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科外治良方
慢性骨髓炎
◆调敷疗方:乳香、没药各100克,血竭10克,大黄、儿茶各70克,均研极细末,每次视创口大小以蜂蜜适量调敷。
◆敷贴疗方:甘草150克,研末,加麻油适量,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包敷疗方:地捻叶、番石榴叶、小驳骨(溪桃草)、枫树叶、蒜头各适量。未溃者加了哥王叶并加大米醋、蒜头适量。有死骨者加吊金丹。溃疡面将愈时加象皮冰片。上药共捣烂如泥,菜叶色好,用稻草烧至药色变黄,取出先用以熏蒸患处,待温适宜时,用药包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外敷法:毛桃根白皮,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患处。
◆热敷法:大戟、芫花、甘草、甘遂、海藻各30克,香油500克、黄丹250克。上药除黄丹外,浸入香油5~7日后,入锅慢火煎熬,至药枯浮起为度,离火片刻去渣,然后,将黄丹逐渐加入锅中,边加边搅,至乌黑漆亮,滴水成珠为度,摊于牛皮纸上备用。用时将药膏加热后,贴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外敷双足涌泉穴:胡椒30克,黄丹、火硝、明矾各9克,麝香1克,共研细末,用蜂蜜调制成2个小丸,敷于双足涌泉穴,用布包扎绷紧,每6个小时换药1次,连续15次。
◆涂擦疗方:老狗骨头1个,用木柴烧成炭(切勿烧成白色),研成细末与熟石膏、升丹粉按3:1:1的比例以熟香油调成膏状备用。用时将局部清创后,将药膏适量涂于患处,用纱布包扎,隔日更换1次。
◆药浴疗方:鲜野菊花(除根茎)全草500克(干100克),鲜芙蓉叶400克(干100克),藤黄1克,加水5000毫升,煎至2000毫升,趁热湿浸患处,每日1~2次。
急性腰挫伤
◆敷贴疗方:扭伤所引起的局部血肿,取白芥子50克,捣为细末分次用热水调湿加适量的醋,捣为糊状涂抹于纱布或白布上,敷贴于血肿处,胶布固定,3小时后除掉。
◆热敷疗方
1.取大葱50~100克,洗净捣烂放入锅内炒热,用纱布包扎,家人帮熨扭伤处。
2.韭菜30克,酒60克,共蒸熟服用,同时取韭菜(连根)适量,捣烂炒熟,加酒、盐少许,趁热敷于患处,盖以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外敷疗方
1.白萝卜1个洗净,切碎捣成膏状外敷扭伤处。用绷带包扎固定,12小时后换去,再以热毛巾热敷,每日3~4次,每次5分钟。
2.酒糟适量,烟叶4克,一起捣烂外敷在扭伤患处,用绷带固定,卧床休息1日,2~3日后去掉。
3.鲜生地、酒糟或米酒各20克,一并捣烂放入碗内隔水加热,外敷于扭伤患处,外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4.生板栗适量去壳,放入嘴里咀嚼烂后,敷于扭伤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1次,连用数日。
5.老丝瓜1条,用火烧煅呈炭状后,捣烂为细末,用米酒适量调成膏状,外敷于扭伤处,敷料固定,隔日换药1次。
6.糯稻草适量,用火烧成灰后,以高浓度白酒调成糊状,外敷于扭伤处,绷带包扎固定。
7.取生姜适量,洗净,切碎绞汁备用,再将中药大黄研为细末,然后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外敷于扭伤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隔24小时换1次。
8.生山栀适量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加白酒6~7滴,拌匀,不宜太干或太稀,外敷患处,塑料纸覆盖,以免脱掉。
◆外敷双足心涌泉穴疗方:生附子30克,研末,调拌白酒,敷贴于双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次。
跌打损失
◆外敷疗方
1.蒲公英30克,生大黄10克,红花5克。共研细末,加适量酒调匀,敷于伤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2.鲜韭菜3份,面粉1份,共捣成糊状,外敷于患处,每日2次。
3.鲜芙蓉根皮、茶叶树根皮、苎麻根、泡桐树根皮各等量,面粉、鸡蛋白适量,先将伤骨复位,取鲜药去粗皮,洗净,共捣烂,加入鸡蛋清2个,面粉适量,调和均匀,外敷伤处。
◆药浴方:苏木、松节各150克,赤芍、红花各60克,水煎洗浴。洗浴时,应不断加热药水,使药力渗透皮肤。
◆药酊疗方:取麻三七根、土三七根生药洗净,切碎晒干,放入玻璃瓶内,加适量白酒浸泡半月后,取酒浸液于伤处揉擦至发热感。
◆中成药疗方:将少量樟脑研细末,匀称地撒在伤湿止痛膏上,然后,将它贴在伤处。
烧烫伤
◆涂擦疗方
1.生地榆20克,臭椿皮20克,冰片5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先以生理盐水冲洗烫处,用适量香油调药末外涂,每日换药1次,此法适合水火烫伤较轻者。
2.取赛水石9克,大黄9克,地榆9克,儿茶9克,冰片0.6克,五倍子6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3.明矾、花椒各适量,香油少许,将前二味药炒至花椒呈金黄色为止,研成细末,加入香油调成膏状,涂于患处。
4.苍术适量烘干,研为细末,以芝麻油调成糊状,涂擦在烫伤部位,每日3次。
5.猫骨头1具,蛋黄油适量,猫骨头用微火烤成淡黄色,研为细末,鸡蛋黄整个,置锅中熬出蛋黄油,调药末涂擦患处,开始时2小时涂1次,24小时后,每日上下午各涂1次。
6.鲜黄瓜捣烂取汁,加入适量硼砂,调和后涂抹患处,每日3~4次。
7.将蚯蚓屎焙干,研为细末,用麻油调成膏状涂患处,每日2~4次。
8.取发面饼焙焦,研为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麻油调成膏状涂患处,每日2~4次。
10.烟屎适量,涂于患处,防止出现水泡,溃烂者每日3次。
11.鸡骨适量,至火上烧至内外通白,研为细末,收贮备用,烧烫时,以芝麻油调鸡骨灰涂擦患处。
12.五倍子100克,植物油(花生油、茶油、豆油、芝麻油均可)1000毫升,锅内放入植物油,加热起烟后,放入五倍子,炸透后,滤出药渣,放凉,再放入冰片,调匀,密封备用。治疗时,以药棉蘸药液油涂抹患处,每日数次。
◆敷贴疗方
1.地榆、大黄各100克研为细末,瓶贮,治疗时,以桐油调成糊状,敷贴患处。
2.将罂粟壳30克浸入芝麻油4小时,文火煎枯,滤清,入蜂蜡9克,倒入碗中,待碗周边药汁将凝时,下轻粉末5克,调匀,先将患处水泡挑破,敷膏后,纱布包扎,每日换药2次。
◆外敷法
1.新鲜鸡蛋1个,打入碗中去黄取清,将明矾5克研成细末,兑入蛋清中,拌匀成糊状,迅速外敷于患处,每日5次。
2.石榴皮500克,加水500毫升,小火煎至250毫升,过滤后备用,用时,将灭菌纱布剪成创面大小,浸药液外敷,固定,主治Ⅰ度至深Ⅱ度烧伤。
3.生石膏、塞水石各30克,生大黄24克,赤石脂18克,冰片6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按外科常规处理创面后,用茶油适量调成糊状,赋于创面,每日换药2次。
4.取鲜侧柏叶300~400克(视烧伤面积大小而定),洗净捣烂,加75%酒精适量调成糊状,先清洗创面后,将药膏敷于烧伤部分,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换药3次。治疗烧伤。
5.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伤口处,治疗烧烫伤。
6.豆腐1块(约200克),白糖30克,大黄粉3克,硫黄粉3克,一起搅拌后,敷在患处,豆腐干后再换,连续数次,此法主要用于烧伤溃烂,有立即止痛、消炎、消肿的功效。
7.鲜蒲公英45克,先犁头草30克,鸡蛋1个,取蛋清与2味药捣烂拌匀,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敷治。治疗烧烫伤。
◆涂擦疗方
1.将腐烂橘子10~15个,洗净后,放入洁净的玻璃瓶中,密封7日后,瓶中的烂橘子就会冒出许多水来,用此水涂抹烧伤患处,每日早、午、晚各1次。
2.新鲜蚯蚓10~15条,洗净后,放入洁净的玻璃瓶中,然后,加入适量白糖(约2~3匙)拌匀,密封数日,其溶化后的液体可涂抹于患处,每日早、中、晚各涂抹1次。
3.取陈石灰(陈放久者)500克,加冷开水1000毫升搅匀净置,滤取其澄清液与等量桐油或其他植物油制成乳汁混合悬液,加冰片少许备用,用法:新鲜烧伤创面先用生理盐水或温水清洗,水泡可不必挑破,再用无菌棉球拭干创面,用洁净毛笔蘸乳膏涂抹患处,每日数次,为保持疮面湿润,不可用纱布包扎。
