,加火熬成糊状,摊在小纱布上,趁热贴在患者肚脐上。
3.取白胡椒10克,公丁香6克。共研细末,以食醋调成薄饼状敷于肚脐部,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
◆敷足疗方
1.大蒜3瓣,捣烂烤热,包于脚心。
2.苦参、苍术各等量,研末,热重者以3‥1比例配合,湿重者以1‥3比例配合,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包扎,4~12小时换药1次。
◆足浴疗方:白扁豆100克,葛根50克,车前草150克。上药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稍温时,浸泡双足,药液温度应保持在摄氏30℃左右,凉了加热水,每日浸泡2~3次。
◆兜肚疗方:毕菝、干姜各15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各10克,大茴香6克,艾叶30克。共研细末,用柔软棉布做一兜肚,覆盖于胃痛部位,平时穿着即可,1个半月为1个疗程。
◆揉按疗方:用花椒籽揉按双侧止泻穴(此穴位位于外踝直下赤白肉相交处),每次揉按15~30分钟,后用橡皮膏将其固定,每日揉按3次。
◆艾灸疗方:采用温和疗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足外踝直下,赤白肉际距离1寸左右,让患者感到温热而又能够忍受为度,左右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按压天枢穴疗方:患者先排尽大便,仰卧床上,解开腰带,露出肚脐部,全身尽量放松,医者取肚脐旁6厘米处的天枢穴,分别用拇指指腹压在两侧穴位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持续4~6分钟,将手指慢慢提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
呃逆
◆敷贴穴位疗方
1.石膏10克,食盐20克,泥土适量,研细末,调拌白酒成膏剂,敷贴于缺盆。
2.等量的姜汁和蜂蜜加入10克丁香中,混合捣成膏状,贴于中脘、内关。治疗大病后久呃不止。
◆灯芯草炙疗方:取1小段蘸植物油的灯芯草,点燃后迅速在天突穴位处烧炙,炙后灯火即灭,灼炙部位可出现轻微的火灼焦点,局部保持清洁,重者隔7日后再在原来的部位灼炙1次。
◆隔姜炙疗方:用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俞穴,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而炷施灸。施灸穴位:中脘、内关,每穴3~5次,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针刺疗方:取3根2寸针,常规消毒后,分别刺入上脘穴及双侧足三里穴,并提插捻转,当患者局部出现酸麻胀痛后,停止运针。以后每隔5分钟运针1次,留针15~20分钟。病程长者,每日1针,宜续针5~7日。
◆吹鼻疗方:细辛和猪牙皂角各等份,研细末,取少许吹入鼻腔中,喷嚏发作,呃逆随之消失。
◆烟抽疗方:将人指甲,捣细,取适量,放入烟斗中,当烟抽。
◆压鸩尾穴疗方:鸩尾穴在心窝部,即胸骨柄下椽之腹正中线上,连续按压此穴3~5分钟后,呃逆可停止。
◆鼻吸疗方:取全蛇蜕1条缠于2寸长的细竹上,点燃后让患者以口鼻吸入烟味,5分钟可止呃。
◆指压少商穴疗方:呃逆发作时,患者用拇指和示指捏压少商穴,至酸痛感持续1分钟,呃逆即止。少商穴位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1厘米处。
◆吐食烟雾疗方:取一较长的圆形硬纸盒塑料桶,一端开口,火点燃纸屑,放进烟盒或桶内,然后使其熄灭,产生烟雾后,立即将纸盒或桶开口端紧压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作张嘴吃食物动作将烟雾吞咽入胃,忌用力抽吸入肺,吞咽时间1分钟。由于吞咽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增加了血液中该气体浓度,使膈肌痉挛缓解,呃逆停止。
◆导管疗方:通过鼻腔插入1次性输液器的塑料管,一般插入8~12厘米长,来回移动塑料管以刺激咽部,可以阻断产生呃逆的反射作用,可使呃逆停止。
◆按压眶上神经疗方:病人平卧位或取坐位,医者用拇指按压双侧眶上缘,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两侧交替按压旋转2~4分钟,同时患者要进行有节奏的屏气。
◆按压双眼球疗方:患者闭眼,医者将双手示指、中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本法用于腹部疾病引起的呃逆,患青光眼、高度近视和心脏病患者忌用。
◆敷脐疗方:取芒硝18克,胡椒40粒,朱砂5克,共研细末拌匀,敷贴于脐中,每次2~4小时。
◆敷贴穴位疗方:取陈皮、竹茹、半夏、薄荷各12克,共研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敷贴于中脘、内关穴位。
◆外敷足心涌泉穴疗方:取吴茱萸、苍耳子各20克,肉桂5克,共研细末。每取10克,用醋调为稀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1换,连续3~5日。本法适用于塞气蕴胃、饮食不节所致的呃逆。
胃痛
◆敷脐疗方:吴茱萸研末,加醋,凡士林少许,调成软膏,敷脐部,隔日换药1次。
◆兜肚疗方:毕菝、干姜各15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各10克,大茴香6克,艾叶30克。共研细末,用柔软棉布做成20厘米见方的兜肚,覆盖于胃痛部位。1个月为1个疗程。
◆隔附子饼炙疗方: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的足三里、内关、中脘穴位上,上面再放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
◆挤揉足三里穴疗方:当胃痛时,用双拇指揉压患者双侧足三里穴,直出现酸胀感后3~5分钟,胃痛明显减轻。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捏筋疗方:用拇、食二指捏梁内侧粗筋发出“咕噜”声。连提2~3次即效。为了稳定疗效,提后宜轻捶数拳。
◆发泡疗方:以鲜毛茛同大蒜籽(比例2‥1)相配,制成药饼后敷贴于胃俞、脾俞、中脘穴位,外以胶布固定,至局部有灼热疼痛感除药。
◆中成药疗方:将伤湿止痛膏贴于剑突下方下腹偏左处,对胃痛有治疗效果。
◆敷贴穴位疗方
1.弥陀僧、青黛各30克,雄黄15克。共研细末,用鸭蛋清调匀,外敷于胃脘部疼痛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3~5日,可止痛。
2.生姜20克,面粉80克。生姜捣烂,用鸡蛋清调拌,敷贴中脘、上脘穴位。
3.细辛12克研细末,用甘油调拌成膏,敷贴中脘穴位。
4.栀子、附片按1‥1配好,研为细末,加白酒调成糊状,于睡前敷贴于膻中穴位,再用纱布捆好,次日取下。治疗寒性胃痛。
5.川椒150克,炮姜100克,生附子100克,檀香100克,苍术200克。共研细末,取药末30克,用生姜汁调和成稠糊状,贴敷于穴位,油纸盖好胶布固定。敷贴穴位中脘、足三里和脾俞、胃俞两组穴交替使用。
◆热熨疗方
1.葱白250克,麸皮、食盐各100克,吴茱萸75克,白酒适量。上药混合后炒热,分装数袋,热熨脘腰部、脐部及足心,药袋冷则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吴茱萸75克,白酒适量拌匀,用布包成数包,蒸20~30分钟,趁热以药热熨胱腹部、脐部及足心,药冷则更换。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大蒜适量,捣烂,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待足部有强烈的刺激感时,疼痛即止(止后可将蒜泥除去,防足底起泡。为预防足底起泡,可在足底部先抹一些植物油等)。
◆敷脐疗方:大小茴香各5克,研为细末。生姜3片捣烂,加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日。
◆足浴疗疗方:桂枝20克,独活、羌活、麻黄各15克,艾叶、红花、细辛各10克。上药水煎,去渣取汁,倒入盆内,加入适量温水,水温不烫人时,将双足浸泡盆中,水温下降,加入热水补充,边洗边搓,直至皮肤发红为止。每晚1次,每剂可用3日,适用于畏寒胃痛。
◆药兜疗疗方:艾叶45克,红花、水仙子、三棱、莪术各15克,良姜12克,肉桂、草果、木香各10克,砂仁5克。共研细末,装入双层袋中,用线缝好,日夜兜在胃脘部。每剂可用1个月,连用2~3月。适用于脾胃虚寒及血淤所致的胃脘疼痛。
胃下垂
◆敷贴疗方:鸭脚板根、蓖麻仁各10克,共捣烂敷百合穴,3日换1次,连敷3~5次。
◆敷脐疗方
1.蓖麻仁2份,五倍子1份,捣烂敷脐,以关节镇痛膏6~8片固定,每日早、中、晚各热熨1次,3日后更换。
2.柴胡、陈皮各10克,黄芪、葛根粉各25克,党参15克,白术、白芍、茯苓各12克,淮山药30克,枳实、升麻、炙甘草各6克。共研细末。每取药末10~15克,用白酒和成膏状,外敷肚脐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3.蓖麻子仁50克,五倍子50克,共捣烂备用。每次取5克,敷脐,胶布固定,每日早中晚用热水袋热敷1次,4日换药1次。
◆刺血疗方:取穴2组,第1组为中脘,胃上穴(脐上2寸,旁开4寸)。第二组为足三里、气海、胃俞。第1组穴用散刺拔罐法,用梅花针所在选穴位散刺叩打至微出血,然后拔罐15~20分钟。第2组穴用毫针刺入,用针后,加艾炷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摩腹疗方
1.每日饭后2小时,自我摩腹200下,然后按揉足三里穴、中脘穴等,每日2次。
2.用手掌在胃脘部摩运,每日2次,每次200~300下。摩时宜轻揉,速度适中,有何一提托感。摩后加推按中脘穴,按揉足三里穴,再托运胃体。
◆胃下垂防治操
1.仰卧,臀下垫1个30厘米厚的软物。腹肌收缩、放松,重复进行,呼吸自然,注意力集中在腹肌上,做100次。
2.仰卧,臀下垫1个30厘米厚的软物,两腿以髋骨为轴屈膝向头部收起,臀部不动,做50次。
3.仰卧举腿,两腿屈膝前后交叉。两腿保持屈膝姿势,以髋关节为轴做踩自行车动作,幅度宜大。
4.屈膝仰卧,两臂自然放于体侧,臀部和背尽量抬高,两脚可移动。每次上升至最高点后,保持10秒钟再还原,做50次。
◆理疗方:用食盐约0.5千克,放铁锅内用急火爆炒,炒热后,趁热用布包裹,在脐上胃部区来回不停地熨。每日2次,1次约30分钟。
◆姿势疗疗方:饭后卧床20~30分钟,取头低脚高的姿势,使胃向上移动。
◆敷贴穴位疗方
1.附子120克,五倍子90克,大麻子150克,细辛10克。上药分别捣烂,混合均匀,贮瓶备用。先用生姜将涌泉穴和百会穴摩擦至发热为度,在取上药适量制成1.5厘米大小的药饼,分别贴于涌泉穴及百会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两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后再行下疗程。
2.黄芪、党参各10克。研为细末,生姜3片,捣烂,加米醋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周。
◆热熨疗疗方:蓖麻仁10克,五倍子末2克。将五倍子壳内外杂屑刷净,研成细末,选用饱满洁白的蓖麻子仁,混合捣烂成糊状,制成直径约1.5厘米、厚约1厘米的药饼,然后将百会穴头发剃去药饼大小1块,药饼紧贴百会穴,用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早、中、晚各1次,以热水袋盛开水置于药饼上热熨15分钟左右,取仰卧位,两天更换1次药饼,孕妇及呕血者禁用。
◆药兜疗法:葛根30克,山药、黄芪、党参、五味子各15克,肉桂、木香、草果各10克,升麻5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中,用线缝好,日夜兜在胃脘部。每剂可用1个月,连续用2~3个月效果显著。