4.白糖50克,用砂锅炒焦黑,成块为度,起锅,加入冰片3克,共研细末,用香油调为膏,涂抹患处,涂后立即止痛。
5.五倍子粉、冰片按10:1比例混匀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香油调为糊状外涂患处,每日2次。
6.生大黄100克,虎杖50克,共研细末,纳入500毫升香油内,调成糊状备用,使用前,局部必须经过常规消毒清创,后用棉签蘸药糊外涂患处,每日3~5次。
7.将活公鸡的鸡冠用75%酒精消毒后,再用消毒后的刀片割鸡冠取血少许,加入人乳适量调匀,用鸡毛蘸汁涂患处,此法有止痛、不留疤痕、促进伤口组织细胞生长愈合之功效。
8.将熟鸡蛋数只敲碎去掉蛋白,将蛋黄放入铁锅内炼成蛋油,再加少许硫黄粉,冷却后,装瓶备用,用鸡毛蘸油涂患处,1日数次,此法有消炎、止痛、保护创面之功效。
9.活蚯蚓数条(最好是芭蕉根下的蚯蚓),洗净放入锅内,用麻油浸泡,再用栀子、梅片、黄檗、甘草、滑石、大黄、川连各10克,白糖20克,共研细末后,与浸油蚯蚓制成膏药,涂患处,每日2次。
10.用牛、羊、鸡、狗、蛇动物脂肪,像煎猪油一样煎除杂质,后加入生茶油、硫黄粉、大黄粉调匀装瓶,日涂数次。
11.鲜鸡蛋数只打烂,搅拌均匀,加醋、蜂蜜各适量,调匀,放置2天后涂患处。
12.毛竹蛀虫数只,焙干研粉,与茶油调匀,用鸡毛蘸药抹患处。
13.取山枣树皮1500克,切碎,加水3000毫升,煎沸后,以文火再煎1小时,去渣,取药渣过滤,继续以文火煎熬浓缩至约500毫升,兑入冰片备用。
用法:局部有水泡,先用消毒针头挑破泡皮,并用消毒纱布或卫生纸轻轻吸(拭)干水液后,再用干净鸡毛或棉签蘸药液涂患处,每日1~2次。
14.酸枣树内皮1500克,砸碎,加清水5000毫升,煎4~5小时,过滤,浓缩至500毫升,装瓶备用,烧烫伤者,清创面后用药液直接涂擦患处,再以电吹风吹干,每3~4小时涂1次。
15.新鲜蛇油,洗净,放入锅内熬成油,去渣,装瓶备用,久放不会失效。当水、火、油烫伤时,立即用蛇油涂擦,很快止痛,不起泡。
16.鼠仔(未生毛者),桐油,二味同放玻璃瓶中浸泡备用,用鸡鸭翅羽蘸取药汁涂抹患处,每日数次,此法适宜新、旧伤者。
17.凤尾草干品适量研极细末,生桐油调成糊状涂患处。
18.取墙上青苔烧成灰,用适量植物油调匀涂患处。
19.栀子末和鸡蛋清调匀涂患处。
20.白糖50克,冰片3克,用砂锅将白糖炒焦黑,成块为度,起锅,加入冰片共研细末,用香油调匀,涂抹患处。
◆撒粉疗方
1.土石膏(俗名水凝硼)适量,研细末撒创面,每日数次,此法适用于已化脓者,新伤不宜用。
2.取河蚌数只,用小刀将河蚌剖开塞入蚌空腔内各1把糯米(量多少以河蚌大小而定),把装有糯米的河蚌放入火堆里烧炭,取出待冷却后,研细末装瓶备用,每遇小面积水火烫伤时,取出药末薄薄一层撒于患处,每日2次。
3.取干品两面针根皮适量,研极细末,撒布局部创面,此法对烫伤面积小而1~2度疗效较好。
◆烧淋法:取芒蕨刚冒出土面10厘米左右之新鲜嫩苗1份,用22℃纯米酒6份之比例,浸泡1个月以上,药液备用。用时,将药液置盆中,以纱布蘸取药液从上而下浇淋烧伤患部。如患处有水泡,可以75%酒精消毒后,再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
刀伤出血
◆涂抹疗方:鹅毛烧炭,涂患处,止血。
◆撒粉疗方:切肉时,不慎切破手指,可立即用1块新切的肉片,按压在出血的伤口上,会血止镇痛。
外伤出血
◆敷贴疗方
1.取壁钱洁白干净的夹层覆盖在伤口上,立即止血,但伤口太深、太宽和大流血不适用。
2.取旱莲草鲜品适量,洗净捣烂敷贴患处,压迫片刻便能止血。
3.红帽顶鲜嫩叶适量,拒绝后贴患处即能止血。
◆撒粉疗方
1.贯众若干,切片和捣碎,置锅中炒黑,研细备用。外伤时,将此粉撒于患处,即可止血。
2.大叶紫珠叶50克,土三七全草30克,黑墨草全草30克,各药烘干研末,加面粉50克,调成糊状,用瓦片烤成焦黄色,每块似饼干样大小,贮瓶备用。用时研末撒在伤口上。
3.生半夏末3克,撒布伤口,不足3分钟血止,再撒少许,纱布包,3日换药时,伤口渐和,数日后伤口愈合,疤痕减小。
4.三七粉末适量,撒布患处,即可止血。
◆外敷疗方:木棉(妊次)适量,捣敷患处。
◆敷贴疗方:将火柴盒外侧磷片撕下贴于伤处,止血消痛,不感染、不化脓,生肌块。
◆撒粉疗方
1.丝瓜叶洗净,晒干,研制成末,置洁净瓶中密封保存,用时取适量药末撒在伤口处并加压包扎。
2.采丝瓜叶洗净晒干,稍焙,加入1成墨鱼骨,共研细末,烈日曝晒后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末撒满伤口,用洁净布条包好,包扎的伤口忌粘生水,以防溃烂。
◆填塞疗方:用棉絮赛与出血处即止血。
◆外敷疗方
1.杜鹃花鲜叶捣烂外敷伤口。
2.石灰2份,石榴花1份捣匀阴干,每用少许敷患处。
3.木芙蓉鲜叶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很快可以止血。
4.鲜凤尾草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撒粉疗方
1.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伤口经消毒后撒上药粉,加压包扎。
2.石榴花晒干,研末,撒于伤口。
3.木芙蓉鲜叶适量,洗净捣烂敷患处,很快可以止血。
4.鲜凤尾草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撒粉疗方
1.水中青苔烘干研细末,伤口经消毒后撒上药粉,加压包扎。
2.石榴花晒干,研末,撒于伤口。
3.珠兰叶研末,撒出血处,用消毒纱布包扎。
4.鸷尾干粉撒于出血处,消毒纱布加压包扎。
◆烟丝按压法:不慎伤及皮肤,出血不止时,可用一小撮烟丝(生烟叶揉碎或卷烟丝均可),敷于伤处,按压片刻,即可止血。
脓包疮
◆外敷疗方:生大黄30克,黄连30克,黄檗30克,乳香、没药各15克,共研细末,用芝麻油调成糊状,外敷疮面。
◆涂擦疗方
1.生石灰150克,硫黄250克,2药捣碎,加水1250毫升,文火煎2小时(加水太少可添加),煎至1000毫升左右,静置,取清液,装瓶备用。用时以药棉蘸药液涂患处,每日3~5次。
2.松香、白矾、铜绿各6克,装入葱叶内扎口,水煎代药溶化,取出葱叶晒干,加冰片少许共研细末,疮未溃者,香油涂调,疮已溃烂流脓水,药粉干撒,每日1次。
3.黄连、黄芩、大黄、苍术、白芷各等份,烘干、研细,备用,用时,先取花椒适量加水煎后,取其煎液,洗除脓痂,再用生香油调和药末涂擦患处,每日1~2次,若伴有发热及淋巴结肿大,需请医生医治。
4.雄黄6克,黄连6克,蜈蚣3条,白芷5克,甘草1克,用芝麻油浸泡3日,外擦患处,每日2~3次。
5.高锰酸钾0.4克,用0.3克溶于10毫升冷开水,后用0.1克高锰酸钾溶于500毫升冷水溶液清洗患处,每日1~2次。
6.苦杏仁10克,用火炙成炭存性,研末后,用香油或豆油熬开调成糊状,用时,先以淡蓝水洗净患处,后涂上药(以盖面即可),每日1次。
7.将七叶一枝花剔出表皮及变质部分,清水洗净。取底部粗糙的乳钵(粗糙的碗底或瓦片亦可),洗净擦干,放入适量的食醋或白酒(不宜太多),手持七叶一枝花在钵体内研磨,磨成稠米汤状盖好备用。
创面先用热水(高锰酸钾溶液更佳)清洗,边清洗边除去脓痂,刺破脓包排除脓汁。创面清洗后,用灭菌的纱布蘸于创面,每日涂药1~2次,采用暴露疗法。
8.将鸡蛋煮熟,取蛋黄放入新铁勺内加火炼油,油成后,倒在干净器皿内,冷后加冰片少许(每个鸡蛋黄油可加冰片2克),将油涂于疮面,每日2次。
9.黄檗研末,用麻油调擦患处。
10.鲜天仙子叶300克,洗净捣汁,以药汁涂敷疮面上,每日1次。
11.吴茱萸粉,呋喃西林、白芨粉按3:2:1的比例调匀,装瓶备用,治疗时根据疮面大小取药粉适量,香油调匀涂于患处,每日2次。
12.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棉签蘸双黄连粉剂外擦患处,渗液少者,用本品60毫克加生理盐水10毫升调匀涂于患处,每日2次。
13.陈艾叶50克,带壳杏仁30克,艾叶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浸洗患部,再将带壳杏仁放入文火中烧至壳黑,取出杏仁,捣成霜状,涂抹患处,每日3~4次。
14.黄瓜藤、阴干,炒焦存性30克,枯矾20克,共研细末,涂擦患处。
◆撒粉疗方
1.黄连适量,研极细末,患处渗水多者,干撒药粉。渗水少者用麻油适量涂调,每日换药1次。
2.冰硼砂3支,青黛粉3克,拌匀,先用淡盐水将脓痂疮软洗去,擦干后撒上冰硼砂,每日1次。
3.枯矾、炉甘石、黄檗各60克,黄连10克,冰片6克,共研细末,黄水多时,用干粉撒在患处,黄水少时,可加适量麻油调匀抹之,用药前,将疮面用生理盐水洗净,每次涂擦2次。
4.马桑叶100克,灯笼草100克,研细末撒患处,每日4次,6日为1个疗程。
5.桃树叶50克,山若草50克,大黄3克,雄黄3克,冰片6克,共研细末撒患处,每日4次,6日为1个疗程。