便秘
◆敷脐疗方
1.甘遂3克,麝香0.3克,食盐5克。共研为末,为1次量。把药末填入脐内,以艾叶揉碎做成圆柱形,放在药末之上,用火点燃灸之,一般5~7壮即通。
2.取米醋适量煮沸后,加入元明粉(芒硝)100克,调匀成糊状,敷入肚脐中,外用塑料纸覆盖固定,一般10分钟左右便可排便。
3.巴豆5克,大黄、麻子仁、桃仁、芒硝、黄芪各10克,枳实3克,麝香0.3克。研细末,加入蜂蜜,调入凡士林做成饼状,敷贴脐部,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4.葱捣烂做成饼,敷贴脐中,然后艾条温灸。
◆按耳垂疗方:出现便秘时,患者可借助按压耳垂得以解除。其方法是双目紧闭,以双示指尖堵住两侧耳朵,两手掌托腮,拇指按压耳垂,稍蹲即能通便。
◆点压天枢穴疗方:便秘者,在大便时左手中指压左侧天枢穴(肚脐旁3厘米直下1厘米处),至有明显酸胀即按住不动,1分钟左右即有便意。
◆揉按人中穴位方:用示指揉按人中穴,每日数次,每次时间不限,对于习惯性便秘者有一定疗效。
◆蜂蜜塞肛门法:用一块干净的瓦片放在火上,倒1汤匙蜂蜜。用文火慢慢焙干,然后捏成黄豆粒大小,用一颗粒塞进肛门,同时用温开水冲服1小杯蜂蜜,很快便可通便。
◆转腰治疗方:将腰部从直立位置向左,再向前、向右,最后向后,顺时针方向平转。活动重点一定放在腰、腹部,不要放在肩、膝部,两肩或两膝尽量不动或微动。然后再逆时针方向平转,每日做数次,坚持数日或1年甚至更长时间,会有明显效果。
◆敷掌心疗方:用巴豆、硫黄、良姜、附子、槟榔、甘遂等量研末,以饭合丸。用花椒热水洗手,麻油涂掌中,双手各握1丸药,用棉布或纱布裹定。不久则可泻下,冷水洗去药即可。此法适宜老人虚寒便秘及小儿便秘,腹胀闷满。此法使药物通过手掌的劳宫穴,吸收后将药物运送到全身而起到的治疗作用。
◆提肛按摩疗方:提肛的方法是卧位或坐位,随着吸气收紧肛门保持15秒钟时间,随着呼气放松肛门,接着重复操作。每次提肛50次左右,每日坚持2~3次,便于提高肛门收缩力,有利于排便。然后进行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时以顺时针方向,即沿大肠走向作圆形按摩,期间大横穴(脐左右旁4寸)、中脘穴(脐上4寸)可适当同时按摩。腹部按摩有助于胃肠的正常蠕动,也有机械推动前行的作用。
◆手穴疗方:取牙签5根,用胶布捆紧,使其尖部呈梅花状,加压大肠穴(示指第1关节的横纹中点)、小肠穴(示指的第二关节横纹中点),并可于三焦穴(中指的第二关节横纹中点)、肾穴(小指第1关节横纹中点)、肝穴(环指第二关节横纹中点)相配伍,双手交替治疗。每次3~5分钟,每日2次,连续3日。为巩固疗效,可每日连续按压。
◆敷脐疗方
1.大黄、冰片按5:1比例研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置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肚脐处,固定。每日1换,连续3~5日。
2.芒硝、栀子、杏仁、桃仁各等份,冰片少许,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5克,用蛋清调成糊状,敷于肚脐部,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3~5日。可清热通便。
3.大黄末10克,芒硝40克,适量黄酒调敷肚脐,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敷10分钟左右,当天或次日大便即可畅行。
4.大枣3个,大戟3克,大枣煮熟,去皮核,加大戟粉捣匀成糊状,外敷肚脐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5日。可清热解毒通便。
5.大葱5斤切碎,米醋2斤,先把醋入锅内加热,再加葱段入锅内炒热,分两份用纱布包裹,交替热烫脐中及脐周。
6.巴豆与黄连,捣烂成膏状或做饼放入脐中,上置艾炷灸之。治疗冷积便秘。
7.葱白50克,生姜30克,食盐15克,淡豆豉37粒,混合捣溶,制成饼状,火上烘热,置于脐中,绷带固定,冷后再换。治疗秘密。
◆敷贴穴位疗方:大田螺12克,加盐捣烂外敷贴气海穴。
◆艾条悬灸疗方:穴位:天枢、支沟,每穴5~10分钟。
糖尿病
◆敷贴疗方:取太子参、生地、枸杞子、天花粉、玄参各30克,荔枝核40克,黄连18克,白芥子、干姜各8克,盐酸二甲双胍(0.25克/片×68片),共研末备用。取神阙、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膈俞穴,每次选3~4穴,取药末每穴3克,加生姜汁调膏,敷贴穴位,24小时换药1次,半日1个疗程,间隔5日施下1个疗程。
◆药络疗方:取透骨草、川椒、木瓜、赤芍30克,桂枝18克,红花、白芷各12克,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克,川芎18克。加水5000毫升入搪瓷盆中煮沸,先熏患处30分钟,再入药液中浸泡,每日2次。治糖尿病并发神经炎。
◆坐浴疗方:用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百部各15克,水煎熏洗外阴,然后坐浴,每日1次。治糖尿病并发外阴炎。
◆含漱疗方:野菊花、黄檗、荔枝核各10克,金银花15克,苦参30克。水煎取液500毫升,每日间断含潄,先含后漱口。
◆敷贴穴位方法:黄芪60克,黄精、元参、丹参、蚕蛹、僵蚕、丹皮、山药、苍术、草薢、黄连、仙灵脾、地骨皮、五倍子、白芥子、石菖蒲、金樱子、菟丝子、肉苁蓉、生牡蛎、生地黄、薏苡仁各30克,生大黄20克,全虫、水蛭、莱菔子各15克,冰片、樟脑各2克,蟾酥0.5克,麝香0.1克。先将冰片、樟脑、蟾酥、麝香分别研成细末,再将其他混合研碎拌匀,用1倍量蜂蜜与药物细粉调制成软物,加入植物油、酒精等适量,调至软硬适宜,压成板状,切成1平方厘米正方形药块,用布衬底,药膏贴于衬布上,敷于涌泉穴、肚脐、三阴交、肾俞穴位。每次2~3个穴位,三日更换1次,1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老年性糖尿病。
◆兜肚疗法:黄芪30克,黄精、太子参各15克,生地20克,荔枝核180克,天花粉、山药各60克,苍术、黑豆、荷叶、山楂各25克。共研细末,与麝香0.3克调匀,做成兜肚,佩戴于脐腹部,每半个月换1次。
高血压
◆敷脐疗方:胆炙吴茱萸500克,龙胆草6克,硫黄、朱砂各50克,醋炙白矾100克,环戊噻嗪175毫克,共研末,混合备用。每次用200毫升左右,倒入脐窝,敷盖棉球,胶布固定,每周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足浴疗方
1.吴茱萸、桃仁、夏枯草、川牛滕各10克。将上药加清水2000毫升,倒入盆内,待温度达50℃~60℃时,先用毛巾蘸药液洗双脚数分钟后,再将双足浸泡在药液中30分钟,每日1次。
2.每日取白矾60克、米泔水1大碗,煮至白矾溶化,趁温浸双足。
◆敷贴疗方:夏枯草、牛滕各30克,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45克,天麻、冰片各10克,上药共水煎1次,滤液浓缩至200毫升,将王不留行放入浸泡,24小时后,取出阴干,同用酒精溶化的冰片进行搅拌,使之均匀地粘附于王不留行表面,置密闭容器内,用时取出,贴于耳穴、肝、肾、心、脾、神门、脑、下脚端、高血压点等。
◆艾条悬灸疗方: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封口即成。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风池、曲池、足三里、悬钟穴位,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湿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施炙5~10分钟。
◆按摩涌泉穴疗方:晚上睡前,端坐,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摩两足底的涌泉穴。
◆推头按摩疗方:用两手大小鱼际按住头部两侧揉动,由太阳穴揉到风池穴,然后,改用两手拇指揉风池穴,以达到酸胀感为度。
◆揉腹按摩疗方:将掌心放在肚脐上,另一手掌重叠按压。先按顺时针缓慢平稳地按揉腹部3分钟,然后,逆时针揉腹部3分钟。也可延长时间,以腹部暖热为佳。
◆握手掌心疗方:血压急剧上升时,捏手掌心可作为紧急降压措施。其做法:先从右手开始,用左手的大拇指按右掌心,并从手掌心一直向上按到指尖,从手掌各个部位起至每根指尖普通地、无遗漏地按捏下去,然后,再照样按左手掌。
◆按揉上肢疗方:用右手从左肩部按揉至左手背,做9遍,按揉右上肢方法类同。
◆按揉下肢疗方:双手握住左侧大腿根部,双手一边按揉大腿两侧肌肉,一边向小腿推按,沿从上向下方向重复操作4次。然后,用同样的操作方法,按揉右腿4次。
◆舒捏脚趾法:以一只手的大拇指与示指夹住大脚趾的趾甲根部,转动揉搓,然后,自趾甲边缘朝指根方向慢慢地揉搓下去,勿用力过度,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施压,于早上、中午、晚上各1次,这样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如血压突然增高时,应立即用手的指甲掐住大脚趾与趾掌关节横纹中央,约2分钟左右血液便会下降。
◆揉搓涌泉穴法
1.一手托住脚踝,对侧手用小鱼际部在涌泉穴上做上下推擦,直到脚心发热为止,再换另一条腿,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让家人帮忙。
2.用手拇指指肚自脚跟往前推至涌泉穴,由上而下反复多次,推至脚心发热为止,自己或家人帮忙都可以。
◆足浴疗法
1.桑叶、桑枝各30克,茺蔚子15克。水煎成1500毫升,每日浸脚2次,此法对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有效。
2.钩藤20克捣碎,加少许冰片,用布包好,每日晨起与晚睡前放入开水盆内洗足,每次30~4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3.磁石、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牛膝、乌药、枳壳、桑枝、石决明、蔓荆子、白蒺藜、炒杜仲各6克,独活18克,水煎取汁,泡脚1小时,每日1次,每剂可用2~3次。
4.牛膝、钩藤、各30克。水煎取汁,每日早起和晚睡前足浴。每次30分钟。
◆敷贴穴位法:白花蛇3条,土鳖虫6克,黄连、白芥子、元胡各6克,蜈蚣9条,蝉蜕、地龙各9克,甘遂、细辛、三七各3克,葛根15克,麝香1克,姜酊适量。12味药共研细末,用适量姜酊调拌,制成饼状,中心放少许麝香末。贴于心俞、肝俞、肾俞、关元穴位,外盖塑料纸和纱布,胶布固定,每次8~12小时,每日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30克,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足涌泉穴,外用胶布固定,睡前敷上,晨起取下。
2.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硫黄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3.蓖麻籽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共研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敷于涌泉穴。
4.桃仁、杏仁各12克,栀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捣烂后,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贴于涌泉穴,次晨除去。
◆敷脐疗方:吴茱萸、川芎各等量。研为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外敷肚脐孔处,用麝香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2次,5日为1个疗程,连续2~3个月。
◆药枕疗疗方