6.小白蜡条叶50克,硼砂10克,雄黄6克,冰片3克,研细末撒患处,1日4次,6日为1个疗程。
7.星秀草6克,雄黄2克,冰片2克,研细末撒患处,每日4次,6日为1个疗程。
8.松香20克,研成细末粉,装进鲜大葱叶管内,用线把葱管两头扎紧,放入锅中加水煮沸10分钟,在把葱管取出放入冷水中,将葱管去掉,将松香碾碎成粉末,用时把松香粉末撒于患处,每日1~2次,剩下的松香粉可继续使用。
◆湿敷疗方:马鞭草500克,水煎成浓汁,用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
◆外洗疗方
1.雄黄、防风各25克,荆芥、苦参各15克,水煎外洗。
2.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苦参20克。水煎外洗,1日1剂,分2次洗。6日为1个疗程(回族民间方)。
◆中成药疗方
1.氯霉素药片3~5片,研成细末,倒入花露水瓶中摇匀,用时取药棉蘸药液外擦。
2.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擦干,将云南白药粉直接涂擦患处。
3.在伤口处局部消毒涂洒西瓜霜即可,不必包扎。
4.取小檗碱片10片,溶于200毫升水中,较大脓胞可用注射器抽取,并去掉表皮,用75%酒精擦净脓液,再用本品洗澡,每日2次,患处用小檗碱水湿敷,每日2~3次。
褥疮
◆外敷疗方
1.常规消毒,清创后取鲜地龙100克,清水洗净,捣烂,加白糖300克,拌匀,外敷患处,覆盖塑料薄膜,消毒纱布包扎,每日1次,若留备用,需保存在8℃~10℃恒温保存。
2.黄连50克,白芷50克,乳香、没药海尔茶各30克,共研为细末,瓶装消毒,密封备用。局部清创消毒,以蜂蜜适量调药为稠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次。
3.葛根切片,晒干后研末,高压灭菌后,装瓶备用。用时先将疮面消毒,将葛粉敷上,每日1次。
◆涂擦疗方
1.大黄、甘草各50克,龙骨(煅)、石膏(煅)各30克,硼砂10克,共研为末,贮瓶高压消毒备用。创面清洗消毒后,取药末少许调蓖麻油适量呈糊状,每日2~3次直接涂擦于患处。
2.滑石50克,炉甘石、五倍子各30克,朱砂10克,蟾酥2克。共研为末,贮瓶消毒灭菌备用。患部清洗擦干后,用芝麻油适量调药末少许为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5次。
3.五倍子50克,雄黄、密陀僧各30克,樟脑10克,冰片2克。共研细末,高压消毒,贮瓶备用。消毒疮面后,以75%的酒精少许加入药末少许,调成糊状,涂擦患处,每日2~3次,包扎固定。
4.地榆50克,虎杖50克,黄连30克,党参、黄芪、白芨、马齿苋各15克,花生油200克。各药以花生油文火炸枯,去渣,加黄蜡,边加热边搅拌至成膏。治疗时先将褥疮疮面用0.1%稀碘液消毒后涂以药膏,用无毒纱布包扎,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撒粉疗方
1.鸡内金、白芨、黄檗各30克,血竭20克,象皮末100克,共研为末,纳入鲜牛胆中(保留胆汁),用线扎口,悬挂高处,阴干后,取下研成细末,贮瓶高压消毒备用,患处清洗消毒,取药末少许直接撒布创面,每日2~3次。
2.石榴皮50克,枯矾、儿茶各30克,青黛20克,三七10克。研末,高压灭菌,装瓶备用,局部消毒,撒上药末少许,外盖凡士林纱块,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2次。
◆药络疗方:川槿皮200克,狼毒100克,紫花地丁300克,生大黄50克,煎水去渣,兑入200毫升食醋,做全身洗浴。此方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成药疗方
1.西瓜霜粉敷患处。
2.常规消毒创面,局部喷洒西瓜霜喷剂,每4小时1次。
3.用75%酒精调云南白药粉成糊状,涂擦于患处。
4.以0.1%苯扎溴铵液消毒创面,将湿润烧伤膏涂敷,厚度1厘米,每日2至4次,涂药后,结合红外线灯照射15~20分钟。
5.清除坏死组织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过氧化氢清洗创面,然后,用依沙吖啶纱布湿敷至创面无分泌物,外敷甘石创愈散,覆盖纱布,每日换药1次。
6.局部用75%酒精消毒,有水疱者抽吸液体后,喷洒双料喉风散。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
◆艾条熏炙疗方: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厘米为宜,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此法使用褥疮处皮肤红肿溃破者,若已发生溃破者,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除去腐烂组织后,再用艾条熏炙。
◆外敷疗方:干姜粉(高压灭菌)10克,生姜自然汁(高压灭菌)40毫升,新鲜鸡蛋清60毫升,生理盐水400毫升,共放入容器中,搅匀,用消毒纱布敷料浸泡在配好的溶液里,取出敷于疮面,每隔2~4小时换药1次。疮深脓多者,应扩创清除腐烂组织后再敷药。
◆湿敷疗方:麝香2克,浸泡在生理盐水500毫升中,浸泡24小时,避光保存。患处常规清创后,用无菌纱布蘸透药液湿敷患处,外敷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至疮面愈合为止。
◆填敷法:当归60克,甘草、银花各30克,白芷15克,白蜡、血竭、轻粉各12克,紫草6克,麻油500毫升,先将当归、白芷、甘草、紫草加入麻油内浸泡3日,以慢火煎成糊状,取出药渣,加入血竭、银花(研粉)、白蜡、轻粉,混合成膏。用时,以消毒纱布蘸取药膏填敷褥疮面,每日换药1次,填敷时,先将疮面消毒清洗干净。
◆涂擦疗方
1.紫草15克,浸泡于100毫升烧沸的麻油内,冷却后备用,用时将紫草油涂擦在患处,每日3~6次,对有坏死、感染、浸出者,最后撒敷云南白药粉,每日2~3次。
2.取蜂蜜适量加入云南白药0.5~2克,放入干净器皿中调成糊状,然后,涂于疮面上,用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撒粉法:滑石10克,冰片0.5克,炉甘石0.5克,共研细末,混匀。用前先将褥疮清洗干净,然后撒上药粉,再用敷料包扎(避免用胶布,防止损伤皮肤),每日2次。
臁疮(又称老烂腿)
◆敷贴疗方
1.生没药、紫草、蓖麻仁、生乳香、白芷各20克,红花15克,血竭12克,黄丹130克,香油250克,香油入铁锅内文火烧开,将蓖麻仁、紫草、白芷、红花投入油锅内炸枯,滤渣,油重放锅内,再把生乳香、生没药、血竭放入锅内,待其溶化,最后,将黄丹徐徐撒进油内,取1尺长许心槐枝旋转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散,指捻软硬适宜为度,将油膏浸入冰水中浸泡1夜以去毒,备用。
先将患处用桃枝、艾叶煎水洗净,按疮面大小将药膏熔化,摊于白布上敷贴疮面,7日1次。治疗期间,禁食发物,适当休息,有利于治疗。
2.鲜马齿苋90克,洗净捣烂,服汁。渣敷患处。
◆外洗疗方:取艾叶60克,桃仁18克,凤仙花15克,水煎外洗,每日2次。
◆中成疗方
1.鸡蛋10枚,麻油200克,紫草50克,炉甘石30克,冰片15克,血竭20克,蛋煮熟去壳取蛋黄,铜锅内加水淹没蛋黄,文火加热,待水分蒸发后,再用大火,熬出蛋黄油,加入麻油、紫草至沸,冷后放1夜,纱布过滤,加入炉甘石、冰片、血竭、轻粉,调匀装瓶备用,疮面消毒后,将油涂在疮面,干后再涂,日涂数次。
2.活地龙5~10条,白糖200克,将地龙洗净,与白糖共装瓶内密封,待地龙浸死,白糖溶液化后即可,治疗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洁疮面,然后,用消毒棉签蘸地龙液涂擦患处,每日不拘数次。
◆撒粉疗方
1.猪蹄壳30克,乳香9克,没药9克,冰片6克,接骨草9克,先把猪蹄壳焙黄,接骨草烘干,然后,把五味药共研末,密封备用,用时,先将创口进行消毒,除去坏死组织,再撒上干药粉,用纱布盖后包扎,每日换药1次。
2.陈牛皮1块(牛皮越陈越好),烧炭存性,研极细末,每次用适量,撒布于患处。
蛇头疔(又称化脓性指头炎)
◆外敷疗方
1.鲜紫苏叶60克,捣烂成糊状,外敷患指,纱布包扎,如药糊干后,可用米泔水湿润,每日换药1次。
2.远志60克,米酒100克,米醋100克,先煮烂远志后,取出与米酒、米醋共捣成泥状,外敷患处,纱布包扎。
3.取新鲜马鞭草适量,捣烂如泥,敷于患处,中间留个小孔以便排毒,加以包扎,每日换1次,连敷数日。
4.取淹没2年以上的老酸笋100克,石灰50克,共捣烂如糊,敷于患处,中间留个小孔,以便排毒,加以包扎,每日1换,疮体未破口流脓时,使用此药尤为有效。
5.摘取嫩辣椒叶适量,洗净,捣烂如泥,敷于患处(中间留1小孔,以便排毒),包扎,每日1换,连敷数次,此药需用在疮破口流脓之前,破口流脓后此药无效。