1.菊花1000克,川芎400克,丹皮、白芷各200克,上药装入枕袋中,供睡时作枕头用。
2.白矾2500毫升(筛去碎屑,将大块碎成蚕豆粒大小),川芎1000克,槐花500克,混合装入枕套中,缝好口,晚上睡眠用,每袋可使用半年时间。
3.陈皮800克,槐花、川芎、夏枯草、菊花各200克,共研细末,装入枕套中作药枕用。
4.杭菊花、野菊花、冬桑叶、辛夷花各500克,薄荷200克,红花100克,冰片50克,研为细末,装入枕芯作枕用。每料可用1个月。
◆中药兜肚疗法:天麻、地龙各10克,钩藤、生石决明、夏枯草、桑寄生各15克,芦荟6克,白花蛇9克。共研细末,与麝香0.3克调匀,做成兜肚,佩戴在脐腹部,10~15日换药1次。
三叉神经痛
◆敷贴疗方
1.地龙、全蝎、细辛、蜈蚣各等份,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适量,用酒调为稀糊状,外敷疼痛旁太阳穴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2.研磨3块生姜和煎熬5个辣椒,然后,加入糯米粉或面粉充分搅匀,摊放布上,贴在面部患部。晚上睡前治疗,效果更好。
◆敷脐疗方:穿山甲、厚朴、白芍、乳没各等份,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取适量,用黄酒调为糊状外敷脐孔处,每日1换,连敷7日。
◆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疗方:吴茱萸5克,研为细末,加面粉少许,用水调成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敷7日。
◆热熨疗方:生乌头(生草、川乌即可)、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量,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取30克,加鲜姜15克,大葱50克,捣烂如泥,纱布包好,热熨阿是穴及患病走向神经穴位,每日1次,连续5日。
◆点眼疗方:秦皮、黄芪、木香、黄连、玄参各30克。共研细末,以水浸泡3日,取渣,加入蜂蜜100克,熬为升膏,点眼角,每日3~5次。
◆摘鼻疗方:细辛、胡椒或川椒各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煮沸,用纸筒将药液蒸汽吸入鼻腔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熏耳疗方:透骨草30克,川芎、细辛、白芷各15克,白僵蚕每发1个,加水煮沸,取一厚纸,中间穿孔约手指大小,盖在锅上,使药汽从孔中透出,熏侧耳孔及疼痛部位,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每剂药用2~3日。
◆药枕疗方:菊花、川芎、天麻、细辛、当归、元胡、蔓荆子、红花、防风、白芷、槀本各等份,研为细末,作枕芯用,连续当枕用。
◆足浴疗方:当归、川芎、山甲、元胡、白芍、麻黄、川椒、细辛各10克,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数用。
◆药酊疗方:当归、川芎、细辛、红花、乳没、丹参各10克,冰片5克,加入75%酒精100毫升,密封浸泡7日,外擦患处,每日3次,连续5日。
心绞痛
◆敷脐疗方:山楂100克,白芍150克,葛根20克,厚朴100克,甘草5克。共研末,加入鸡血藤挥发油2毫升,冰片少许混合,每次2克,用黄酒调敷脐,3日换药1次。
◆摊敷疗方:用单味桃仁30克捣碎,加适量蜂蜜调成糊状,摊敷心前区对应皮肤上,布带束紧,每日更换1次,15日为1个疗程。忌食厚腻过咸之品。
◆盐熨疗方:食盐20克,炒热,布包热盐熨颈部30分钟(胆道蛔虫病无效)。
◆掐拇指甲疗方:用拇指指甲掐另一手中指的指甲根部,至有明显压痛一压一放,双手倒换3~5次,可缓解症状。
◆针刺内关疗方:当有心绞痛发作先兆时,取毫针急刺内关(用平补平泻法,针前应注意常规消毒),即有针感向肘部放射,多数患者立即缓解或消除症状。
◆艾灸内关疗方:取生姜、附子、红花、冰片各等份共捣烂后,贮瓶备用。用时取3~5克,敷于内关,于药上放上艾炷点燃施灸,每日1~3次,每次3~5壮。可缓解急性心绞痛,又可防止心绞痛复发。
◆掐指疗方:当心绞痛发作时,他人或自己用拇指按压或指掐左侧内关穴及郄门穴(两穴分别位于横腕纹上2寸及5寸,在两肺之间),同时,以中指对压,在按压或指掐时要上下揉动,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一般持续3分钟,也可酌情延长,心绞痛缓解后可由重减轻。此法只要穴位准确,力度得当,即可减轻或终止疼痛。
◆艾灸疗方:取生姜、附子、红花、冰片各等份,共捣烂后贮瓶备用。用时取3~5克,敷于内关,于药上放上艾炷点燃施灸,每日1~3次,每次3~5壮。可缓解急性心绞痛。
◆敷贴疗方
1.川芎、白芷各2份,冰片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白酒调成糊状,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于心俞穴或心前区疼痛处,每日换药1次,一般用药可减轻疼痛。
2.心痛片4片,伤湿止痛膏1张,将心痛片研为细末,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央,外贴于心俞穴或心前区疼痛最明显处。每日换药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一般用药10分钟左右症状可减轻。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吴茱萸2份,肉桂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用姜汁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7~10日。