6.田螺1~2个(视田螺大小而定),洗净泥沙捣烂成糊状外敷患处,纱布包扎。早期治疗效果更佳。
7.蜈蚣1条,熏于研末,用生鱼胆汁或猪胆汁调匀外敷患处。
◆浸敷疗方:蒲公英、野菊花各15克,二药放入锅内加水200毫升,煎取药汁100毫升,浸敷感染手指,每日3~4次,每次浸泡30分钟。
◆套指疗方
1.取红色干辣椒、生桐油各适量,每取完整辣椒1个,除去蒂、仁,倒入适量桐油,把患指套入,外用纱布包扎固定,使油不外溢即可。每日1换。
2.蜈蚣2条(焙干),松香20克,共研细末,调匀,倒入盛有开水的杯中,药末在热水中自然溶成胶状,黏结成团,然后,将此黏团趁热塑成指套的形状,套在患指上,冷却后固定成型即为“蜈蚣套”,此方用于脓肿未溃者,少则3日,多则6日,即可自行破溃,对脓肿破溃者,每日早晨2次取下指套,用生理盐水将患指及指套内的脓汁冲洗干净,最初脓汁较多,以后便逐渐减少,且创面红活,一般7~10日痊愈。
3.新鲜猪胆1个,倒掉其中的胆汁50%,再将硫黄粉1克灌入猪胆内,与胆汁调匀,然后,将患指伸入猪胆内,使蛇头疔泡在胆汁之中,并用线扎紧,不让胆汁外流,每日1换,连用3~5日,此方适宜治疗初期的蛇头疔,已破头流脓,不宜使用。
4.鲜猪苦胆1个,雄黄3克,白酒少许,雄黄研末,与酒同装入猪胆内调匀,将患指伸入猪胆内浸泡。
5.大独头蒜1个,雄黄8克,共捣成糊状,取鸡蛋1个,先摇散蛋黄,在蛋上开1小洞(比患指稍大),将雄黄、独蒜装入蛋壳内,后将患指插入洞内鸡蛋中浸指,保留1段时间再拔出。
◆外敷疗方
1.黄檗、大黄、白芷各10克,研为细末,用凡士林调膏,取适量外敷患处,每日1次。
2.取活蜘蛛捣烂敷于患指头,1日数次。
熏洗浸泡法:马齿苋、蒲公英各30克,加水煎汤趁热熏洗浸泡患指。
◆套敷疗方
1.取新鲜猪胆1只,切掉胆管部分,去除胆汁约三分之一,纳入麻黄、冰片(分别研末)各3克,拌匀后套敷于患指(趾)上,同时,将患肢抬高,每日调换1次,若已成脓,切开排脓后再敷药。
2.雄黄8克,独头蒜1只,共捣成糊,再取1只鸡蛋,先摇散蛋黄,在蛋上开1小洞(比患指稍大),将雄黄末、独蒜、蛋白拌匀装入空蛋壳内,然后,将患指从小洞插入鸡蛋中。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歪嘴风)
◆外敷疗方
1.制川乌45克,熟附子、乳香各40克,白芷30克,干姜15克,混合研为细末,分成8份,每日用1份,以米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面部,上至太阳穴,下至地仓穴,厚约2厘米,上加塑料薄膜和纱布覆盖,外加热水袋热敷,每日换药1次,8次为1个疗程。
2.艾叶适量,研成细末,以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3.白芥子30克,研细末,加用维生素B1注射液调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涂擦疗方
1.取鲜天南星、醋各适量磨醋取汁,于睡前擦患侧颈部,覆盖纱布,次晨除去,每晚1次。
2.鲤鱼血与白糖适量,调匀后涂患侧(左歪涂右,右歪涂左)。
3.黄鳝鲜血涂患处,左歪涂右颊,右歪涂左颊,每日3次。
4.七鳃鱼适量,捣烂涂之,向左歪涂右面,向右歪涂左面。
5.活鳝鱼1条,切断取血,涂于患侧面部(斜左涂右,斜右涂左),外用艾柱熏炙(注意勿烧伤面部)。
6.鳖血调乌头、白附子,烘干,研细末,蛋清调拌,涂于患处。
7.取鳝鱼血10毫升,麝香0.5克,调匀,涂擦患处,早晚各1次。
◆敷贴疗方
1.蓖麻籽仁2克,冰片1克,先将蓖麻籽仁去皮,捣烂成泥,再加冰片,搅匀后摊在厚纸上(拿纸剪成3~4厘米见圆块),敷于患侧(左歪贴右,右歪贴左)。
2.蓖麻仁10粒,冰片3克,葱5克,露蜂房6克,全蝎3克,混合捣烂如泥,贴于患侧下关穴,外敷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每日1~2次,每次20~24小时。
3.白芷、番木鳖等份,再配以1/10的冰片,共研细末,取药1~2份,贴于患侧下关,伤湿止痛膏固定,每5日换1次。
4.去皮巴豆3个,去翅、腿斑鳌3个,去皮鲜姜拇指头大,共捣成糊状,调匀,贴于患侧牵正穴3~5小时,天冷可用热水袋热敷1小时。
◆敷贴手心疗方:陈巴豆12克(1~2年为佳),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捏成饼状,置于患者手心处,外覆玻璃纸,纸上垫团棉球呈凹状,再用绷带固定,24小时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24小时,然后,将巴豆并取下捣烂再做成饼,如上敷贴,共72小时。
◆艾条灸疗方:用艾条灸患侧耳门、听宫、听令、下关、颊车,并用胶布(宽4厘米,长14厘米)贴患侧患,先以胶布1端紧贴于嘴角,将嘴角及面部挤揉摊平,一边摊一边紧贴胶布,然后,将另一端贴于耳后乳头部,隔日换胶布1次。
◆热熏疗方:沟藤、威灵仙各30克。加水煮沸去渣,加少量白酒,放在搪瓷茶缸内,用纸密封,中间挖1个4×4厘米圆形小口,对准患侧面部热熏,每日2~3次,5日为1个疗程。
◆外敷疗方
1.用干鹅不食草9克,研成细末,与凡士林调成膏,放在纱布上,再取鲜鹅不食草15克,捣烂如泥,共摊于纱布上,患者面部左边瘫者敷贴右面,右边瘫者敷贴左面,2日换药1次。
2.生草乌、生川乌、皂角、羌活、马钱子各10克,僵蚕、蜈蚣、全蝎、地龙、穿山甲各5克,加麻油200毫升,浸泡7日,以文火炸枯,去渣,加广丹120克,继续煎熬,待滴水成珠,黑亮入镜时倾入冷水中去除火毒后,再加水溶化,匀摊在牛皮纸上,外贴患侧面部,2日换1次。
3.取蓖麻子11~15粒,捣烂如泥,左边嘴歪敷右边嘴侧,右边嘴歪敷左边嘴侧,包扎固定,每日1次。
◆敷贴穴位疗方
1.红皮蓖麻子3粒,巴豆4粒,剥去硬壳,共捣烂成膏状,摊于洁净的白布上,贴敷太阳穴处,左边贴右侧,右侧歪贴左侧,同时,用红糖、生姜(捣烂)各150克水煎内服至发汗,24小时将药去掉,避风3日。
2.马钱子5粒,蓖麻子10粒。去壳取仁,研碎为末,拌匀,用0.2克涂在1小块伤湿止痛膏中央,贴于患侧,第1次贴翳风、颊车穴位,隔日贴听宫,地仓穴位,四穴乱换。
3.斑蝥1.5克,巴豆仁1.5克。共研细末,蜂蜜适量,调成糊状,置于纱布上,敷贴于病侧下关穴(耳屏前约1横指)与颊车穴(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连线中点略前方处,胶布固定。约2~3小时后,敷药部位即有灼热感,揭开纱布1角见敷药处皮肤潮红,似要起泡时将纱布除去。如症状改变不明显者7日后按原法重复使用。
注意:敷药时间切勿过长,超过4小时敷药部位可能出现微黄色小水泡,应立即将纱布揭去,外涂甲紫,一般4~7日结痂脱落,不留疤痕。患侧皮肤溃烂者禁用。
◆手心敷药疗方:巴豆15克,去壳捣烂,勿放水或油,做成饼状,放于患侧手掌心,包扎固定,24小时后翻转,再敷24小时。
◆塞鼻疗方:枯矾、制川乌、制草乌各30克,共研细末,将药末用纱布包好,如黄豆大小,塞入鼻孔内,左侧歪斜塞右鼻孔,右侧歪斜塞左鼻孔,2小时后取出,每日3次。
◆鳝鱼血疗方:先用湿面粉搓成长面粉条,做成圆圈形套于面部患处(防止鳝鱼血流失),然后,将洗净的活鳝鱼净刀割去头,让鳝鱼均匀地涂在面圈范围内,令其晾干,2日后,擦去,每隔2~5日涂滴1次。
◆冷灸发泡疗方:斑蝥1枚(去头、足、翅,成人用大虫体,儿童用小虫体),生姜5克,麝香0.25克,鲜带皮柳棍(长约30厘米,直径2厘米)。上3药用鲜柳棍放乳钵内共捣如膏状,置5分硬币大小之圆形软塑料布上,再置于伤湿止痛膏黏性面正中,再敷贴于患侧面部之颊车穴至下关穴位,然后,以纱布固定。敷贴后,约6~10小时左右,局部有轻度烧灼感,后即逐渐起透明之豆大或指头大小水泡,无需做任何处理,多数可自行吸收,后在不知不觉中痊愈。
◆熏洗疗方:鲜样树皮100克。水煎取汁,放入盆中,熏洗患侧,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连续7日。
甲沟炎
◆外敷疗方
1.取乌梅适量用湿润毛巾包裹使乌梅湿润,然后,剥取乌梅肉去核,以乌梅肉质内面外敷患处并固定,早晚各换药1次,如已成脓,可先用消炎药物,并排脓后用药。
2.取生大黄适量,晾干研细末备用。治疗时用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无菌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清洗局部,并换药1次。
◆敷贴疗方
1.取藤黄适量,研末,放入1只小碗内,加温开水少许搅拌,溶为黏稠液体,敷贴于患部,每日2次。
2.取新鲜一件喜适量,以清水洗净,甩干,捣烂呈糊状,加少许凡士林,局部按常规消毒,将一件喜帖于患处,纱布盖上,包扎,每日换药1次。
◆涂擦疗方:取木防己、土半夏、七叶一枝花、青木香适量,切片,在无水酒精中浸泡7日。用以外擦患处。
◆套指疗方:新鲜猪胆汁1具套于患指(趾),加入少许雄黄末更佳。3~4日换药1次。
◆涂擦疗方:蜈蚣1条,焙干研细末,加猪苦胆汁调湿涂擦患处,每日3次。
◆外敷疗方
1.用生芋头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1日更换3次。
2.用鲜红薯叶、白糖各适量捣烂外敷,每日换2次。
3.鲜糯米藤叶适量,洗净后加少许食盐,共捣烂外敷患处。
4.取新鲜马鞭草叶适量,洗净,食盐少许混合捣烂,敷于患处包扎,每日1换。
关节炎
◆温水浴疗方:在40℃~42℃的温水中洗浴,并用手按摩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持久坚持。
◆敷贴疗方:马蹄厥(打卧)适量,捣烂敷患处,治急性关节炎(拉秙族民间方)。
◆包敷疗方:土豆适量,去皮捣碎,加等量面粉,再加入1/10的生姜汁,共拌匀,纱布包敷患处,每6小时换药1次,连敷数日。
◆蜂蜇疗方:用蜜蜂蜇关节患部,每次蜇2~3针,隔2日蜇1次。被蜇后关节部位出现肿胀,一般2日后消失,消肿后再蜇。
◆姜盐熨疗方:生姜100克,洗净捣碎,大颗粒盐500克,放在铁锅内,武火炒爆后,加进捣碎的生姜,再兑白开水2杯,拌炒调匀,装进布袋,袋口扎紧,将布袋子放在病人腰、腿关节疼痛的地方,进行热熨。如已冷却,重新炒热再熨,每次热熨20分钟,每日2次。治因受风、寒、湿引起的关节痛。
◆外敷疗方:将草纸丈量患处红肿面积大小栽取7层,用煤油浸透做成药色裹在患处,用线扎紧,外用纱布包扎固定,用药后24小时取下。敷药过程,患处出现瘙痒、水泡等现象。这是正常反应,不必处理。此法适宜红肿性关节炎。
◆涂擦疗方:麻黄、桂枝、细辛、半夏、川乌、草乌、干姜、桃仁、栀子、地龙各30克。泡白酒1公斤,1周后取药液外涂在痛关节处(千万不能口服)。
◆外洗疗方:陈茶子麸(收藏5年以上的榨出滴后之油茶子饼)、陈薯藤(贮藏5年以上的老红薯藤),陈墙皮石灰(几十年以上的旧居壁上石灰)各500克,水煎,趁热洗患部,每日2次,连洗7日。
◆布袋烫熨疗方
1.蚕砂150克,食盐150克,同炒热装入布袋熨患部。
2.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威灵仙、独活、牛膝各20克,生铁末100克,樟脑10克,共研粗末,加铁末拌匀,用时加食醋适量搅拌装入布袋患处烫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药袋用3~5日。
◆熏洗浴疗方
1.取桃树节、杉树节、桑树节、松树节各100克(鲜品加倍),水煎去渣,趁热熏洗患部,每日2次,连洗2~10日,本法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2.天南星、川乌、血余炭、赤药、山甲各20克,海桐皮、木鳖子、白蔹、威灵仙、生半夏、木瓜各15克,上药包好,加冷水3000毫升,醋250毫升,煎沸半小时后取出药包,药液倒入盆中,将患膝放于药液平面上,外盖布单,并用毛巾蘸药涂患处,每次熏洗约1小时,凉了再加热,每剂药用5日。本法适用于老人膝关节。
◆石蜡疗方:先用手按摩患部5~10分钟,再根据关节的大小,选择适当的热蜡块放在1~3层布上敷于患处。如果热敷前,局部外用一些活血止痛的药物,效果更佳。
◆药蜡疗方:姜活、没药、川乌、独活、乳香、透骨草各50克,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先将石蜡加热溶化,放于搪瓷碗内,待60℃~70℃时,加入药物10克混合均匀,待冷至45℃~48℃时,压成蜡片,包裹患处,外包一层蜡布(用5层纱布做成)后,再用毛巾保暖,使其不易散热,每日1次,连续20~30次。
◆药浴疗方
1.鸡血藤150克,苏木、川断、狗脊、独活、姜活各100克,川芎、牛膝、乌蛇、血竭、孩儿茶各60克,红花30克,当归、制乳香、没药各20克,水煎取汁,足浴及熏洗患处,7日1次,2日1剂,15~30日为1个疗程。
2.王不留行40克,海桐皮、大黄各30克,红花15克,马钺子、生半夏、艾叶各20克,葱须3根。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
肩周炎(漏肩风)
◆涂擦疗方:大黄、白芷、地龙各30克,川芎15克,川乌、草乌各9克,石菖蒲、黄芩各12克,樟脑9克,先将上述中药研成粗末后,加入樟脑研细末,瓶装备用。每次用25~30克,加陈醋少许调涂患肩,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休息3日,再行2次疗程。治疗期间,配合做举手摸高动作,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敷贴疗方
1.取天南星、生川乌、草川乌、姜活、苍术、姜黄、生半夏各20克,红花、细辛各10克,白附子、白芷、乳香、没药各15克,上药共研细末加食醋、蜂蜜、白酒、葱白(捣烂)、鲜生姜各适量,白胡椒30粒,研碎炒热后用白布袋装好敷贴患肩,每日3次,每次30分钟,连敷数日(注意勿入口以防中毒)。
2.葱白50克,食醋适量,葱白捣烂加醋调和稍再捣,敷于患处。
◆热敷疗方
1.取生川乌、生草乌各100克,晒干或微火烘干研为细末,加入樟脑120克,与适量米酒糟(或米醋)调匀,蒸热后敷于患处,绷带包扎固定,每日睡前敷药。
2.生姜500克,大葱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姜和葱根切碎捣成糊,然后,把四味药混合拌匀置于铁锅中用文火炒热,加白酒拌和,装进纱布袋,敷于患处。温度以能耐受为度,上盖毛巾,再盖上棉被,使之发汗。第2日袋中药物用锅炒热继续使用,不必换药,如药干可加些酒,1剂药可用5~7日,每晚1次,坚持治疗。
◆沙袋制作:截取两段半米长的旧长裤裤管,一头缝制封死,另一头缝成可穿带子收口的两只袋子,装入沙子后,打结,留出50厘米长的带子,沙子用粒径3~5毫米、质硬、光面、无尖锐棱角、无泥的沙子,每袋装填3~5千克(视个人体力而定)。
◆沙袋疗方
1.平行甩沙袋,自然站立,双手握沙袋口,各向左右甩起,沙袋将落时迅速转身顺势平行甩起,沙袋将落时,向回转身再甩。
2.曲臂举沙袋,将沙袋带子缠在双手上并接近沙面,向前平举双手,曲臂靠胸,然后放下,重复多次。
3.沙袋绕腿,右手搓沙袋口向后甩到左边,由左手接住在前方交换,右手重复绕行,换另一只手,同样动作,向后甩沙袋及接沙袋时,尽量把手往上提高。
◆手指爬墙疗方: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尽量高举,然后,返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高度。
◆体后拉手疗方: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渐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挂。
◆展臂站立疗方: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秒钟,然后回原处,反复多次。
◆后提疗方:把毛巾舒展在身体的后面,一只手在上面,一只手在下面,好像洗澡擦背一样,连续做20~30次。然后,换一只手在下面,另一只手在上面,再重复做20~30次。
◆抡臂疗方:每日早晨起来,双脚左右开立,正抡胳膊40下,反抡胳膊40下,双臂各抡1遍,连续进行1月为1个疗程,配合药物,3~5个疗程可痊愈。
◆辣椒点灸疗方:选取干指天椒数支,蜡烛1支。先在患处选准最痛数点,以指甲按压作记号,然后,取指天椒1支在点燃的蜡烛上点燃,以明火快速点灸在肩周炎最痛处周围,1处痛点点灸4~6壮,每日1次。每灸以皮肤忍耐为度,不要烫伤皮肤。
◆按摩针刺疗方:患者取坐位,术者用1手拇、食二指分别放在患肩的前后,用分筋手法揉按肩关节周围肌肉,尤其是肩部压痛点明显处的肌筋,以松解粘连。另手则同时握住患者肢腕部配合做患肢前屈、后伸以及旋转动作,有功能障碍者还要做肩关节向上引伸被动动作,以增大关节活动范围,手法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两手配合,边动边按,约10分钟后,按摩患侧肩部,搓动上臂及前臂。
按摩后,进行针刺治疗。常用主穴:肩腧、肩峰、曲池。配穴:臂臑、天宗。为加强疗效,还以肩部压痛点明显处做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进针后,用提插或捻转手法达到酸、胀感觉得气时,留针15分钟,并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行针提插转捻,保存一定刺激量,术毕起针。