◆药袋疗方:黄芪30克,川乌、川芎、桂枝、红花、瓜萎各15克,元胡、丁香、细辛、荜芨各10克,三七、冰片各6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中,固定于左胸前壁(心前区)。连续2~3个月。
风湿
◆敷贴疗方:取干红辣椒25克,花椒30克。先将花椒加水3000毫升,以文火煎半小时,再入红辣椒煮软,取去内籽,将辣椒撕开,贴在患处,共贴3层,以花椒水加热熏洗1小时左右。每晚1次,连用7日。
◆外敷疗方:取新鲜烟叶、高粱酒、松香粉适量。将烟捣烂取汁与松香粉调和,晾干,用时稍加高粱酒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用7日。
◆热敷疗方:艾叶适量,溪黄草10克,把艾叶放铁锅内炒热,趁热敷于患处,包扎,每日3次,每次约敷1小时。另外,把艾叶搓成艾条点燃灸患处。每日3次,每处每次灸10分钟。
◆热熨疗方:透骨消、红辣蓼、姜黄、香茅各等份捣烂,加米酒炒热熨痛处,每日3次。
◆熏蒸疗方:取陈醋3000毫升,新砖数块。将砖在炉内烧红,取出放在醋内浸透,趁热放在患处关节下熏蒸,同时,用纱布1块放入醋浸透,包在关节处。为防止熏蒸散热过快,可用被子包住,并可用砖贴近,以稍感热烫,隔日1次,连用15次。
◆药浴疗方
1.秦韮18克,威灵仙18克,川芎12克,蔓荆子15克,生姜15克,上药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煮1小时,用纱布过滤,装入瓶中备用,使用时,将药液倒入盆中,加温水适量,即可入浴盆浸泡。室内保温,至全身出微汗10分钟。每晚睡前浴1次,连浴10晚为1个疗程。
2.羌活、独活、防风、五加皮、当归各80克。水煎洗浴,水温宜高一些,但不能太高,能忍受为宜,隔日1次,每次15分钟。
◆药罐疗方
1.常用药物:杜仲藤、三钱三、五爪风、八角风、抽筋草、臭牡丹、五加皮、鸡屎藤、三角风、石菖蒲等,各适量加水煎成药液,浸煎竹罐用。
2.拔罐部位:拔罐部位依病情辩证施治而定,多在颈、肩、胸、腰、背、髋及上下肌肢肉较多部位,根据病情选取相应的穴位,并取“阿是穴”配合。
3.操作方法:将竹罐投入药液煮沸5分钟,用长镊子捞出竹罐,用净药液趁热迅速吸拔于选定的穴位,5分钟后取下药罐,用消毒的三棱针在罐上轻刺1~3针,再将热竹罐吸拔在针刺部位,15分钟取下竹罐,如竹罐上有白泡沫多的可多拔2次,每次取罐后,用消毒卫生纸擦干净罐,最后用热药巾湿热敷于拔罐部上(药巾为消毒于热药液,捞出拧半干即可)。一般2~3日拔罐1次,10次为1个疗程。
◆涂擦疗方:生川乌1枚,用粗底瓷碗底盛上白酒3毫升,磨汁,外涂于痛处。
◆热熨疗法
1.带皮生姜500克,松节(去粗皮)200克,带须葱白100克,生南星、生草乌、白芷、姜黄、独活各50克,苍术、皂角刺、路路通各25克。生姜用粗纸包裹,浸湿,煨热,打烂如泥(后下),葱白打烂如浆(后下),余药研为粗末,放入铁锅内,加入适量黄酒,文火加热,拌至烫手时,再加入葱白、生姜、拌匀,离火后,装入自制的布袋内(大小视患部而定),趁热在患处烫熨。
注意:既要使患部发热,又不致肌肤烫伤,待温时,将药料敷于患处,包扎固定,次日清晨取下,当晚如法再用(但每次需重新加葱白)。每晚1次,每剂可用10日,10日为1个疗程,连续1~3个疗程。
2.桃仁、桂枝、红花、当归、赤白芍各30克,鸡血藤、花椒、伸筋草各20克,熟地黄12克,川芎、地龙、细辛各10克。加水2000毫升,浸泡1日后,煎煮,煎好后,倒入盆内,热熏患处,先熏后洗,用棉垫覆盖患处。早晚各1次,每次30~60分钟,每剂可用3次。
◆贴敷药膏法:将少量樟脑研粉末,均匀地撒在麝香风湿膏上,然后烘热,微热为度,贴在患处,每2日换1次。
◆药浴疗方:凤仙花、柏子仁、朴硝、木瓜各适量,煎汤洗浴。每日3次。
◆足浴疗法
1.威灵仙50克,甘草、松针各50克,水煎取汁,置木盆中,先熏双足,待温时足浴,每日1剂1次。
2.伸筋草、五加皮、炒艾叶各30克,地龙、当归、木瓜、川芎、土元、防风、姜活各30克,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日。
◆蜂蜇疗法:用镊子轻挟蜂胸,将其腹部末端解除皮肤穴点,让蜇针刺入皮肤,30分钟后,将针拔出。蜂蜇部位与数量:依病情循经取穴,适当选用阿是穴,治疗从2~5只蜂逐渐依情增减,平均每日数量为25只左右,儿童酌减。14日为1个疗程,期间休息数日,可反复多个疗程,如2个疗程无效时,则停蜂疗。
注意事项
1.蜂蜇疗法开始前,原则上停用所有中西抗风湿药物,对症状较重病例,则采取渐停用的方法,同时并用蜂蜇疗法。
2.治疗前先洗净局部,消毒,初始前先做蜂蜇过敏试验,即取一侧足三里,用一只蜂蜇刺3~5分钟拔出蜇针,局部红肿部不超10厘米面积,无明显全身反应者,翌日可开始治疗。
3.在蜂蜇前或后10分钟,口服蜜糖30~50毫升或少量蜂王浆,可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不良反应较大者可做临时对症处理,严重者暂停治疗。病程短可获得缓解,病程长请慎重。
风湿性关节炎
◆敷贴疗方
1.生辣椒5个,蒜头1个共捣烂,隔布敷于痛处,可起到立刻止痛的效果。
2.鲜桃叶15公斤,加水适量,水煎至桃叶呈褐红色,去渣取汁,用文火熬至膏状。加樟脑25克,冰片3克,调匀备用。用时将此膏敷贴痛处。
◆热敷疗方
1.根据关节部位确定药物用量,如膝关节痛,取1000克麸皮倒入锅内,再倒进120克研细的栀子均匀拌和,最后倒入120克陈醋,拌成半湿半干状,用文火热至37℃~38℃,分成两半,先取出一半放置纱布上,将膝关节患部置于药上,紧紧包扎好,进行热敷,待温下降到35℃时,再换另一半,如此反复多次,共热敷40~60分钟,每日1次。
2.木棉鲜品适量,黑种草子少许,捣烂,炒热,敷患处。
◆熏洗疗方
1.当归、没药、半夏各20克,乳香18克,红花10克,制川乌、制草乌各15克,文火煎2次,去渣,留药液1000毫升左右,趁热熏患处15分钟,稍凉后,再反复擦洗患处1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
2.栓柳根30克,和草根、杨树花各15克,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14日为1个疗程。
3.桑枝、槐枝、白杨枝、柳枝、松枝各50克,水煎取药液,趁热先熏后洗,药渣外敷患处。