治疗结束后,患者每日早晚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1)甩手:患者站立,两脚稍分开,双手前后甩动,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次,此法可增强患肢前屈、后伸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2)爬墙:面对墙壁,用患肢沿墙壁向上尽力缓慢地爬动,然后回到原处,反复数次。此法可增大患肢上举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3)拉肢:取1段长约1.5米橡胶带,1端固定,另一端用患侧之手抓紧橡皮胶带缓慢用力牵拉,至一定长度后松弛还原,反复进行多次,以增强患肢屈曲功能。(4)提水:将提桶装好小半桶水,用患肢之手提起,向左右慢慢旋转或提高,反复进行数次后,桶中之水可酌情增加。此法可增强患肢前屈及旋转功能。
◆甩手运动疗法:患者两脚站开,宽度与肩阔相等。两手伸直,手心向后,作前后摇摆(甩手)动作,手与胸部成直角(90°)。
两手伸直,左右摇摆,手张开时,与胸部成直线(180°)。动作时,两手交叉于胸前,左手叉腰,右手伸直作圆圈运动。先以手向前作圆圈运动。其次,右手叉腰,左手同右手一样作圆圈运动。圈数多少由自己定。
甩手运动,每日2次,每次10分钟。每日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行之,贵在坚持。刚开始时,肩部还疼痛,动作宜缓慢。随之病情逐步好转,动作可加大加快。
◆外敷疗方
1.松香研极细末,加入铅丹调匀(松香与铅丹按5:2比例),即可使用,用法:取油纸1张(塑料布亦可),均有地将松香丹粉薄摊于油纸上,以看不见油纸为佳,再用白酒喷湿,敷于患处,外用药棉、绷带包扎,3日1换。
2.活螃蟹2只,先将螃蟹在清水中泡2小时,待腹中泥排尽,取出捣成肉泥,摊在布上,敷于患部最疼痛处,10小时后取掉。
◆热敷疗方
1.元胡、独活、桂枝、秦韭、当归、海风藤、乳香、没药、木香各15克,桑枝20克,上药1次炒热,布包热敷患处,冷却即换,每日2次。
2.老生姜300克,细辛80克,60度高粱白酒100毫升,生姜洗净,细辛研末,混合捣成泥,炒热,入白酒调匀,微炒片刻,置于纱布上,热敷肩周疼痛部位,每日晚上敷1次。
3.适量枇杷叶切碎,焙热,用纱布包裹后热敷患处,每日2次,热敷1个月,病情能缓解。
◆敷贴穴位疗方
1.白芥子20克,白芷30克,乳香15克,捣烂后,用凡士林调成膏状,贴敷于肩髎、肩贞、肩内陵、阿是穴。
2.葱、蒜、生姜各取自然汁3000毫升,与米醋300毫升混合,放入锅内加热,熬至极浓时,加入牛皮胶120克溶化,再加入飞箩面60克搅匀,略熬成膏,敷贴于肩髎、肩髃、肩内陵,以及阿是穴。
◆涂擦疗方
1.艾叶、川芎、麻黄各10克,川椒、没药、乳香、细辛、桂枝、血竭、红花、樟脑各5克,加白酒适量,浸泡24小时后,取药液外擦患处,每日2~3次。
2.细辛、红花、冰片、各5克,白酒适量,浸泡24小时,取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连续1~14日。
◆热熨疗法
1.松节120克,鸡血藤、络石藤各60克,草乌、羌活、姜黄、桑枝、桂枝、伸藤草、鹿仙草、透骨草、制川乌、寻骨风、路路通、海桐皮各30克,川椒、川芎、细辛、各15克,共研细末,分装入数个棉布袋内,放入蒸笼内蒸熟后,取1个药袋内,置患者肩部来回热熨,药袋冷了更换另1袋继续进行,每日3次,每次30分装以上,药袋用后晾干,下次重复使用,10日为1个疗程,连续1~3个疗程。使用时,药袋温度宜控制在60℃左右,以防烫伤。开始温度较高,药袋宜快速移动,随着药袋温度下降而渐渐移动速度渐慢。
2.桂枝500克,伸筋草、透骨草、大青盐各300克,防风、地榆、独活、赤芍、海桐皮、骨碎补、急性子各150克,白芷、独活、乳香、木瓜、川椒,红花各100克。共研细末,混匀,取300克为1剂,用白酒拌潮,分装2个布袋(长7厘米,宽5厘米)内,封口,放蒸笼内蒸15分钟。取出1袋置于患处热熨,凉后另换1袋,两袋交替使用。每次热熨40~60分钟,每日1~2次。用毕将药袋晾于通风处,下次再用。7日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
◆验方:活螃蟹1只(小的要2只),将螃蟹在清水中泡一会儿,等它腹中的泥排完后,从水中取出来,捣成肉泥摊在粗布上,直径在8厘米左右,贴敷在肩部最疼的区域。每日晚上贴,第二天早上取掉,2~3次后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
◆偏方:川乌、草乌、樟脑各90克,制马钱子5克,研末备用。根据病痛部位大小取药末适量,用醋调成糊状,均匀敷于压痛点,约0.5厘米厚,外敷纱布,之后用热水袋热敷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网球肘
◆敷贴疗方:生大黄100克,白芷、川乌、延胡索各50克,虫蝼50克,冰片20克,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根据疼痛部位大小,取适量药末加酒(蜂蜜、醋均可)调成膏状,摊于纱每日换药1次。
◆熏洗疗方:取透骨草50克,桂枝、海风藤、生姜、葱头各30克,花椒15克,共放锅中,加水2000毫升,煎煮20分钟,倒入盆中,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热熨疗方:取生姜50克,花椒20克,白酒适量,生姜捣烂,花椒研细末与姜拌匀,加入白酒后共放锅中炒热,用布包好热熨患处,凉后炒热再熨,每次1小时,每日1次。
◆隔姜灸疗方:取鲜生姜切成3~4毫米厚之姜片,中间用针扎些小孔,放在穴位上,上置适量大小的艾炷灸之,如初灸1~2壮,感觉灼痛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然后,重新放上继续灸,灸至内觉温热,肌肤上呈现红晕为度。
◆药酒按摩方:取川乌、草乌各50克,红花15克,皂角刺15克,细辛、冰片各10克,酒1000毫升。上药共捣粗末,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7日。取适量药酒于碗中,涂药酒在患处并由轻而重地按摩,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刺络拔罐疗方:先在患处找准痛点,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进行叩刺,刺至皮肤渗出小血珠,然后,加拔火罐,留罐15分钟,取去罐后拭净血迹,每日1次。
◆针刺疗方:患者坐于床边,患臂屈肘平放在床上,暴露针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在阿是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针刺,刺入得气施捻转泻法。阿是穴针尖斜向病痛中心,根据病情也可在最痛点用银针针刺,然后,用酒精棉烧针,每次3分钟。针后局部加远红外线灯照射,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间隔3~5日后,进行第二疗程(蒙医民间方)。
颈椎病
◆左顾右盼疗方:取站立或坐位,两手叉腰,头颈轮流向左、右适度旋转,每当转到最大限度时,稍微转回后,再超过原来的幅度,双眼随之尽量朝后方或上方看,两侧各转头10次。
◆压头疗方:双手十指抱头后部交叉扣紧,双肘关节展开,双手掌按压头部,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部,反复做6次。
◆仰望观天疗方:取站立或坐立位,双手叉腰,头颈后仰观天,并逐渐加大幅度,稍停数秒后还原,重复多次。
◆侧压疗方:双手十指交叉扣紧,抱于后头部,双肘关节内收,双手掌根挤压左右侧头部,使颈部略向前方屈曲,重复多次。
◆颈臂抗力疗方:取站立或坐位,双手交叉紧抵头枕部,头颈用力后伸,双手则用力阻之,持续对抗数秒后还原,共做8~10次。
◆转身回望疗方:取站立位,右前弓步,身体向左旋转,同时,右掌尽量上托,左掌向下用力拔伸,并回头看左手。还原后改为左前步,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左右交替进行,反复数次。
◆握拳伸臂疗方:双手用力握拳,屈肘,拳心对准同侧肩部,然后,将双臂伸展,上举,手指伸直再收回,反复8次。
◆环绕颈部疗方:坐位,头颈部放松转动,依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共做8~10次。
◆外敷疗方:制附片、桂枝、麝香、蟾酥。共研细末,调匀,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外用敷贴患处,每周1~2次。治疗时,如偏热加冰片、雄黄,偏湿者加苍术、珍珠,血虚者加当归、赤芍,偏肾虚者加黄芪、巴戟各适量,研极细末。
◆热敷疗方:羌活、独活、川芎、红花、延胡索各适量,加清水煎煮,将药汁倒入盆中,用毛巾蘸取药汁敷患处,汁冷后,再加热,每次30分钟,7~10日为1个疗程。
◆涂擦疗方:制马钺子、川乌、威灵仙、三七、姜黄、水蛭、乌蛇、冰片适量。切成粗粒,用75%的酒精适量,浸泡7日。取药酒涂擦颈椎部,每日4~6次,连续1个月。
◆配药疗方:羌活、当归、櫜木、制川乌、川芎、红花、赤芍、桂枝、丹参、乳香、没药各等份,研成细末,做成布制颈托,每日佩带6小时。
◆药枕法:用菊花250克,白芷、桂枝、红花、佩兰、厚扑、石菖蒲各100克,川芎150克,通草200克,混合研碎装入枕芯。药枕的形状,以中间低、两头高的元宝形为佳。长度以超过自己肩宽10~16厘米为宜。高度以头颈部压下后,枕头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或略低一些。每日枕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连用3~6个月为1个疗程。若颈部酸痛不适,可加苍术60克,葛根、豨莶草各100克。若头晕、鼻塞、可加葛花、辛夷花各100克。肢体麻木,可加麻黄60克,桑枝、防风、羌活、各100克。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2克,研为细末,用米醋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日,适用于颈椎病眩晕。
2.大黄2克,研为细末,用米醋调为糊状,外敷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日。
◆热敷疗法
1.当归、红花、川芎、桂枝、透骨草各30克,共研细末,加食盐30克,白酒30毫升,拌匀,装于布袋中,蒸热后趁热外敷于颈部或疼痛处,每次1小时,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日,每剂用5日。
2.艾叶、当归、透骨草、威灵仙、生茜草各15克,川芎、红花、雄黄、白矾、川乌、草乌、羌活各10克,共研细末,加白醋适量,拌匀、装于布袋中,蒸热后趁热外敷于颈部或疼痛处。每次1小时,每日2次,每剂用5日,10日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日。
◆纳鼻疗法:水蛭、桂枝、西红花、冰片各适量,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吹入鼻中,经过1~5分钟可止痛。
◆验方:第一步,头颈向左转后慢慢转动,同时眼睛也向左扫,再慢慢回到向前平视的位置,之后向右后方缓慢转动,如此左右轮流各做20次,稍停一会儿。第二步,头颈向前伸、后缩,各做20次。注意练习这些动作时,要循序渐进,每日3~5次。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着急。转头时要按左、右、前、后的顺序进行。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简单易学,不论是站、坐、走都可以进行,有颈椎病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偏方:葛根、黄芪、川芎各30克,丹参、威灵仙、白芷各15克,乌蛇10克。共研细末,混匀。每次取20克与适量洋芋(连皮)捣为泥状,外敷于颈部,用纱布包扎,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骨质增生
◆热敷疗方:骨碎补1000克,宽筋藤1000克,通城虎500克,威灵仙1000克,制首乌250克,共研细末。取药末120克,用120毫升开水调湿后,放入锅内炒,炒热后加米酒及陈醋各50毫升,炒至烫手为度,然后,用布包热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敷贴疗方
1.川芎末6~9克,加山西老陈醋调成浓稠糊状,将少许药用凡士林调匀,敷贴在增生部位,盖上薄膜纱布固定,2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药研细成末,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熨烫疗方:取活蚯蚓数条,加入适量的白糖一起拌和,待其化为黏液后涂敷患处,上面覆盖1张稍厚实的白纸,纸外再包一层白布,然后,用烙铁加热至适宜温度(以皮肤能忍受为限),反复在上面熨烫,直至将黏液烫干为止。每日2次。
◆外敷疗方
1.威灵仙适量,研细,用米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患处,固定,每日1次,20日为1个疗程,此法对颈椎及足跟骨质增生疗效较佳。
2.壁虎6个,辰砂6克,焙干研粉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撒于患处,用强力麝香固定,隔天换药,1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3~5日后可继续下1个疗程。此法对颈椎及足跟骨质增生疗效较佳。
3.生川乌30克(此为一足跟用量),研末加白酒调成糊状,晚上睡前用温水将脚洗净,把药平摊在足跟痛处,用塑料薄膜包好,每日1次,用药期间不做剧烈活动,病去即停药,不可久用。
4.鲜苍耳叶适量,捣烂,用塑料薄膜包好敷患处,干后换药,不拘次数,如有小泡发生,可按烫处理。
5.鲜川楝叶60克,红糖适量,两者混合捣成膏状,外敷足跟疼痛处,24小时后更换,治疗足跟骨质增生。
6.取仙人掌适量,两面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削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足跟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另半片,治疗足跟骨质增生。
7.麝香0.1克,藤黄、朱砂、梅片各1.5克,壁虎1条焙干取1半,以上诸药共研为细末,用胶布将药贴敷于患处(注意:藤黄剧毒,要严加保管,胶布四周药贴严,麝香孕妇禁用)。
8.白矾250克,醋1000毫升,砂锅文火煮化,温度适宜时,外敷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2次,治疗腰椎骨质增生。
9.制水银、诃子、制草乌各50克,制硫黄、草决明、文冠木、茼麻子、白云香各37.5克,木香25克,石菖蒲17.5克,白蔻、石膏各10克,甘松、苹果仁、红花、丁香、肉豆蔻、黑云香各7.5克。分别研细末,混匀瓶装备用。每次用3~5克,用鸡蛋清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换1次,21日为1个疗程。
◆热敷疗方
1.归尾、生南星、生半夏各20克,生草乌、羌活、独活、樟脑各15克,红花、桃仁、骨碎补、松香各10克,细辛、小牙皂各7克,生大黄白芥子、冰片各5克,共研细末,用白酒拌湿,文火炒热,先熨患处半小时(凉了再加黄酒炒热反复熨),然后加酒再炒热敷患处,每次敷7~8小时,1日1次,以上为1剂量,每剂可复用2次,此药有毒忌内服。
2.玉簪花根连叶250克,红花15克,一并捣烂,取上好陈醋150毫升,浸泡后用文火煎浓,连汁带渣,趁热敷于患处,冷了就换,连换3回算1次。每次热敷3次(如无玉簪花根叶,可用白凤仙花代替)。
3.黑心姜(又名兰姜、蓝姜)100克,捣烂,与适当醋于瓦锅上炒热,趁热敷患处,包扎2小时,每日1次。
4.骨碎补100克,生川乌、细辛各30克,切碎调匀,用砂锅炒热,洒入白酒少许,以湿透为度,趁热敷于患处,30分钟后取出,日敷1~2次。
◆熏洗疗方
1.取夏枯草50克,放入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洗患处20分钟,每日3次。
2.取臭椿树叶250克(干的100克),加水约1000毫升,煎沸取汁,加醋150克,趁热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次,20日为1个疗程。
3.牛膝、木瓜、透骨草、嫩桑叶、威灵仙、海藻、昆布各20克,紫苏叶、制草乌、制川乌各15克,加水3000毫升,煎取1500毫升,加食醋200毫升,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治足跟骨质增生。
4.取透骨草12克,五加皮、川芎、海桐皮、鸡血藤、赤芍各9克,红花、白芷、伸筋草各6克,水煎,先熏后洗,温热时,泡洗足跟部,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治疗足跟骨质增生。
◆药袋疗方
1.川芎60克,威灵仙30克,研成细末,装入布袋中,缝好口袋,用布带将药袋固定在患足跟部,7日后换药,不要间断,治疗足跟骨质增生。