◆药酊疗方: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川乌、草乌、干姜、桃仁、栀子、地龙各30克。泡白酒1公斤,7日后,取药液涂在痛关节处(千万不能口服),每日2~3次。
肿瘤
◆敷贴疗方
1.活癞蛤蟆1只(去内脏),雄黄30克,将雄黄放入癞蛤蟆腹内,加温水少许,调成糊状,敷在肝区疼痛明显处(癞蛤蟆腹部贴至痛处),然后固定,一般敷15~20分钟后,可产生镇痛作用,并可持续12~24小时,夏天敷6~8小时换1次,冬天24小时换1次,敷2个小时癞蛤蟆变绿色,无不良反应。
2.癞蛤蟆3只,剥取其皮,大蒜1枚捣汁后涂在癞蛤蟆皮上,敷贴于阿是穴。
3.活鳌头2只,水红花子90克,鲜灰苋菜150克,共捣烂如泥,敷贴于阿是穴,治肝癌疼痛。
4.取乳香、没药、大黄、青黛、王不留行、石菖蒲各30克。共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贴于疼痛部位,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肝癌疼痛者。
肝癌
◆敷脐疗方:穿山甲末喷入乳香,没药酒精浸液,加入鸡血藤挥发油,食醋调糊,敷于脐中。
癌性水肿
◆敷脐疗方:白芹子10粒,白胡椒5粒,研细,与麝香0.3克混匀,用蒸馏水调成膏状,贴于脐中。
肺癌
◆敷贴疗方:取藜芦、山楂、细辛、大黄、冰片各等份,研极细末,慢慢调已溶的膏药油内,取50~100克,摊于白布上,做成呕痰膏。取2张贴在肺癌肿块所在(或疼痛所在)之胸背体表对应部位。6~10小时后,可见呕痰,实在不能坚持时,揭去膏药,呕痰即止。中医认为肺癌之瘤乃顽痰胶合,将瘤化痰呕出,则瘤块逐渐消散。
◆外敷疗方:取生大黄、香白芷、枳实、山豆根、石打穿等量,研极细末,密封包装备用。再以石菖蒲、甘遂、大蕺、芜花等分煎浓汁为溶剂。应用时,两者调和,加少许冰片调成膏状,外敷部位以背部及病变处为主,每日1次,每次外敷2~4小时,若无副作用可适当延长敷药时间。
肺癌咯血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取云南白药1瓶,食醋适量,调成糊状,做成2个圆饼,贴于双足涌泉穴。
宫颈癌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生乌头300克,研末,醋调匀,敷双足涌泉穴。治宫颈癌腹部剧痛者。
卵巢癌
◆穴埋疗方:局麻下侧足三里穴位切开皮肤至皮下,稍作分离后,每穴埋藏麝香0.1~0.3克。严密包扎伤口,以后每隔15日,在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穴交替埋藏麝香1次。
◆涂擦疗方:朱砂、乳香、没药各15克,冰片30克,捣碎后,放入盛有500毫升米酒的瓶中,密封2日浸泡。用棉签蘸药水涂擦患痛处,干后再擦3~4遍。肝癌、胃癌、肺癌、鼻咽癌均有疗效。
各种癌症疼痛
◆敷贴疗方
1.取樟脑、阿魏、丁香、山柰、白蛋、藤黄各等量,分别研成细末,依肿块大小和疼痛部位,按以上用药次序分别撒在胶膏上,敷贴于患处,随即用60℃热毛巾在胶膏上敷30分钟,每日3次,2日换药1次。适用于肺癌、肝癌、卵巢癌及转移癌所致的疼痛。
2.将癞蛤蟆、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诸药研制成粉,分布在止痛胶布上敷贴于阿是穴。治各种癌症疼痛。
晕车晕船
◆拇指按压穴位疗方:梁丘(双侧)、内关(双侧)穴,用大拇指按压,直至感到局部酸胀为止,必要时,再用香烟1根点燃外灸。用此法可以解除因晕车晕船所造成的前庭机能紊乱和嗅觉刺激所引起的胃一系列反应所出现的恶心呕吐。
◆姜片敷贴脐部疗方:晕车晕船者,可于上车、船半小时前,切取新鲜生姜1片,用伤湿止痛膏贴于脐部,同时,嚼服数片鲜姜片,可有效防止晕车晕船,且无茶苯海明等所致昏睡的副作用,使用1次可持续4~5小时。
打嗝
◆药物压嗝穴位疗方:在两侧耳轮根部取“膈穴”,用王不留行籽3粒,压在膈穴,外用小块胶布固定,打嗝时,用于按压该处,即可见效。
◆灸法疗方:选取膻中、膈俞、中庭、中魁穴位,用艾条悬灸,每穴5~10分钟。
◆敷贴疗方:取胆南星1个,瓦楞子5克,生白矾2克,枯矾1.5克,雄黄1.5克,琥珀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珍珠1.5克,白降丹1.5克,白砒2.5克,元寸0.3克,青鱼胆2个。除青鱼胆外,诸药共研为细末,加入青鱼胆汁调和,制成盖菜籽大小的药丸,敷贴于穴位,用胶布固定,每2日换1次。
伤寒
◆药物足疗方:假荷叶适量,水煎去渣,双脚浸泡药液中,每日2~3次。
疟疾
◆发泡疗方:以野薄荷配大蒜籽(比例3:1),共捣烂成泥状,做成5分硬币大小的药饼,在疟疾发作前,患者略有寒意时,将药贴于大椎、内关穴位上,外以胶布固定,至局部有灼热疼痛感时,除去药饼。弃药时,应小心揭下,以免碰破水泡。泡不宜弄破,任其自行吸收消失。如不慎破溃,以甲紫夜外涂,以防感染。此法可明显减轻各种症状,不能根治。
◆塞鼻疗方:取鹅不食草适量,洗净捣烂,在发病前塞进鼻孔30分钟,可减轻症状。
◆敷脐疗方
1.胡椒、雄黄各适量,混合研末,以泉水调匀成糊状,取1小粒塞于脐部。若向疟疾,加毛茛叶1张,野棉花1张,可根治。
2.甘遂、甘草各等量研末,填满脐中,覆以纱布,胶布固定。
◆敷贴穴位疗方
1.疟疾发作前2小时,用指天椒1~2个捣烂外敷大椎穴。
2.槟榔21克,吴茱萸9克,研细,于发作前3小时用茶水调成糊状,取蚕豆大小置双侧内关穴,胶布固定10小时,每日1次,连用3次。
3.去皮大蒜3枚,去皮桃仁6粒,捣溶如膏,敷贴于大椎、内关穴位。
热结尿闭
◆敷贴穴位疗方:大田螺10~15个,去壳,加大蒜3~5瓣,共捣如泥,贴气海穴。胶布固定(药物勿入脐),小便通,即去药。
黄疸
◆鼻吸疗方:甜瓜蒂、龙脑冰片,比例为6:1,上药分别研为极细末,和匀,密贮瓶中备用。用时取0.2克,摊于纸上,以鼻吸之,吸药后,先出现鼻塞,继而打喷嚏,流泪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之后鼻孔会流出黏稠或淡薄不同的淡黄色液体,经几次用药后黄色液体流尽后黄疸即可消失。
注意事项:(1)本法可消除黄疸,但对改变其他病症则无效,故非单纯性黄疸患者应用本法应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配合有关药物。
(2)流出的黄色液体切不可吞入口中。
◆敷脐疗方
1.新鲜百部100克,将其捣烂覆盖脐眼。另取糯米饭1碗,水、酒各50克,调和米饭,使之柔软,趁温盖在药面上,用纱布包扎,1~2日内有酒气样小便排出,隔日1换,连敷3~5次,黄疸涤重逐日减退而愈。
2.茵陈、栀子、大黄、芒硝、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豆豉之敷脐。趁热湿黄疸。
◆敷贴穴位疗方:白胡椒30粒,丁香、茵陈各30克,共研细末,再加入捣烂的鲜鲫鱼1条(2~4两重,去骨刺内脏)。并兑入白酒适量,调成糊泥状,分成5份,分别贴于神阙、双侧肝俞、脾俞,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治疗阴黄。
急性胆囊炎
◆敷脐疗方:取大黄15克,芒硝、乳香各10克,没药6克,冰片1.5克,共研细末,加蓖麻油30毫升,75%酒精10毫升,蜂蜜10毫升,调为糊状,敷于脐部,12小时换药1次,直至痛减病愈。
淋巴结核
◆外敷疗方
1.水青苔、红糖各等份,冰片适量,共捣敷淋巴结核患处(水青苔用盐水浸1小时后,洗净寄生在青苔里的水蛭幼虫)。
2.霜打后的玉簪叶1500克,捣烂,用1500毫升醋浸泡7日,滤出浸液熬成膏,敷患处。
慢性肾炎
◆敷脐疗方:大田螺10个,去壳取肉,捣烂,加入苦荞麦粉5克,再捣,平放布上,贴敷脐部,每日1换,10日为1个疗程,间隔3日,再进行第二个疗程,连治3个疗程。
水肿
◆敷脐疗方
1.大蒜、田螺、车前子各等份,熬膏,摊贴脐中。
2.大田螺10克,去壳取肉,大蒜5瓣去皮,车前子10克研细,共捣如泥,压成饼状,敷肚脐,胶布固定,治疗肾性水肿。
3.腰黄53克,栋丹石18克,炉甘石17克,淡牙硝21克,冰片23克,麝香8克药物研极细末,密闭贮藏,每次取0.06克,填于肚脐,胶布固定,每5日换1次。
4.白芥子30克,公丁香10克,肉桂10克,白胡椒30克,共研细末和匀,醋调敷脐,2小时换1次,治疗水肿腹胀。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适量,制成冷水,用陈醋少许调和,贴敷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2.蓖麻子20粒,大蒜1个,捣烂如泥,贴敷双足涌泉穴,纱布包扎,治疗肾炎水肿。
3.猪殃殃31克,枯矾3克,共捣烂,外敷双足涌泉穴,适用阴部水肿。
4.白矾31克,研末,加米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每日1换,适用阴部水肿。
◆足浴疗方
1.葱叶及茎适量,择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浸泡10分钟,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连续5日,适用于水肿尿少。
2.取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各30克,生姜切细,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水煎取汁,放入与浴盆中,待温度适宜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连续5日,适用于脾虚水肿。
冠心病
◆敷脐疗方:三七5克,红花2克。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调成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日。
◆敷贴穴位疗方:三七30克,琥珀20克,肉桂1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末,装入瓶中,密封备用。使用时,每次取3~5克药末,加菜子油调成糊状,分别贴敷于双足涌泉穴、足三里、心俞穴位,直径1~2厘米,厚0.12~0.3厘米,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10日为1个疗程。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杏仁、桃仁各12克,栀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克,鸡蛋1个,将上药研细末,加蛋清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晚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1~2个月。
◆足浴疗方
1.丹参50克,川芎30克,香附15克,檀香10克,水煎好后,加冰片5克溶化,先熏后浸泡双足,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
2.红花、桂枝、泽兰、麻黄各等量,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浸泡10分钟,水煎取汁,放浴盆中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连续3~5日。
半身不遂
◆敷脐疗方:黄芪、姜活、威灵仙各90克,没药、乳香、琥珀各40克,肉桂10克,共研细末调匀,取药6克,用黄酒调成糊状,炒温热,敷于脐中,外加麝香风湿膏固定。每周换药1次。
◆药枕疗法:当归、姜活、川芎、赤芍、红花、桂枝、防风、制川乌、黑附片、石菖蒲、紫丹参、威灵仙各300克,乳香、没药各200克,冰片20克,除冰片外,分别烘干,共研细末,兑入冰片调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夜眠枕用。
◆脚心敷药法:穿山甲、红海蛤、生川乌头各60克,共研细末,每次用15克,用葱白捣汁,调成厚饼约3×5厘米大小,贴在听患一边脚心,用纱布包扎固定,后坐于无风密室中,用热水泡贴药脚,等候出汗,若周身微汗则效果佳,若病不愈,7日后可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