2.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装在3个用薄布缝成的布袋里,每袋15克,把药袋放进鞋里,直接与患处接触,每次用1个药袋,每日换药1次,3个药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仍可再用。
坐骨神经痛
◆药酊涂擦疗方:当归、寮刀竹、两面针各30克,川乌、草乌、三七、细辛、红花、桂枝各10克。经研末浸泡于80%酒精750毫升中三昼夜,每次用药液反复涂擦,按摩痛处20分钟。每日3~5次,连用10日为1个疗程。
◆外敷疗方:取艾叶、皂角刺、没药、川椒、细辛各20克,共研细末,加入生盐300克,白酒、米醋各50毫升,拌匀炒热,装入布袋内,趁热外敷痛处,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7日为1个疗程。
◆按摩疗方:双脚分开站立,俯腰后,双手半握拳,由腰、骶骨、臀部沿腿后外侧直至踝骨,来回拍打数次。
◆拔筋疗方:双脚分开站立,俯腰后,用手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尖,沿坐骨神经筋络通道,由上至下拨动数次。
◆俯腰疗方:双脚分开,略宽于肩,成内八字形站立,腿伸直,双手经体侧上举至头上方,翻掌向斜和前下方伸按50~100次,下按时,要塌腰,头微抬,眼看前方。
◆起蹲疗方:双脚站立,与肩同宽,弯腰,双手扶在膝上,接着做下蹲伸脚动作,一蹲一起为1次,共36次。
◆踢腿疗方:两脚并立,一手扶树(扶墙或栏杆),一手叉腰,前左腿向后踢36次,(脚尖上翘,腿伸直,尽量上踢),然后右脚同样动作踢36次。
◆体育疗法
1.仰卧,下肢伸直,患肢主动上抬,当感到腰、臀及下肢疼痛时,仍力求超过该限度继续上抬。
2.划船运动法:背靠墙端坐,下肢伸直,上体前屈,力求每次双手摸到脚部。像坐位划船的动作。
3.强迫锻炼法:直腿站立,分别做上体前屈,侧弯及提腿运动。若做某一作用有疼痛,运动受限,不要中断,应继续强迫运动。
以上动作要柔、缓、有力,由轻到重,再轻而后结束。活动范围要由小渐大,活动次数亦逐日增加。活动次数和范围可参考下列标准:每次活动后,腰、臀、下肢疼痛程度稍有增加,但休息后即可消失。活动范围逐日增加,表明体疗有效,可再加大体疗运动量。若体疗后无反应,表明活动量过轻,达不到康复目的,需加大运动量。若体疗反应重,休息后仍不能恢复,甚至疼痛加重,表明运动过大,造成新的损伤,此时,应停止运动,休息数日,或减轻运动量。对于疼痛仍不能减轻者,说明不适合体疗,要去医院诊治。此法对急性坐骨神经痛不适用。
◆热熨法: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桂枝15克,共研细末,加入食盐25克,炒至盐变深黄色,加入少量白酒,立即用布包熨压痛点,或沿患侧坐骨神经分布区熨治,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足跟痛
◆外敷疗方:取鲜川谏叶30~60克,加红糖适量,捣烂成膏状,外敷患足跟,24小时更换。
◆敷贴疗方
1.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敷数日。
2.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次数,如有烫伤起泡,可按烫伤处理。
3.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跟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季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晚上敷。
4.取杏仁4克,白矾6克,柳叶10克,共捣成糊状,敷贴跟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敷7日。
5.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各等份,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取1~2克掺于黑膏药(如鱼石脂软膏、金不换),调匀,贴敷于患处,外用绷带固定,5~7日换药1次。
◆浸洗疗方
1.皂角刺80克,陈醋1公斤,共置盆中,煎沸,待药液变温,再泡患处20分钟,每日2次,每剂2日,15日为1个疗程。
2.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当归各10克,水煎取汁,趁热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
◆熏洗疗方
1.川芎、川乌、川椒、木瓜、玄胡、乳香、没药各20克,牛膝、川断、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各3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前12味药放锅内,加水3000毫升,浸泡2小时,煎沸30分钟,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用蒸汽熏蒸患处,待水温适宜时,浸洗患处,水温下降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应小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用2次日,每次熏洗均应先加热。
2.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盆内,再将火砖烧红放入药液中,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宜,将患足跟底部放在砖块上趁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反复使用),每日1~2次,连续7~10日为1个疗程。
3.取夏枯草50克,用食醋1000毫克,浸泡2~4小时,煮沸15分钟,先熏后洗患处30分钟,每日2~3次,每剂可用2日。
4.取威灵仙30克,细辛、三棱、桂枝、红花、元胡、川椒、独活、川乌、草乌、大黄各10克,水煎取药液,加食醋50毫升,熏洗患足,每次20分钟,每日2次,10日为1个疗程。
5.川芎、牛膝、没药、虎杖、乳香各12克,红花、花椒各10克,木瓜9克,加水2500毫升,水煎30分钟,将患足暴露在药液蒸汽上熏蒸,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患足浸入药液中,边浸洗,边按摩,药液凉后,可再加热,每次30分钟,每日3次,每日1剂。
6.取鸡血藤、透骨草、威灵仙、牛膝、川断、伸筋藤、芒硝各30克,乳香、没药、元胡、木瓜、川芎各20克,食醋30克,以上药物除芒硝、食醋外,其余药物加水3500毫升,先浸泡4小时,煮沸30分钟,取药液置于盆中,再入芒硝、食醋调匀,趁热先熏患处,待温度适宜将患脚浸泡擦洗。药液凉后,再加热,重复熏洗,每次时间不小于1小时,早晚各1次。每剂药夏天可用2日,冬天3日。
◆鞋内药袋疗方: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内,直接与足跟痛处接触,每次用1袋,交替使用,换下晒干仍可用。
◆药泡按摩疗方:取制川乌、制草乌、木瓜、红花各30克,水煎取汁,浸洗患处。洗毕用拇指或掌根沿跟骨内、外侧进行按摩,然后,按摩足跟底部,手法由轻到重,每次30分钟,每日2次,连续2~3周。
◆点穴按摩疗方:用一手拇指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用力。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则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左足跟痛,点压右手,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
◆外敷疗方
1.川乌、草乌各30克,细辛、乳香、没药、生大黄各20克,桃花、红花各15克,各研细末混匀,加冰片末10克调匀,用时取药末10克,用水、酒各半调成糊状,敷患处,盖塑料薄膜,纱布固定,每晚坚持用。
2.生男星、生半夏、生草乌各10克,共研细末,混匀,取凡士林适量(无凡士林可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在足跟疼痛处,胶布固定,每3日换药1次,治疗期间,尽量少走路,勿站立过久。
3.将仙人掌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净,剖开的一面敷于足跟疼痛部位,外用纱布、胶布固定好,12小时另换半片。因纱布、胶布较厚,往往穿不上鞋,最好是晚上外敷。